蕩秋千
這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的習俗。蕩,就是拉皮繩,動。它的歷史非常悠久。它最初被稱為錢球,後來為了避免禁忌,它被改成了秋千。在古代,秋千是用樹枝做的,並用絲帶系住。後來逐漸發展成兩根繩子,腳踏的秋千。打秋千不僅能增進健康,還能培養勇氣,深受人們特別是孩子的喜愛。
踢球
弓是壹種橡皮球,球皮是皮革做的,球裏塞的是羊毛。蹴鞠就是用腳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流行的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的目的是訓練武士。
春遊
也叫春遊。古稱探春、荀春。三月晴空,春回大地,大自然處處呈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踏青的好時節。我國人民長期以來壹直保持著清明節去散步的習慣。
植樹
清明節前後,春光明媚,春光燦爛,春雨紛飛。種植的苗木成活率高,生長快。所以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些人甚至稱清明節為植樹節。植樹的習俗壹直流傳至今。1979年,全國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的3月12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具有重要意義。
放風箏
也是清明節最喜歡的活動。在清明節期間,人們不僅在白天穿上它,晚上也穿上它。晚上在風箏下或穩風拉線上掛壹串彩色小燈籠,像閃爍的星星,稱為“神燈”。以前有人把風箏放在藍天上,然後剪斷線,讓微風把它們送到天涯海角。據說這樣可以消除疾病和災難,給自己帶來好運。
中國人的飲食文化其實有其最基本的原因。先不說三月三吃雞蛋,端午節吃粽子,鴨蛋,喝雄黃酒,中秋節吃月餅,春節吃米飯,元宵吃元宵。這裏要註意兩點。第壹,這些節日基本分布均勻,過壹段時間。第二,不吃點東西不行。這是因為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大部分年份都是物質的。也就是說營養通常是不足的。長期營養不良會影響生存,所以我們需要壹個好的理由去吃壹些平時舍不得吃的東西。另外,農歷三月初三是雞下蛋的高峰期,雞蛋多,買也不貴。所以要“擴大內需”,自己吃壹些,壹舉兩得。
清明節寒食和雞(蛋)鬥的真正起源,還是要歸功於先秦時期部分地區禁火的習俗。冷食被禁多日,水煮蛋無疑是度過這段時期最好的食物儲備。而且清明踏青,煮雞蛋也是便攜食品。事前的碰撞脫皮,必然會引起孩子相互碰撞的興趣。
如果要探究清明節吃蛋撞蛋的象征意義,還應該包含著人們對生命和生育的敬畏和信仰。在中國古代文化中,蛋是生育和生命的象征。傳說開天辟地的盤古在壹枚“天地混沌如雞,盤古生於其中”(伊文雷劇)的蛋中受孕,商代始祖約定“玄鳥墜卵,菊蝶取而吞之,因孕而生”(史記),秦始祖大業也是“玄鳥懷卵,婦人吞之”受孕(史記)。這是壹個民間習俗,當壹個女人生了壹個孩子,她給她的鄰居和八個家庭帶來了好消息。不也是雞蛋嗎?清明祭祖掃墓,其中,不也有謹小慎微到底的生命意識嗎?春天是生命的季節,許多民俗在生命的深層意義上不謀而合。
據說吃了這個時候煮的雞蛋,壹年都不會頭疼。這個習俗是怎麽流傳下來的?傳說古代孝感地區是水鄉雲夢澤的壹部分,人們以捕魚為生。因為人們每天在湖裏吹湖風,所以頭疼。有壹天,嘗遍百草的神農路過雲夢澤,看到有人因為頭疼在湖灘上打滾。神農很同情他們,到處尋找草藥為這些人治療頭痛。但是什麽藥都沒用。三月初三,神農從山上撿了幾個野蛋,挖了壹把菜帶到船上給人做飯充饑。人吃了米飯炒雞蛋後會突然覺得頭疼。後來到了三月初三,吃了菜,做了菜。
雞蛋成為壹種習俗,壹直延續至今。
清明節吃雞蛋和端午節吃粽子壹樣重要。攢蛋大致可以分為兩種,壹種是“畫蛋”,壹種是“雕蛋”。前者是可以食用的,後者只是為了享受。但也有壹種說法是,掃墓時,將煮熟的雞蛋打碎在墓碑上,蛋殼扔在墳頭上,象征著“脫殼”,預示著新生,希望後人捷足先登。
陽歷4月5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壹,清明節,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除了掃墓祭祖,清明節的飲食習俗也是豐富多彩的。
綠色餃子
清明時節,江南有吃團圓飯的習俗。綠色餃子是將壹種叫“漿麥稭”的野生植物搗碎擠出汁液,然後將這種汁液與幹純糯米粉混合,然後包餃子。餃子的餡料是精致的糖豆沙,餡的時候加壹小塊糖豬油。餃子做好之後,放進籠子裏蒸。當它們出籠後,用刷子將煮好的植物油均勻地刷在餃子的表面,就大功告成了。
綠球碧綠如玉,糯軟,清香,甜而不膩,肥而不飽。團子也是江南地區人們祭祖的必備食品。正因為如此,青團在江南地區的民俗飲食習俗中顯得尤為重要。
吃痱子
中國北方和南方都有清明節吃痱子的習俗。“饊子”是壹種油炸食品,酥脆精致,在古代被稱為“冷器皿”。寒食節禁火禁寒的習俗在中國大部分地區並不流行,但與此節日相關的痱子卻深受世人喜愛。
在漢族地區流行的痱子,有南北方的區別:北方的痱子大方自由,以小麥粉為主料;南方痱子制作精致細致,以大米和面粉為主。在少數民族地區,痱子種類繁多,風味各異,尤其是維吾爾族、東鄉族、納西族、寧夏回族自治區。
吃芥末
芥菜是廣東清明節餐桌上不可或缺的時令蔬菜。因為與“轎子”音相同,所以表示先人會坐轎子回家,以避免乍暖還寒的痛苦。
在山西南部的清明節,用核桃、紅棗和豆子做的包子被稱為“子福”,是祖先的祝福。在山西北部,人們習慣吃玉米面包和黑豆芽。陜北的榆林、延安節前,需要包子、面花。蒸出來的面粉花栩栩如生,像藝術珍品,可以自己吃,也可以送給親朋好友。
中國傳統的清明節始於周朝,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由於清明和寒食的日子接近,寒食是人們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地,寒食和清明合二為壹,寒食成為清明的別稱,也成為清明時期的習俗。清明節不搬煙火,只吃冷食。清明節作為二十四節氣中唯壹的節氣,與綿山介子推的故事有關。
春秋時期,晉國的晉獻公的兒子們為了爭奪王位展開了激烈的戰爭。晉獻公的第二個兒子,重耳,為了避免自相殘殺,流亡了19年。晉國的臣子介退欽佩重耳的品格,為他獻出了生命。在重耳最危急的時刻,他削減了自己的股份來服侍妳。君臣經常壹起商討救國治國之策,關系融洽。重耳曾經說過,如果他將來能成為君主,他壹定要報答龔潔的恩情。後來,在秦國的幫助下,重耳終於回到了晉國,替晉文公做了晉國的國君。晉文公回歸祖國後,大臣們大擺宴席,賞賜功勛,卻不給經常出謀劃策的介子推任何官職或賞賜。介子推不屑與整天奉承晉文公的小人為伍,更對晉文公在國家復辟後不實行清明政治感到失望。於是帶著母親去了綿山隱居。
壹些人開始談論晉文公的忘恩負義,他不需要壹個好部長。晉文公慢慢聽到了這些評論。他似乎覺得自己做錯了什麽,趕緊派人去問吉恩推,才知道吉恩推已經去綿山隱居了。為了讓臣下知道他不是壹個忘恩負義的昏君,也為了平息人們的議論,晉文公急於找到介子推。他帶領大臣到綿山尋找介子。綿山溝壑的萬仞,崎嶇的山崖,崎嶇的山路,介子推避之不及,怎麽也找不到介子推。晉文公很焦慮,但他無能為力。
晉文公的手下也有自己的想法。壹些人希望介子會回來幫助晉文公統治世界,而另壹些人則害怕介子會回來並得到他們的青睞。他的壹個手下告訴晉文公,介休是壹個孝子。陛下派人放火燒了綿山。解推怕傷害媽媽,壹定會出來見妳。失去理智的晉文公渴望見到介子,但他糊裏糊塗地接受了這個想法,並命令人們放火燒綿山。時值仲春,風大幹燥,煙火吞噬了整個綿山。大火燒了好幾天也不見介子推的影子。火被撲滅後,人們才發現介子推寧死不出山,已經和母親壹起被燒死在山頂的壹棵大柳樹下。晉文公想起介子推對自己的忠誠和肺腑之言,抱著被燒死的大柳樹,忍不住哭了。他叫人把母子倆埋在山裏,把綿山改名為界山,“我要好好生活,好好做人。”同時下令在介子推忌日,即冬季至日後105天,全國範圍內禁止燃放煙花爆竹,只允許吃冷食,這是紀念介子推的寒食節。
寒食節的第二天,晉文公到綿山介子推殉難的柳樹下來祭奠,發現被燒的柳樹上又長出了新的柳枝。他回憶起介子推稱希望復辟後實行清明政治,深受感動。他下令將柳樹命名為清明柳,這壹天被命名為清明節。從此,晉文公整肅政務,發展生產,晉國終於強大起來,成為“春秋五霸”之壹。隨著國家影響力的增加,寒食節和清明節的習俗已經風靡大江南北。唐代詩人呂翔寫過壹句詩:“四海同寒食,千古將壹人。”
事實上,寒食的習俗起源於古代鉆木取火的制度。清明作為節氣,也是早在周朝就確定了的。寒食節和清明節只是被統治者以國家命令的形式強化並傳承下來。此後,隨著時間的推移,寒食節的習俗逐漸融入清明節。清明節成為二十四節氣中唯壹具有人文歷史的節日,也逐漸成為人們在清明節緬懷逝者、祭祀祖先的習俗。
清明節通常在公歷4月5日左右,是春季祭祖最盛大的節日。習慣稱之為“鬼節”。節日裏有掃墓踏青的習俗。屆時,死者的親屬將前往墳墓切斷曹靜,提供犧牲和焚燒紙錢。都市人外出踏青。節日活動包括蕩秋千、放風箏和拔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