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健康心理教育如何滲透到舞蹈教學過程中?

健康心理教育如何滲透到舞蹈教學過程中?

健康心理教育如何滲透到舞蹈教學過程中?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心理發展的需要,是21世紀人才培養的需要。隨著時代的發展,學生的心理問題隨著家庭環境、學校環境和社會環境的變化越來越復雜,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搞好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無疑是壹項重要的工作。在舞蹈教學中,舞蹈教師應自覺貫徹新課標中的“以人為本”原則,積極發掘和運用教材中的人文精神,滲透心理教育,這對培養學生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質具有重大的實踐價值和意義。

壹,鼓勵和引導,培養對舞蹈的興趣

舞蹈教學因其學科學習的需要,單調、枯燥、機械重復。學生容易害怕困難和厭倦。在教學活動中,要想把單調枯燥的舞蹈教學變成藝術享受,舞蹈教師必須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和積極的教學熱情感染學生。此外,老師友好的態度、生動的語言、關切的眼神、熱情的信任也會讓學生感到溫暖和關心。這樣學生就會增加學習舞蹈的興趣,進而增加學習過程中克服困難的信心和決心。

目前,學生中的許多心理問題和疾病都是由於師生關系緊張和沈重的學習氛圍造成的。有鑒於此,舞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讓舞蹈走進學生的生活,積極鼓勵學生進行舞蹈創作和創新,從而找到自己的舞蹈感,培養自己獨特的舞蹈氣質。在課堂上,為學生營造開放、輕松、積極的學習氛圍,真正建立起相互尊重、民主平等、心理兼容、相互學習的師生關系。比如我給學生上古典體韻課,他們很難找到對“形、神、力、韻”表達的感覺,於是產生了畏難情緒。為了讓同學們知道,如果古典舞缺乏節奏感,那麽動作、舞蹈、組合壹定會讓人覺得死板無味。我會把正確的動作和不正確的動作再演示講解壹遍,用生動有趣的語言來對比學生不到位的動作,讓學生更容易接受。此外,在上體韻課上,及時播放舞蹈學院的體韻課視頻,讓學生更直觀地欣賞和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

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是否和諧,關系到學生是否願意自覺積極地參與到艱苦的學習和訓練中,是否願意和敢於與老師討論和交流,是否積極主動地相互配合。因此,掌握學生的心理,再加上舞蹈老師的嚴格要求,以及教學過程中誘導、啟發、鼓勵、表揚的教學態度,將是調動學生充分發揮舞蹈潛能的最佳途徑。

第二,快樂地跳舞,感受藝術的熏陶。

心理學博士生導師林崇德教授認為,心理健康標準的核心是,任何對壹切有益於心理健康的事件或活動做出積極反應的人都是心理健康的。

舞蹈教學過程是舞蹈教師根據培養目標和教學計劃向學生傳授舞蹈知識,並為學生實現教育目標而進行的壹系列訓練的過程。舞蹈教學在動作訓練的規範上有著嚴格嚴謹的學問。人體訓練在教學中是不允許隨意的。掌握正確的舞蹈動作概念,有助於學生成為身體健康、線條優美、氣質高雅的舞蹈演員。反而可能造成學生對動作掌握不正確,從而造成關節、韌帶、肌肉等身體傷害。給學生帶來心理負擔,甚至對舞蹈失去興趣,最終放棄舞蹈。比如在舞蹈教學訓練中,我訓練的是“臀根”關節。在低年級的訓練中,我通過消耗和按壓幫助學員打開臀根韌帶,通過“打臀”訓練臀根韌帶的能力,通過“轉跨”的練習解決臀根關節和韌帶的松弛。這種訓練方式比較適合低班的學生,但是這個階段的訓練對於剛學舞蹈的學生來說比較辛苦。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註意培養學生堅韌的意誌和吃苦耐勞的精神,養成積極克服困難的良好學習習慣。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學生對自尊滿足的渴望高於成年人。老師對他們進步的肯定,對他們成績的認可,都會成為他們努力工作,永不放棄的動力。同時,老師的形象也不能太過嚴格,只有和藹可親,才能在教與學中真正與學生互動。持久的耐心不僅可以鼓勵他們訓練壹種富有表現力的舞蹈藝術形式,還可以培養學生頑強的毅力和堅強的意誌,讓學生在課堂上快樂地跳舞,感受舞蹈藝術的影響。

舞蹈不僅是個人的表現形式,也是許多人合作的形式。20多個學生同時跳舞,就能營造出和諧的氛圍。這種合作式的集體舞學習可以讓學生交流思想,表達感情,消除隔閡,增進學生的交流,增強友誼感。在長期的舞蹈訓練中,學生們逐漸養成了自覺遵守紀律、積極關愛他人、註重集體合作的行為習慣和合作精神。

第三,欣賞體驗,培養健康情緒

教學中提煉表現元素的目的是培養學生敢於想象和表達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學方法多樣化,可以從音樂中得到啟發,賦予學生開朗、悲傷、抒情、剛烈等多種個性,引導其情感體驗;也可以從動作的處理上得到啟發,比如用活潑的動作去體會“巧”,用抒情的動作去感受“柔”,用僵硬的動作去表達“帥”,用跳躍的動作去表達“開朗”。在實際教學中,老師會遇到這樣的學生:身體條件優秀,舞蹈動作規範,學習思路好。他們可以像白紙壹樣翩翩起舞,妳只看到木偶般的動作,卻看不到豐富的情感內涵。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教動作,更要在嚴格規範課堂規範的同時,積極幫助學生搭建動作與情感表達的橋梁,通過多種手段和角度給予學生表演上的指導,讓學生真正動起來,用肢體語言表達內心的感受。

心理學家認為,情緒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態度及其相應的行為。中學生在心理和生理上越來越成熟,雖然他們有豐富的情感意識,但具體運用到舞蹈學習中只是簡單的模仿,而不是真情實感的表達。用心舞蹈,因情而動。舞蹈課註意註入壹些抒情的訓練,比如看似簡單的“單手”“踢腿”以及頭、身、腰、臂的訓練動作。因為方向、速度、力度、幅度、角度不同,可以表現出不同的情緒積累。這種情感動作的訓練可以使學生掌握的舞蹈詞匯更加生動形象,只有傳遞舞蹈動作之美,才能真正搭建起舞者與欣賞者之間情感交流的橋梁。

除了在教學中滲透情感的培養,我還結合多媒體輔助教學來豐富課堂,讓學生通過觀看優秀的舞蹈作品來提高審美能力,實現與舞者的情感和諧。比如觀看舞蹈《千手觀音》,通過作品的播放,不僅可以讓學生直觀地欣賞到優美的舞蹈效果,更重要的是這種舞蹈背後的感人故事。給學生心理上的沖擊,讓他們感受到聾啞演員真正的毅力和精神。

第四,感受成功,治愈心理創傷

舞蹈表演的成功可以幫助學生樹立信心,體驗成功的快樂,從而達到撫平心理創傷的效果。我曾經教過壹個舞蹈專業的藝術類高考生。剛入學的時候,這個學生是個窮學生。他不僅處處反對人,還經常逃課。壹開始我也很頭疼,因為這跟她的教育和家庭環境有很大關系。但在很多交談中,我發現她有壹個優點,就是對舞蹈情有獨鐘。抓住這壹點,我給她定了幾個階段的教學目標:1。促進自我形象的改變;2.加強自我概念或自尊的提高;3.提高社交能力,建立自信。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采用了欣賞法。讓她在課堂上做獨立的動作示範、專業的觀察和藝術節的表演,讓她體會到進步帶來的重要性和成功,同時在舞蹈藝術的熏陶下逐漸形成豁達開朗的性格,積極與人交流,進而發展為感恩。壹年過去了,學生上課很努力。他的舞蹈能力和基本功提高很快,並積極參加了學校的文藝演出。實踐證明,藝術教育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凈化人的心靈,醫治人的心理創傷,娛樂人的身心,促進健康,促進學習和和諧人際關系的形成。

不同的藝術形式有不同的物質載體和不同的物質手段。舞蹈的物質載體是人體,舞蹈的表現手段是人體動作。而舞蹈是壹種生活形式。哪裏有生命,哪裏就有生命形式,哪裏就有歡樂的舞蹈。為了提高舞蹈教學質量,讓學生對快樂舞蹈更有信心,我們必須優化我們的舞蹈課堂,在“心”的層面實施教學方法的創新和多樣化,促進學生的心理和諧和健康發展。

參考資料:

林崇德。我的心理學觀點[M]。商務印書館出版社,2008年。

[2]林崇德。發展心理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王光輝。高考舞蹈強化訓練[M]。湖南文藝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