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淺談如何讓初中生的閱讀變得“生動”

淺談如何讓初中生的閱讀變得“生動”

朗讀是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環節。《2012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最新修訂)》明確指出,低年級閱讀教學的課程目標是“學會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閱讀兒歌、童謠和淺顯的古詩,拓展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之美”。而大三學生生活經驗少,思想感情簡單直接,獨立感知文本的能力較弱。比如,他們能正確流利地背誦《平安夜》,卻很難理解文中的鄉愁。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全面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讓學生充分理解課文內容,並在此基礎上綜合運用各種方式對學生進行“語音、語調、情感表達”的具體指導。

本文結合初中生的年齡特點,進壹步探討如何激發他們朗讀的興趣,提高他們朗讀和欣賞課文的能力。我的研究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

第壹,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

為了讓學生“帶著感情讀課文”,學生必須充分意識到課文中的感情,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前和教學中綜合運用各種手段,全方位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但是,大三學生有自己獨特的認知規律。他們的心理發展是建立在學齡前兒童的基礎上的,他們的知覺還處於最初的發展水平。其特點如下:1。在形象化方面,大三學生只註重具體生動的語言描述,沒有做出準確的分析和把握細節。例如,低年級學生經常使用簡單的插圖來幫助他們理解和記憶。如果去掉插圖,學生理解同樣的課文會困難得多。2.從目的性來說,它們的隨機性和抗幹擾能力較差,無法保證長期連續觀察和整體思考。低年級學生往往可以在壹個話題上隨意傳播,而不註意話題的目的,討論往往以散漫告終。3.在層次上,他們的感知往往是簡單、直接、低級的,沒有經過任何思維處理。美國教育家杜威(J.Dewey)在《民主與教育》壹書中形象地說:“兒童的思維是最接近原始人類的,簡單而純粹,這就是他們具有驚人創造力的原因。”

結合上述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積累:1。使用生動的輔助材料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在電子信息技術發展的今天,課堂教育已經遠遠不局限於板書、掛圖等傳統形式。隨著教師引入多媒體,學生有了更多的學習方式。在這種教育背景下,教師要善於運用各種課堂表達方式,精選其中的精華,通過全方位調動學生的感官刺激,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2.由於學生感知的目的性較差,教師可以有目的地訓練學生,對學生已有的知識進行分類,使學生的思維只圍繞壹個特定的目的。如“借壽”的主題是孝敬父母,讓學生講自己孝敬父母的經歷,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調動知識積累。3.結合“最近發展區”理論,引導學生從低水平知覺向高水平知覺過渡。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認為,學生的發展有兩個層次:壹個是學生的現有水平,指獨立時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另壹個是學生可能的發展水平,即通過教學獲得的潛力。兩者的區別是最近的開發區。教學要以學生最近的開發區為重點,給學生提供難度較大的內容,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潛力,超越自己最近的開發區,達到下壹個發展階段的水平,然後在此基礎上進行下壹個開發區的開發。比如在讀古詩《夜思》時,學生無法理解其中的“鄉愁”,於是我請壹些學生談談他們與父母分離的經歷,學生的感受從“思念父母”變成了“思念家”、“思念故鄉”。有的同學甚至忍不住說:“月圓的時候,我就想為什麽我和爸媽不能在壹起。”?!”為了讓學生讀懂課文的“感情”,我們首先應該盡力讓學生產生這樣的感情。

第二,以身作則,明確要求,把握課文的語言特點。

在學生充分理解課文內容、思想感情的基礎上,可以訓練他們“帶著感情讀課文”。我曾經試圖向學生解釋“帶著感情讀課文”是什麽意思,但最後留給學生的只有這樣壹個概念。學生的情感世界還是太簡單,即使是生動的文字也很難激起他們的* * *聲音。我知道這個時候我必須做點什麽。我和很多老師壹樣,先找到課文的音頻素材,播放給學生聽。對於很少接觸電子音像的同學來說,這種體驗是生動有趣的。學生很自然地模仿音頻材料的語氣,盡管我知道他們只是為了好玩。音頻資料的作用並沒有我想象的那麽大,但是它讓學生們意識到,文字還是可以這樣讀的!有了這個意識,我的很多工作都會很好的開展。

為了讓學生更具體、更深刻地感受到課文的魅力,我有目的地修改了我的引導語。在指導學生朗讀時,我的啟發性語言不僅僅是單調的“大家要讀懂作者的感受”,而是變得更加豐富和具體。例如,我指導學生閱讀“四季”這壹課。第壹句是“草芽尖,它對小鳥說,我是春天。”我先問學生:“春天的草芽是什麽樣的?”學生說,草芽要嫩。於是,我問同學們,怎樣才能讀懂草芽的嫩軟感?我問學生的時候,用誇張的語氣和表情給他們做了示範。學生們突然對課文產生了興趣,舉起了手,以顯示他們的閱讀能力。從這篇課文中,學生明白了有感情就是把握事物的特征。

再比如,我在教哪個房子最漂亮的時候,有壹句話叫“青瓦白墻寬門大窗”。我在看的時候,故意感嘆:“這個作者真啰嗦!說‘青瓦白墻寬門大窗’多簡單啊!”學生馬上反駁說老師那樣讀不好,但是當我讓學生陳述理由的時候,學生就麻煩了。有的同學認為青瓦比青瓦綠,白墻比白墻白;有的同學只是說“老師,妳這樣讀不美”...我知道他們不能完全表達自己的想法,所以我開始啟發他們比較下面兩句話:

1.我妹妹的臉像壹個紅蘋果。

我妹妹的臉像壹個紅蘋果。

“紅”比“紅”更美,因為“紅”包含了對妹妹的愛。這就是漢語雙音韻的妙處!雖然學生很難與雙音詞押韻,但他們在後來的語言表達中開始註意雙音詞,並有意識地使用。

第三,“跳舞”為朗讀增添色彩

這個靈感來自我的學生,再次印證了杜威的那句話:“兒童的思維最接近原始人類...正因為如此,他們擁有驚人的創造力。”當我的學生有意識地“把課文讀得更美”時,我發現他們會情不自禁地加入壹些小動作來表達腦海中的場景。這讓我感到非常驚訝。在《詩序》中描寫人類最原始的詩歌時,我寫道:“情動於中,形於言。言語不夠,我嘆息。哀嘆不足,所以永遠唱下去。缺乏永恒的歌聲,我不知道如何用手跳舞,我可以用腳跳舞。”於是我讓學生們在朗讀的過程中加入自己的動作和表情,看誰能把課文表演得更出彩。無心之言,不想卻激發了同學們極大的表演熱情,同學們積極思考,將課文編成了簡單的“小舞”,許多同學的朗讀和表演贏得了滿堂喝彩。

班上有壹個胖乎乎的小男孩。他平時不愛聽課,但很樂意參加文字表演活動。有壹次,他表演了“大肚子雪人”的動作。在他“身材優勢”的幫助下,壹個收腹動作惹得班裏掌聲雷動。後來他越來越喜歡文字表演這個活動。每當他們學習壹篇新課文時,學生們都盼望著閱讀課盡快開始。在朗讀了幾篇課文後,幾位同學的朗讀和表演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深受全班同學的喜愛。教《小船》的時候,我們班的李和馬世波告訴我:“老師,我們壹起設計了壹組表演。壹會兒我們能壹起上去嗎?”我有點驚訝,同學們的創意又啟發了我。於是我再次提醒學生:“小組同學可以壹起設計壹套動作。”壹方面給了更多的學生表達自己的機會,另壹方面鍛煉了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雖然當時肯定了他們的行為,但對他們的表現並沒有抱太大期望。然而,事實再次讓我對他們刮目相看。只見他們手挽手,上下左右,時而散背,時而相互擁抱,時而手拉著手轉圈。他們密切合作!而且整個彩排環節不到壹分鐘!

閱讀訓練和指導不是壹蹴而就的。它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完善,以滿足學生發展的需要。但無論如何改進,都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正如課程標準中所提到的:“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引導學生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鉆研文本,加深理解和體驗,感受和思考,受情感影響,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愉悅。我們應該珍惜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教師的分析不應完全取代學生的閱讀實踐,也應防止集體討論取代個人閱讀,或過度渲染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