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世界記憶遺產是什麽意思?

世界記憶遺產是什麽意思?

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72年在巴黎通過《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以來,迄今已有177個締約國,是參與國數量最多、影響最大的國際公約之壹。教科文組織還成立了世界遺產委員會,作為執行《公約》的決策機構。世界遺產委員會的重要職責之壹是批準世界遺產名錄,確定和取消瀕危世界遺產名錄。所謂“世界遺產”,就是具有突出價值的文化和自然財富,對人類來說是稀有的、不可替代的。世界性、突出性和獨特性是世界遺產的顯著特征。

根據其形式和性質,世界遺產分為文化遺產、自然遺產、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記憶遺產、口頭和非物質遺產和文化景觀遺產。記憶遺產既指文字記憶遺產,也指非文字記憶遺產。

世界記憶是世界遺產項目的延伸,包含了世界著名的文學遺產。

在麗江召開的為期4天的世界記憶工程國際咨詢委員會第七次會議,昨天進入最緊張的時刻。經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員代表和觀察員的多輪討論,25個國家申報的29份文件通過評審,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確認並簽署後,將被列入世界記憶遺產名錄。其中,中國此次申報的唯壹壹項——《大清金榜》成功進入世界記憶遺產名錄。本次會議的入選文獻有德國格林童話、法國盧米埃爾兄弟電影、第壹個新世界的原版印刷地圖、勃拉姆斯音樂集等等。在此之前,中國僅有三份文獻入選:清內閣秘密檔案中有關17世紀西方傳教士在華活動的檔案、中國傳統音樂錄音檔案、東巴古籍。作為清代科舉制度中最高級別的考試——殿試的分數榜,有大小金榜,大金榜是用來標榜天下的。小金榜是大金榜的副本,供皇帝瀏覽。

此次通過世界記憶工程國際咨詢委員會第七次會議評審,於1894(光緒二十年)在長安街公布,長約19米,高約0.89厘米。金牌榜用黃紙墨制成,加蓋“皇帝之寶”朱印章,並用滿文和漢文書寫,滿文從左至右,漢文從右至左。兩種語言在列表中相遇的地方,中間用滿語和漢語寫“列表”二字。據悉,中國第壹歷史檔案館收藏的金牌有200多枚,其中大金牌只有幾十枚,大部分是小金牌,時間跨度從1667(康熙六年)到1903(光緒二十九年)。這部分檔案目前只有簡單的書目,沒有詳細的內容目錄。

科舉考試是清代選拔和儲備官員的主要方式。科舉通過“子考”、“省考”、“國考”後,皇帝在宮內太和殿試行龔氏科舉,稱為“宮考”。以中位為秀才,“前三名”的名單昭示天下。因為名單是黃紙,所以叫“金榜”或“黃榜”。同時,由於這份名單是以皇帝的名義發布的,所以也被稱為“禦榜”。

按照清朝的制度,每次文、的大金榜,都是在公布當天貼在東、西長安門外,三天後收存於閣。小金榜是大金榜的翻版。清朝每壹屆宮廷考試結束後,大金榜公布於世,同時內閣也復印壹份送到皇宮供皇帝禦覽,稱為小金榜。清代大金榜壹般長約19~20米,高0.89厘米,但最長的大金榜可達200米,甚至300米。內容通常從皇帝做的書開始,下面列出前三名學者的頭銜。在清單中,“皇帝的寶藏”被放在了中文裏,同時,“皇帝的寶藏”被放在了清單紙的外面。為了方便懸掛,大金牌榜上方每隔壹米左右有壹個紙繩環。

小金牌榜的內容和形式與大金牌榜基本相同,只是沒有印刷,壹般用黃紙折疊,壹般長約1米,高約35厘米。

中國第壹歷史檔案館全國明清檔案目錄中心主任胡忠良告訴早報記者,這次之所以只對1894(光緒二十年)的大金榜進行了單件申請,而沒有對大金榜進行整件收藏,是因為大金榜本身數量不是特別多,缺乏,也不系統,但也不像單件申請那樣容易成功。

中國自隋朝(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開始設立科舉,至清光緒三十壹年(公元1905年)廢除。科舉制度延續了1300年。中國的科舉制度堅持“自由報名、公開考試、平等競爭、擇優錄用”的原則,成為壹種獨特的選官制度。隋唐以後的1300年間,狀元700余人,近110000人,數百萬士(士無數)。

“歸根結底,科舉制度是儒家思想的基礎,促進了傳統儒家文化的發展。自秦漢以來,按照“孝、廉”的標準來考核和提升官員,但這樣的考試制度無法防止裙帶關系的滲透。所以隋唐采用的科舉制度是壹種相對公平的考試制度”,胡忠良說。“‘韓亞文化圈’受中國儒家文化影響,不同時期也實行類似科舉的考試制度。因此,學術界出現了新的‘科舉’,甚至提出了‘東亞考圈’的概念。”

據了解,清代時《大金榜》存放在內閣金庫,現在存放在中國第壹歷史檔案館552號金庫,有開放式木架子和中央空調,所以具備了恒濕、恒溫、封閉的文獻存放條件。

由於金榜被視為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象征性檔案文獻,加之清代金榜全部用墨水筆書寫在手工紙上,因此它也是中國典型的傳統紙質文獻,對中國古代文獻和文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同時,金榜是滿漢合璧,也是研究滿語,尤其是滿漢人名翻譯非常有價值的原始資料。

“現有的金牌榜最早形成於17世紀,距今已有200多年。由於壹些歷史原因,部分檔案存在蟲咬、墨浸現象,損毀程度近50%,急需搶救保護。”胡忠良感嘆。

新知識:世界記憶項目

為了搶救和保護老化、受損和消失的人類記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92啟動了“世界記憶工程”,使其成為世界遺產名錄的延伸。“世界記憶項目”側重於文獻遺產,包括手稿、圖書館和檔案館保存的任何媒介的珍貴文件以及口述歷史記錄。

65438-099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立了國際咨詢委員會,總體負責“世界記憶工程”。“世界記憶工程”主要由世界、地區和國家三級咨詢委員會組成,即下設國際咨詢委員會、亞太地區委員會和拉美-加勒比地區委員會,以及各國國家委員會。

參與申遺的項目要經過國家咨詢委員會篩選後直接上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咨詢委員會,地區委員會主要負責了解和陳述申報遺產對所在地區的影響。世界記憶項目還鼓勵建立地區和國家名錄。在此背景下,中國國家檔案局於2000年建立了《中國檔案遺產名錄》,首批48件珍貴檔案和文獻,第二批申報工作已經完成。列入中國檔案遺產名錄的檔案文獻,經過篩選後才能申報世界記憶遺產名錄。

截止本次評審會,入選《世界記憶遺產名錄》的世界* *文獻遺產有121項。目錄中以往的條目包括埃及蘇伊士運河的相關文獻,貝多芬、肖邦、舒伯特的音樂原譜;歌德和易蔔生的原著,四十二行聖經,德國古騰堡印刷的歐洲第壹本印刷書籍,1455,俄羅斯帝國地圖,法國占領毛裏求斯的文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