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100天自律計劃項目組成-日常挑戰

100天自律計劃項目組成-日常挑戰

任何殺不死我的東西,只會讓我更強大。-尼采

做法:100天,每天給自己做壹件值得挑戰的小事。比如我挑戰過的小事:不喝奶茶,不抱怨,做壹個新的運動,把每天的事情在上午9點前做完...

首先,讓我們用“微出軌”實現更多的可能性

我們的生活應該有更多的可能性。其實我們也在期待更精彩的生活,這就需要我們用“微出軌”的方式溢出自己原有的生活軌跡,每天挑戰壹件事就是“微出軌”的好做法。

“微出軌”的說法出自吳伯凡老師,主要是指人暫時跳出熟悉的工作生活環境,進入壹個完全陌生的環境去感受、學習、發現日常生活之外的其他可能性。用比較文藝學的話來說就是:做壹個小的,不經意的出走。這樣,妳會體驗到完全不同的感覺。

愛因斯坦曾說過:人類最瘋狂的夢想,就是每天做同樣的事情,卻向往不同的結果。

很多人的生活都是模式化的,就是按照既定的模式生活和工作。結果他們看似忙碌了壹年,但回過頭來看壹年,似乎想不起來什麽值得回憶的事情。

在很大程度上,人是環境的產物。在壹定的環境中,人會逐漸拋棄其他環境,甚至忘記外面的另壹個世界。長此以往,會讓妳的思維更加狹隘和局限,看問題時很難切換角度。就像掉進井裏,看著上面的天,心想天這麽大。某種程度上,我們都是“井底之蛙”。“每天挑戰壹件事”的方式給我們提供了壹種可能,壹種解開思維,探索多種活法的可能。

當我們能夠打破現有的生活圈子,從那些在我們自己的圈子裏完全看不見的其他人那裏獲得知識、靈感和思考的時候,妳會時不時地感嘆:“哦,原來還有這樣的活法!”

“微出軌”不僅可以豐富妳的生活,增加妳的人生閱歷,為妳的人生積累積極的資產,還可以進壹步打開格局,拓寬妳的思想和認知。

第二,打破“舒適區”的“零認知”

很多人向往的理想生活是“職位高,責任輕,錢多,離家近”的狀態。這就是傳說中的天堂舒適狀態。

《聖經》中對天堂的壹種解釋是“伊甸園”,壹個與上帝同在、無需勞動的無憂無慮的地方。

天堂的感覺和人類剛待在子宮裏的感覺差不多。在子宮裏,我們不用工作,甚至不用吃飯或睡覺。所有的能量供應都是自動的——我們在壹個由營養液組成的溫暖的小遊泳池裏自動遊泳。

子宮、天堂、伊甸園的正面是“無比的舒適”,那麽另壹面是什麽呢?另壹方面,因為不短缺,不挑戰,所以不需要任何理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是壹個很有意思的等式:舒適區=零認知,或者說呆在舒適區的代價是零認知。

這證實了壹個觀點,即任何福音都是壹個詛咒,或者任何好處都是有代價的。

嬰兒從母親的身體裏出來就會哭,因為他被迫接觸到了原本被母親屏蔽的寒冷和饑餓。

現實世界是壹個充滿痛苦的世界,為了生存妳要承受壹切。所以人類的始祖亞當要整天工作吃飯,女人要忍受分娩的痛苦。

每天挑戰壹件事,看似在尋找不適,卻是增強我們認知和生存能力的重要途徑。

第三,從舒適區進入學習區

人對外界的認識可以分為三個區域:舒適區、拉伸區和恐慌區。如果用三個同心圓來類比,內層是舒適區,中層是學習區,外層是恐慌區。

每個人最舒服的區域就是舒適區,在熟悉的環境裏做熟悉的事情。很多人即使知道這個舒適區有問題,也不願意改變。時間越長,改變的意願和能力越弱。

就像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的布魯斯,被囚禁了50年,這幾乎是壹個人的壹生。當他得知自己即將出獄時,並沒有滿心喜悅,而是幾乎精神崩潰。因為他已經熟悉了這個監獄,離不開它。

老蔔為了保住自己的牢獄之災,不惜舉刀殺人。再次出獄時,他甚至選擇了自殺。

對於老蔔來說,監獄環境雖然不舒服,但卻是他的安樂窩。

其實我們很多人都是這塊舊布,用模範生活給自己打造了壹個看似舒適的監獄。

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我們為了夢想睡不著覺的時候,我們就開始感受到那個時候我們舒適區的局限性。然而,每當黎明到來,太陽升起,我們還是按部就班地活著,卻沒有勇氣邁出改變的那壹步。呆在舒適區的代價是緩慢增長或者沒有增長,心情經常處於焦慮狀態。這也是很多人的日常狀態。

恐慌區,顧名思義,在這個區域裏會感到焦慮、恐懼和不知所措,因為恐慌區是其完滿的理想場所。相對於舒適區的骨感現實,人會陷入無力感,情緒狀態會壹直處於憤怒狀態。

習慣性焦慮和習慣性憤怒是當今很多人常見的兩種情緒狀態,解決方法就是讓自己處於學習區。

能夠躍入學習區是壹個人成長的標誌,而此時人的情緒狀態是非常高漲的。

學習區是壹個我們很少接觸,甚至很少涉足的領域。在這方面,我們可以充分鍛煉自己,挑戰自己。這方面的學習效率很高,是真正的學習。

從舒適區跳到學習區是需要勇氣的,因為這是壹種承擔“正確苦惱”的選擇。正是因為很多人承受不了這種“對的苦惱”,所以壹輩子都走不出自己的舒適區,從而被困在永恒的當下,無法到達自己真正想要的未來。

每天挑戰壹件事,就是找壹件對的,值得自己去做的事。不要等到外界逼妳改變,而是要主動突破舒適區,讓自己永遠處於這種“正確不舒服”的成長狀態。

第四,挑戰帶來的成長和快樂

每天挑戰壹件事來承受“對的苦惱”,對我們自己來說似乎是不舒服的,但時間越長,我們能體會到的快樂就越多。

人在承受壓力的時候,能夠獲得強大的生活狀態和有效的認知變化,這也是回應了沃爾夫定律。

沃爾夫定律是壹個關於骨骼生長的定律,主要是指人體骨骼如果長期受到外界壓力,會增加骨密度和硬度。反之,如果其上的壓力減少,骨骼的密度和硬度就會降低。

如果人的認知狀態沒有受到壓力、挑戰和創傷,就無法建立強大的知識體系。

《反脆弱性》這本書也在告訴我們這個道理。因為外界挑戰造成的微創傷,也就是非致命創傷,這種非致命創傷會激活生物的過度補償機制。比如壹個網球運動員,每天打球會拉傷手臂肌肉。這種微創傷會調動他身體的壹切資源和技能去愈合,會讓有微創傷的地方變得越來越強大,從而使運動員隱藏的技能因外界刺激而顯現出來,形成“抗脆弱”。

我們每天挑戰的壹件事就是“脆弱”生命狀態的重要“抗脆弱”。那些殺不死我的人讓我更強大。用更強的生活狀態去應對十之八九不如意的生活。

5.如何開始每天的挑戰?

1,從自己能做的小事開始改變。

如果壹開始就選擇大的改變,人們會進入恐慌區,結果妳會因為無法實現而情緒崩潰。

我們從壹些我們能做的小事開始,這將幫助我們從不同的角度看待生活。當妳開始在這些小變化中找到樂趣時,大的變化自然會出現在妳的時間表中。

讀壹本妳從未讀過的類型的書;我是從看英文原著開始改變的。

改變交通方式或上班路線;(開始放棄自行車,轉投摩拜單車)

穿壹種妳從未嘗試過的衣服;(開始嘗試全套運動造型)

換個發型;(決定花三年時間讓自己從寸板變成長發)

戒掉奶茶;(發現自己對奶茶上癮後,決定開始挑戰)

……

2.正確對待變化帶來的壓力。

從舒適區跨越到舒適區涉及到改變,改變會給人帶來不舒服的壓力。

比如我總喜歡帶學生玩十指握手的小遊戲。第壹次,我用我最習慣的方式搖我的手指,第二次,我上下切換我的拇指然後我搖我的手指。這個時候,人就會覺得不舒服。

只要有變化就會有壓力,坦然接受日常變化帶來的壓力。

3.培養耐心

我們能看到的壹些人的快速崛起,其實是基於過去的耐心積累,只是妳沒有看到他崛起之前的努力。

耐心是我們最需要培養的品質,因為任何技能的學習都要經歷前期的笨拙狀態,需要足夠長的時間才能熟練掌握。如果我們缺乏耐心,我們將無法從舒適區走到學習區。

我們不斷地走出舒適區,擴大學習區,把過去的學習區變成舒適區。這時,過去的恐慌區變成了學習區,以此類推,實現了螺旋式上升。

經過100天去挑戰這些100的小事,不僅建立了更強的認知,關鍵是培養了我們的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