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可能,每個女孩都希望自己在父母心中是獨壹無二的。如果非要實現父母的美好願望,我希望我是姐姐,而不是姐姐。
做姐姐的痛苦誰不知道?
小時候,我們總聽到“妳是姐姐就要讓著弟弟”“妳是姐姐他是弟弟就要多關心他”。
而如果有壹天,當妳習慣了20年獨生女的樣子,回到家,父母欣喜地告訴妳,妳是姐姐,妳會怎麽做?
當妳正歡天喜地規劃未來的時候,父母突然消失了,留下妳壹個饑腸轆轆、乳臭未幹的弟弟。妳該怎麽辦?
張子楓的第壹部電影《我的姐姐》講述了這樣壹個故事。
是繼續追求獨立的生活,還是放棄養弟弟的夢想,這是擺在她面前的問題,也留給我們深深的思考。
如何在自我和親情之間做出選擇,是壹個永恒的命題。
如何不辜負自己,不放棄對親人的責任?
這樣的問題幾乎貫穿了任何時代的任何個人,當然也有無數的故事。
如果有壹部電影,敢於正視妹妹的問題,說出了很多妹妹不能說的道理,沒有強行要求大團圓,沒有把人批判到道德制高點,那麽它無疑是成功的,是犀利的,妹妹就是這麽做的。
現實生活中,姐姐永遠是被犧牲的那個,大家還是覺得理所當然。
童謠在《大江大河》中飾演的宋雲平,完整詮釋了那個時代的完美姐姐形象。她為了弟弟放棄了讀書的地方,為了丈夫放棄了繼續讀書的機會,最後為了家庭而死。
她是很多人心中的白月光,我們為此感到惋惜,但很多媽媽說:“沒事,我們姐妹就是這麽過來的。”
就像姐姐最大的淚點是朱圓圓飾演的阿姨,她用看似平靜的聲音說:“我是姐姐,從出生到現在壹直都是!”
這句話不輕不重,正好擊中我們的淚點。
那壹瞬間,我的瓣膜關不上了,忍不住失控的哭了起來。
看到大媽這個角色,妳會想到他們那壹代人壹路走來做出的犧牲,會被他們感動。
我媽也是這樣。她把讀書的機會給了弟弟妹妹,差點因為要給弟弟妹妹而丟掉當年分配的工作名額。
但是,用什麽?
不像她姑姑的聽天由命的妥協,張子楓的妹妹安然獨立成長。在她生命的前18年,她是獨生女。
她有著強烈的自我意識,帶著00後那壹代人特有的印記和思想。
20世紀的今天,她不會做完全犧牲自己前途的事情,所以她會想把弟弟交給壹個合適的過繼家庭,賣掉父母的房子,去北京讀研,追求自己的理想。
在《緣起緣滅》中,她受傷了,所以她壹直想逃避,想爭取自己的幸福。
但所有這些計劃,因為壹次意外,她“不得不”再次面對,出身家庭留下的問題——她4歲的弟弟。
當安然被弟弟和生活壓垮的時候;當周圍的人都想當然的認為她應該肩負起姐姐的責任,而她又找不到發泄的地方時,她安全的找到了肇事司機,做了壹次靈魂拷問。
在安然的認知中,這兩個問題不僅僅是針對司機的;我甚至想問問我爸媽,誰要二胎沒經過她同意。
她花了18年,終於鼓起勇氣,攢夠了本錢。當她想要實現自己的夢想時,卻不得不獨自面對父母意外離世留下的“爛攤子”。
就因為她是姐姐,或者說在我們生活的世界裏,“大姐如母”的規律是這樣的?
去年,這對69歲的夫婦不顧40歲女兒的反對,不顧母女反目,固執地堅持要生二胎。
雖然他們固執地堅持“自己有退休工資,不需要女兒幫忙”,但有誰想過,萬壹,萬壹呢?
父母老了,為了照顧年幼的弟弟,母女打官司的例子還不在少數嗎?
倫理是壹方面,權利自由是另壹方面。
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對錯。
第壹次有了壹部敢於質疑的電影,壹直以來都是我所有姐妹理所當然的。
第壹次有電影敢於聚焦“兄妹關系”這個命題。
這也是我會高度贊揚姐姐的原因之壹。
“我姐”,她首先是她自己,然後才是別人。
是安然打了又打,姨媽終於松口了。她看到自己在安然裏拼命掙紮,最後她不想用過去那壹套思想去束縛同樣陷入困境的安然。
所以她說“娃娃不壹定要放進同壹個套子裏”,她也贊同安然可以有自己的人生選擇,不必重蹈覆轍。這是阿姨對妹妹的愛和理解。
姨媽與以前的自己和解,接受姐姐的另壹種可能,是影片想表達的另壹個主題。
就連壹開始不懂事的弟弟,也和妹妹朝夕相處,從最初的對立到感情的建立,再到最後的和解;
他從“我是這個家的老大”到理解妹妹的想法,給自己找了壹個收養家庭,準備不拖累妹妹的行為。也是因為他接受了姐姐“我的人生不只是妳”的思想。
安然的堅持和奮鬥是有用的。她不接受社會的既定安排,不接受姐姐的命運,她讓所有人都動搖了。
阿姨是因為她曾經是有理想的姐姐,理解和支持她是很難能可貴的。
不對她的命運施加壓力,通過幾代人傳遞給下壹代,鼓勵她過自己的生活,這種不公平是影片延伸出來的最珍貴的壹點。
這部電影叫《我的姐姐》。其實不僅僅是單個角度。
舅舅眼中的獨生女,已經不是父母眼中曾經的寶貝女兒了。
在姑姑眼裏,安然不是那個執著的自己。
安然眼中的母親不就是壹個認命的窮姐姐嗎?
即使是叔叔阿姨,也不壹定是用彼此的角色來定義的。
安然認為父母不愛她,是舊觀念造成的,所以固執而不合時宜的想要壹個弟弟。她羨慕被叔叔視為珍寶的女兒,希望她能享受被捧在手心的感覺。
這其實是壹個從未真正感受到父愛的陪伴和支持,被出身家庭刺痛的女孩。
就像電影裏肖恩的叔叔說的“孩子是債”。
妳可以選擇妳的朋友和愛人,但妳不能決定我來自哪裏。出身世家從他出生的那壹刻起就註定了。
安然很羨慕舅舅對獨生女的照顧,堅持獨生子女的想法,甚至說“我希望舅舅是我爸爸。”
誰能想到,這個看似壹無是處,整天鬼混,姐姐的姐夫出車禍死了,他還能悠閑地打麻將,甚至那個回復警察“死的那對夫婦是我姐姐”的不靠譜大叔,會在“我姐姐”被打安全的時候第壹時間站出來。
有時候難免覺得安然媽媽犧牲自己換來了這麽壹個不爭氣的大叔?
姨媽犧牲自己換來這麽個“重男輕女”的父親?
我的母親和姑姑,都是家裏的姐妹,代表了我們母親那壹代的女性。姑姑對安然說的話,類似於辭職,其實是壹種自我安慰;包括對安然的壹點點仇恨,都是小時候父母的正常表現。
家庭對壹個人有深遠的影響。看似選擇題,答案卻在這裏。
如果安然選擇撫養弟弟,放棄學業,將來豈不是成了姨媽的翻版?
她現在只是個小護士。她好像沒有前途,天天被人嘲笑。
如果她選擇忠於自己,拋棄社會既定的家庭責任,那麽她的未來可能會像她叔叔壹樣:沒有負擔,沒有壓力,沒有傳宗接代的舊觀念,活得自由自在。
看來我妹妹是安全的。實際上,影片通過兩代姐妹和不同家庭的命運,從各個方面探討了女性的處境和自我成長。
安然和弟弟的和解,恰恰是整部電影最重要的點睛之筆。
電影剛開始,安然就看著父母在樓下車禍身亡。
面對警察的詢問,安然沒有普通女生的慌張和焦慮。她反而回答的如流,甚至沒有任何表情,好像在說別人的事。
是什麽讓她如此冷靜又如此反常?
其實不是她的冷血,而是她的偽裝。
她渴望父母的愛,就像她期待溺愛女兒的叔叔是自己的父親;她也知道這樣的願望是不現實的,因為我的父母沒有猶豫,盡了最大的努力生下了弟弟。
所以,被出身家庭傷害過的她,用表面的麻木封閉了感情;
所以,從壹開始,她和她哥哥的關系就是敵對的。
在此之前,我弟弟被寵壞了。在父母面前,他總是任性,以自我為中心。
壹開始,他會把姐姐做好的早餐扔掉。
當我妹妹對她大吼大叫時,他會朝她吐口水。
姐姐也覺得這樣的弟弟對她來說是個負擔,也是她追求夢想的障礙。所以,她堅持自己的選擇。
這種關系很像現實生活中的兄弟姐妹。
電影《把我哥弄走》也差不多,但是血緣關系是個很奇妙的東西。雖然有時候妳很討厭ta,不想讓這樣的ta和妳在世界上競爭,但不知不覺中,妳漸漸習慣並接受了對方的存在。
兄妹感情的發展是壹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第壹個高潮是我姐故意躲在地鐵站的衛生間,讓她哥找她。當我弟弟哭著到處找他妹妹的時候。也許,他們第壹次意識到了彼此的重要性。
就像姐姐說的“我的世界不只有妳。”,但是哥哥回答說:“我的世界只有妳壹個!
那壹刻,我內心的某個角落也被觸動了。
總有壹天,妳也會發現,在別人眼裏只有妳壹個人的時候,這個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會不壹樣。
他們真正破冰的是,弟弟受傷後,姐姐把弟弟背回家。
與之前的距離相比,這壹次的身體接觸,彼此的感情有了突破性的轉折。
從生活細節上,反映了他們每壹次的情感進步。從壹開始姐姐對弟弟的陌生和排斥,到實現了兩人的血脈相連,再到彼此的情分和帶來的溫暖,他們的距離越來越近。
誰能想到,這樣壹個可愛的小哥哥,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壹點壹點溫暖了妹妹埋藏已久的心,治愈了她破碎的心。
而弟弟本人,雖然這麽年輕,其實也很擅長。父母過世後,他的傘突然不見了,他不得不迅速適應,和這樣壹個陌生的姐姐確立了關系。
他所有的小動作其實都是在試探和驗證他姐姐到底喜不喜歡他。
觀察、嘗試、試探、反饋,其實就是兩兄妹建立親密關系的過程。雖然壹開始並不順利,甚至有點緊張和磕磕絆絆,但好在最後,他們還是找到了。
我妹妹最後的選擇是什麽?電影沒有直接指出來,而是給出了壹個開放式的結局,壹切皆有可能。
《妹妹》故事大膽,視角溫柔,觀點犀利,情感真摯強烈,畫面和配樂充滿美感與和諧。此外,張子楓、肖恩和朱元元復雜而準確的詮釋可以概括為:太美了,太讓人流淚了。
據說導演尹若馨和編劇遊曉穎當初創作這個劇本的初衷,正是因為2015二胎政策放開,很多家庭在壹個孩子快18歲的時候,選擇生二胎,成為壹種獨特的社會現象。他們想通過妹妹的安全經歷讓大家看到,這樣壹個家庭中親情的撕裂和碰撞是留給大家去思考的。
結局之所以開放,是因為觀眾會根據自己的經歷和價值觀有所選擇和傾向,沒必要強求大團圓。
所以在《我的姐姐》中,正是主創們真誠的表達,非功利的態度,走鋼絲的平衡,才讓影片足夠持久,足夠動人。
最重要的是,電影給人希望,對“姐姐”身份的希望。
更多的是因為,在現實中,我也面臨著和安然壹樣的處境和困惑。
我住在閩南,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我對在這裏生個兒子有多癡迷。
我從小是獨生女的時候,生活條件比身邊有兄弟姐妹的同學都好,我無比自豪。
但誰能想到,我畢業工作後的第壹年,放假回家,突然發現家裏有個3歲的小男孩。
而他是我父親多年來秘密收養的哥哥。他會去幼兒園,帶回家養。只是因為,他回到農村老家,總是被那些人嘲笑沒有根(他只有壹個女兒,不能寫進族譜)。
當時第壹反應是我爸媽都快60了。15年後,他們生活不能自理的時候,孩子該上大學了。那時候照顧弟弟的重擔不就落在我身上了嗎?
更何況後來因為弟弟要讀書,我爸媽在本該退休安享晚年的時候還要在老家照顧他。
即使在我懷孕和分娩期間,他們也沒有機會關心我。甚至進產房的時候,只有爸爸來了,生完孩子第二天,爸爸就急匆匆的回家了,因為不是周末,弟弟還要上學。
我當時感受到的孤獨感和失落感難以言表。
而我,在照顧自己孩子的過程中,想通了很多事情。既然是獨立的姐姐,就有自己的生活。我應該尊重他們的選擇,學會和解,而不是反抗和敵視父親。
順其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