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心的痛苦
河南省濟源市教育局對農村中小學的教學質量進行了分析,發現農村中小學的教學質量與城市有明顯的差異。對本市92所小學的教學質量進行了抽樣調查,城區所有小學均超過平均分,而農村只有2所小學超過平均分。中考成績分析,22所農村初中只有兩所超過全市平均通過率。
在湖南省某山區縣教育局組織的調查考試中,很多農村教學點的孩子成績只有20到30分,而縣城學校的孩子大多在80分以上。
這個結果並不奇怪。事實上,近年來,農村生源大量流失的最重要原因是農村教學質量無法保證,而教學質量參差不齊的背後是師資結構的參差不齊。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在湖南,農村學校的語文課是廚師臨時教的,河南壹些農村孩子的數學課是體育老師教的。在很多教學點,所有課程都是壹個老師“保底”,部分地區沒有專業的英語老師。
這些在偏遠農村普遍存在的例子,恰恰暴露了鄉村教師學科結構的嚴重“缺角”。濟源教育局分析,鄉村教師學科結構不合理,教與不學比例過高。以山區小學數學教師為例,新入職的新手教師專業對口率僅為55%。由於教師專業知識的“先天不足”,學生的學習興趣受到了嚴重影響。
據湖南省教育廳調查,農村學校部分學科專業教師短缺,教而不學的情況普遍存在。總的來說,語文、政治等學科教師數量過剩,體育、物理、化學、生物、信息技術等學科教師非常缺乏。
02
短缺的痛苦
保證教育質量的關鍵在教師。有的教學點沒有老師願意去,只能返聘退休老師;有的地區特崗教師根本不滿意,有的特崗教師幹了幾個月就不幹了;在壹些農村學校,55歲以上的教師占了壹半以上,他們有失業的危險。半月談記者調查中遇到的這些現實案例,正是鄉村教育師資短缺之痛的集中體現。
自2000年以來,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封丘縣已有約200名教師退休,15 * *已有約3000名教師退休。同期,僅通過特崗教師和其他計劃向該縣新增了約65,438+0,000名教師。很多農村學校通過聘請代課老師來彌補缺口。據縣教體局統計,封丘農村小學有1/4的教師是自聘代課教師。
特崗教師作為農村教師的重要補充渠道,並不能完全滿足缺口需求。首先,偏遠地區“不滿意”。比如,地處武陵山區的湖南通道縣,去年計劃招聘120名特崗教師,最後只招了80多名;河南省西華縣去年招聘220名教師,最終只有160名教師報名。更糟糕的是,由於工作條件艱苦,壹些新教師很快辭職了。比如封丘縣非本地註冊特崗教師離職率在50%左右。
未來幾年,鄉村教師老齡化趨勢可能導致差距進壹步擴大,部分地區甚至可能面臨斷檔之憂。比如湖南省衡山縣農村小學教師50歲以上的有41%,30歲以下的只有15%。少數鄉鎮找不到30歲以下的老師。
03
治療疼痛
“不怕賊,就怕客。”在調查中,壹位鄉村教師生動地描述了自己的經濟狀況。短缺之痛的背後,“待遇差、地位低、壓力大”的現狀是鄉村教師崗位缺乏吸引力的主要原因。
河南封丘縣桔鄉庶人中學業務主任杜成峰和妻子都是教師。他們的工資加起來大約是每月4000元。他給談了半月談的記者算了壹筆賬。兩個孩子壹個上高三,壹個上幼兒園,每個月至少需要1000元。他們每月至少贍養雙方老人1,000元,他們每月最多儲蓄1,500元。家裏不發生大的意外,這些錢勉強可以支撐孩子完成以後的學業。“我是中學高級職稱。我和妻子在教職員工中收入不錯。那些剛工作的青年教師,壹個月只有1000多塊錢,更是難上加難。”杜成峰說。
鄉村教師發展了各種“第二職業”補貼家用。很多老師都是課後或者寒暑假出去打工補貼家用。有人晚上開出租車,有人暑假跟施工隊出去綁鋼筋,有人幫村民蓋房子搬磚,有人在周邊工廠做臨時工。
待遇低直接導致鄉村教師地位下降。鄉村教師成為很多年輕人找不到理想工作時的無奈選擇或過渡性職業。很多人壹有機會就選擇逃離這個崗位。據湖南省教育廳調查,該省農村教師人均月收入2483元,遠低於同等學歷、同等年齡的農民工,甚至低於當地農民雇傭的木匠、水泥工。
這樣的待遇直接導致了鄉村教師職業尊嚴感的喪失。封丘縣教育局壹名幹部說,外地來的男特崗教師,“種地的姑娘都不願意嫁給他”,怕他跑不了幾年,也怕他收入太低。
鄉村教師壹崗多職的現象也很普遍。很多鄉村老師上課當老師,下課做飯,晚上還要做保姆,健康長期得不到保障。
04
發育期痛
與待遇差、地位低密切相關的是,鄉村教師晉升渠道狹窄,成長空間不足。大部分鄉村教師都到了小學頂,但在我國的職稱序列中,這只是相當於中級職稱。
湖南省張家界市教育局人事科科長周應龍說,現在很多四五十歲的鄉村教師還沒有中級職稱,工作積極性受到了影響。有的被評為職稱,幾年後想盡辦法轉到市區學校。
該局教師培訓中心主任劉說,雖然國家規定職稱評定向農村傾斜,但由於職稱比例較低,實踐中很難體現對農村教師的關懷和鼓勵。同時,鄉村教師也缺乏體面的培訓機會,專業素質難以提高,看不到未來有前途的職業前景。
趙穎和姚是濟源市教學點的青年特崗教師,兩人都是二十出頭。他們告訴半月談記者,最苦惱的是教學沒有起色。“學校裏只有兩個老師。只能聽對方講課或者上網學習。沒有像樣的指導和訓練,很難提高。”
盡管各級教育部門制定了國家級和省級的農村教師培訓計劃,但這些計劃的實施和效果並不理想。首先,培訓經費沒有保障,尤其是那些100人以下的小村、教學點。國家規定公用經費的5%用於教師培訓。即使公用經費足額分配,準確使用,100名學生的公用經費是6萬元,5%才3000元,可能連老師的差旅費都保障不了。
其次,培訓時間沒有保障。農村學校大部分老師都超負荷工作。只要壹個老師臨時離開,就可能導致教學的失敗。"為了完成培訓任務,壹些學校派工人去湊數."壹位農村學校校長說。
部分地區城鄉之間教師流動不暢,也導致鄉村教師成長遭遇瓶頸。壹位基層教育工作者告訴記者,很多鄉村教師都是定崗定編的。來到農村學校後,如果沒有特別的手段和方法,可能要在農村待壹輩子。這樣就沒有老師願意去農村了,因為流動要付出很高的代價。
記者采訪的基層教育工作者和專家都認為,鄉村教師面臨的幾大痛點是相互聯系、互為因果的,並不是孤立存在的。解決這些痛點,需要統籌考慮,為農村教育更加美好的未來註入新的改革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