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水利環境地質信息系統共享和社會化服務體系探討

水利環境地質信息系統共享和社會化服務體系探討

於曉芳阮軍江悅

(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中心)

地質資料的開發利用程度直接影響著國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新中國成立以來,經過幾十年的積累,形成了大量有價值的原始、成果和實物地質資料,為我國改革開放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基礎地質數據和信息保障。水利工程環境地質資料具有明顯的開放性和觀賞性特點,與水利工程、環境保護、飲水安全、民用建築、高速鐵路高速公路建設密切相關。為響應國家推進地質資料開發利用和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的號召,探討建立水利環境下地質資料信息系統* * *共享和公共* * *服務示範體系,提出建立壹站式服務門戶、提高資料信息社會認知度、豐富信息產品、數據獲取方式多樣化、建立主動服務模式、單位用戶分級管理等具體方案和建議。

關鍵詞:水文地質,環境地質,工程地質,水利工程,環境地質信息系統,開發應用* * *共享服務

1簡介

地質資料作為國家戰略性、公益性信息資源,可以重復開發利用,可以長期提供服務,在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基礎保障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2006年,國務院發布《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國發〔2006〕4號),將地質資料開發利用作為當前加強地質工作的六項主要任務之壹,提出地質資料是地質工作服務社會的主要載體。2008年,國土資源部發布的《全國地質勘查規劃》明確將“地質資料開發利用工程”作為新時期我國地質工作的六大工程之壹[1],可見國家對提高地質資料開發應用水平的高度重視。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地質資料信息共享和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快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建設國家地質資料中心,推進地質資料研究開發,充分發揮現有地質資料的作用,避免重復勞動和資料浪費,全面公開地質資料目錄,推進地質圖書、檔案和重點實驗室向社會開放,依法及時向社會提供地質信息服務。數據庫和信息服務體系是推進地質資料共享和社會化服務的前提和基礎,是提高地質資料開發利用水平的技術支撐體系。水利工程環境地質數據是各類地質數據中最具開放性和觀賞性的,服務對象廣泛,可以作為壹類地質數據首先嘗試網絡化服務和社會化應用。基於水利環境地質資料及相關數據庫和信息系統的特點,探討水利環境地質資料信息共享和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構建方案,以深化水利環境地質資料的信息社會化,拓展服務功能和方式,提高資料利用率,並為其他類型地質資料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建立提供參考。

2.水利環境地質數據的特點及服務對象的使用需求

水力環境地質資料是指以文字、圖表、聲像、電磁介質等形式存在的巖芯、各種標本、光學切片、樣品等原始地質資料、成果地質資料和實物地質資料。其中,社會對地質資料的需求最大,其次是原始地質資料。

水文地質學是指地下水在自然界中的各種變化和運動。水文地質學主要研究地下水的分布和形成規律,地下水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成分,地下水資源及其合理利用,地下水對工程建設和采礦的不利影響及其防治。

工程地質學主要研究與人類工程建設等活動有關的地質問題。研究的目的是查明建築區域或建築場地的工程地質條件,預測和評價可能出現的工程地質問題及其對建築物或地質環境的影響,並提出相應的防治措施。

環境地質學主要研究人類活動與地質環境的相互作用,預測和預防地質因素引起的環境影響,研究地質環境與人體健康的關系,研究人類活動引起的環境地質問題,研究工程建設和資源開發引起的環境地質問題。

因此,水利工程環境地質資料關系到公路鐵路、機場站場、油氣輸電線/管道、水壩、大型工廠、水/核電站、居民住宅、水庫的建設,以及飲水安全、地方病防治等。,與普通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社會認知度高,具有明顯的開放性和享受性特征。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0師生對地質數據使用現狀及需求的問卷分析與研究顯示,在區域地質、礦產能源、水力環境、物化探、海洋地質、地質科學研究報告六大類地質數據中,水力環境地質數據需求排在第三位。對於地質相關的專業用戶和不相關的普通用戶,對水力環境地質數據的需求排在第壹位。可見,水利環境地質數據的需求量很大,為其社會化服務的群眾基礎很好。

目前,我國地質數據網絡共享和社會服務體系尚不完善。用戶對水利工程環境地質資料的獲取主要來源於互聯網和向相關圖書館、檔案館借閱,不能滿足社會的實際需求。建立全國統壹的社會服務平臺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3.水利環境地質數據庫及信息服務系統現狀

在國務院和國土資源部的正確領導下,在中國地質調查局的統壹組織和協調下,全國地質工業研究院、高校、地勘隊伍和地勘企業在地質資料數字化和信息化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績。國家基礎地質數據庫基本建成,地質業務網絡和標準體系日臻完善,專業地質數據庫建設取得成功,專業地質信息管理應用系統初步建立。其中,與水力環境地質相關的數據庫和信息系統主要有[3]:水力環境地質數據庫、地質鉆探數據庫、1:5萬重點城市和經濟區水力環境地質空間數據庫、1:20萬區域水文地質圖、1:50萬水力環境地質圖空間數據庫、動態監測數據庫、中國水文地質。地質資料在線目錄檢索系統、地質資料在線全文瀏覽系統、地質資料借閱管理系統、地質骨幹網絡系統和地質資料實時傳輸演示系統等。水力環境相關數據庫雖已建成,但開發利用水平還不夠高,其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尚未充分凸顯。水利工程環境地質資料相關管理與服務系統實現了資料管理全過程的計算機自動化輔助,各類數據和軟件接口齊全,可實現在線檢索和瀏覽,為各級資料管理單位用戶享用地質資料提供了有力支持。水利環境數據庫需要互聯互通,服務體系需要統壹管理,社會化服務程度需要提高。

4.水利環境地質信息系統社會化服務體系構想

水利工程環境地質資料是關系國計民生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寶貴信息資源,其開發利用程度和社會化服務水平是壹個國家國力的顯著標誌之壹。國家政府已經開始意識到在新的發展時期加強地質數據共享和公共服務的重要性。2006年,國土資源部下發《關於建立健全地質資料網絡服務體系的通知》(國土資發〔2006〕98號),要求各省(區、市)開展建立地質資料網絡服務工作。2007年,國土資源部開展的檢查顯示[4],28個省(區、市)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全部建立了地質資料管理與服務專欄或獨立的地質資料信息服務網站,部省兩級建立的地質資料網絡服務體系初步建立,實現了地質資料的互聯互通和共享,為社會提供了便捷、高效、全面的地質資料信息網絡服務。可見,現階段我國已經具備了全面推進地質資料信息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所需的基礎條件。遺憾的是,上述國土資源部門的地質資料服務欄目或獨立網站主要提供地質資料匯交機構的聯系方式、地質資料目錄信息、技術標準和保存程序等,大多沒有與相關數據庫和地質資料信息產品對接。

水利環境地質數據信息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構想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4.1數據庫、信息產品、網絡服務壹體化,形成“壹站式”服務模式。

在美國形成了“壹站式”服務模式[5],對地質資料的享用和社會服務水平的提高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整合各種水利環境地質數據庫和相關信息產品,建立國家水利環境地質數據信息門戶網站,提供“壹站式”服務。門戶網站可提供水力環境成果地質資料在線檢索、全文瀏覽和下載,所有公益性資料免費。各水利工程院和勘測單位負責及時提交新的數據和信息,管理機構負責數據錄入和更新。有些資料可以參考國外期刊出版公司愛思唯爾的信息產品服務模式。政府部門、科研院所、大型地勘和工程建設公司等服務單位統壹購買數據庫,單位局域網可以全文下載資料。這也是地質數據產業化的壹種方式。市民可以免費取回,部分資料需要付費,可以用信用卡支付。對於資料存儲容量較大的資料或信息產品,可以通過刻錄光盤、郵寄等方式提供。網站負責郵寄與實體檔案館和閱覽室相對應的資料,並提供現場查詢、檢索、打印和復印服務。

4.2提高社會對水利環境地質資料和信息的認識。

擴大宣傳,提高公眾對水力環境地質資料的認知度。可以選擇在中央電視臺、地方衛視、廣播電臺、主流報紙等媒體播放宣傳視頻、音頻或發表宣傳文章,傳播與水利環境地質資料及信息產品相關的科普信息,使公眾認識到地質資料與日常生活和社會經濟發展密切相關,從而萌發進壹步了解水利環境地質資料信息,提高資料流通和利用率的想法。也可以通過在高校、科研院所舉辦科普活動進行宣傳推廣。地質資料具有永恒價值的特點,需要多次傳承和開發。有必要對中小學生進行相關的科普教育。可以通過發放水利環境地質資料科普課外讀物,培養中小學生的興趣,擴大地質資料和信息產品的群眾基礎。水利環境地質行業的工作人員外出實地考察時,會在沿途免費向公眾發放宣傳冊,讓更多的人有機會接觸到水利環境地質數據信息產品的相關信息。開展關愛地球、地震安全知識、地方病防治、地質災害防治等科普活動,進社區、進學校。

4.3信息查詢、檢索和獲取的多種方式

為不同的客戶和用戶提供多樣化的信息服務方式。對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可免費郵寄信息目錄,提供網上、電話、傳真或電子郵件訂購信息產品和服務。開發手機電子閱覽室客戶端,向公眾提供手機查詢檢索服務。可以提供實體閱覽室的查閱、下載、打印和復印服務。對於需要付費的信息服務,應制定靈活的支付方式,如信用卡支付、網絡第三方支付、銀行匯款支付、手機電子支付等。水利工程環境地質資料門戶網站在國土資源部、水利部、環保部、住建部等政府部門網站均有鏈接,工作人員可憑工作證號或公務員號登錄,享受地質資料信息免費瀏覽下載。

4.4為管理部門提供“主動”的水文環境地質信息服務。

為國土資源、規劃城鄉建設、水利水文、環境保護、農業、林業、地質災害管理等部門提供“主動”的全方位信息服務,詳細介紹了水利環境信息管理機構的職能、信息及提供方式。為礦山企業、勘察設計單位、水環境研究所、施工單位提供“主動”的水環境地質信息,免費郵寄宣傳資料。為國家和地方大型鐵路公路建設項目、油氣管道建設、輸變電工程、水利工程等提供現場服務,詳細講解地質資料管理機構可以提供的地質資料服務範圍和內容,為經濟社會發展做出貢獻。浙江省地質資料檔案館[6]在這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們提前制作公益性地質資料光盤,積極聯系重點項目相關人員,宣傳地質資料服務,為浙江省重大工程項目和擴大內需項目分別提供了1 . 7萬人次、4300份和5 . 5萬份地質資料服務,為項目順利完成解決了資料需求問題,為提升地質資料開發利用水平發揮了顯著作用。

4.5建立社會用戶分類制度,所有公益資料公開,機密資料授權查閱。

根據服務對象的級別和性質,水利環境地質信息的用戶分為政府和國防部門(水利部、環境保護部、國土資源部、交通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省市縣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包括地質勘察設計、工程施工企業、科研院所和高校)和公眾三個層次。基於單位的用戶分類和秘密授權可以減輕數據管理機構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各實體單位的從業人員應統壹編號,上報需要查閱地質資料的人員信息,並填寫申請表。地質資料管理機構根據申請表審核並給予單位註冊號和密碼,授權單位查閱所需涉密水力環境信息,並在單位局域網上免費安裝電子閱覽室客戶端;註冊人員可以用自己的工號作為用戶名登錄,可以全文檢索和下載所需資料和產品信息。企事業單位統壹註冊,免費安裝電子閱覽室客戶端,購買地質資料信息數據庫,免費瀏覽下載公益性資料;保密信息需要提供營業執照和法人信息備案,並簽訂保密協議,保證信息不會無限流動。公眾可以免費安裝客戶端,瀏覽下載公共地質資料,也可以在線下載保密資料,審核通過後再付費。

4.6通過產業化豐富信息產品,提高數據流通和利用率。

通過豐富音像制品和出版物,推進地質資料信息產業化,提高資料社會化服務水平,促進資料高效流通和利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的地質資料信息產業已經達到壹定規模,我國在這方面還需要進壹步提高。我們可以將原始和實物地質資料的收集、地質資料的形成以及其他相關知識信息整合制作成音像制品,其中壹部分可以作為公益宣傳資料以科教或紀錄片的形式在電視臺播放;其中壹些被用作商品,刻錄成CD出售或在線付費下載。出版各類水力環境地質圖集、資料目錄小冊子、水力環境專題報告冊、水力環境地質調查年鑒、區域水力環境地質調查報告和地質資料出版物等。,通過書店和網絡進行銷售,主動向水利環境相關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免費郵寄出版物簡介,並提供各種訂閱服務。

5結論

提出了通過整合各種水利環境地質數據數據庫和信息產品數據庫,建立全國統壹的地質數據信息服務管理機構和獨立網站的設想,以提高水利環境地質數據的開發利用水平和數據享用及社會服務能力。具體方案包括:通過擴大宣傳提高社會認知度;形成“壹站式”服務模式;服務方式多樣化;建立單位用戶分級制度;豐富信息產品,提高工業化水平。相信通過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的共同努力,水利環境地質數據信息共享和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將取得長足進步,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參加考試,貢獻力量

[1]周華民。地質資料信息社會化服務與開發利用的若幹問題[J].安徽地質. 2009,19 (3): 234 ~ 237。

[2]馬,汝,,。國家地質檔案館地質資料服務進校園問卷調查結果分析[C]。第七屆全國地質檔案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 19960.688686886617

[3]國土資源部礦產資源與儲量司。推進地質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C]。北京:地質出版社,2011。

[4]全國地質資料網絡服務系統[J].國土資源通信. 2008,(2): 23 ~ 24 .

[5]石,,,朱等.美國地質數據的信息管理與服務分析。國土資源科學管理. 2011.28(6):112 ~ 116。

魯浩。努力轉變服務方式高效服務重點項目——浙江省地質資料檔案館開展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重點項目的實踐與體會。第七屆全國地質資料學術討論會會議錄[C]. 19960.686868686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