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馮景蘭與丹霞地貌

馮景蘭與丹霞地貌

卡住了海燕石靜安力誌

(中國地質圖書館)

馮景蘭是我國著名的地質學家和教育家,是我國現代地質工作的開拓者。馮景蘭在兩廣、黃河、黑龍江流域的新構造運動、地貌、成礦控制、成礦規律、地質教育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實際工作,在許多方面發表了獨到而深刻的見解,不僅在當時具有奠基和開創意義,在今天也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壹、馮敬蘭生平

馮景蘭,1898,河南省唐河縣人。青年時期留學美國,1923回國。他長期從事地質科學和地質教育工作,辛勤工作了50多年。他是中國現代地質學和地質教育的先驅之壹。馮景蘭在我國現代礦床學方面做了大量的基礎性工作,特別是在金銅礦床地質學方面,受到學術界的贊譽和尊重。

1918馮靜蘭公費赴美留學,曾就讀於美國科羅拉多礦業學院。1921畢業,獲得礦山地質工程師學位。同年,馮景蘭考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生院學習礦床學、巖石學和地理文獻,獲得1923碩士學位。1998年回國,踏上了投身祖國地質教育和礦產地質勘查事業的漫漫長路。

1923至1927,馮景蘭在中州大學任講師、教授、礦物地質系主任。結合他的教學工作,他研究了開封附近黃河沿岸的沙丘。這是馮景蘭與黃河治理開發結下不解之緣的開始。1927馮景蘭到河北昌平黑山寨流域調查黃金地質。這是中國最早的現代金礦地質工作之壹。

1927至1929,馮景蘭擔任兩廣地質調查所(廣州)技術總監。先後與朱繼生、樂森等人壹起調查廣九鐵路(1927)沿線地質。他們還對粵北地質礦產(1927年底)和粵漢線廣州至韶關段(1929)沿線地質礦產進行了綜合調查。

1929至1933,馮景蘭任北洋大學教授,教授礦物學、巖石學、礦床學、普通地質學。同時受聘於清華大學,在清華大學兼職任教。在此期間,馮景蘭考察了沈海鐵路沿線的地質礦產、河北龍軒鐵礦和陜北地質。此時,馮景蘭不僅致力於國內地質教育和地質調查實踐,還關註國際地質動態,盡可能將主要信息介紹給中國,提高地質工作水平。除了介紹國外火山學研究的進展,為了促進我國礦產資源的開發,他還編著了《探礦》壹書。該書在1933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後,多次再版,廣為流傳。該書全面簡明,介紹了當時國際上的先進經驗。可以說,這本書是當前探礦和勘探地質學的前身。同年,他還發表了《放射性與地熱理論》壹文。

從1933開始,馮景蘭被清華大學聘為地質系教師,教授礦床學、礦物學、巖石學等課程。在1933至1937暑假期間,馮先生對河北平泉、山西大同、山東招遠、泰山等地的地質、巖石、礦產進行了調查。馮景蘭是招遠玲瓏金礦地質研究的開拓者之壹。此時,馮景蘭指導知望先生研究山東泰山地質,這是中國最早的前寒武紀學科研究工作。

抗戰時期,馮景蘭隨學校搬遷,為抗戰尋找礦產資源。1937抗日戰爭初期,清華大學南遷長沙,後遷至昆明。馮景蘭曾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65438-1945兼任雲南大學工程學院院長、礦業系主任。這壹時期,馮景蘭主管教育行政,致力於川、康、滇三省銅礦地質,支援抗戰。

當時野外工作比較多,比如1938秋的雲南永勝銅礦,1939的四川西康滎經銅礦和彭縣銅礦,1940的西康東部和川西銅礦,雲南東川和雲南魯南的銅礦。在上述工作的基礎上,1942年,馮景蘭完成了《四川-康店銅礦概述》壹書。這本書獲得了當時教育部的學術獎。在隨後的《川、康、滇銅礦的表生富集》中,馮景蘭論述了上述三省銅礦的表生富集現象及其地質地理條件。此外,馮景蘭還做過許多其他礦產地質調查,包括西康會理天寶山鉛鋅礦1941,滇緬公路西段寶山、昌寧、順寧、花夢地質礦產,雲南路南縣1942,滇緬鐵路沿線地質1944,滇緬鐵路沿線地質65438+。

馮景蘭壹直關註水資源和水系問題。1941作者發表了《中國水系的非對稱特征》,論述了淮河、渭河、海河、遼河、塔裏木河、西江、長江的非對稱特征,並分析了原因。1946年發表《雲南省大荔縣界標》,認為該地區存在流域遷移和流量變化現象,可以利用界標的特點從甸頭開運河,並提出了開發水利和水資源的優秀意見。

1949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500多歲的馮敬蘭更加青春活力。他積極投身祖國建設,先後在清華大學、北京地質學院任教,還奉命奔走於祖國河山之間,從事礦產勘探和水力資源的調查研究。

1951年6月,馮景蘭被任命為中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委員,參與新中國地質工作的總體規劃。從65438年到0954年,馮景蘭寫了《黃河的特點和問題》。那壹年,馮景蘭被聘為黃河計委地質組組長。同年2月,馮景蘭參與編寫了《黃河綜合利用規劃技術調查報告》地質部分,特別指出必須大規模積極推進黃河中上遊水土保持工作。

1956年,馮景蘭參與12年國家科學發展規劃。同年被選為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出席全國和北京市先進工作者代表大會。65438-0957,馮景蘭入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壹級教授,社會兼職多。這些名聲和職位並不是他刻意追求的,而是社會和地質界對他所有工作成果的肯定。

馮景蘭從1923年回國到1976年逝世,為祖國的地質事業奉獻了53年。在兩廣地質學、丹霞地形學、川康銅礦、豫西礦產資源、鐵路(公路)路線地質學、金礦地質學等方面做出了許多貢獻。在黃河、黑龍江流域的地質地貌、新構造運動、工程地質等方面也開展了大量的實際工作。這些都是後代的榜樣。

第二,馮景蘭關於丹霞地貌的論述。

1.發現了“丹霞地貌”這種獨特的地貌,在1928中有詳細精辟的論述。

1927 ~ 1929馮景蘭時任兩廣地質調查院(廣州)技術總監,與同事在兩廣進行地質礦產野外調查。著有《廣東曲江仁化南雄地質礦產》(馮景蘭、祝榆生)、《粵漢沿線地質》(馮景蘭、張惠若)、《廣西黔江鶴山羅城寺門煤田地質》(馮景蘭、樂森)、《桂東北地質》(馮景蘭)、《兩廣地質與采礦概述》(馮景蘭)等。這是中國人自己在兩廣地區進行的第壹次現代地質調查。

1927年冬,馮景蘭等人對粵北的地形、地層、構造、礦產等進行了調查研究,特別註意到該區第三系紅色砂礫巖系分布廣泛,在仁化縣丹霞山發育最完整,故命名為“丹霞層”。該層厚300 ~ 500米,產狀平緩。經過風化剝蝕,到處形成懸崖和山峰,形成獨特的地形,即“丹霞地形”。

馮景蘭等人當時對此進行了研究,並在1928發表的論文《廣東省曲江仁化南雄地質礦產》(馮景蘭、朱繼生)中對這種地貌(外貌)、分布、形成作了詳細而精辟的論述。摘錄如下:

“礫石、砂巖、頁巖、紅土等紅色巖系最容易辨認的特征是血紅色,所以以紅色巖系命名。紅巖系位於這壹帶,各類巖石的上部,覆蓋所有巖石,分布廣泛,仁化以南,曲江以北,基隆以西,大井以東,南雄平原,湞江河谷旁,到處都是紅巖。

紅巖系雖然以顏色為特征,從上到下差別不大,但其組成物質的厚度差別很大。簡而言之,可分為兩部分:下部主要由礫巖和紅砂巖組成,具交錯層理,中間夾有壹英尺或幾英寸厚的紅頁巖和紅粘土,中間夾有幾分鐘甚至幾英尺厚的砂巖層,或灰色砂巖層。由於沈積和侵蝕之間的關系,上部和下部的厚度因地而異。丹霞山附近,幾乎都屬於紅色系的下部,厚度在300米左右。南雄西北部和倉石羊裏巖的紅巖系也有300米厚,南雄市下部的紅巖系最薄,不過幾十米。紅巖系下部在南雄盆地最為繁盛,厚度約300至400米。但由於質地疏松,很容易洗。經過現代洗滌,其厚度也有所不同。

以具有代表性的區域命名,上部厚度約300-400米的紅土和紅色頁巖可稱為南雄層。在南雄附近,最發育的紅色礫巖砂巖,下部厚度約300米,可稱為丹霞層,在仁化市南30裏的丹霞山最為發育。丹霞層大概傾斜10度,15度左右,和下層不壹致,取決於它來自的巖石。總之,紅色礫巖中的礫石多為應時或矽質圓塊,明顯受到黃崗嶺或梅嶺巖石的侵蝕。在石灰巖露頭的地方,紅色礫巖中有石灰巖塊。與花崗巖接觸,往往有花崗巖和礫石塊,已成為長石砂巖。各種礫石往往由紅粘土組合而成,所以乍壹看,都是紅色的。砂巖顆粒為矽質,厚度不等,常混紅色粘土,砂巖與花崗巖接觸,常混高嶺土化長石顆粒。顯然是花崗巖直接風化而成,很少摻雜其他物質。砂巖的交錯層理有時紋理細致,就像紅巖(丹霞山腳下,距丹霞山寺約二裏)的名字,由此而得。在金燕佛洞,有堅實的紅泥砂巖凸出成龜裂的花紋,嵌在交替的砂巖邊緣,就像錦緞窗簾下的花邊,又似乎是陽光裂縫中填充材料的遺跡。但是,當地的人們已經認為它是天上掉下來的,很神奇。

紅色巖系上部的南雄層主要由血紅色粘土(含鐵約3%)和頁巖組成,罕見薄層砂巖或鈣質砂巖和礫巖。所有的地層都是緩傾斜的,大概10度到15度,然後和下面的丹霞層整合,被侵蝕,每壹個顯著的小類地在南雄平原更明顯。地面的紅土風化破碎,變成小米那麽大的松散顆粒,雨後疏松如沙,比較特殊。而且在紅壤中,每次看到細小脈紋薄如紙的石灰質粘土層理,尤其是在疏松的紅壤中,似乎是用淋溶的石灰質溶液填充紅壤中的裂隙而形成的。

這套紅色巖系的位置及其與下部巖石的關系,似乎是第三紀的最新產物,也認為南雄層屬於丹霞層之前的第三紀,應該在後第三紀。丹霞層和南雄層似乎都是在濕熱氣候下風化沈積的,所以氧化作用強烈,呈深紅色,又似乎是在淺水中沈積的,所以有各種各樣的太陽隙和交替層結構。其組成物質似乎來自附近,沒有長距離遷移,所以分選作用不顯著,往往與相鄰物質相似。丹霞層可以代表早第三紀山脈初始隆升時期的侵蝕和沈積,因此物質較粗。南雄層能代表晚第三紀(古近紀)地面逐漸變平侵蝕沈積,所以材質較好。兩者似乎都屬於盆地或河谷的陸相沈積,所以化石很少,紅色巖系的層位也相當復雜。當時沈積情況復雜,可想而知。

紅巖系在廣東某省廣泛分布。廣州郊區的紅粘土似乎相當於這壹帶的南雄地層。廣九路石霞村的紅色礫巖砂巖和珠江口虎門山的紅色礫巖砂巖,似乎相當於這壹帶的丹霞層。"

在同壹篇論文的“地形學”壹節中,對這種地貌與地質構造、地貌與巖石的關系、這種地貌的成因都有精辟細致的研究和分析。摘錄如下:

“地形和地質結構之間的關系在這個地區相當顯著。中生代末或第三紀初,由於花崗巖的侵入和大峪嶺的隆升,壹條山脈向東北、西南和東西方向略傾斜,同時似乎有火成巖侵入到南雄以南,地層擡升,造成了第三紀的紅色盆地和這個紅色盆地內的沈積。後來由於丹霞南雄紅色盆地的擡升,盆地內的下遊河流,也就是向下的侵蝕,在第三紀紅色巖層中被雕琢,形成了壹條約千尺的奇景峽谷。丹霞金燕阿榜山五馬曹劌的勝利就這樣形成了,這個大的構造和地形的關系也就形成了。他如梅嶺縱谷、韶關斷谷,開了地道,影響地形,影響人,也不膚淺。詳情參見結構章節。

黃崗嶺梅嶺的兩個地層是相互交錯的砂巖頁巖,容易被侵蝕,所以形成的山丘非常平坦,斜坡傾斜,往往在15度以下。而與花崗巖接觸,受接觸變質作用影響,堅固耐侵蝕,也可形成高崖陡壁。但只限於局部地區,廣大地區沒有黃崗嶺或梅嶺巖層,但有奇特的地形,如紅色巖層。二疊紀和石炭紀的石灰巖在本區分布不廣,因侵蝕或斷層偶爾有露頭,如梅嶺下部的聖甲蟲、始興南部的玲瓏巖、鵝公嘴等,都是精巧巧妙,紅色礫巖形成的地形高大堅固,棱角整齊,四面聳立,頂部平坦。而且它的坡度是傾斜的,大多在35度到55度之間。除了斷層,絕壁和陡壁是由侵蝕形成的情況很少見。侵入性花崗巖,因為含有大量斑狀晶體,容易風化破碎,所以山形不是很奇怪。但由於其體積大,隆起高,清除上覆地層十分困難,長期未被直接侵蝕,所以至今成為壹座豐饒的大山。在綿水的船上,或者在南雄、始興平原,放眼望去,那裏的山又大又壯,高入雲端,花崗巖;亦附山之側,為其緣,水巖也;體積大、坡度緩的水巖山屬於黃崗嶺系或梅嶺系;也是排列整齊,上部平坦,四懸崖為紅色礫巖層;山谷中,平原中,丘陵斷續,坡在黃崗嶺系山地與驚巖系山地之間,二疊紀石炭系石灰巖也;如果在這種地形下推測巖石,我們對幾十裏內的地質了如指掌。"

綜上所述,根據常用術語和辭海對“發現”壹詞的解釋,馮景蘭等人在1927 ~ 1928年調查發現了丹霞地貌。他們對丹霞地貌的描述引起了地質學家的註意,並開始了更多的研究。

2.對“丹霞地層”和“丹霞地貌”的進壹步研究和表述

1939馮景蘭在《關於“中國東南紅巖地層的劃分”的意見》中,對1935發表的“中國東南紅巖地層的劃分”進行了討論,並對“丹霞地層”和“丹霞地形”進行了進壹步的研究和表述,在本文中首次命名,多次使用。文章說:

"...即使沒有明顯的古生物或構造證據,我們也可以利用巖石性質、地形特征、上下層位和分布作為野外考察的依據。因此,民國16年調查丹霞山和南雄盆地時,將粵北紅巖地層分為丹霞層和南雄層。丹霞層代表紅色巖層下部有礫巖砂巖的巖層,南雄層代表紅色巖層上部有頁巖和砂巖的巖層。雖然大陸沈積差異很大,丹霞層也不是經常沒有壹點頁巖,南雄層也少不了礫巖,但在發育良好的丹霞層和南雄層,至少在粵北,從地形上看是絕對不壹樣的。”

“民國十六年冬天,我從南雄盆地西北進入南雄盆地,然後從南雄盆地東北穿過大埂嶺到江西,再折回南雄,從南雄盆地西南角出到施甸;在南雄休息的幾天,有壹次去了南雄南山。因此,南雄盆地的西北、西南、東北和南部各方面都進行了調查,與古生代頁巖或花崗巖接觸的基底礫巖(丹霞層)與其松散的頁巖砂巖層(南雄層),×(此詞作者不清楚)斜向盆地中心(南雄市)及其上下層面的關系相當明顯。”

“我見過的丹霞盆地,周圍都是古生代的石灰巖。在真正的丹霞地層中,有很多石灰巖礫巖,膠結的強度是自強的。它位於盆地中央,傾角較小,很容易像桂林、陽朔或魯南等地傾角平緩的石灰巖那樣,被切割成斷崖。南雄盆地邊緣是花崗巖(東南、南、西北)和頁巖(東北、西南),粘結性不是很強,沒有礫石,不厚,質地不牢,處於盆地邊緣,很難形成特殊的丹霞地貌...即在南雄盆地邊緣,丹霞礫巖的厚度不同,出露的丹霞地貌的完善程度也不同。總之,南雄盆地西北部礫巖層較厚,形成丹霞地貌,南雄盆地東北部和西南部次之,層厚和地貌中等。其次是南部和東南部,層厚最小,丹霞地形發育也最不完善。”

“總之,丹霞地形是丹霞層的特征之壹……”

"...媽祖崖獨特,具有丹霞地貌特征。也是礫巖層和粗砂巖,應該是馮誌丹的霞霞層……”

三是“丹霞地貌”研究的發展

1.早期研究

1927至1929,馮景蘭任兩廣地質調查所(廣州)技術總監。他和他的同事們先後與朱繼生、樂森壹起,對廣九鐵路(1927,是中國人在兩廣進行的第壹次近代地質調查)沿線和廣東進行了地質調查。他們對粵北的地形、地層、構造和礦產進行了詳細的調查和研究,充分註意到第三紀(古近紀)紅礫石地層在該地區廣泛分布。該層在仁化縣丹霞山發育最完整,故命名為“丹霞層”。丹霞層厚300 ~ 500米,地勢平坦。經過風化剝蝕,到處形成懸崖和山峰,形成獨特的地形。1928年,馮景蘭在廣東韶關進行地質調查時,發現了廣泛分布的第三紀(古近紀)(6500萬年至165萬年前)紅色礫石地層,在粵北丹霞山地區發育最完整。由於長期受到流水和風的侵蝕,形成了堡壘般的山峰和集群,以及各種奇石怪石。從哥倫比亞大學獲得地質學碩士學位歸來的馮景蘭意識到這是壹處獨特的景觀,並開始對其進行研究。

在1928年期間,馮景蘭在粵北仁化縣發現了廣泛分布的第三紀(古近紀)紅礫石地層(距今6500萬~ 165萬年)。在丹霞山區,厚達300 ~ 500 m的巖層,經流水、風的風化侵蝕,形成堡壘般的峰巒,各種奇石、石橋、溶洞。馮景蘭意識到這是壹種獨特的景觀,並將形成丹霞地貌的紅礫石地層命名為丹霞地層。

對“丹霞地貌”的研究是從地質調查開始的。我國第壹代地質學家馮景蘭、朱繼生於1928年在韶關市曲江、仁化、始興、南雄四縣進行地質調查。為了填制地質圖,必須劃分地層,故將仁化丹霞山區出露的壹套紅色碎屑巖系命名為“丹霞層”,時代定為第三紀。“丹霞層”最初是作為壹個地質學術語發表的。馮景蘭生動地描述了丹霞組的巖石組合、地貌特征、形成原因和分布實例:“地形與巖石的關系更明顯。第三系(古近系)紅色巖層的下部通常是深而堅硬的塊狀砂巖和礫巖。經過侵蝕,懸崖陡壁直如人造堡壘,卻不知是天上造。南雄的蒼石村,仁化的羊裏巖,金燕,丹霞山,人頭石,前進村,樹堂巖,破巖,觀音巖,筆架山,馬頭寨,曲江的龜頭山,掛榜山,三豐集,五馬歸拐等都是被這種巖石侵蝕出來的,峰崖是崔偉,河水湍急,赤壁是四。馮景蘭雖然沒有提出丹霞地貌的術語,但他對丹霞地貌的特征進行了精辟的論述,為提出丹霞地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當時,馮景蘭是中山大學地質系兩廣地質調查所的教授。20世紀20-30年代,是中國現代地理學的起步階段,嶺南地理領域的壹系列研究率先開啟潮流。

2.深入研究

1928年,馮景蘭等人在調查粵北地區地形、地層、構造、礦產時,將丹霞山典型的紅砂巖組命名為“丹霞層”,時代定為第三紀(古近紀)。分析了丹霞層在侵蝕、風化、重力等長期外力作用下發育的堡壘般的山體和各種地貌,最早生動地描繪了這種獨特的地貌。1939在與陳先生的討論文章中,馮景蘭開始多次使用“丹霞地貌”這壹分類學術語。馮景蘭首次提出了地質學術語“丹霞層”,形象地描述了丹霞層的巖石組合、地貌特征和形成原因,為丹霞地貌的提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國、美國西部、中歐和澳大利亞,其中中國分布最廣。迄今為止,中國已發現780多處丹霞地貌,分布在26個省區。廣東韶關市東北部的丹霞山以紅色丹霞為特征,由紅色砂礫巖陸相沈積巖組成。它以世界“丹霞地貌”命名,對地層、構造、地貌、發育、環境演化的研究是世界丹霞地貌區最細致、最深入的。

20世紀20-30年代,中國地質學家馮景蘭在粵北丹霞山考察時提出了“丹霞組”。丹霞地貌是我國地質學家命名的壹種特殊巖石地貌,其經典定義可以簡單表述為懸崖峭壁的大陸紅層地貌。中國地質學家馮景蘭在1928以丹霞山為代表命名為“丹霞層”。1954年,“地貌學”更名為“地貌學”,於是“丹霞地貌”相應地被稱為“丹霞地貌”。丹霞地貌的研究已有80多年的歷史。國內已有數十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參與各相關領域的研究,形成了較為完整的丹霞地貌研究體系。在中國,從熱帶到溫帶,從濕潤區到幹旱區,從沿海丘陵平原到青藏高原,都有丹霞紅層,它們發育了各種成因的丹霞地貌,形成了獨特的自然地理景觀和美麗的自然風光。

四。結論

1928《廣東曲江仁化始興南雄地礦》(馮景蘭、朱)壹文,將南雄丹霞山等地區特有地貌特征的紅層命名為“丹霞層”。丹霞地貌雖然沒有命名,但從馮景蘭對這種地貌的描述和對其成因的研究中,清楚地闡明了它們的屬性被畫龍點睛。1939年命名為丹霞地形。同年,陳在《江西省貢水河流域地質》壹文中開始使用“丹霞地貌”壹詞,未作論述。陳和馮景蘭相距千裏。當時的文獻資料交流非常困難,但兩人都在作品中使用了地質學術語“丹霞地貌”。馮景蘭明確指出:“這種地貌形成的巖石是第三紀下部的紅層,即深厚堅實的塊狀砂巖和礫巖。它的地形特點是陡峭的懸崖,直如人造堡壘棧...崔偉和赤壁站了四次。”是流水侵蝕形成的,有15例,其中丹霞山最為奇妙。陳根據馮景蘭的描述,使用了“丹霞地貌”壹詞。曾在1943中提出20m臺地、200m等面和垂直節理對丹霞地貌的發育有重要影響。在1946和1948中,吳尚石和曾進壹步討論了粵北紅巖系的地質和地形。近年來,秦煌發表了多篇關於丹霞山實地考察和進壹步深入研究的論文...調查研究正在深入。調查研究的範圍也日益擴大。目前,在26個省(區、市)的6個典型地區發現了780多種丹霞地貌。廣東韶關丹霞山以世界“丹霞地貌”而得名,在地層、構造、地貌發育、環境演化等方面得到了最詳細、最深入的研究。世界上其他國家也發現了類似的地貌。地學術語也從60年代以前的“丹霞地貌”應用到國際標準。“中國丹霞”已被列為世界著名的自然遺產。丹霞地貌獨特的自然遺產正在為中國和世界上越來越多的人帶來豐富和美麗。這是對馮敬蘭和為之付出過或正在付出心血和智力的人們最大的安慰。

參考

劉浩龍。馮景蘭教授生平事跡述略[J]。現代地質學,1998 (4): 3 ~ 6

[2]我為祖國獻珍寶:國土資源系統院士畫冊[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9,97 ~ 98

馮景蘭,朱祥生。廣東曲江仁化始興南雄地質礦產[J]。兩廣地質調查所地質年報,編號1: 29 ~ 51。

[4]馮景蘭。對中國東南部紅層劃分的幾點看法[J].地質評論,1939(3 ~ 4):173 ~ 192。

[5]陳安澤。丹霞地貌若幹問題的探討[C]。參見:旅遊地學理論與實踐(旅遊地學論文集,第十壹輯)。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5,88 ~ 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