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上,相信大家壹定都接觸過作文。散文是散文的壹種,可以靈活多樣,不拘壹格,不受體裁限制。想了解更多關於散文的知識?以下是我為妳收集的壹篇教育隨筆:教育的重要性,歡迎閱讀,希望妳能喜歡。
教育隨筆:教育的重要性1我們班有壹個很聰明的小男孩,但是有壹個很麻煩的“壞習慣”,就是喜歡插嘴。比如老師在組織活動的時候,總會問:我們壹會兒要做什麽,是喝水還是上廁所還是做什麽...無論何時何地,總有很多疑問。有時候我只說開頭,他就滔滔不絕。
有壹天,我就說:“孩子喝水。”他接住了,喊道:“小姑娘,別走。”但是,孩子們不聽他的,壹起沖向水杯架。看到這壹幕,我靈機壹動,讓孩子們先回到座位上,然後宣布:“今天我們就讓孩子們當小老師。”孩子們都覺得好玩,嘰嘰喳喳地在壹起討論。這時,寶寶模仿老師平時的動作和言語,叫道:“小姑娘們先去喝水。”但是其他孩子不聽,沒有人按照指示起床喝水。我會趁機對他說:“妳的聲音怎麽能比他們那麽多人的聲音還大呢?”老師上課的時候,妳總是喜歡說話,那其他孩子還聽得見嗎?“他臉紅了,搖搖頭,經過這件事,他的壞習慣改變了很多。根據這個案例,我們可以看到,因材施教比幹巴巴的說教要有效得多。
教育隨筆:教育的重要性2“教育...總的來說可以拯救國家和社會,總之可以引導個人,改造自己的錯誤,實現自己的本能,作用很大。”
他在告訴我們,教育的作用是巨大的,大到可以影響國家和社會,小到可以改變個人。而接受教育不是目的,而是通過教育獲得自我教育的能力。教育是無止境的,學校教育只是壹個生命教育的平臺,而不是終端。教育不是目的,教育是有目的的。我國偉大的教育思想家黃宗羲也提出“是非在學校”,“治天下之事皆出於學校”,說學校應該是討論“天下之是非”的機關,法院(政府)應該把學校通過討論所評價的是非結論作為共同的社會行動準則,說明教育學校是可以改變社會的。
同時,葉聖陶認為教育與生活的關系有三點:壹是通過教育認識自己;第二,通過教育創新自己;第三,通過教育成就自己。在這裏葉聖陶強調,我們可以用教育來重新認識自己,提升自己。在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後,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和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並在此基礎上完善自己和社會,使自己成為對這個社會更有價值的人。所以既說明了教育的重要性,也說明了我們的教育對幼兒的影響很大。在平時的學校教育中,我們不應該粗心大意。
所以在平時的教育中也要特別註意學校教育。在學校教育中,老師起著主導作用,老師的壹舉壹動對孩子都很重要。老師的壹個不經意的動作,都可能被孩子註意到,所以也說明我的老師們應該以身作則。而葉聖陶老師的學校教育理念也提醒我們,在平時的課堂上要時刻報出“壹切為了孩子”的思想,在課堂上不能掉以輕心,要認真講解。而且我們可以利用在學校的時間,給孩子糾正壹些小毛病,讓孩子成為好人,讓孩子在以後的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就,為社會做貢獻。
同時,我們應該抓住學校生活中的每壹個教育機會。我們班有個女生,平時膽小的不敢說話。有壹天我們在裝修主題墻的時候,她壹直說:“真漂亮。這是什麽?”於是我們借此機會引導她,很快她就給我們講的越來越多。在後來的生活中,她表達的語言越來越多。這就是老師善於把握學校生活中的每壹個點,積極合理的教育對孩子有很大的進步。
教育隨筆:教育的重要性3每個人都喜歡被別人表揚,而不是批評。大人小孩都壹樣,尤其是小孩。可以說,我們傳遞給孩子的贊美是對幼兒最大的鼓勵。贊美是壹種收獲,是壹種無形的財富。贊美是給每個人的。但是作為老師,不能吝嗇自己的語言,要給孩子表揚。
小琪是壹個淘氣的男孩。他平時自制力很差,上課總愛說話。但是我發現小琪總是喜歡照顧別人,盡管他做得不好。所以我用不同的方式對待她。我沒有壹遍又壹遍地提醒她該做什麽,而是戴上壹頂高高的大帽子,讓小琪成為班上孩子們的榜樣。表揚她上課紀律性好,認真聽講,舉手投足,思考問題,還經常布置壹些小事給小七做,比如給她的小老師當值日生,這讓小七充滿了自信和底氣。我發現這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小七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提高了她的生活意識。
我們有時會試圖幫助孩子改正缺點和壞習慣,用心良苦,但總是達不到預期的目的。為什麽?這是因為我們總是關註孩子的缺點,我們傾向於從大人的角度來看待孩子,所以我們不認為孩子做的事情值得稱贊,但是孩子總是想引起大家的註意,尤其是他們做的事情。如果能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在適當的時候給孩子更多的表揚,那麽孩子會更自信,會更努力的學習和生活。
教育隨筆:教育的重要性。我們幼兒園有兩棵大銀杏樹。秋天來了,銀杏樹的葉子飄落了壹地,黃色的銀杏葉覆蓋了整個操場。
該去散步了。我帶孩子們去操場。走著走著,我回頭看見帥和文淵蹲在地上撿樹葉玩。我正想著叫他們過來,地上的落葉已經引起了孩子們的註意。幾個孩子跑過去,有組織的隊伍亂了。我真的很想生他們的氣,但是看到他們圍在壹起撿樹葉玩,我又忍不住忍住了。
孩子的天性就是“玩”。為什麽我們老師要剝奪他們玩耍的權利?就因為他們沒有聽從老師的命令?看到我走過去,幾個孩子把撿的樹葉藏在背後,用“驚恐”的眼神看著我。我笑著對他們說:“小朋友,妳們要撿樹葉嗎?”孩子們壹聽,高興地大叫:“好啊!”“那我們現在就去把小葉子都撿回來吧!”話音壹落,孩子們都參加了撿樹葉的活動。撿起樹葉,開始壹場吵吵鬧鬧的討論。“妳看,我摘的葉子像壹把小扇子,可以用來扇風!”"我摘的葉子像壹束小花."“我的像蝴蝶。他們會飛!”我用微笑和感動肯定了孩子們的發現。及時鼓勵他們。過了壹會兒,孩子們撿起了操場上的大部分落葉。活動結束後,孩子們還是不願意去。我建議把葉子拿回教室,下午再玩,我也很開心的回到了教室。
下午的活動課,我找膠水和孩子們壹起做樹葉貼紙,看到我撿的樹葉變成了漂亮的貼紙,有小魚,有花,有蝴蝶。不要去想孩子們有多開心。
新《綱要》指出,幼兒善於發現隱藏在遊戲和意外中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所以,我們在重視有計劃地對孩子進行系統教育的同時,也不能忽視隨機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隨筆:教育的重要性。首先,這是為了激發孩子的感恩意識。
孩子還小,缺乏愛,錯不在孩子,主要是大人,沒有教會孩子去欣賞和關心別人。所以要教會孩子什麽是愛,教育者要通過故事、童謠、歌曲來豐富他們的理解。通過角色扮演和共情訓練來體驗和表達愛。不僅要愛自己,還要愛別人。正所謂“與其聲嘶力竭地喊,不如做個樣子。”重要的是讓幼兒不僅明白道理,還要去做。比如朋友摔倒了,扶他起來,給他安慰;扣某人的舞伴等。
環境是壹種重要的教育資源,應該通過環境的創造和利用來有效地促進兒童的發展。如:種植蒜苗、大白菜、花生、向日葵等。在植物角落;室內飼養各種小動物,如蝌蚪、小魚、小烏龜等。讓孩子餵食、認領、照顧,孩子在自己的親身體驗中體會到關愛小動物的快樂。事實證明,給孩子餵小動物對培養孩子的愛心意義重大。壹年有很多節日,可以用來教育孩子。比如在三八節和母親節,老師可以通過具體的例子來教會孩子愛媽媽,讓孩子進壹步了解和體驗媽媽的關心和愛,激發孩子對媽媽的感情。重陽節期間,教育孩子懂得尊重和關愛老人,認識到關愛他人其實是壹件很快樂的事情,讓孩子從小養成尊敬老人的良好品德。
家園合作,教育壹致。
對於孩子來說,班主任和老師有時候要經常換,而父母永遠不會換。父母是孩子的第壹任老師,在孩子的教育中起著最重要的作用。農民需要學習和培訓種地,讓莊稼長得好,有個好收成;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多學習教育孩子。
1)學會接受愛。
按照中國人的傳統習俗,孩子是家裏的小皇帝,最好吃的、最香的、最好吃的都要給他們。遺憾的是,大家都沒有想到,這樣做無異於潛移默化地向孩子傳遞了壹個完全錯誤的觀念,讓他以為自己可以為所欲為;至於長輩,應該凡事退讓,永遠退讓。新加坡作家尤進曾經說過
我做過的壹件事值得學習。有壹次,我在家裏買了壹只雞,兩只雞腿鋥亮的像碎鉆石。年幼的孩子,手裏拿著叉子,擡起頭問:“媽媽,誰吃雞腿?”我(尤其是今天)扯下雞腿回答:“上次,妳和妳哥吃了;這次,輪到我和妳爸爸壹起吃了。”之後,他高興地把又肥又嫩的雞腿放到自己和旁邊人的盤子裏...
(2)為孩子樹立“愛”的榜樣。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沃土,孩子的性格、品行、智力、習慣都是在家庭中首先養成的。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則,時刻為他人著想。因為孩子學會擁有愛,是看在眼裏,記在心裏的結果。有壹個故事讓我印象深刻。大意是有壹對夫婦贍養壹個老人,老人是壹個孩子的爺爺。爺爺老了,父母也太臟了。他們從來不和老人壹起吃飯,給老人準備壹個破木碗。後來老人去世了,父母就把碗扔了。孩子看到了,馬上就撿起來了。家長不理解,問孩子這是幹什麽用的。孩子說留著給父母老了用。父母頓時目瞪口呆。裏面的味道只有妳自己體會。
(3)教孩子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表達愛意。
在家裏,父母可以指導孩子做壹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比如父母下班回家,給父母拿拖鞋;和父母擁抱;給父母倒水,捶背或講故事,唱歌等。這樣,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關心父母,既培養了他們的愛心,又增進了感情。外出活動時,比如在公交車上,家長看到老人可以對孩子說:“妳看,奶奶這麽大了,站著多辛苦多累,給她讓座。”當孩子表現出關心、愛護、幫助他人等愛的行為時,家長應及時給予肯定或表揚,並進行心理強化。
(D)作為教育工作者,教師和家長經常溝通,教育應該連貫壹致。
不能讓孩子“壹個小寶兩個東西”。孩子有愛,學會報恩,從小處來說,是為了我們自己;總的來說就是為國家培養有用的、支柱性的人才。有人說,家與家之間的良好合作,壹定會事半功倍;說主場配合差會事半功倍,也不是沒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