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了解壹個人不容易。即使在劉彥湖,也是如此。
前不久在今年第二期《中國蜀道》上看到唐代歐陽通的劉彥湖《道長碑》,很是心動,尤其是篆書上的題字,更是“新異”。結果我跟燕虎通了個電話,才註意到16字板是他“發明”的。當時我有點驚訝:試想,如果沒有紮實的古文字學基礎,如果沒有藝術手段,怎麽會“死”到這種地步?
文字的誕生是人類社會進程中野蠻與文明的分野。以文字為基礎的書法藝術無疑成為了中華民族審美心理的載體。因此,可以說書法是最具中國文化基因的獨特視覺藝術。但是,我們今天所接受的教育,已經讓普通人只知道自己的文字——漢字,而不知道自己的來歷。如此壹來,就更無法理解其形態之美,研究其變化之道。轉化和表達思想的手段是書法創作和突出藝術個性的立足點之壹。
然而,劉彥湖是為數不多的藝術修養與書法密切相關的書法家和篆刻家。在古文字學、古籍、古代文學、書法篆刻史等方面都很出色。同時能關註和了解當代藝術,有表達和創作能力。尤其是在當下浮躁嘈雜的社會氛圍中,像劉彥湖這樣潛心學習的人更值得關註。
今天的書法藝術正處於歷史轉型期。至於劉彥湖,我們有理由對他的明天寄予厚望。
2003年6月,11,西鳳閣旁。
他的作品對傳統有著非常理性和廣泛的繼承。剛才講了他的漢代篆書。事實上,他吸收了竹簡、敦煌寫本、唐代楷書和甲骨文、金文。這是我認為他是當代書法家中具有代表性的書法家的體現。這種現代性可能是清朝、明朝、唐朝、宋朝都沒有的。考古學或者藝術考古學的歷史會證明,我們當代書法壹代的創作獲得了當代書法的現代性。那麽劉彥湖就是壹個明顯的例子。我覺得多學科的交流真的找到了我們當代書法創作的價值。所以對於劉彥湖自己的微觀研究,我認為他的成就向前邁進了壹大步。他最好的,我很佩服的,是他的行書,非常好,其次是篆書。今天看到的草書,尤其是他近在咫尺的朱運明的野草,成就斐然。當然,不只是朱雲明、張旭和王鐸,要創作。我在他的微觀世界裏發現了壹個矛盾,這可能是他進壹步進步的基礎。中國的書法從手寫作品轉變為金石學作品,由此產生了壹個大的分化,即金石學作品註重青銅器,寫在漢代的銘文上或碑上,重視書法的裝飾性。自東漢以來,文人就註重表現,但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劉彥湖的書法從每壹個方面都是點畫的,他在平衡兩種追求,壹種是理性,壹種是感性,他的野草是感性的,他的篆書是裝飾性的,這是他的藝術理性。正是這種矛盾,才可能有助於他藝術的進壹步發展,他什麽時候能處理好最好的點,或者說最好的度,那麽他的書法才可能是真正的成功。但是今天他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畢竟他才四十多歲,有些人會老。
劉正成
劉彥湖十年前的創作在我的印象中。他用林建的影子寫篆書,我說是影子,他用劉正成的影子寫草書。我說的影子,不是特指像他們壹樣,帶有明顯的痕跡。這次再看,很明顯這些痕跡已經消失了。很奇怪的是,他在失去蹤跡之後,並沒有像其他人壹樣帶著這個影子。這是壹個獨立的發展現象。他自己的體系是往這裏走的,創作形式和別人完全不壹樣。他的自我在壹點點膨脹,很有意思。和別人不壹樣,這是壹個很有價值的地方。由此,我想到了今天的這個傳統,因為民國和清朝的時候,從事書法創作的人沒有那麽多,但是現在隊伍非常龐大,有壹種相互靠攏的趨勢,同代人在下意識地相互影響。劉彥湖很奇怪。他和其他人幾乎不壹樣。除了這幅草書,他還停留在古人的框框裏。他的篆書和行書與眾不同。行書裏偶爾有徐悲鴻和於右任的影子。這個影子就更少了,甚至不能說是影子。有壹絲似曾相識的痕跡。這個程度大概是十分之壹。完全是他個人。這個個體的擴張和發展呢?但它有壹個意義,那就是我們如何從傳統中取出壹粒沙子,並通過物理學將其展開?在物理學中,天文學中有壹種現象,它是從壹個物體中膨脹出來的。然後,他遠離所有當代的個人藝術創作,他不親近人。這對劉彥湖來說是非常寶貴的。他沒有和別人趨同,反而越走越遠。即使當代人不能認識他,不能認同他,也不能引起當代人的欣賞。這是次要的。作為他個人的藝術發展,我覺得這是非常有價值的。這是最引起我思考的地方,回去還要消化這個。劉彥湖的這個現象,我們應該想壹想,他是如何從傳統中追求個性的,這太重要了。這四個字決定了壹個藝人成功與否,最重要的是張揚個性。當然,個性要和傳統相結合。陳傳席先生曾經說過傳統* * *和個性,這是我曾經非常講究的。陳傳席先生有壹篇文章。雖然我不太贊同他大部分文章的觀點,但是這個觀點很好。就是在傳統裏,個性去追求* * *。但是,性格和性之間如何抉擇,如何把握度,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對於* * *性,我認為劉彥湖把握得很好。也許這裏的專家們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他在宣傳自己的個性方面做了壹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他做得非常好。
此外,他的作品還透露出壹種鬥誌。這個名字叫士氣,現在人不多了。要有名將的士氣,首先要有文人氣質。我聽很多學者說,當代沒有文人,文人都死了。但是中國文化還是會傳承下去,壹代壹代傳下去。我認為,從劉彥湖的題詞和跋中,從他的各種著述材料中,可以充分揭示他在古典文化方面的古典文學素養的信息。而且他在寫作的過程中有壹個空率,很大膽,很粗心。我認為這種態度是士氣的表現。當然,劉彥湖的個人生活相對緊張。有人曾說他是裝的,裝的,內心很自大。我覺得應該是對的。這是上海徐正蓮說的。他說他內心是壹個非常自大的人。然後,因為在我們這個世界裏,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很復雜,他只是低調,我覺得低調有必要也沒必要。當然,不低調也會碰釘子,低調壹點會更好。所以,今天有這麽多人來致敬,可見劉彥湖保持低調是可貴的。我覺得如果我辦壹個展覽,就不會有那麽多人看了,在座的人幾乎都被我得罪了,可見也是有代價的。這也總結了壹個文化現象,就是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做人,如何做藝術,我常常覺得書畫創作和壹切造型藝術都是生活的表現。劉彥湖的可貴之處在於,他在生活中仍能呈現這種傲慢的心態。是知己,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成為劉彥湖的知己,我也可以探索這種新聞,這就是為什麽他能表現出真正的聲譽和士氣,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而且,民國以後,鄭和壹樣,鄭的個性肯定是不足的,除了他。這種真正表現出壹種士氣的寫法,幾乎已經完全沒落了,現在基本看不到了,但是劉彥湖可以繼承這個(士氣)。我不知道劉彥湖是無意的還是有意的。無論如何,我在他的作品中清楚地看到了這個信息。這是我想祝賀他並向他學習的地方。我就停在這裏。
-石凱
劉彥湖是壹個熱情的人,不願意安定下來。《老湖實錄》結構優美,憨厚,拿刀不溫不火。總的來說,藝術最講究的是功夫,難懂,深記。
陳國斌
劉彥湖能把單字符打印處理得這麽好,真是令人驚訝。他的壹個技巧是創造甚至杜撰壹些詞,但氣味醇厚而古老,能讓妳覺得這個詞很有歷史。沒有傳統的長期熏陶和非凡的靈活性,這種境界是達不到的。有這樣的技能和才能,炎虎哥應該是個值得驕傲的人。也許是因為自身修養和閱歷的原因,炎虎哥在生活中似乎並沒有表現出傲慢,但在作品中可能無法或者不願意隱藏自己的本性。我覺得他的篆刻有點傲慢和冷酷。作品中的劉彥湖應該更真實!
——徐正聯薛永年
胡燕的天賦很早就開始了,他在當代書法和篆刻領域嶄露頭角。已經十幾年了。他的書法深邃含蓄,有章法感,有寫意精神。他善於在古人中表現當代審美趨勢,能在各種書法風格的書寫中註入強烈的個性。處處精細在字裏行間可謂黃金人生,線條潤澤;巧與怪的區別可謂是壹種新的理論,壹種獨特的理論。我常常覺得,在他宏大而寧靜的風格背後,有壹種古今的豪情,就像清澈見底的河水,蘊含著無盡的激情波濤。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探索時代的心靈已經越來越沈浸在改變的努力中。他似乎比同時代的人更有學者氣質,更有探索傳統、化古為今的意識。
劉勰早就說過:“文變與天下有關,興亡與時序有關。”書法也不例外,不斷創新是世界上無可爭議的正道。但是,在視覺與文化的聯系中,在民族審美的思維方式和表達方式中,在心手眼的和諧中,在“風騷之意”與“天地之心”的交匯中,前人積累的經驗,無論是以作品的形式,還是以理論的形式,都不全是無用的,更不是過時的事務。反而往往是撥開迷霧的事。所以,為了連接書法藝術的傳承與變化,我們需要天才的敏感和學者的智慧。劉彥湖是這方面的智者。
最近又要出版壹批他的書法作品,我有幸先睹為快。這些作品多以面向古代的形式出現,參照物為碑帖,以篆書、隸書、真跡等靜態書法風格為主,從漢魏開始,下至明清。經過仔細觀察,他似乎繼續通過有選擇地演繹經典碑體來理解古代書法家帖的奧妙,繼續探索制筆如刀、用刀如筆的精髓和精妙,繼續練習畫中筆與刃的完美結合,繼續觀察筆法與空間藝術家的互動,繼續研究前人的才華和實用思想來打通各種體。總之,他似乎更自覺地以現代的眼光挖掘傳統的潛力,在繼承與變革的連接上實現現代書法向古代書法精髓的轉化,在他鮮明的風格中進壹步增厚傳統文化的永恒積澱。
鹽湖和我的書法可以追溯到長春,先後來了又走了。他在長春學習的那壹年,我回到了北京。我曾經工作過的吉林省博物館,因為副館長張伯駒而出名。這位大收藏家不僅是遊春圖的老主人,還在新中國成立之初組織了北京書畫研究會。來到北方春城後,他展開了春遊和雅集。他與嚴湖後來的老師於、羅繼祖等經常聚會,談今議今,手刻春遊,發揚傳統,在中國傳播。於和羅繼祖雖然分別是古文字學家和歷史學家,但他們的書法也是出類拔萃的。我覺得燕湖用《春遊集》,以錢壹世為序,大概是為了紀念在長春求學的歲月,緬懷春城接受的傳統陶儒,表達創新求變語境下的拳法之心。張培元
兄弟劉彥湖,磐石人,上虞羅學堂二傳,諾翁入。我曾經在海天問過盧,又在的清風閣坐過。今天,我看看自然歷史和名人。
很晚才見到我哥哥。德* *和民國五十七年,丁亥出生於公元1911年。《十博士》在琉璃廠聯展,親和力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他們說:“他們的言語笨拙,但他們的思想偉大,他們的智慧愚蠢;諸天之都不可方物,入古之道發人深省。”次年重建“書譜社”,編“再版號”。
觀夫巖而勝,古今之間。漢朝以前,我驕傲,唐朝以後,我仿徨。抓風俗,不抓祖宗;執法優雅,自成壹體。我也是壹個憨厚的人,也可以波瀾壯闊,所以被稱為風度翩翩的人。洪波是深邃的,尤其是空靈,人們稱之為山海之心。郝好湯,有君子坦蕩蕩;慷慨,沒有經濟學家的寒酸。它以域之譽,高懸於北闕;孟、嚴遺於東京。這也是壹個開放日的大觀。但書是殘事,故不獨以此傳之,也。壹代文人,兄弟精通佛、儒、道、藝:善金石學、工印、官、真、行、草;偶爾做點什麽也是時尚。《稗子》的編纂、書評、印鑒考證,以“文房四寶”為依據,以橫匾豎匾結合文字,給出壹個“五光”。知道“三教”讓人汗顏,《漢書》就是壹個很好的介紹。好啊,炎虎兄弟!是壹時獨領風騷,還是百年風騷?花開人間,不如自求諸善知。
放棄吧,在壹次事故中侮辱霍亞的生命,大談冗余和簡單,什麽都不敢說。我老公會用現實娛樂所有懷仁的人。
五十九年(醜),我上過月球,我認識。惠安張培源禦和堂。劉彥湖
那已經是半個世紀前的事了,在我出生之前,壹群文化像浮萍壹樣從世界各地匯聚到長春,由此誕生了壹個很有詩意的名字——春遊社。這些人互相學習,互相安慰,互相溫柔。伴隨著他們,他們變得更加悲慘,更加孤獨,更加淒涼。每次相聚,他們都在精神上成為詹子謙筆下的人物,在漢魏隋唐的風天水畔,歡樂和諧地沐浴著。於是,“春遊”成了長春知識分子精神史上的壹個符號,春遊社也成了近代長春的文脈。
叢壁老人是春遊俱樂部的發起人,他的父母於思博、哈爾科夫州羅漢如(繼父)都是我的母校吉林大學的老師。我很幸運,在讀書和畢業的時候和他們打過交道。在《春遊談》正式出版之前,我曾在羅先生的書房裏看過那些發黃的蠟紙油印本的壹些章節,也從羅先生那裏聽到過壹些關於春社的軼事。雖然我出生較晚,不敢妄自菲薄,但我可以優雅地親吻老壹輩,所以我心中也是春遊。
從18歲開始在沒有朋友的情況下到長春旅遊,38歲和老婆搬到北京。整整二十年,我所有的青春記憶就是壹次春遊!這個地方成了我停下思緒的溫柔故鄉。無論是浪漫還是柴米油鹽,因為靈魂有了皈依的方向,不再虛無縹緲,不再蕭瑟,人間冷暖,四季如春。這二十年,成了我無盡的風景。
旅行是壹種境界,孔子的誌向、道德、仁愛,最終是要落實在“娛樂”上的。旅行也反映了不同的境界。在王的《寶蟾遊記》中,有“親疏”與“遠險”之別。海客談應,煙幽幽,三尺之外天,語驚天子。是壹種境界;而“氣象絢爛,文采絢爛,老去成熟,回歸平淡”則是另壹種境界!四十歲之前喜歡東坡“望西太白參天,眼高空空”的豪氣。那時,我還寫著“郎昌,意氣風發”之類的對聯,我可以想象當年的精神面貌。比如今年將年過半百,我更喜歡張春水那句“太白閑雲,新豐老雨,多少英遊休”的陰郁。強烈的旅行和流浪,累了,然後回國。在桑麻和長輩說話是壹種境界,這種境界對我來說已經是高不可攀的奢侈品了。壹個月前,我的老師,海天路的主人周昔非先生去世了。從此老壹輩浪漫雕零。這種痛苦不僅僅是“沮喪、失意”兩個字,哭的時候也能唱出來!
展覽原定於今年初春,花開花落,重返長春,但由於種種原因,推遲到了漫長的夏季。我本來希望周先生的健康能支撐到這次展覽開幕,這樣我就可以當面問問他老人家了。這個願望現在變成了夢想。但是,我還是振作起來,拿出自己差的工作去見長春的同事。我相信那些給過我恩惠的前輩在天有靈,他們睿智的眼睛會看到我的作品,他們的精神會繼續啟迪我。那麽,這個展覽獻給那些睿智的眼睛,也獻給那些和我壹樣,把無限的夢想寄托在流雲的舞動和書寫中,失去了寶貴青春的書法家。
那些春天的旅行者!
感謝本次展覽的發起人蔣麗華先生,向在本次展覽和畫冊出版過程中給予我幫助的海林、希友、懷義兄弟表示衷心的感謝。感謝薛永年教授和張培源師兄百忙之中。
2009年初夏
早晨,日出朦朧,在安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