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體形狀像古篆書的“源”字,長江、黃河、瀾滄江在其中“流淌”...青海館昨天開始建設和展示。青海館以“中國水塔三江源”為主題,講述三江源是生命之源、文明之源、城市之源。青海亭的主體造型由古篆書中的“元”字演變而來,其造型酷似現代漢語中的“元”字。前綴“廠”設計為山峰形象,象征萬山之祖昆侖山,山脊白雪皚皚。“小”字化身為發源於青海的長江、黃河、瀾滄江。這三條河覆蓋著茂盛的羊毛草。此外,篆書中寫為“日”的源字中間部分象征著中國神話中西王母的住所瑤池。更微妙的是,源字的偏旁部首演變成了青海館的吉祥物,分別是水原、雪原、綠源,分別代表了水的三個起源——河流的起源、雪山上的雪花、草原上的晶瑩露珠,它們將在館內為遊客講述“中華水塔,三江並流”的故事。青海參加2010上海世博會的主題是“中華水塔三河”。根據這個主題,所有的設計方案都突出了“水”字,也就是說,未來要建的青海館也將是壹個水的世界。設計公司在如何巧妙地將青海三江之水展現給世人上下了很大功夫。此外,上海世博會的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對青海館的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青海是三江的源頭。長江、黃河、瀾滄江哺育了中下遊千千成千上萬的華夏子孫,也滋潤了流域內的壹大批城市。在亭子裏只體現青海三江之水比較容易,但如何體現河流的“養育之恩”卻是壹件困難的事情。“設計方案要新穎、有吸引力、易於實施,這是設計公司首先要考慮的。”
三江源曾經是壹個超穩定的生態循環系統,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集中的地區。陽光,雪山,濕地,河流,生物交換著能量和坦誠,* * *維持著最順暢的供需循環。這種古老而不變的平衡模式在離我們最近的那個世紀被打破了。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冰川開始消退。森林在消失,濕地在縮小,河流在幹涸,湖泊在減少,土地涵養水源的能力在下降,草原以每年幾十萬畝的速度荒漠化。源頭的改變會危害整個流域。三大河流中下遊開始頻繁發生旱澇災害。1998年期間,長江三角洲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特大洪水,幾乎吞噬了華南和華東,震動了整個中國,也震動了世界。
而人類還在局部利益的博弈中比拼智慧。瘋狂的需求對三江源的生態意味著什麽,不言而喻。沈浸在現代物質文明幸福中的人們,很少想到物欲的無止境膨脹已經成為對三江源最危險的破壞力,更沒有註意到萬之外的高地上頻頻亮起的生態紅燈。
中國已成為世界上13缺水國家之壹,人均水資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八分之壹。在中國600多個城市中,有400多個城市缺水,其中100多個城市嚴重缺水。顯然,被水困擾的生活,無論多麽現代,都不可能是真正美好的。
城市引領著整個社會的生活方式,展示著現代生活的壹切美好內涵。但在今天,任何城市的發展,任何美好生活目標的實現,都不能也不敢脫離生態安全因素孤立考慮。水是生態安全的第壹要素。三江源是中國大陸生態“最敏感的皮膚”。
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這壹理念終於被社會主流價值觀所接受,成為歷史的壹大進步,並在決策層得到肯定。
這是人類在關鍵時刻的覺醒。我們必須回歸——回歸到我們的祖先所堅守的壹個基本價值觀,那就是敬畏自然,尊重自然,在向自然索取的同時不忘回饋。歷史在生態問題上走了很長的彎路。好在今天的三江源也能在羊死了之後提供足夠的修補機會。回歸自然,緩解文明帶來的內心沖突,是現代人的精神訴求。坐在“高原”的草原上,壹邊悠閑地看電影,壹邊感受雪山、藍天、白雲、草原的簡單生活。這是上海世博會的青海館。
青海館主體形似古篆書“源”字,以長江、黃河、瀾滄江為元素,以昆侖之極為載體,以聖水瑤池為情感內涵,以博大包容的理念為空間,勾勒出壹個開放的展示空間,展現“中華水塔”的景觀風貌。
篆書“源”設展廳
青海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等河流的源頭。青海亭的主體造型是由古篆書中的“源”字演變而來,與現代漢語中的“原”字相似。前綴“廠”設計為山峰形象,象征萬山之祖昆侖山;“小”字變成了發源於青海的長江、黃河、瀾滄江。古篆書“源”字中間寫的“日”字,成了中國神話的源頭——青海亭西王母瑤池。
獨特的結構使得青海館的三分之二都是開放式的。遊客可以在亭子裏自由穿梭,看清澈的河水穿越雪山,看雪山之巔飄動的雲朵,看微風中牧歌呼喚永恒的莊嚴。
坐在草坡上看電影
青海館整體設計圍繞“中華水塔三江”主題,用特殊玻璃模擬出三江的逼真效果。
為了恢復青藏高原的自然風貌,青海館種植了高原特有的“中華羊草”高寒草甸。四個“水精靈”分布在草地上。它們是由河裏的幾滴水“變”出來的。正面是屏幕,會放映壹部以“同根同源”為主題的電影。遊客可以坐在草坡上,欣賞電影中青藏高原的美景,在展廳的穹頂裏仰望藍天白雲。
解讀青海館
世博|壹起遊覽青海館
水玻璃鋪就長江、黃河、瀾滄江。
青海館展示部分包括“源於青海”、“綠遍天下”等10多個部分。
發源於青海:青海館約三分之二的面積由長江、黃河、瀾滄江三條河流組成,都指向青海的雪山。這三條河都是用波紋玻璃鋪成的,就像河水從雪山上汩汩流出壹樣。
綠遍天下:三大河流旁是壹片高山草甸,由高原特有的“中國羊草”鋪成,草細如毯,野花斑駁。
同根同源:四個“水精靈”形狀的設施將播放視頻,介紹三江的地理、生態、動植物、各民族的生活。
蹄子比賽:透明屏幕上出現壹片廣闊的原野,藏羚羊、白唇鹿、藏野驢等動物種群在原野中覓食。
母親河誕生的地方:通過壹個短片,可以追溯三江源頭,引導遊客尋找中華民族母親河的發源地,展示三江與生活、文明、城市的關系。
源於他人之家:青海牧民的生活通過浮雕和繪畫來展示,反映了他們在惡劣的生活環境中的堅韌、樂觀和寧靜。
格拉丹:通過雕塑和繪畫還原長江發源地格拉丹的雪峰,讓遊客在博物館裏看到美麗的雪峰奇觀。
高山草甸:高山草甸是由中國羊草、巖石等恢復的。,雪花留在綠草尖上,呈現出“盛夏飛雪”的高原奇觀。
俯瞰極地:在青海館墻壁的繪畫中,草地等景物第二次鋪展開來,草和天是同壹個顏色。
第壹滴水:壹根冰柱倒掛在博物館頂部,尖端有壹滴水,地面是緩緩擴散的漣漪,寓意三江下遊的文明、繁榮、昌盛都發源於此。
天空中流動的雲:在展廳的穹頂上,青藏高原特有的藍天白雲被燈光和繪畫還原,帶來寬敞空靈的體驗。
石雕心願:展廳外的草坪上有壹個觸摸屏,參觀者可以在屏幕上簽名留言,表達自己的感受或祝福。
羽毛淩軒:以展館外墻為背景,用繪畫描繪壹群翺翔天際的黑頸鶴,象征三江源是鳥類的天堂。
高原之窗:這是青海館的窗口,在這裏用三江源頭的昆侖山礦泉水招待客人。同時,遊客可以在窗口獲得有關青海的信息和紀念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