現實生活中人們經常提到孤獨。孤獨感是壹種主觀的社會孤立狀態,伴隨著個體感到與他人隔絕或確實缺乏聯系的痛苦體驗(Jeny de Jong-Giered,1987)。伊蒂霞·安妮·佩普勞和丹尼爾
Perllen (1982)將孤獨定義為壹種不愉快、痛苦的主觀體驗或心理感受。壹般來說,短期或偶然的孤獨不會引起心理和行為障礙,但長期或嚴重的孤獨會引起壹些情緒障礙,降低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孤獨還會增加與他人和社會的疏遠和疏離,而疏遠和疏離又會強化人的孤獨感,久而久之必然導致被疏離個體的生理紊亂。
大多數人都經歷過孤獨的痛苦。相關統計顯示,孤獨已經成為現代人的通病。心理學家估計,隨著社會變得更加富裕,這種對孤獨和人際關系的擔憂會繼續增長。
1.孤獨的定義和衡量標準是不壹樣的。孤獨是個體對其社會交往的數量和質量的感受。這種對孤獨的定義有助於我們理解,為什麽有的人即使遠離人群也覺得很幸福,而有的人即使被人群包圍,經常與人交往也體驗到孤獨。現在很多新人類抱怨身邊真正的朋友不多。對於這些人來說,當與壹些人坦誠交流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時,就會產生強烈的孤獨感。從這個意義上說,孤獨是壹種個人體驗。雖然每個人都感到孤獨,而且孤獨隨著環境的變化而來來去去,相應地,孤獨被認為是壹種人格特征。壹些人格量表被設計用來測量人們對孤獨的總體敏感度。用該量表對某大學的測試表明,人際關系問題仍是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障礙。
2.孤獨的原因有孤獨感的人在社交時,往往會對他人和自己給予苛刻苛刻的評價。許多有孤獨感的人缺乏壹些基本的社交技能,這使得他們無法與他人建立持久的關系。
(壹)對他人和自我的負面評價
孤獨的人可能更內向,更焦慮,對拒絕更敏感,更容易抑郁。孤獨的人和朋友在壹起的時間少,不經常約會,很少參加會議,沒有密友。在人際交往中,他們對自己和對方的評價都是極其負面的。這壹結論也有助於解釋為什麽孤獨仍然是大學校園裏許多學生存在的問題。
(二)缺乏基本的社交技能
有些人願意與人交往,但壹旦有了更重要、更長的談話,就會有困難,缺乏基本的社交能力。沒有機會訓練社交能力,所以很難有持久的朋友。他們對伴侶不感興趣,往往無法評論對方所說的話,也很少向對方提供關於自己的信息。相反,這些孤獨的人更多地談論自己,並經常引入與自己興趣相關的新話題,傾向於扮演“被動的社會角色”,即不願意在交談中付出太多努力。所以我們常常覺得和孤獨的人交往很無聊。他們不知道這種交流方式是如何趕走潛在的朋友的。所以,別人期望他們多暴露,他們就少暴露,別人不期望他們暴露太多,他們就暴露太多。結果在別人眼裏就是冷冰冰的或者不可思議的,別人也相應的回應。
孤獨的人很難與他人建立親密的友誼,因為他們采用消極的交流方式,缺乏必要的社交技巧。與這些人交往常常令人不愉快,因此他們很難建立有助於發展社交技能的人際關系。所以很難擺脫孤獨。心理學家認為,通過基本社交技能的訓練,孤獨者可以走出孤獨的惡性循環,並被廣泛應用於心理咨詢和治療的實踐中。這些項目為孤獨不必陷入抑郁的惡性循環提供了壹些希望。孤獨孤獨是壹種人格特征。孤獨和孤立有不同的含義。孤獨是個體對其社會交往的數量和質量的感受。這種對孤獨的定義有助於我們理解,為什麽有的人即使遠離人群也覺得很幸福,而有的人即使被人群包圍,經常與人交往也體驗到孤獨。現在很多新人類抱怨身邊真正的朋友不多。對於這些人來說,當與壹些人坦誠交流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時,就會產生強烈的孤獨感。從這個意義上說,孤獨是壹種個人體驗。雖然每個人都感到孤獨,而且孤獨來來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