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如何創建生活化的歷史課堂

如何創建生活化的歷史課堂

中學歷史教學要立足學生實際,貼近學生生活,這既是課程標準的要求,也是歷史教育的最終目的——“服務生活”。我們的歷史課程中有大量的資源急需我們壹線教師去開發。從生活中選取壹些鮮活生動的素材,或者從歷史中選取壹些生活化的素材,打破歷史與現實的界限,為歷史解讀提供全新的視角,促進學生在生活化的歷史課堂中體驗、反思、探究,幫助學生在歷史場景中“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

新課程對社會生活的關註還體現在必修2《經濟史》開設了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史專題。通過了解近代以來社會生活變遷的歷程,介紹衣食住行、通訊和大眾傳媒等典型方面,感受中國人生活方式的巨大變化,發現生活現象背後深層次的社會因素,培養學生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形成符合時代發展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對學生未來的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如今,社會生活史逐漸進入歷史學家的研究視野,新高考這方面的題型也逐漸增多。從應對考試的角度來說,也成為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我們在近三年的江蘇高考題中發現了壹個亮點,那就是連續三年的非選擇題第壹題有效地將社會生活與社會經濟聯系起來,將學生對歷史的認知與現實生活方式聯系起來。切入點小,設計精美,史料選自當時人的筆記,真實可靠,原汁原味,讓學生感受到歷史不是指遙遠的過去,也不僅僅是偉人的舞臺,讓他們更加關註大背景下小人物的命運,與眾不同。

第壹,利用圖片直觀地展示社會特征

圖文並茂的歷史對青少年很有吸引力,即使是最不勤奮的學生也會認真看書中的圖片。在這樣壹個讀圖時代,我們能讓學生享受到這樣愉快的學習嗎?我們能讓歷史變得更生動有趣嗎?

這雙畸形的腳給了同學們極大的震撼。他們早就聽說過“三寸金蓮”,但從未真正見過。這幅畫使學生們更加深刻地意識到封建主義對人們身心的迫害,從而感受到我們今天生活的美好。

這是馮如和他的飛機。有些同學很容易把中國民航業的起步曲解為1909年馮如制造的第壹架飛機。這幅圖壹展示出來,學生們就會明白這樣的飛機是如何用於民航的。它只能標誌著航空的開始。

第二,推廣基於身邊真實生活的體驗

根據現代認知心理學,學習的過程是我們積極探索和利用已有經驗來建構自己認知結構的過程,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創設情境,開展各種體驗活動,促進學生對歷史問題有更清晰、更深刻的認識。

比如現代西式住宅開始出現的時候,我舉了張謇先生在我們學校旁邊的濠南路上的濠南另壹家商行,那是每壹個學生上學都會看到的西式建築。說起新中國成立後我國修建的公路橋,很多同學不約而同地想到了南通人的驕傲——蘇通大橋。在談到水運的發展時,我還結合了我們南通港的興衰史。上世紀80年代,南通港異常繁忙。上世紀90年代,在高速公路交通的沖擊下,南通和上海之間的夜航被取消,只剩下少數高速客運航班。2000年後,隨著城市規劃的變化,南通港周邊逐漸人煙稀少。可以說,南通港的興衰反映了新中國水運的發展史。再比如,在談到服裝的變化時,提到了我們的藍色印花布。可以說,鄉土歷史本身就源於生活。地方資源的開發利用,結合社會生活史,既能加深對社會生活史的理解,又能激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

當今社會,影視和互聯網已經進入尋常百姓家,我們的話題涉及影視和互聯網的發展和普及。我們為什麽不在教學時利用學生已經有的信息呢?比如在講解歐式裙裝的時候,我提到了電影《黃飛鴻》裏的十三姨,把學生帶入了那個新舊交替的時代。在談到建國後我們家的簡單陳設時,我介紹了導演馮小剛在拍攝湯山地震時,收集了全國各地的家居陳設,讓同學們了解影視藝術家對歷史的尊重。在談到交通工具的變化時,我讓同學們回憶壹下《人在路上》中主角回家過年使用的交通工具,簡直就是現代交通工具的大展示。學生們都露出會心的微笑。我在提到中國電影發展史的時候,從人物塑造的角度給同學們講了革命戰爭片塑造的“高大完整”的人物形象。後來80年代中期以後,張藝謀、陳凱歌等作品充分挖掘人性,從壹個側面顯示了中國電影的成熟。四部偉大的古典小說被搬上了銀幕。我請學生們就名著翻拍發表看法。我壹直以為學生更喜歡新時尚,但是大部分學生反映新版更震撼,而舊版更經典。

再比如,說到編發,我先向學生介紹了清初多爾袞的《剃頭令》,讓學生從當年流下的鮮血中了解發型問題的嚴重性,然後學生自然會明白,在辛亥革命時期編發帶有反清革命的色彩,同時也能明白學校對學生發型問題規定的合理性。沒想到我的課起到了規範學生言行的作用!

我深深體會到,課堂是師生共同成長的地方。學生總是帶著自己的認知背景和獨特的個體感受走進歷史課堂,我們要抓住它,激發它,讓學生更快樂地學習。

第三,結合社會熱點引發深度思考

歷史絕不是冰冷的,生活賦予了歷史課堂壹定的溫度,社會熱點問題也讓歷史課堂充滿了活力。要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通過現象形成自己的見解,通過引導反思培養歷史意識。

比如我在講改革開放後的“菜籃子工程”時,提到最近人民群眾對食品安全的高度關註,讓學生認識到科技是壹把雙刃劍,培養了他們辯證看待事物的能力。有同學說,那些在食品中添加三聚氰胺、蘇丹紅、染色饅頭的人,應該都有壹定的科學知識,但由於道德滑坡嚴重,我們把自己置於非常危險的境地。在談到“安居工程”時,我提到了今天非常敏感的房價問題。也許學生不能完全理解這個問題,但我的課可以引起他們對民生問題的關註,從而加強他們的社會使命感和責任感。“太平千樓,天下窮者皆大歡喜”,樹立崇高的人生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