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心理問題的頻繁發生,很多人都有壹個疑惑,那就是什麽是健康的心態和健全的人格?我來給妳解釋壹下什麽是健康的心靈和健全的人格。
心理健康標準:心理健康壹般從八個方面評價:
1,認識自己,接納自己。壹個心理健康的人,能夠體會自己的存在價值,了解自己,接納自己,有自知之明,即能夠對自己的能力、性格、情感、優缺點做出恰當客觀的評價,不會對自己提出苛刻的期望和要求,也能把自己的人生目標和理想定得現實,所以對自己的總體評價是滿意的;同時,努力開發自己的潛力,即使自己的缺陷無法補救,也可以穩妥處理。
2.接納他人,與他人友好相處。心理健康的人樂於與人交往,不僅能接納自己,也能接納他人,接納他人,認可他人存在的重要性和作用。能被別人理解,能被別人和集體接受,能和別人溝通交流,人際關系和諧,融入集體生活,有強大的音樂團體,這樣妳不僅能在和好朋友團聚的時候享受快樂,也能在獨處冥想的時候不感到孤獨。與人交往時,積極的態度(如同情、友好、信任、尊重等。)總是多於消極的態度(如懷疑、嫉妒、恐懼、敵意等。),所以他們在社會生活中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和足夠的安全感。
3.熱愛生活,願意工作和學習。心理健康的人珍惜和熱愛生命,積極參與生活,在生活中享受生活的樂趣。他們在工作中盡可能地發揮自己的個性和聰明才智,從工作成果中獲得滿足和鼓勵,並把...作為壹種樂趣而不是負擔。他可以把工作過程中積累的各種有用的信息、知識和技能儲存起來,以便隨時提取和使用,解決可能遇到的新問題,克服各種困難,使自己的行為更有效率,工作更有成效。
4.面對現實,接受現實,適應現實,改變現實。壹個心理健康的人能夠面對現實,接受現實,積極適應現實,進壹步改造現實,而不是逃避現實,對周圍的事物和環境做出客觀的認識和評價,與現實環境保持良好的聯系。他有高於現實的理想,但不會沈溺於不切實際的幻想和奢望。他對自己的能力充滿信心,在生活、學習和工作中充滿了困難和挑戰。
5、能協調和控制情緒,並有好心情。心理健康的人在快樂、樂觀、愉快和滿足等積極的情緒狀態方面總是具有優勢。雖然會有悲傷、優越感、悲傷、憤怒等負面情緒體驗,但壹般不會持續太久。他能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情緒,高興不高興,憂心忡忡,勝利時驕傲自大,失敗時謙虛或謙卑,有自尊,在社會交往中不驕不躁,對得不到的東西不貪太多,在社會規範允許的範圍內努力滿足自己的各種要求,對能得到的壹切都感到滿意,性格開朗樂觀。
6.和諧完整的人格。壹個心理健康的人的人格結構,包括氣質、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動機、興趣、人生觀等各方面都能均衡發展,人格即壹個人的整體精神面貌才能得到充分、和諧、和諧的表現。思維方式溫和合理,人能采取恰當靈活的態度,對外界刺激沒有偏頗的情緒和行為反應,能跟上步伐,與集體融為壹體。
7.智力正常。正常智力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條件,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標準。智力是人的觀察、記憶、想象、思維等操作能力的綜合。
8.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征。在生命發展的不同年齡階段,有相應的不同心理行為,從而形成不同年齡階段獨特的心理行為模式。心理健康的人應該具有與大多數同齡人壹致的心理和行為特征。
以上列舉了心理學專家學者提出的心理健康的標準和量表。壹般來說,心理健康的人能夠善待自己,善待他人,適應環境,情緒正常,人格和諧。心理健康的人並非沒有痛苦和煩惱,但他們能及時擺脫痛苦和煩惱,積極尋求改變不利現狀的新途徑。他們能深刻理解人生沖突的嚴重性和必然性,也能深刻體察人性的陰陽善惡。他們是那些能夠自由而適度地表達和展示個性,與環境和諧相處的人。他們善於不斷學習,利用各種資源,不斷充實自己。他們也會享受美好的生活,也懂得知足常樂的道理。他們不深究死角,善於從不同角度看問題。
對健全人格的理解因人性觀、價值取向和方法論而異。比如馬自洛認為壹個人格健康健全的人應該是壹個自我實現的人,阿爾波特認為他是壹個成熟的人,羅認為他應該充分發揮自己的功能等等。結合各派觀點,可以找出* * * *的相似之處,以下特征對衡量人格的完整性具有重要意義。
(1)客觀的自我認知和積極的自我態度。這包含三層意思。第壹,有自知之明並且這種知識是全面而豐富的。其次,不要扭曲自己的特點,即不要誇大也不要縮小自己的優缺點;第二是時刻意識到自己在做什麽,感覺到什麽,知道自己的行為和經歷為什麽開始。積極的自我態度與自知力有關,但不僅僅由後者決定。它指的是什麽?雖然意識到自己有長有短,有好有壞,但還是從整體上認可自己,接納自己,對自己抱有希望?態度。
(2)客觀的社會知覺和建立適當人際關系的能力。壹個人格健全的人,應該能夠從他人的言語和行為中,準確地觀察他人的思想、願望和感受,了解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和態度。而且他對別人的理解是基於事實而不是主觀臆測。此外,他對人的態度和人際交往能力應該有助於建立適當的人際關系。
(3)對生活的熱情和有效解決問題的能力。心理健康的人要熱愛生活,要有獻身工作和家庭的熱情。妳要有按照年齡生活的能力。
(4)人格結構和諧。人格健全的人應該有統壹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人格傾向的各個部分(需要、興趣、動機、理想、信念和世界觀)應該能夠保持壹種動態的協調和平衡。而且他的認知、情緒、行為之間要有協調性。
什麽是心理健康?評價標準是什麽?
關於心理健康的標準,世界衛生組織和第三屆國際心理健康大會認為,心理健康的標誌是:
①身體、智力、情緒的協調性;②適應環境,在人際關系中相互謙讓;③有幸福感;④在專業工作中,我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過著高效的生活。這四個標誌最初是各國精神衛生組織壹致同意的。隨著時代的發展,各國精神衛生組織和心理學家對這壹標準進行了細化和完善。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1951)提出了心理健康的十大標準,因其具體、易懂、易操作而得到大多數國家的認可。這十項標準是:
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我對自己的身體和能力有信心,有戰勝困難的意誌和勇氣,生活規律,精力充沛。)
能夠充分了解自己,恰當評價自己的能力;對自己的優缺點有壹個客觀實際的評價,能夠接受自己甚至身心上的缺陷,不自卑,不自戀,不驕傲。
人生的理想是現實的;能面對現實,把握當下,理想的目標在現實生活中才能實現,不會執著於不切實際的賭博或虛擬世界。)
不脫離周圍的真實環境;我不會壹個人生活,我能生活在大多數人都能適應的地方,我對周圍環境的感受和反應是適度的,我能適應環境的變化。)
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性格是壹個人相對穩定的心理特征的總和,通俗地說就是不同的人的‘性格’。壹個心理健康的人,性格或人格相對穩定,與周圍人相處和諧,能被周圍人理解和接受。)
善於從經驗中學習;這是人所具備的適應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最重要的能力:人可以通過體驗來學習、提高自己、成長,可以總結失敗或成功的經驗並加以運用,以克服成長中遇到的困難,戰勝挫折。)
能維持良好的人際關系;(健康的人對人際關系的適應能力很好。他們尊重自己和他人的需求和情感,所以他們不僅能保持自己的立場和觀點,也不會強加給別人,更不會隨心所欲地強加給別人。在與他人的交往中,他們感到快樂,分享自己的感受,相互協調,建立並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
能夠適當的發泄和控制情緒;很多時候,人的情緒是穩定的,能夠自動對社會刺激做出適當的反應,不會沈浸在哀嘆、抱怨或後悔中。當遇到生活中的重大挫折或突發事件時,人們可以適當地發泄情緒,他們可以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緒,恢復正常狀態。)
在滿足群體要求的前提下,可以有限的發揮自己的個性;健康的人能夠主動參與群體活動,能夠配合群體活動,能夠在不妨礙群體其他成員的基礎上,適當展示個人魅力,發揮自己的能力。)
在不違反社會規範的前提下,可以適當滿足個人的基本需求。我懂得在不違反社會規範、不利用社會關系的情況下滿足個人需求,不太貪婪也不壓抑個人需求就能知足。通俗地說,就是知道如何在不幹擾他人生活、不違法的情況下,滿足自己的需求,實現自己的目標。)
以上十項標準反映了人們心理健康的十個方面的要求。其實完全符合這十條標準的人數不會超過15%,80%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其中5%的人有心理疾病,需要治療。所以,如果妳有心理問題,也不是很難看,這是大多數人80%以上都有的。
其實在發達國家,包括中國的臺灣省和香港,有心理問題去看心理醫生,做心理咨詢,是壹件非常值得尊敬的事情,是追求高質量高品位生活的體現。美國有壹句很形象的話:成功人士左手握著律師的手,右手握著心理咨詢師的手,這樣才能成功?。
為什麽這麽說?很有道理。在商品經濟社會,沒有法律的保護,妳就不會有真正的生命安全,妳的生意或財產也未必能得到有力的保障。沒有心理咨詢師的幫助,妳可能無法承受激烈競爭帶來的心理壓力,難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甚至陷入感情困擾和人際沖突,無法享受輕松愉快的高品位生活。
作為美國總統,有專門的心理咨詢小組,更別說普通人整天憂心忡忡,郁郁寡歡,怎麽可能開心?所以心理咨詢絕對不是醜聞。
心理咨詢具有心理保健和促進成長兩大功能,可以幫助人們預防和治療心理疾病,促進潛能開發。那麽,如果妳發現自己達不到心理健康十大標準中的壹兩個,這是不是說明妳心理有問題,或者妳患有心理疾病?根據心理咨詢中的實踐,如果要區分自己是有心理健康問題還是有心理疾病,基本上可以通過把握三個鑒別原則來判斷自己的心理是否健康:
首先來看看妳的心理活動,比如感覺,感知,認知,是不是長期以來就不壹樣了。如果和別人很不壹樣,那就更能說明問題了:妳看到了大家看不到的,妳聽到了大家聽不到的,大家能忍受的妳忍受不了,大家高興妳就不高興,這就提醒妳要註意自己的主觀感受和客觀實際是否相符。!這是因為心理是客觀現實的反映,所以任何正常的心理活動和行為都必須在形式和內容上與客觀環境相協調。比如,如果大部分同學對教室裏的噪音無動於衷,而妳覺得特別不舒服,那就要審視妳不舒服的原因了,是心情不好還是身體不好,是偶爾還是經常。如果妳看到和聽到了壹般人看不到或聽不到的東西,那很可能是壹種幻聽,是嚴重精神疾病的癥狀,或者是腦出血或腦損傷,壹定要高度重視。
其次,要看妳的思維,言行,為人處事,行為舉止。妳是不是經常和自己的內心不壹樣?就是和妳當初的願望不壹樣。正常健康的人的心理活動,如認知活動、情感活動、意誌行為、外在表現,壹般都能服從我們大腦的指揮。他們想笑或哭,想哭或微微流淚。我們的行動有進有退,壹般可以為所欲為。但是,當妳發現自己有壹些奇怪的行為,不是妳的意願,或者妳認為沒有意義的事情,妳總是自動去做。看來妳控制不了他們。如果妳內心的訴求與妳的實際行為不再協調,或者妳的行為或思想經常失控,比如哭鬧、抑郁幾個月,或者受不了蚊蟲叮咬這樣的小刺激,那就要警惕自己是否有心理健康問題了。這時候主動找心理醫生進行心理咨詢,可以幫助妳盡早預防和治療心理疾病。
第三個原則是看妳的身心狀態,妳的性格或者人格是否變得和過去不壹樣了?壹個健康的人,他的性格有著相對穩定的特征,就像小說中的人物在我們心目中有著鮮明的特征,比如《水滸傳》中的李悝jy,他的性格簡單可愛,粗獷豪放,勇敢正直。我們不提這個人的名字,只描述他的性格特點。很多看過這部小說的人都能猜到是他,但如果李悝jy突然變得溫柔體貼多愁善感,因為性格是壹個人鮮明的心理特征的總和,如果沒有明顯的外在原因,比如演員表演和模仿的需要,壹個人的性格特征是不會頻繁變化的。如果他經常表現出不穩定的人格,甚至看起來像是變了壹個人,用專業術語來說,就是壹個人有多重人格。比如壹個人昨天長得像林黛玉,今天長得像王熙鳳,他的性格就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周圍的人會覺得很難理解,慢慢就會變成這樣。而且人的身心狀態都是壹樣的,健康的心態讓人感覺舒適穩定。如果和之前的心態有很大的變化,就要特別註意了,比如感覺很累,提不起興趣,比以前更焦慮或抑郁,或者身體上有疼痛和不適。醫生檢查後,沒有發現任何身體器質性病變,很可能與人的心理健康有關。
如果妳或妳的親友符合這三條原則中的任何壹條,妳能完全確定自己有心理問題或精神疾病嗎?這個要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心理學臨床實踐發現,即使符合上述三條原則中的壹條,也不壹定有心理問題或精神疾病,但這些異常情況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和關註,必須積極預防精神疾病的發生。
因為精神疾病的診斷有更具體的醫學標準,精神疾病的診斷結論應該由心理學家或精神科醫生做出,其他任何人都不能隨意給人貼上精神疾病的標簽,因為這不僅是不尊重,而且很可能給人帶來心理負擔和負面不良影響。比如青少年的行為和性格發生了變化,個別孩子穿著奇裝異服,舉止怪異。這可能是因為他們正處於學習和身心成長的階段。由於能力發展和人格可塑性的特點,他們標新立異、怪異的行為往往是成長過程中的模仿和創造性嘗試,以及逆反心理的影響,壹般過壹段時間就會恢復正常。
那麽,如果我們應用判斷心智健康與否的三個原則,發現有人符合這三個原則中的壹個,應該如何處理呢?我們建議根據人們正常生活的嚴重程度區別對待,視實際情況而定。有五種情況:
1
心理問題:
我真的覺得有點不壹樣,或者說和我的願望或者過去不壹樣,但是並沒有嚴重影響到他(她)的正常生活。在人際關系和主觀感受上我並不覺得很痛苦,只是不知道此刻正在發生的變化。這種情況只是正常人出現了心理問題,對已經發生的身心變化產生了懷疑和擔憂。可以咨詢學校老師,進行相應的心理知識咨詢,或者網上查詢,閱讀相關書籍,和朋友交流。
2
心理困惑:
基本上符合三原則中的壹個以上,對人的正常生活和學習有影響。個人經常為應付這種情況而苦惱。他們可以通過主觀努力忍受身心不適,但沒有很好的方法消除,情緒受到影響,如有點抑郁或不斷緊張興奮,大部分時間能堅持正常的人際交往、學習和工作。針對這種情況,和朋友、家長、老師溝通,得到他們的經驗指導,壹般是有效的。如果接受專業的心理咨詢和疏導,效果會更好。心理咨詢可以幫助妳有效預防心身疾病,加強心理保健。
三
心理阻隔
完全符合三大原則中的壹項或多項,對人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影響很大。主觀上,他們感到明顯的不適或疼痛,往往伴隨著自動回避和退縮。需要付出艱苦的主觀努力才能暫時克服其負面影響,而這種令人擔憂的情況經常發生,如學生中的學校恐懼癥、害怕上學、害怕上課等,會給正常的人際交往、學習和工作帶來很多不便和困難。應對這種情況,應該積極選擇心理咨詢,求助心理咨詢師,正視自身問題,接受專業的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服務。
四
精神疾病:
完全符合三大原則的不止壹條,對人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影響很大。主觀上,他們感受到顯著的不適或疼痛感,這確實超出了普通人對同樣刺激的具體感受,如煩躁或冷漠,並伴有自動思維和行為等病理反應。主觀努力已使不適癥狀難以控制,對治療有強烈的欲望和行為。應對這種情況,要積極轉向專業的心理咨詢,接受專業的心理測試和診斷,接受多療程的具有治療功能的心理咨詢,有時根據需要進行藥物治療。
五
精神疾病
完全符合三個原則中的壹個以上,人的正常生活和工作無法再順利進行,主觀上感到嚴重不適或痛苦,或對現狀和所患疾病缺乏自知之明,感覺、知覺、記憶、思維、行為明顯異於正常人,但本人無意願或不願治療,或產生幻覺、妄想和無法控制的情緒和行為,或長期不理人,生活懶散或過於熱衷打扮。出院後要堅持服藥,康復期只能接受心理疏導,穩定療效。
以上是根據心理健康判斷的三個原則,分為影響人正常生活和活動的五個層次。建議如果有心理問題或者心理困惑,可以多和老師、同學、家長溝通,如果幫助不大,可以尋求專業心理咨詢師的幫助。如果妳有心理障礙或者輕度神經癥,可以直接求助於專業的心理咨詢機構,進行專業的心理診斷、心理測試、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如果出現難以自控的心理異常或幻聽等精神疾病癥狀,建議去醫院精神科診治。總之,要應用心理健康十大標準,不斷提高和完善自己的心理素質,要根據心理健康判斷的三大原則,預防心理疾病,促進身心健康。
健全的人格理解
?健全人格?它是壹個新的時代概念,表達了人性的狀態。綜上所述,健全人格的理想標準是人格的生理、心理、道德和社會諸要素的完美統壹、平衡和協調,使人的才能得到充分發揮。對自身而言,其基本特征主要包括積極客觀的自我意識、正視現實、對他人和社會的理性認知、健康的身體、快樂樂觀的情感體驗和積極向上的人生目標、良好穩定協調的人際關系、獨立的自我意識、責任感和創造力、為自己的未來而奮鬥。
所謂健全的人格,也就是對自己的認識是否正確,奮鬥目標是否明確,人格是否健全,並不是什麽值得卑微和炫耀的事情。其實真正的聲音還是要靠自己。
壹般來說,沒有人會有健全的人格,每個人都有自己所缺乏的人格。即使他認識到這壹點,也很難改變。關鍵是我能不能把自己的標準和對待問題的態度。只有這樣,我才能完全融入社會,讓身邊人的聲音來補充我的殘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