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歲的童童是由祖母帶大的,所以她對祖母有很深的感情。這次她奶奶生病住院了。童童總是很沮喪。看到奶奶不能說話,不能自己吃飯,只是不停地輸著液。童童非常害怕,問她媽媽:“奶奶會死嗎?”媽媽告訴他,醫生和阿姨會想辦法治好奶奶的,奶奶會慢慢康復的。
有壹次在幼兒園,孩子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做遊戲,老師告訴他們“地球繞著太陽轉,每個人都會長大壹歲”。但是童童躲在角落裏哭了。老師問他為什麽。他說:“我不想長大。奶奶長大了會死,我長大了也會死。”老師告訴他:“人長大了就不會那麽容易死了。妳看,小動物會長大,小樹苗會長成大樹,孩子總會長成大人。”但是生老病死都是正常現象。草在冬天會枯死;冬天樹上的葉子會掉光。”童童還是點點頭。
三個星期後,童童很少關註奶奶的病情,也不再詢問死亡。後來我奶奶真的去世了,我媽很傷心。童童安慰她媽媽:“媽媽,不要哭,不要害怕。人死了很正常。”
這是金拇指幼兒園老師孫媛媛經歷的壹件事。後來,童童的媽媽告訴淵源,她現在把孩子當大人看待,因為有些事情是瞞不過他們的。
圓圓老師說,如果孩子經歷了親人的去世,作為家長,怕孩子心理承受不了,可能會刻意回避或美化事件,但要遵守壹個原則:不要脫離事實,否則孩子很難相信妳,妳也很難解決孩子心中的疑惑,反而容易讓孩子產生更多別的想法。不如正視現實,給孩子壹個科學合理的解釋。
誠實是向孩子們解釋死亡的最好方式。
面對死亡,很多父母喜歡用童話來掩蓋事實,比如“我去了很遠的地方”或者“我去了天堂”來代替死亡。父母認為這種應對方式可以讓孩子在壹個沒有痛苦的世界裏得到保護,但鄭州大學教育學院心理系副教授徐輝認為,這並不是壹種恰當的做法,因為很可能孩子以後會更難面對生活中真實的壹面。而且,時間長了,孩子會向死者抱怨:怎麽這麽久?當然,死亡不能和“睡覺”相提並論,“安靜地睡覺,睡了很久,再也不起來”。這樣的描述很容易混淆死亡和睡眠這兩個事件,可能會讓孩子害怕睡覺,甚至害怕壹旦睡著就起不來。
徐輝認為,自然親切地告訴孩子真相,誠實地回答他們的問題,說出妳的感受,鼓勵孩子向正確的方向發泄情緒,保留對親人的回憶和親人留下的紀念品,是比較合適的。
不同的年齡組采用不同的解釋。
當然,向孩子解釋死亡,撫慰悲痛,不能用成人的方式。不同年齡段的孩子認知水平差異很大。在使用死亡概念和悲傷撫慰技能時,應根據兒童的認知、性格和情緒發展進行調整。許輝建議道:
(2)對於3-6歲的孩子,壹般都明白死亡的後果。父母可以用植物做比喻。花草壹般在春夏生長,秋冬就會枯萎。所有的生命都是壹樣的,會有成長期、繁榮期和死亡期。我們應該盡量避免使用恐怖的句子和表達方式,最好用溫和的語氣和簡單的話語潛移默化地引導孩子對“死亡”形成理性平和的態度。因為有時候孩子不是被“死亡”嚇到,而是被大人對“死亡”的反應嚇到。大人要妥善處理自己的情緒,表現得冷靜自然,切不可傷心欲絕甚至歇斯底裏,以免讓孩子覺得死亡很可怕。
另外需要註意的是,討論的重點也應該是生命美好的壹面,而不是死亡和疾病。這樣,孩子會逐漸明白死亡的意義,可以減少恐懼的發生。
(3)對於小學生,可以講壹些死亡的具體概念。父母可以告訴他們,“這個人死了,他的生命沒有了,他的心臟停止了跳動,他停止了呼吸。”鼓勵孩子描述他們的感受、焦慮和問題。孩子會用簡單的詞語描述自己的情緒反應,比如悲傷和恐懼。家長不要使用“驚恐”的極端詞匯,可能會增加孩子的悲痛。為了保證妳能理解妳的孩子,妳需要認真傾聽,並與妳的孩子建立友誼。
如果孩子有不良反應,接納他,說明事實。
如果孩子在親人去世後出現壹些心理或生理上的不良反應,家長要妥善處理。鄭州市心理咨詢師協會理事、二級心理咨詢師嶽建議:
2。有些幼兒傾向於責備自己,尤其是那些經常受到批評和指責的孩子。他們會認為親人離開他是因為他們調皮搗蛋或者做了錯事。這個時候,他們必須向孩子澄清和解釋。
3。不要讓孩子總是接觸到災難和傷害的信息。在家裏,父母最好讓孩子有自己的生活。如果壹家人整天都處於災難和死亡的極度悲傷中,必然會對孩子產生影響,尤其是讓孩子缺乏安全感。安全感的喪失對孩子的影響更大。
4。可以用壹些具體的行動來緩解孩子內心的痛苦,比如,和孩子壹起種壹棵樹來表達自己的懷念之情,或者讓孩子畫壹幅畫或者寫壹封信來表達對親人或者小動物的愛和悲傷。此外,還要註意孩子小的時候可能會有的行為和語言,比如吮大拇指、小題大做、擁抱大人等等。給孩子更多的愛,用愛彌補他內心失去的東西,用愛消除他恐懼的東西。對於大壹點的孩子,可以采用“團體減壓”的方式,即讓孩子多參加團體活動,最好是和有過相同經歷的人壹起,互相討論發生的事情,通過傾聽對方的經歷來調節自己的思想和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