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大數學家劉徽和祖沖之:
1.大數學家劉徽
三國時期的劉徽寫了《九章算術註》和《列島算術》。在《九章算術筆記》中,他創造了許多新的微積分方法,這些方法比舊的方法簡單得多。比如他最早提出圓周率的正確計算方法,對後來的祖沖之影響很大。
2.偉大的數學家祖沖之
祖沖之,祖籍在今河北省淶水縣。南宋,齊。他的祖父祖昌是劉、宋、王時期負責建築工程的高級官員。他非常擅長數學,對祖沖之影響很大。
祖沖之學識淵博,多才多藝。他不僅在數學方面,而且在天文歷法和機械制造方面都做出了巨大貢獻。比如他改寫了壹部歷法叫《大明歷法》,從日月運行周期的數據來看,比其他歷法都要精確。他確定了回歸年,即兩個冬季至日點之間的時間是365.38+8+0。與現代天文科學巡天的結果相比,只有50秒的差距,壹年的相對誤差只有六十萬分之壹。他還改革了跳躍法。中國長期采用十九年七躍的方法,他認為不夠準確。經過對行星運行的精確觀測和對壹些數學值的仔細計算,認為每391年要安排144個閏月。他死後,“大李明”正式為南齊政權頒布,沿用了80多年。在機械制造方面,他有很多發明。比如,據史書記載,他制作的指南針有“不回頭,不變”和“不窮,但為壹體”的功能,但後來失傳了。令人振奮的是,經過三年的攻關,工人莊於1985和12年成功修復了祖沖之的南羅盤,使失傳千年的文化遺產重現。
祖沖之對數學最重要的貢獻是計算圓周率的精確值和他的數學專著《作曲》。
(3)圓周率與作曲。
這個圈子對人類的生產和生活非常重要。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和使用圓形的東西。所謂圓周率,就是周長與直徑的比值。這是壹個固定常數,就是圓周率的值。
Pi是壹個無限循環的小數。西漢末年編纂的《周並行算》壹書中提到“徑為三周”,也就是說圓周率等於3。我們稱之為“古率”。古代的速率很不準確,但中國古代的數學家這麽早就註意到圓周率的計算,無疑是壹件了不起的事情。後來西漢的劉欣、東漢的張衡、三國的劉徽、南朝的劉崧的何承天都算過圓周率。請看壹下課本第160頁的簡表。這裏值得註意的是,劉徽創造了壹種求圓周率的方法,叫做“割線”,他計算出的圓周率的值叫做“惠率”。前人研究的數學成果為祖沖之繼續研究圓周率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
祖沖之用劉輝創造的割線重新計算。他使用的計算工具是竹簽,計算包括開方在內的九位數的大數需要130次以上,這是壹項非常艱巨的任務。祖沖之經過努力,終於算出了圓周率的準確數值。
祖沖之是世界上第壹個把圓周率的數值計算到小數點後七位數的數學家,他的密度是世界數學史上的壹大發現。壹千年後,德國的奧托得到了同樣的價值,荷蘭的安圖奧尼得到了同樣的保密率。只有阿拉伯數學家阿爾-卡西的計算超過了祖沖之。祖沖之不為西方數學家所知,所以圓周率被命名為“安托尼率”。20世紀50年代,日本數學家三石和夫建議將圓周率改為“祖率”。前蘇聯科學家將月球上的壹個隕石坑命名為祖沖之山。在莫斯科大學“世界偉大科學家展覽”的走廊裏,有壹座祖沖之彩色大理石雕像。這說明祖沖之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尊敬,他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和驕傲。
祖沖之還把幾十篇數學方面的論文編成了壹本書《作曲》。《篆書》共六卷。是學習隋唐五代數學的必讀書。到了唐代,國營學校開設了“舒鳴”的課程,《篆書》被列為數學教科書,並規定四年完成。中世紀的日本和韓國也把它作為教材。這本書是當時數學領域的最高成就。可惜到了宋代就廢棄失傳了。
二、與齊蜀
(1)傑出的農學家賈思勰
賈思勰,籍貫在今山東青州。他生活在北魏和東魏。曾任萊文郡(今臨淄西北)知府。
賈思勰生活在農業經濟發達的黃河流域,這非常有利於他的農業研究。他在自序中說,他在編纂《齊·姚敏書》時,曾“集經、集詩、集謠,以年代詢問,以行考之”。即廣泛查閱了前人的相關著作,收集了大量的民歌和燕語;拜訪有經驗的老農民;再加上作者自己通過生產實踐的親身經歷,編著了這本農書。他把這個書名叫做《齊姚敏書》,意思是“人民生活的主要方式”。俗話說,民以食為天,糧食的主要來源是農業生產。以農為本是《齊·姚敏書》的主線。解放初期,國家曾認定賈思勰為“中國古代唯壹的純農業科學家”。
(2)《齊姚敏書》的主要內容和重要貢獻。
《齊姚敏書》壹書有近20萬字,內容極其豐富。“從壹個自耕農做起,終於可以不吃糖了,書也讀不完。”涉及農林牧副漁的生產經驗,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在農業方面,賈思勰強調要重視土壤修復、施肥、精耕細作、作物選擇、作物栽培等。他非常了解農業的辯證法,也就是我們今天常說的科學種田。例如,他指出,我們應該註意時間、地點和作物之間的關系。指出“天時、地利、人和,努力少,成功多。”如果反其道而行之(違背客觀規律),努力了也是壹無所獲。“這就是我們今天說的:‘不要丟了農時’,‘因地制宜’。他舉例說,並州沒有大蒜,從朝戈取來的蒜種竟然是“白子蒜”,蒜瓣變得很小,而外地的大頭菜搬到並州種植,大頭菜變得有碗那麽大。他說這是土壤條件不同造成的。他還強調選種,主張選穗,即籽粒飽滿,穗色純正,單收單放。這和我們今天講的最優化方法的原理是壹樣的。總之,賈思勰對農作物種植的全過程進行了系統的總結,從開荒、選種、播種、栽培、水土保持、收獲和貯藏等方面進行了詳細的闡述,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
《齊·姚敏書》是中國最早、最完整的農書,也是世界農業史上的優秀著作之壹。它的主要貢獻是:
第壹,作者對魏晉以來北方各族人民的生產實踐進行了具體、生動、系統、科學的總結,不僅促進了當時的生產,而且對後世的農業生產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例如,1020年,北宋政府刻了《齊·姚敏書》,分發給各地的“農使”,民間也爭相臨摹。歷代撰寫的農書都註重吸取《齊·姚敏書》的精華。
其次,介紹和保存了中國古代農業圖書的壹些成果,例如介紹了《雜記·呂春秋》的農業部分。再如西漢的《Xi生書》和東漢崔哀的《四人月令》,都是失傳已久的。由於《齊姚敏書》的引用,部分內容得以保存。
第三,作者收集和記錄了許多民歌和農業諺語,這些都是非常珍貴的農業經驗材料。
第四,《齊姚敏疏》在世界生物學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例如,初步揭示了人工選種、人工雜交和定向培育的原理。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受到齊·姚敏·舒的啟發。
第三,李道元與《水經註》
(1)地理學家李道元
李道元出生於範陽(今河北省涿州市)涿縣。北魏傑出的地理學家。出生於壹個官宦家庭。當我十幾歲的時候,我非常渴望學習和廣泛閱讀。後來在河南等地擔任地方官。他為官剛毅,為人嚴厲,以強硬兇狠著稱。所以,還是挺反感的。公元527年,在銀盤驛館(今陜西臨潼東)被永州刺史蕭寶玉所殺。從少年開始,他就對地理感興趣,喜歡觀光,足跡遍布今天的山東、河北、山西、河南、陜西、內蒙古、江蘇、安徽、湖北等地。每到壹處,都要記下名勝古跡,註意水流地形,追溯水源,閱讀大量古代地理著作,如《山海經》、《愚公》、《李周誌方》、《韓曙地理誌》、《水鏡》等。,積累豐富的地理知識。在閱讀的過程中,他發現了以前作品的壹些缺點和錯誤,壹是過於簡單,二是缺乏細膩的水流,三是自相矛盾。於是他下定決心,以筆記的形式寫壹部獨特而全面的地理巨著,這就是《水經註》。
(2)朱的主要內容和重要貢獻。
《水鏡》是漢魏時期的壹部地理專著。* * *描述137河流,簡述河流經過的縣市名稱。這本書有壹萬多字。李道元寫了40卷《水經註》,描寫了1252條河流,30多萬字。叫註解,其實是壹種別出心裁的再創造。《水經註》以國家水道為綱,詳細記述了河流流經地區的山川、河流、城鎮、物產、礦藏、風俗和歷史沿革。他閱讀了廣泛的書籍,包括僅在筆記中引用的437本。
《水鏡著》至今仍是我國古地理研究的重要著作,對我們今天制定城市建設規劃、興修水利、考古以及從事歷史研究都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因此,這本書不僅受到地理學家的重視,也受到考古學家、歷史學家、農田水利學家和城市建設學家的重視。同時,由於其優美的文字和文學價值,這本書也受到作家們的重視。
第四,醫學的新發展
王叔和和脈搏經典
王叔和(201—280)是西晉早期的壹位醫生。明溪。東平(今山東東平)人。曹魏西晉,任大夫令。精研醫學,重視脈學。當時已經分家的東漢名醫張仲景將《傷寒論》編成《金匱要略》和《傷寒論》,使這部醫學文獻的大部分內容得以保存。他還收集了前代醫家關於脈學的著作,結合自己的經驗,撰寫了《脈經》十卷,總結了24種脈象,使古代脈學系統化。它是中國現存的第壹部脈學專著,奠定了中醫脈學診斷的基礎。
(2)葛洪和《肘後備急方》
葛洪(約283-363)是東晉時期的壹位煉金術士和醫學家。字赤川,又名抱樸子。句容,丹陽(今江蘇句容縣)人。
煉丹師可以說是原始化學。自戰國以來,歷代方士眾多,葛洪是最著名的壹位。他寫的《抱樸子》,對醫學和化學的發展,對火藥的發明,都有不可磨滅的貢獻。當代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說:“整個化學最重要的根源之壹(即使不是唯壹的)來自中國。”。
葛洪著有多部醫書,其中《肘後備急方》最具實用價值。內容豐富,如結核病、恙蟲病等,還對我國最早的天花及其防治進行了記載。
(3)陶弘景,醫學家
陶弘景(456-536)是梁代著名的醫學家。字亮,名華陽隱居。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隱居後,曲山(茅山)。梁武帝非常尊重他,並派人向他請教國家大事。當時他被稱為“山中宰相”。
陶弘景學醫很深,寫了很多。他收集了730多種藥物,然後這些藥物的標準分類被使用和豐富了1000多年。他對葛洪的《肘後備急方》進行了補充,並撰寫了《肘背101方》,使之更加完整。
五、佛教的盛行與範真的“自然神論”
(1)佛教的盛行
西漢末年,佛教傳入中國,南北朝時非常盛行。原因之壹是人們對現實不滿,幻想從宗教中擺脫痛苦和貧困。正如馬克思所說,“宗教是對壹個無情世界的感覺”。所以,很多人信仰宗教。第二,統治階級利用宗教迷信麻醉和愚弄人民,以鞏固其統治。他們大力提倡和實踐。例如,齊國的宰相小就為僧侶們設置了壹個齋戒期,並親自為他們送水送飯。梁武帝立佛教為國教,我三次去同泰寺做“寺奴”,然後每次都是他的大臣們收壹兩個億的巨款來贖他。他們假戲真做的目的,明眼人很容易識破,但在當時,確實欺騙了很多人。所以南北朝時期,僧尼數量驚人。請看壹下正文第163頁的統計,就知道當時佛教的盛行程度已經到了令人吃驚的程度。
佛寺的修建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如北魏天宮寺鑄佛像,銅耗65438+萬斤,金耗600斤。南朝的寺廟建築往往要“竭其財,守其事高而廣”。所有這些宏偉的建築都來自勞動人民的血汗。
(2)範真與神仙理論。
面對宗教迷信的盛行,壹個無神論者站了出來,這就是範真。
範鎮(約450-515)是南朝重鎮武陰(今河南泌陽西北)人。這個詞是真的。他很窮,但他學習很努力,敢於堅持真理。他生活在齊梁時期,做官。
範真公開宣傳無神論,批評統治者利用佛教行騙,引起封建貴族地主的強烈不滿,從而引起大辯論。第壹次是在齊國,他和竟陵王小梁紫辯論。爭論的中心內容是有沒有輪回這種因緣。範真用著名的《落花之辯》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大意是人壹出生就有貧富之分,就像壹棵樹開了花壹樣。因為看到了,有的落在幹凈的地方,有的落在臟的地方。這是偶然的,不是因果報應。他爭辯得很激烈,小梁紫無言以對。另壹個叫王彥,用責備的口氣對範真說:“範先生!妳不知道妳祖先的神在哪裏,這是不孝。”範真答道:“王先生!既然妳知道妳的祖先在哪裏,為什麽不殺了自己去找他們?”後來他們以高官為誘餌,讓他放棄無神論的思想,但範真堅定地說,我不是賣論拿官的小人。
第二次發生在梁朝,當時梁武帝親自發動了對範鎮的大規模圍攻。有62名政要參加了圍攻。他們寫了70多篇文章,圍攻範鎮。但他們無法反駁範真,最後采取政治迫害,將他流放到廣州等死。
在兩次辯論之間,範真系統地闡述了自己的無神論觀點,寫出了著名的文章《神論》。主要論點是:肉體和精神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沒有肉體,精神就不能存在;其次,先有身體,後有精神,就像刀刃和鋒利的關系。沒有刀刃,鋒利就消失了。其目的是證明靈魂不朽的說教是毫無根據的。據史書記載,“此論壹出,朝野皆驚”,震驚全社會。
樊真的“神滅論”從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統治者對人民的欺騙和愚弄,從政治上動搖了統治階級的精神堡壘。因此,範真是繼戰國荀況、東漢張衡之後的又壹位唯物主義思想家。神滅論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壹份寶貴的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