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31 16:57老北京49個城市
老北京話
所謂方言,簡單理解為地方語言,必須是地域性的,同時具有歷史性,具有強烈的地域特色,經過長期的發展,才稱得上是方言!說到北京話,現在妳可以在網上找到很多帖子,裏面列舉了很多詞,所謂的老北京話或者北京話。大部分是老北京話,但也有壹部分不能叫老北京話,因為不管叫“北京話”還是“老北京話”,都應該是繼承的,歷史的,至少是真正“老”北京傳下來的。我個人覺得那些新社會流行的新詞在北京也流行,有的流行了幾十年,但也不能算“老”北京話!那麽什麽時候才算夠老呢?我們先來看看北京話的發展歷史!
北京歷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的北燕,但北京話真正的歷史並不長,只有400年左右。
千年古都北京是由漢族和北方少數民族共同創建的。自隋唐以來,北京壹直是壹個邊城。直到遼朝,各少數民族占領了北京地區。因此,歷史上北京話壹直與少數民族語言,主要是阿爾泰語系不斷交流,與世界各地的漢語方言接觸頻繁。和社會壹樣,越封閉,發展越慢。越開放,發展越快。壹千多年來,北京話壹直處於這種非常開放的環境中。與其他漢語方言相比,現代北京話是發展最快的漢語方言。
在元朝,北京成為首都。雖然被蒙古人統治,但官方場合仍使用中原口音,只是和地方方言結合形成了大都話。大都方言是現代普通話的原型和基礎。
朱元璋滅元後,各地移民大量進入北京,大部分方言重新發展起來。河北方言是北京的主要方言,而中國的“優雅的講話”是由官員使用。由於不同時代的雅言不同,明初的雅言是河南官話。當朱迪遷都北京時,大批高級官員及其家屬從南京遷往北京。加上之前留在北京的大批軍隊和從全國各地招募的工匠,數量也相當可觀。所以接觸北京話最多的不再是契丹、女真等少數民族的語言,而是來自中原、江南的漢語方言。因此,以洪武鄭雲為基礎的江淮官話也對北京話產生了壹定的影響。到這個時候,大部分方言已經逐漸成熟,和現代北京話差別不大。肖旭《重編明代司馬文公對等圖》壹書中記載的音韻系統,代表了明代萬歷年間的北京話,就證明了這壹點。
到清朝中期,清朝所有朝臣都改用北京話,滿語仍是國語,但不再作為官方語言。雍正年間,還有壹個“尹正圖書館”,在全國推廣北京話,規定不懂北京話的進士不能參加科舉,甚至青年學生也不準參加進士考試。清朝的官方語言是滿漢雙語制。滿族入京後,學習漢語普通話,把自己的滿族音韻、發音習慣和特色文化詞匯帶入自己的滿族漢語。晚清時期,他們形成了融合滿漢語言成分的滿語方言,使之成為現代標準的北京音,這就是普通話語音的前身。1902年,張之洞、張百熙倡導全國使用統壹語言。1909年,清政府高級顧問委員會召開會議,委員蔣謙正式提議將“官話”更名為“官話”。
民國時期,北京話的地位存在爭議。1912以蔡元培為首的教育部成立了語音統壹會議籌備處,吳敬衡任主任,制定了語音統壹會議章程8條。規定讀音統壹會議的職責是審定每個字的標準讀音,稱為“國音”。全國語音統壹大會期間,發生了壹場激烈的爭吵,主要是關於濁音和入聲的問題。最終的結果是以北京語音為基礎,同時吸收了其他方言的語音特點,比如區分尖團音,保留入聲等。這次會議通過的漢字讀音,後來被稱為“舊國字讀音”。從1918開始實施。於是,1920實施不到兩年,就爆發了壹場名為“京華之爭”的大辯論。問題的原因在於普通話的標準發音。支持國音的人和支持靜音的人分成兩派。國音主要是“以京為主,兼顧南北”。靜音是“純粹基於北京話”。兩派之間的爭吵非常激烈。由此,“發音統壹協會”在1913擬定的全國發音改為北京音。1932年,中華民國教育部出版了《常用國音詞匯》。在《詞匯表》的前言中,進壹步解釋了以北京為標準的國音的含義。
1949新中國成立後,為了發展新中國的文化教育事業,推廣民族語言文字是十分必要的。經過深入研究,為了突出各民族語言平等,我們決定在民國史上不使用“國語”這個名稱,怕被誤解為把漢語淩駕於其他民族之上,最後決定稱之為“國語”。1955 10 10月26日,《人民日報》發表題為《努力推進漢字改革,普及普通話,實現漢語規範化》的社論。1956 2月6日,國務院發布關於推廣普通話的指示,增加了普通話的定義為“以北京音為標準音,以北方方言為基礎方言,以。換句話說,普通話就是普通話,北京話就是北京話,普通話以北京音為準,全國人民都懂。北京話不壹定各地的人都能聽得懂,但真正的老北京話可以稱得上是北京的方言和方言。
妳看,真正的北京話或者說老北京話,是作為大都話成型的,逐漸發展成熟的,大概是在明朝萬歷年間,大概四百年左右。經過清代和民國時期的長期發展,逐漸形成了濃郁的地域特色。1956之後,普通話在全國推廣。這麽多年過去了,普通話可以說是很普及了,但同時也不可避免的丟失了壹些方言。所以,把從明清流傳到解放前,或者至少在上世紀50年代以前就存在的北京話,叫做北京話方言,或者老北京話,比如“顛兒”、“雜伢子”、“冶力子”、“諷刺”、“顛兒”、“五脊六獸”、“北京話”,可以說是“小心眼”。嚴格來說,“掌摑女人”、“嗅蜜”、“碰瓷”、“碰瓷”、“大款”、“拔尖”之類的詞不能稱之為老北京話,因為這些詞大概形成並流行於六七十年代,甚至八十年代,其中有些詞在當時桀驁不馴的北京地主中仍然流行。
時至今日,真的老了的老北京人還不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