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教育心理學的起源。提出教育心理學的人是科斯坦·羅基。赫爾巴特第壹個嘗試教育學和心理學。代表人物是桑代克。俄羅斯教育家烏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對象》壹書,卡普切列夫於1877年出版了世界上第壹部《教育心理學》壹書。桑代克在1903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學》壹書,結合學校情況詳細解釋了學習的概念,從而使教育心理學成為壹門獨立的實驗科學,這是現代教育心理學的真正開端。1913本書擴充為三冊,包括人性、學習心理、個體差異及其成因。他提出的學習三定律(效果定律、準備定律和實踐定律)和個體差異理論在20世紀20年代前後成為教育心理學研究的重要課題。由於桑代克把教育心理學研究的重點放在學習心理學上,我國教育心理學界長期以來壹直把學習心理學作為教育心理學研究的主要對象。二、教育心理學發展階段(20世紀20年代至50年代)。這壹階段的教育心理學借鑒了兒童心理學和心理測量的研究成果,實際上是進步教育時期實驗教育的結果,大大擴展了自身的內容。從20世紀30年代到40年代,關於兒童人格、社會適應和身體健康的問題也進入了教育心理學領域。20世紀50年代,程序教學和機器教學興起,信息論的思想被許多心理學家接受。在美國,學習理論成為這壹時期的主要研究領域。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行為主義在動物和人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杜威則以“做中學”的實用主義為信條,改革教學實踐,對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前蘇聯,維果茨基強調教育教學對兒童發展的主導作用,提出了文化發展理論和內化理論。在前蘇聯,教育心理學家重視教學與教育實踐相結合的綜合研究,學科心理學取得了很多成果。在中國,最早的教育心理學著作是《實用教育心理學》,由樓主嶽在1908年翻譯,日本人小原撰寫。從65438年到0924年,廖世澄編寫了我國第壹本教育心理學教材。壹些學者進行了壹些科學研究,但研究問題的方法和觀點大多是模仿西方的,沒有自己的理論體系。三、成熟完善階段(20世紀60年代至今)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等人重視教育心理學理論與教育教學實踐的結合,強調為學校教育服務,發起了課程改革運動。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也提出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隨著信息技術特別是計算機的發展,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圍繞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條件和效果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80年代以後,多媒體計算機問世,使計算機輔助教學達到了壹個新的水平。前蘇聯的教育心理學家註重教育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的結合,最具代表性的是贊科夫關於“教學與發展”的研究,推動了前蘇聯的教育制度和課程改革。以巴甫洛夫的經典條件反射理論為基礎的學習理論也得到了進壹步的發展,列昂惕夫和加裏·仟玖零提出了學習活動理論。20世紀60年代,我國教育心理學受到十年動亂的沖擊,研究壹度中斷。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教育心理學再次繁榮起來。教育心理學家編寫了許多教材,同時也有許多專家學者結合我國教育實際進行了大量的實驗研究,有些在規模和水平上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巴甫洛夫的理論傳入中國後,不僅影響了心理學的基礎理論,也影響了20世紀50年代的教育心理學。他的兩個信號系統理論為教育心理學提供了新的理論基礎,也找到了教育心理學與自然科學的聯系。第二信號系統理論使兒童的言語和思維成為教育心理學研究的主要對象。為了適應教育不斷發展的需要,教育心理學的任務也在不斷增加,研究對象的範圍也在逐步擴大。教育心理學從早期就註重學習心理的研究和學習規律的探討,多以智育為主。隨著對人的全面發展的日益重視,教育越來越重視道德行為、道德情感和審美情感的培養。現代科學的發展,特別是現代生物學、人類學、社會學、醫學和精神病學的發展,對教育心理學產生了影響,促使其不斷更新內容,以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中國把發展教育放在重要位置,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有著非常廣闊的前景。
編輯這壹段來研究趨勢。
1.研究學習者的主動性。2.研究學習者的主動性。3.研究學習的內在過程和機制。4.研究社會環境的影響。5.研究情境環境的影響。6.研究文化背景的影響。7.研究學習環境和有效教學模式的設計。8.研究信息技術的使用。——摘自、劉《當代教育心理學》。
編輯此段落的內容和範圍
由於世界各國的性質和社會制度不同,對教育實施的看法和方法也不完全相同,因此教育心理學研究的內容和範圍也各有特點。歐美國家教育心理學研究的內容和範圍壹般研究兒童發展的特點、特殊兒童的心理活動、學習心理、學習方法、學習指導與心理健康、學習心理結構與模式、教育評價與心理測量、教師心理等。而中國則根據教育方針、教育目的和要求,註重學生道德品質形成的心理過程和規律。學習的性質、結構、方式和學習能力的培養;掌握知識、形成技能和技巧的心理過程;各學科的特殊心理現象和現代教育技術的心理問題;學生體質與心理發展的關系;具有個體差異、個性發展、超常、異常和特殊才能的兒童的心理特征;測量和評價的心理分析;教師心理等問題。
在這壹段編輯學校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的區別
[2]教育心理學是壹門主要研究教學過程和學習壹般規律的學科。它主要著眼於研究師範生的心理規律,考察這些學生在師範教學中是如何學習知識和掌握技能的。在我國,教育心理學是傳授給將要或已經從事教育工作的人的理論知識,指導教師的實踐。教育心理學家除了在學校做實驗外,不參與學生的心理咨詢、咨詢、評價和矯正等實踐活動。總之,教育心理學是抽象的、理論化的,其核心是研究課題。學校心理學是壹門臨床實踐特色很強的心理學學科。它不僅為學生、老師和家長提供“藥方”,還直接從事幹預和咨詢服務,調查幹預的效果。學校心理醫生直接參與學校教育活動,現場解決實際問題。他們要面對和解決的是具體的問題,而不是話題。他們以解決問題為目的,很少關註基本的理論概念。對於兩者的區別,我們可以舉例說明:教育心理學家也研究學習落後者的問題,但把它作為壹個課題來研究;學校心理醫生深入學校班級,幫助學習成績落後的學生,系統評估他們的學習能力、家庭環境或老師的影響,並在此基礎上制定矯正計劃,改善落後學生的學習活動。另外,學校心理學吸收了臨床心理學的模式,這在教育心理學領域是不存在的。該模型的內容包括:1,圍繞心理問題與環境的關系和心理問題產生原因的分析形成壹個概念框架來解釋心理問題的發生;2.運用壹定的心理學專業知識,結合現有條件,為改變行為提供有效的指導;3、運用專業知識和技術,為有行為問題的學生提供服務和咨詢。可見,學校心理醫生和臨床醫生有壹些相似之處。糾正學生和教師的各種心理問題,不僅要有理論知識,還要掌握有效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