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壹個黑暗的角落裏,有人穿著“米妮”的外衣,用充滿暴力、血腥、色情的“動畫”改編,毒害著電子設備前的孩子。
技術難以完全識別“毒動漫”
同樣來自迪士尼的艾莎公主是“毒藥動畫”中最常見的角色之壹。前兩年,國外知名視頻網站YouTube曝出“毒動畫”事件,被媒體稱為“ElsaGate”。
這些“毒動畫”簡單粗暴,多在手機、平板的視頻客戶端播放。美國媒體認為,該視頻是成年人制作的,針對的是不太識字、容易受圖片影響的學齡前兒童。
試想壹下,壹個三四歲的孩子看到艾莎公主做開顱手術會對心理產生什麽影響?
令人困惑的是,這些動畫大多伴隨著歡快的音樂和孩子們的笑聲。上傳者將這些視頻貼上“卡通”和“教育”的標簽,並將其與兒童頻道中的正常動畫視頻混在壹起。除非父母“陪到最後”,否則第壹眼是發現不了什麽異常的,也不可能預防。
“妳們兔子每分鐘上傳300個小時,所以不可能壹秒壹秒地審查每壹個視頻,”美國技術倫理學家戴維·瑞安·波爾加22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為了簡化流程,優兔等各大平臺結合人工智能工具、用戶報告、版主。但很多家長可能想當然地認為,優兔少兒頻道完全是經過人工挑選和審查的,壞人利用這個漏洞,故意把不良內容標為看似適合孩子的內容。”
長期從事兒童發展心理學和早教研究的心理咨詢師高璇告訴記者,在三種傳播方式中,幼兒最容易受到圖片的影響,因為從兒童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兒童在八九歲之前,壹直是“優先處理圖片信息”的。
高璇說,圖片的效果比文字和聲音在兒童記憶中儲存的時間更長。孩子們經常會有睡眠障礙,因為他們不能理解和處理觀看恐怖圖片後的恐懼和焦慮。
“Aishamen欺騙性地讓孩子、家長和管理工具相信他們是兒童友好的,這相當令人不安,”Polgar說。"孩子們在看到他們喜愛的卡通人物做出淫穢或暴力行為後,可能會遭受心理創傷。"
更可怕的是,在“算法”的幫助下,只要壹個類似的視頻被不小心點擊壹次,後續的視頻就會源源不斷地推送給用戶。“艾莎門”曝光後,“優兔”於去年6月宣布刪除115萬余條視頻。
來自成人世界的“惡意”?
這些“精神垃圾”早已大規模流入中國,壹度充斥視頻網站的少兒頻道。更有甚者,出現了包括動畫、真人在內的“本土”視頻,有的視頻甚至有孩子出現,有的視頻點擊量很高。
有網友在社交網站上寫道,這些視頻充滿了來自成人世界的“惡意”。網絡平臺業內人士認為,很可能不是“惡意”那麽簡單。“毒動畫”的背後,隱藏著外人難以看到的利益鏈條。
國內外視頻網站的普遍規律是,只要視頻點擊量達到壹定數量,網站就會自動在視頻開頭或中間插入“貼片廣告”。只要用戶打開視頻,廣告就會自動播放,視頻上傳者會獲得廣告收入的分成。
在壹片爭議聲中,部分國外廣告主發現自己的廣告出現在“毒動畫”中,與品牌定位相悖,開始暫停向優圖投放廣告。迫於壓力,優圖總裁蘇珊·沃西基去年2月宣布,她將投入更多人力來篩選視頻內容。2018年,優圖所屬的谷歌公司的內容審核員人數將增加到至少10000人,同時開發新的人工智能算法,與兒童安全機構合作。
國內方面,全國“掃黃打非”辦公室22日表示,已部署深入監測清查。多家網站也開始自查清理相關內容。
如何清理「精神垃圾」?當然,監管刻不容緩。不僅對違法者絕不手軟,各網絡平臺也需要切實履行主體責任。
另外,對於孩子來說,最重要的還是父母的陪伴。
發現孩子看過了怎麽辦?
高璇說,如果發現孩子看了“有毒動畫片”,家長不必過於驚慌,因為風險是可控的:
首先,如果平時家庭中的交流氛圍良好,孩子看到沒見過的圖片,壹般會問父母‘這是什麽’,會引起他們的警惕;
第二,媒體上的暴力色情圖像讓孩子產生恐懼和焦慮後,只要家長及時與孩子溝通,不會產生長期的心理影響;
第三,德國的壹項研究發現,媒體視頻中的暴力很少會導致兒童的模仿行為,也不會直接增加被暴力和性犯罪者侵害的風險。"
那麽,如果家長發現孩子接觸過這類視頻,該怎麽辦呢?
高璇建議,首先,壹定要註意孩子是否有恐懼心理,多陪陪他們,比如陪他們睡覺,晚上留壹盞燈。同時,詢問孩子的感受,告訴他們如果害怕應該怎麽做,比如調整自己的呼吸,告訴父母,這樣不僅可以轉移孩子對恐怖圖片的註意力,還可以借機教會他們如何正確面對恐懼。
家長也可以通過帶孩子欣賞漂亮的圖片,比如好看的繪本、視頻,也可以帶孩子去戶外玩,來驅逐和取代難看的圖片給孩子留下的印象。
有壹點需要註意:這種難看的視頻雖然不堪入目,但也可能引起孩子的好奇心,讓他們“害怕又想看”,所以家長需要以鄭重的態度“立規矩”,“明確告訴孩子不能看這種視頻,就像告訴孩子不能喝酒壹樣。”
記者:鄭宇寧、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