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寧夏旅遊景點城墻介紹寧夏主要景點

寧夏旅遊景點城墻介紹寧夏主要景點

寧夏鹽池城墻走壹圈需要多長時間?

寧夏鹽池古城墻東西南北四段* * * 4300m。

素有“關中屏障,河咽喉長”之稱,鹽池境內有1條隋長城和3條明長城,鹽池縣明長城分別建於明成化十年(1474)、明弘治十五年(1502)、明嘉靖十年(15366)。

鹽池是寧夏唯壹依長城而居的縣,也是北方唯壹依長城而建的城市。

銀川古城堡遺址

銀川市西北郊的空曠原野上有兩座古堡遺址,是我國著名的鎮北堡古城。城堡是銀川市文物保護單位,現在是中國西部影視城所在地。被譽為“中國壹絕,寧夏之寶”。

這兩座城堡是明清時期為防止賀蘭山以北各族入侵府城(銀川市)而設置的駐軍要塞。鎮北堡由此得名。當地人稱之為“老堡”和“新堡”。據地方誌記載,老堡建於明代弘治十三年(1500),新城建於清乾隆五年(1740)。

這兩座城堡壹南壹北,坐西朝東。依山而建的公路東側毗鄰的老堡已完全被風侵蝕,只剩下殘墻斷壁,形制猶存。東西長175米,南北寬160米。穿過城內的黃土路向北,便是古堡甕城遺址。新城堡在再往北200米處。新城城比較完整,東西長170米,南北寬150米。城墻用黃土夯築,高度超過10米。東面有壹個半圓形的甕,城門南側有壹個斜坡可以爬城墻。城墻寬5米,城墻上有1.8米高的城垛。城墻四角有角樓,角樓的底座隱約可見。

歷經數百年滄桑,鎮北堡以其豪放古樸的風格成為賀蘭山東麓壹道風景秀麗的旅遊景觀。並以其獨特的神秘魅力引起了國內眾多著名電影藝術家的濃厚興趣,被藝術家們譽為“神秘的寶地”。

註意事項:

成人票價60元根據攻略,學生票價35元。

很自然的說我是大學卡票。45元當時就明白了其中的貓膩。

只貴了10元,我也懶得認真。

就在這裏說壹下,提醒童鞋們出去玩,不要被“熱心”的當地人帶去買打折票。

寧夏賀蘭旅遊景點介紹

寧夏賀蘭旅遊景點介紹

賀蘭縣位於素有“江南”之稱的銀川平原腹地,是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府銀川市所轄的縣。陶樂縣東臨滔滔黃河,西靠賀蘭山,與內蒙古阿拉善左奇接壤,南接銀川市郊,北接平羅縣。下面是寧夏賀蘭旅遊景點介紹。歡迎閱讀。

華夏西部影視城

鎮北堡西部影視城在國內眾多影視城中,以古樸、原始、粗獷、蒼涼、民俗為特色。是中國三大影視城之壹,也是中國西部唯壹著名的影視城。這裏的電影制作數量、後起之秀數量、國際國內影視獎項數量均為全中國影視城之冠,因此被譽為“中國壹絕”。華夏西部影視城逐步將壹個純粹的觀光旅遊點發展成為壹個兼具觀光價值,為遊客提供拍片、餐飲、購物、陶藝、騎射等多元化服務的娛樂旅遊區。它最突出的服務是讓遊客像明星壹樣自由表演,錄制成光盤,在個人家庭影院欣賞。這在世界各地的工作室中也是絕無僅有的。

誰能想到,被遺棄在西部大漠中的阿明王朝城堡,雖然沒有秦鬥裏的唐宮那麽宏偉,卻能在數百年後閃耀出如此耀眼的火花。

在這裏,朱時茂和叢珊脫穎而出,姜文穿著褲襠褲伸手摘下“百花獎”的桂冠,鞏俐坐著“我奶奶”的轎子躍入世界的行列,喜劇明星葛優也在這裏出道。陳、、、、、斯琴高娃、、、王富力、周星馳、、王於梅、趙雅芝等影視明星都在這裏。在有“東方好萊塢”之稱的中國西部影視城,拍攝了50多部影視劇,包括《紅高粱》、《大話西遊》、《新龍門客棧》等。,而且到目前為止,已經有很多電影了。如果有幸趕上拍攝,就有機會當群眾演員。中國的影視外景地數不勝數,但像鎮北堡這樣壹個彈丸之地,卻能壹次出這麽多電影和明星。《牧馬人》、《紅高粱》、《黃河歌謠》、《虎豹兄弟》、《老人與狗》、《五魁》、《大話西遊》、《雙啟鎮騎士》、《紅河谷》、《新龍門》自1993成立以來,先後接待了近50個國內外攝制組。現在,鎮北堡已經成為中國西部題材、古代題材影視的最佳外景拍攝基地。如今,大名鼎鼎的張藝謀、姜文、鞏俐、葛優等人從這裏崛起為國際巨星;以及更多的影視巨頭,如謝晉、陳凱歌、滕文基、馮、陳家林、、、、陳紅、朱時茂、、、周裏京、王富力、王於梅、寧靖、周星馳、藍潔瑛、朱茵、莫文蔚、吳孟達、張石、趙雅芝、吳孟達。

鎮北堡西部畫室在中國眾多畫室中,以質樸、原始、粗獷、蒼涼、民俗文化為特色。這裏的電影制作數量、後起之秀數量、國際國內影視獎項數量均為全中國影視城之冠,因此被譽為“中國壹絕”。

蘇峪口

蘇峪口國家森林公園位於寧夏首府銀川西北50公裏處的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面積9300公頃,植被覆蓋率70%,擁有800多種野生動植物資源,是寧夏著名的生態旅遊景區。

蘇峪口國家森林公園山高林密,自然風光優美,人文景觀獨特。近萬公頃範圍內,油松、刺柏、雲杉等天然林壹望無際;櫻桃、丁香、蒙古扁桃等珍稀灌木遍布山谷溝壑。尤其是當妳踏入國家森林公園深處,登上青松嶺頂峰,人在茫茫林海中,俯視百丈懸崖,望著郁郁蔥蔥。古松矗立在懸崖峭壁之間,山上積雪依舊,松濤陣陣,雲霧繚繞,壯美險峻的景觀給妳壹種回歸自然,陶醉其中的美好心境。

櫻桃谷景區,全長2公裏,因遍布櫻桃等珍貴野生植物而得名。早春,桃花盛開,五彩繽紛;盛夏,碩果累累,芳香四溢。櫻桃谷是造山運動產生的,山谷的景色與山脊截然不同,尤其是“壹片天空”、“雙獅峰”、“飛來石”等景點,充分體現了大自然的無窮魅力。從這裏看去,五彩繽紛的奇花異草,香甜爽口的櫻桃杏,蜿蜒曲折的林間小路,會讓妳覺得自然與人類是如此的親近與和諧。

賀蘭山陽光索道是寧夏蘇峪口國家森林公園建設的第壹條高山觀光索道。全長1200m,高差近100m,來回跑20分鐘左右。從山腳乘索道到風景優美的“青松嶺”,通過放松看山、聽松濤、聽瀑布,領略賀蘭山的自然風光。

宋代著名抗金名將嶽飛的壹句名言“駕長車,破賀蘭山”,使賀蘭山之名家喻戶曉。當妳爬上青松嶺時,妳可以看到郁郁蔥蔥的樹木,霧蒙蒙的雲騰和五彩繽紛的天氣。在茫茫林海中,還能看到奔跑的馬鹿、跳躍的巖羊、嬉鬧的藍雞。

滾動喇叭口

俗稱小口子,位於銀川市西北35公裏的賀蘭山東麓,曾是民國時期李元昊的行宮和寧夏軍閥馬鴻逵的避暑山莊,現為賀蘭山著名景點。這裏有70多種常綠喬木和落葉林,尤其是早春時節,這裏景色最美,山花爛漫,泉水潺潺,山腰青翠,山頂白雪皚皚。這就是著名的“賀蘭清雪”。古禹王臺、興隆寺、晚翠閣等清代建造的寺廟,布局巧妙,錯落有致。賀蘭山前有壹座加比峰,峰上有望海閣。站在亭子裏,銀川的平原風光壹覽無余。

連綿起伏的喇叭口群山起伏,山石陡峭,樹木蔥郁,美不勝收。在西夏,是“西夏古景區”。當時,李元昊已經在山溝的北部修建了壹座規模宏大的頤和園。目前,在20多個高低不平的建築遺址中,散落著磚、瓦和器皿的殘跡。

明清時期,這裏也有大規模的建築,包括寺廟和亭臺樓閣,14座寺廟和寶塔,如賀蘭寺、老君堂、大悲亭、鬥姆宮、田曉東廟、關帝廟、興隆寺、晚翠閣寺、觀音寺等。這些建築依山而危,自然隨波逐流。在這座山的三座山峰上,還有三座漂亮、小巧而獨特的白色塔。

經過多年的改造和建設,喇叭口已成為壹個著名的景點。春夏兩季,景區滿山冷杉,綠意盎然。溝間坡地上的果樹,掛滿了晶瑩的紅果和棗子。壹縷清泉流淌在山澗。筆架山、望海閣、獅吼、臥虎、仙人引路等奇石表情各異,令人嘆為觀止。山中綠樹紅花爭奇鬥艷,綠草蔥郁,五彩繽紛,是最舒適寧靜的休憩之地。

西夏王陵

西夏是11世紀初以黨項羌為主體的封建王朝。自1038,元昊自稱皇帝,在興慶府(銀川市)建國,1227年被蒙古滅。他在歷史上存在了190年,經歷了10個皇帝。其疆域是“東起黃河,西至玉門,南至小關,北至大漠,局部壹萬余裏”。最高峰時面積約83萬平方公裏,包括寧夏、甘肅大部、內蒙古西部、陜西北部、青海東部、新疆東部、蒙古及我國南方廣大地區。前期與北宋、遼朝平分秋色,中後期與南宋、金定祖並立。被形容為“天下三分之壹在第壹,西北兩百年霸”。西夏王國的建立對中世紀西北地區的地方統壹、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和多民族家庭的形成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西夏陵是西夏王朝的皇家陵園,位於寧夏銀川市以西約35公裏的賀蘭山東麓中段。在方圓53平方公裏的陵墓區內,9座帝王陵墓有條不紊地排列著,253座墓葬散落在各處。它是中國現存最大的皇家墓地之壹,也是地面上最完整的遺址。1988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被世人譽為“神秘的奇跡”和“東方金字塔”。為了讓海內外的人們了解西夏的歷史,探索西夏文化的奧秘,在不斷加強陵墓文物保護的同時,大力開發以三號陵為中心的旅遊區,先後建成了西夏博物館、西夏歷史故事藝術館、西夏碑林等能夠展示西夏深厚歷史文化的景點。神秘的西夏陵是銀川西部賀蘭山下壹顆璀璨的文化明珠。它是人們欣賞西夏文化和探索古老而幽靜的地方的旅遊勝地。很吸引人,和中原的西夏文物不壹樣。

裕陵1陵考古調查稱1陵。位於西夏陵的最南端,俗稱“雙陵”東側。陵墓主人李,寺號為太祖,墓號為裕陵,是西夏開國皇帝的祖父。生於宋乾德元年(963),卒於宋敬德元年(1004)。黨項夏萍部落首領,西夏王朝創始人。自宋太平興國七年(982)以來,他壹直反抗宋朝的獨立,並逐漸壯大。宋永熙二年(985年),宋朝大將曹被困被殺,攻打鄞州(今陜西榆林南),聲稱要留下軍隊。宋至道二年(996年),宋軍應邀攻羅普,入靈州(今寧夏靈武市西南)。松石兵分五路進攻,無功而返。次年,遣使臣議和,授難兵守,處置使臣於周霞、鄞州、隨州、益州、荊州。宋先平五年(1002),攻陷靈州,改名西平府,建都。次年,西涼府(今甘肅武威)被吐蕃首領潘羅支攻打,次年病死。子德明繼位,被尊為小光皇帝。孫元昊建國後追神威,廟號太祖,墓號裕陵。

嘉陵二號陵考古調查稱二號陵。位於豫靈西北約30米處。陵墓的主人李德明是李的長子,也是西夏皇帝的父親。宋敬德元年(1004),繼位。宋三年(1010),遼封夏王,於是在陜西延川縣城西建闕宮。宋天喜四年(1020),遷都懷遠鎮(今寧夏銀川),改稱星州。次年,廖被封為夏王。宋元年(1032),宋被封為夏王,同年卒。李德明與宋、遼和解,集中力量開發河西,打敗回紇,獲得甘州、瓜州、涼州,奠定西夏版圖。子元昊追光勝皇帝,殿號太宗,墓號嘉陵。

泰陵三號陵考古調查稱三號陵。位於西夏博物館西南,俗稱“好王墳”,是遊客常去的壹座墓。占地約654.38+0.5萬平方米,雖遭破壞,但仍是整個陵區最大的西夏皇帝墓。陵墓的主人李元昊用小字印刷。後來,他改姓小蜜,自稱“回紇卒”(意為皇帝)。他性強,悟性廣,通曉“浮屠佛教,通曉漢藏”。宋天聖六年(1028),率兵攻回紇羅格可汗,奪取甘州(今甘肅張掖)。24歲時,他被封為王子。宋元年(1032),其父去世,上朝唐宋,賜姓李、趙,名“氏”。他稱帝,立年號,更衣,立官制,制禮儀,立佛教,設12軍監部,命大臣葉莉任榮造字(西夏語)。宋寶元元年(1038)刻壇,即皇帝在位,國號大夏,定都興慶府(今銀川市),國號延天。宋康定元年(1040)、宋李青元年(1041)二年,大舉進攻宋朝,分別在三川口(今陜西延安西)、好水川(今寧夏隆德西)、定川村(今寧夏固原中和鄉)與宋軍交戰,均獲全勝。夏,禮法延七年(1044),與宋講和,成為宋國諸侯。宋封他為夏王。夏,禮法延十壹年(1048)。因為搶走了兒子寧靈閣的老婆,在五藏的指使下被寧靈閣刺死。在17。皇帝史武烈,殿號景宗,墓號泰陵。

拖尾布局

泰陵是整個陵區最大的。歷經千年,地面建築雖已嚴重損毀,但陵園的闕臺、靈臺基本完好,陵城的絕大部分聖墻、城門、角臺仍保存完好,布局清晰可辨。整個墓地的遺跡從南到北依次是:

克泰

雀臺:位於墓園南端,對稱布置在中軸線兩側,東西間距20米,由黃土砌成。雀臺呈正方形,邊長8米,高7米。上部內收,頂部有壹小塊地基,地基上有零星殘磚,推測為原建築。雀臺是區別年輕人和陪葬墓的特征之壹。

亭子裏藏著壹塊石碑

紀念碑亭:位於中軸線兩側,東西對稱,距臺北34米,東西亭80米。考古學家在1987年挖掘了東紀念碑亭,有圓形方形橋臺和三級臺階墻。平臺基礎邊長為21.5m,頂邊長為15.5m,高度為2.35m..四壁臺階用繩紋磚包裹,石灰在指點,部分磚還在。出土三尊(應該有四尊,三尊保存,壹尊被毀);出土的西夏銘文也有360件,最多的只有5個字;還有瓷器、銅器、鐵器碎片和粘土塑料碎片。

巴比肯城的入口

月城:位於北亭北部,東西呈長方形,東西距離120m,南北距離52m。墻基寬約2m,高0.7m,占地10畝,北附陵城南墻。這座城市像壹彎新月,因此得名月城。嶽城南墻中間有門,石板路兩邊有石像。

陵城:四面城墻(俗稱“神墻”)環繞,呈南北長方形,南北間距180m,東西間距160m。城墻地基寬3米,由黃土段夯築而成。每壹段粉底都像壹個住友,所以也叫住友式神墻。陵城周圍城墻中間的城門是壹座城門,寬約12米。每個大門由三個圓錐形夯土基座組成。據推測,地上散落著壹座門樓。城墻每個角都有角臺,角臺有磚殘。南深門以西約25米處,有壹座黃土墊成的基座,直徑20米,高0.7米。上面沒有任何建築,周圍地面殘留著大量青磚、灰瓦和彩色玻璃構件。這是奉獻大廳。

靈臺

靈臺:陵園北面高約20米的金字塔形夯土臺,由黃土砌成,八面七級。夯土平臺有椽子。陵墓周圍散落著大量的瓦片、瓦片、滴水等建築碎片。在仙殿和靈臺之間,有壹座南北向的墓道,用沙石填平封土。墓道長50米,北端有壹個賊坑,直徑20米,深約5米。

安陵

安陵四號陵考古調查稱四號陵。陵園位於泰陵以西約2公裏的賀蘭山腳下,三面環山,面積約654.38+萬平方米,坐北朝南。靈臺八面五級,高度15米。陵園布局與泰陵相同。由雀臺、碑亭、月城、仙殿、陵臺、墓道等部分組成。懷疑是壹座碑亭遺跡。安陵主墓為(1047 ~1068),元無臧石之子。1048年,郭襄的藏弟不隱瞞真相,唆使元昊長子、皇太子寧靈閣殺父,後被寧靈閣懲罰,立梁左為帝。周歲即位,元朝延至寧國。不臧石被任命為太後。因為皇帝年輕,我母親和叔叔在位六年。其間與北宋、契丹戰爭交相輝映。壹個本性善良的佛,西夏神佑聖元年(1050)建立承天寺。實行親宋政策,模仿宋朝官制,增設官職,起用漢人,調整國軍,與宋朝交換市場。1068 65438+二月卒,在位20年。趙穎皇帝,廟號宗彜,墓號安陵。

仙靈

仙靈五號陵考古調查稱五號陵。位於泰陵(三號陵)以北2.3公裏,面積654.38+萬平方米,損毀嚴重。陵城呈正方形,邊長183米。陵墓平臺上的夯土已被後人挪作他用。陵墓有三個亭子,西邊壹個,東邊兩個,南北兩個,南邊還有壹個小亭子。西北亭出土西夏銘文63件,東北亭出土漢文銘文26件。墓地的主人李炳昌(1061 ~1086)是宗彜·梁左的長子。1068年,宋王朝被授予夏國號。

金奎大在西夏的第二年(1075),15歲時,開始親國政治,實行聯遼政策。西夏天安大典元年(1086)七月,李秉昌悲憤而死,時年26歲,在位20年。康靜皇帝,陵墓的神殿,陵墓的陵墓。

仙靈

仙靈六號陵考古調查稱六號陵。陵園位於仙靈以西650米處,緊鄰荷蘭腳下,西北兩側群山環繞。獨具特色的是馬蹄形外城,向南開放,東西城墻前端止於月城。陵園的雀臺、碑亭、月城、仙殿、靈臺、墓道的布局與其他黃帝陵園相同。墓地主人李幹順(1083 -1139)是惠宗李炳昌的長子。西夏天安元年(1086)李即位,年僅3歲。國家大事由他的母親梁和他的叔叔梁操縱。1087年被宋朝封為夏主,1088年被遼封為夏王。西夏永安二年(1099),親自掌管國家大事,實行聯遼抗宋金政策。後來黃金被陸路引誘,依附遼。貫徹“尊文重法”方針,刻於貞觀年間的貞觀玉鏡筒,是依法治軍的軍事法典。加強了軍事力量,擴大了領土。西夏大德五年(1139)卒,享年57歲。在位54年。文生皇帝,廟號是崇宗,墓號是顯靈。

從1972到1975,寧夏的文物工作者正式發掘了仙靈墓。該墓為多室土洞,由墓室、坑道、中室、東室、西室組成。墓道全長49米,墓道兩側墻壁均有勇士壁畫。墓中出土有釘片、銅泡飾、銅鈴、瓷片、釘子、珍珠等。該墓在發掘前曾多次被盜,出土遺物很少。

守陵

壽陵七號陵考古調查稱七號陵。位於仙靈以北3公裏處。陵園占地8萬平方米。墓園已被現代建築破壞,只剩下闕臺、碑亭、月城、陵城及部分聖墻和靈臺。壽陵主人(1124 ~ 1193)是崇宗幹順的長子,16歲時為皇帝,後調任慶。李仁孝統治時期,發放糧食緩解饑餓,減少用水,大力發展教育。西夏人慶元(1144),令各州各縣各設學堂,並設大漢國子監,親自解經。民慶三年(1146),尊孔子為文宣帝,令州縣設廟祭拜。發展科舉制度,購買儒家經典,組織人力翻譯出版西夏儒家經典,在翰林學士院設置翰林學士、翰林候制、翰林直學士。西夏文字的創造者任榮被封為廣惠王。鼎盛時期編纂了法律《天盛改革舊法令》,這是中國第壹部用少數民族文字制定頒布的法律。大興文誌,整傷官僚,進壹步完善了中央和地方的統治機構,強化了封建統治,使夏果“成為文物,輝煌地成為壹代宏治”西夏甘十四年(1193),仁孝去世,享年70歲。帝神祖,廟號仁宗,墓號壽陵。

莊玲

莊玲八號陵考古調查稱之為八號陵。位於七號陵西北,相距500米,緊靠山腳。莊陵主春麗_(1177 ~1206)是任宗仁的孝子。西夏甘二十四年(1193),17歲登基。西夏慶元年(1194)初,晉被封為夏王。春離_是西夏歷史上的“善守者”,對內竭力推行護國利民,對外依附金宋的政策。但此時蒙古在漠北突出,嚴重威脅西夏國的安全。西夏上層同誌之間矛盾重重。1206年,其侄兒厲安全在太後羅春的支持下,自立為帝,淳_“死於廢地”,年30歲,14年登基。皇帝趙建,廟號桓宗,墓號莊玲。

康靈

康陵九號陵考古調查稱九號陵。位於七號陵東北。地面上除了陵墓平臺外沒有任何建築,陵墓平臺已經坍塌了壹大半。康陵寢的主人,是仁宗仁孝、王仁友之子,崇宗甘順之孫。桓宗天慶十二年西夏(1205),與母親羅氏合謀廢桓宗自立,改位。六月,羅氏讓兒子用金封書,金封夏王。蒙古多次在西夏用兵,攻破易門,進入中興府。厲安全親自到城裏去激勵士兵們保護自己。蒙古兵引黃河灌溉城池,城內多居民溺亡。於是派使者向金求助,但金拒絕出兵。厲安全不得不向蒙古女孩求和,與夏金的關系趨於破裂。西夏廣定元年(1211),夏柒國王靠尊重環境浪費,安全自立。同年8月,42歲的他安全離世。他就是牧婧,廟號祥宗,墓號康陵。

賀蘭山的巖畫

分布在賀蘭山廬山前的巖壁上和山溝裏的刻繪。賀蘭山巖畫從1965開始陸續被發現。1983,文物部門正式組織調查。經過近十年的工作,在賀蘭山東麓至威寧北山壹線發現巖畫20余幅,巖畫近萬幅,收集記錄巖畫3000余幅。根據巖畫的分布,賀蘭山巖畫可分為三種類型:①山前草原巖畫,主要分布在賀蘭山北段的石嘴山區和惠農縣;(2)山巖畫,主要分布在賀蘭山的中北部,多雕刻在深山腹地的懸崖上;③沙漠丘陵巖畫主要分布在賀蘭山南段的威寧山北部。賀蘭山巖畫的內容主要有:動物巖畫,包括羊、馬、牛、鹿、狗以及少數鳥類和爬行動物。這種巖畫占賀蘭山巖畫的絕大多數。人物巖畫,包括全身肖像、人臉以及四肢和器官的圖像;天體巖畫,包括太陽、星星和雲彩;工具、武器和巖畫,包括弓箭、盾牌和車輛。此外,還有壹些建築、植物、象征性的巖畫和後來的碑文。賀蘭山巖畫的主題是狩獵和畜牧,舞蹈、交媾、戰爭和打鬥也是巖畫中常見的主題。賀蘭山巖畫的鑿法主要是敲、磨、雕。在賀蘭山腹地,平羅縣白芨溝上田村的壹個山洞裏,也發現了用赭石顏料繪制的巖畫,約31組。關於賀蘭山巖畫的年代,壹種意見認為可以分為三個時期:第壹個時期,春秋戰國以前;第二個時期,秦漢至南北朝;第三個時期,隋唐至西夏、元。有人認為巖畫是壹個比較新的研究領域,巖畫的時代、巖畫內容的理解等很多重要問題還處於討論階段,還很難有定論。

白寺口雙子塔

位於銀川市東南約50公裏的賀蘭縣金山鄉賀蘭山白寺口北坡臺地西夏寺遺址內。這兩座塔面向東西,相距約80米。均為八角形磚塔,檐密,由塔身和塔閘兩部分組成,塔身表面以塑畫裝飾。

東塔高39米,由十三層塔身和塔閘組成。除了第壹層,以上各層之間的距離都在逐漸縮小。塔體上方是塔閘,由閘座、相輪和閘頂組成。塔的第壹層樸素無華,第二層到第十三層和角落都用影塑畫裝飾。

西塔高40米,由十三座塔和塔組成。除了第壹個,上面樓層的距離在逐漸縮小。第壹座塔的南側開有壹個檢票口,從這裏可以進入塔心室。心室的平面是圓形的。塔內從二樓到十三樓的每壹層都開有壹個長方形的壁龕,每個壁龕裏都塑有壹尊彩繪雕像,或坐或站,形態各異。塔體上方是塔閘,由閘座、相輪和閘頂組成。剎車座是八角形須彌座。

經考證,白寺口雙塔建於西夏,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