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總是看到孩子的缺點?
這就是父母觀念的問題。只有觀念轉變了,照看孩子才會利多弊少,才能正確對待利弊,才能巧妙地化弊為利。晚上,畫家取回了畫。他發現整張圖片都有標記——沒有壹筆是不被指責的。畫家很不高興,對這次嘗試很失望。畫家決定嘗試另壹種方法。他臨摹了同壹幅畫,並把它拿到市場上展覽。但這壹次,他讓每壹位觀眾標記出自己最喜歡的精彩之筆。當畫家再次取回這幅畫時,他發現畫上布滿了記號——被指責的筆畫現在都標上了贊揚。點評:真的是山脊邊上的壹座山峰。畫還是那幅畫,結果卻不壹樣了。這是因為畫家的不同要求引導了觀者的註意力。要求關註好的壹面,觀者看到優點,要求關註不好的壹面,觀者看到缺點。同樣,父母要求自己關註好的壹面還是壞的壹面,這就決定了是把它看成優點還是缺點。其實在我們關註的背後是我們自己的思維方式。我們的思維方式在引導和改變註意力的方向。關註孩子好的壹面,妳就會看到優點;如果妳註意到孩子不好的壹面,妳就會看到缺點。父母要學會引導自己,引導自己的註意力放在孩子好的壹面,讓我們看到孩子的利大於弊。2、忽視的好處:把視線從孩子身上移開。父母的關註度不同,效果也不同。關註度越大,問題越大;少關註,問題就小了。不盯著缺點看,就不會放大缺點。看優點就放大。目前,許多家庭只有壹個昕薇,整個家庭的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所以越是關註他的人,發現的問題越多,缺點也越多。有些是單親家庭。父母和孩子是相互依賴的,很容易通過孩子來彌補自己的夢想和失去的東西。這樣的補償導致對孩子的期望高,要求嚴。期望值高的時候,我們的註意力就會增加,這樣就能看到孩子更多的缺點。有些夫妻受過高等教育,對孩子的期望很高。他們必須考上理想的大學,至少要達到自己預設的最低目標,這樣很容易把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做比較,所以越看自己的孩子問題越多。所有的問題都源於父母輸不起的心態。他們用期望、要求、比較、標準做鞭子,逼著孩子往前走,往上爬。孩子跑不快,跑不遠,缺點就來了,優點就看不見了。同時,父母也把自己層層包裹,把自己束縛在自己編織的網裏,無法呼吸。在這個網絡中,存在焦慮、緊張失衡、不安全感、恐懼等。這些負面的心理因素只有通過密切關註孩子才能減少,這導致了父母照看孩子的諸多缺點和問題。如果我們把重心從孩子身上移開,關註自己人格的構建和自我提升,那麽我們就不會太累,孩子也不會總是背負太多自己的負面東西。如果我們能適當的忽略孩子,不要過多的關註,我們就能放松自己,從高度緊張中解脫出來,孩子也會因為我們的放松而在壹個正常的成長空間裏快樂的生活。案例“口吃”老師壹位老師咨詢咨詢師說,在壹次公開課上,因為緊張,講課的時候有壹兩個地方卡住了,偶爾口吃幾下。所以,我認為我犯了口吃的毛病,每天都很困擾。經過咨詢師的詢問,得知老師學生時代,曾經學過潘長江小品裏的口吃表演,後來覺得有點口吃。他父親發現後,認為這是個不好的問題,需要糾正。所以壹發現他口吃,就提醒他:“妳看妳,又口吃了,下次註意!”“看,又來了!”於是,兒子的口吃問題得到了加強。當了老師,平時上課也沒什麽問題,因為在這種公開課上緊張口吃,我才意識到這個問題很嚴重。所以我來咨詢。點評:這個老師小時候被父親加強過。長大後,他壹直在意心理障礙。因為他在咨詢師面前根本不結巴,在別人面前也不結巴,除了在公開課上的那壹瞬間。這本來是壹個很小的問題,但是在這個老師的心理作用下,缺點被放大了。3、距離的作用:站遠壹點看孩子的情況。有的家長跟我交流的時候說:哎,人好奇怪。為什麽把別人家的孩子看做優點,自己家的孩子全是缺點?然後她給我講了壹個她自己的故事。壹天,她去學校接女兒回家。壹次考試後的壹個下午。教室裏,老師忙著家長的詢問,卷子在講臺上。她壹張壹張地翻看,試圖找到她女兒的文件。其中壹份文件引起了她的註意。紙的反面是孩子們根據壹首兒歌畫的畫。那幅畫非常好。深藍色的夜空中,有彎彎的月亮,亮晶晶的星星,旁邊還有淡淡的雲彩。夜空下有幾座相連的山。山腳下彎曲,流向遠處的小溪,壹邊有壹座彎橋。但是整個畫面看起來合理簡潔。她不禁驚呼,這孩子真好,真有想象力。是誰的孩子?我忍不住翻開試卷看名字。結果她忍不住笑了。原來這幅她大加贊賞的畫是她女兒的傑作!距離就是美。我們在照看孩子的時候,離孩子太近,很容易看到孩子的缺點,放大孩子的缺點,忽略孩子的優點。它就像壹只瞎了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