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10 11:14:26
衡山,位於湖南省衡山縣。漢代安徽省潛山縣天柱山(又名霍山)名為南嶽,隋朝後恒山改為南嶽。但在道教中,霍山和恒山都是神仙居住和休閑的天堂。衡山南起衡陽的顏回峰,北至長沙的嶽麓山,綿延數百英裏。七十二峰如展翅,主峰祝融峰如鳥頭昂著頭歌唱。遠看氣勢恢宏,近看絢麗多彩。所以有“南嶽獨立如飛”之稱。傳說神農曾經上山采集過數百種草藥,因嘗出線蟲中毒而死於江鎮峰。恒山植被茂盛,風景優美,是神仙居住修行的勝地。漢魏時期,著名道士魏花村修行成功,被尊為南嶽夫人。山中有道觀,如南越寺、黃婷寺、杜宣寺和祝融寺,保護得很好。南嶽是道教和佛教共存的風景區。
據史料記載,恒山又名禪山。《廣雅》曰:“名曰恒山。”《西遊記》說:“禹治水,登之,拜之。因為他夢想做外國使者,所以得了金竹玉書,這是治水的要訣。”《荊州誌》也說:“南有恒山,朱令靈臺,太虛藏寶洞,與鬼相通,故名恒山。居宮,取火鎮,故名南嶽。亭脊,祝融楊,唐,鄂,為神府,為仙室。”所以道教稱橫山順三十六洞為“朱令太虛”;又說南嶽祝融山峰是二十三福地真壇,二十四福地玉壇,二十五福地天壇,二十六福地靈源,都在衡山壹帶。
對恒山的崇拜和祭祀有著非常古老的淵源。《書經》載有舜帝五月南巡衡山,如祭泰山為禮至南嶽。後來的秦始皇、漢武帝、魏文帝以及歷代皇帝都沿襲了這壹古老的制度,以大禮供奉,反復加封。如唐玄宗天寶五年(746),南越神被封為“司天王”;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國號“司”,皇後為“景明皇後”。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增加了“南越四田趙華盛迪”的上諭。
道教自創立以來,就有許多修恒山、煉群峰的高諦。如美婦、華蓋君、徐靈甫、鄧、魏、馬固、勾仙姑、陳星明、王、蔡發壽、李發超、田、徐、、、、張慧明、葉發山、鄧紫陽、吳寒旭、張太空、李泌、吳寒旭。下面重點介紹兩者。
魏晉高道微花村,山東任城人,晉代司徒舒威之女。她在南嶽閉關十六年後,“覺桂太金母、三元夫人、馮夫人、朱子揚下來,傳授玉訣”(《魏夫人碑》),得了《太上皇內景經》,在東晉鹹和九年(334年)永垂不朽,世稱南嶽。現存於南嶽的黃關婷,是魏夫人修真的地方。距離恒山集賢峰腳下的南嶽廟約1公裏。據宋代陳天福的《南嶽全勝集》記載,“天柱峰下,唐鑒觀”。清乾隆年間(1736—1795)移至此處。山門碑文“山升至頂”右邊是“歇仙關腳下”。正殿、過廳、左廂房均為清代磚木結構。門外有飛仙石,又稱魏夫人飛石。從南嶽鎮到這壹點,道路平坦,樹木搖曳,風景相當不錯。
唐初,江西臨川人鄧子揚入南嶽,習“玉、光天化日兩壇、鄧真人之禮”,煉成北帝“田鵬大法”,創立北帝道學,代代相傳,受到唐玄宗、德宗、憲宗、武宗、玄宗的推崇,盛行於唐代。所以衡山老北禦院是修道的瓊宇。《南越宗盛集》說:“權得觀後半,北帝院滿竹松,前後密密。在田亮監獄的盡頭,女冠徐蓮住在那裏,並通過實踐獲得了道。貞觀末年,張惠明復學,南嶽應時夫人講經時,他信奉“壹三五壹三五”法,然後進行屍檢。亦有李四木居之,得道也。”
恒山共有72座山峰,如紫蓋峰、天柱峰、芙蓉峰、赤帝峰、朱鳴峰、夏衍峰、托米峰、蓋華峰、天堂峰、觀音峰、紅花峰、錢勝峰、天臺峰、蓮花峰、淩瑤峰、會仙峰、江鎮峰、文殊峰、仙巖峰、雷祖峰,其中最重要的有。
祝融峰是恒山的最高峰。海拔1,290米。相傳古時朱融葬於此,故名。從山頂往下看,群山羅列,景色壯麗。遊客將祝融的高度視為南嶽“四大奇觀”之壹。山頂上有壹座廟叫祝融廟,也叫老廟。明朝萬歷年間(1573—1620),為供奉祝融火神而建開元寺。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重修,石墻鐵瓦。其他山峰也蘊含精氣,是歷代道士隱居修煉的精神境界。
山中寺廟眾多,有黃婷寺、鬥木閣、呂祖閣、先天寺、衡越寺、觀音寺、南嶽寺、洞真、權得、靜真、兜率、朱令寺、東真寺、湧泉寺、玉清寺、龍興寺、紫霄寺、九靈寺、天樞寺、真君寺等。這些點綴在南嶽山林中的仙寓龔凡宮殿,由於歷史悠久,興衰交替,保存不多。下面是幾個地方。
南嶽寺,在衡山南嶽鎮。是中國五嶽廟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築之壹。由星星門、蟠龍閣、鄭川門、玉貝閣、嘉應門、玉樹樓、正殿、臥房、後門、東西方便門和四合院建築組成,占地9.8萬平方米。與泰安戴寺、登封中嶽寺齊名,在國內外影響較大。據《南越國誌》記載,南越寺始建於唐開元十三年(725年),後改建擴建,清光緒八年(1882)重修正殿。其結構為歇山頂的重檐,高22米,7個立面,72根石柱,象征南嶽72峰。柱頭上的木雕和屋檐下的雕刻極為精美,橋臺上的欄桿上浮雕著花草動物,栩栩如生。其中,嘉應門、玉貝閣、寢宮保存了宋明兩代的建築構件,具有較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是研究我國古代建築和大型建築群整體布局的重要實物標本。
方廣寺,恒山蓮花峰下。建於南朝梁二年(503),唐代改為聖壽寺。宋初授予方廣崇寺,明代(1628-1644)重修。清初,該寺毀於火,後有修繕。在寺廟的右側,有兩個為紀念朱和而建的聖賢詩,它們是清代的木制建築。寺前有“洗濯”、“鳴笛臺”、“愛情戒指”等石雕。方廣寺位置幽深,附近泉水、樹木、山峰都很美。有句話叫“不廣行,不知南嶽之深”,是南嶽“四絕”之壹。
上峰寺,原名廣天觀。恒山祝融峰下。隋朝大業年間(605-617)改廟。改造後,只剩下後廳。寺後山頂有觀孫臺,山上有500年以上的古樹,枝葉茂密,茁壯。
南臺寺在恒山南嶽寺西北四公裏處。據《南嶽》記載,戴說:“此廟為獄所建。”。唐天寶二年(743年),和尚希望遷到這裏(又稱石僧),將其改為道場。天寶九年(750),他希望遷到這裏來寫《曹參約》。日本高僧送日本印藏經部,在11的《日本高僧藏經錄》碑文中,稱日本高僧為師(高僧遷)第四十二代孫,日本佛教視南臺寺為祠堂。現存建築為光緒二十八至三十二年(1902-1906)重建。除了關帝廟、大佛殿、法堂及兩側的祠堂、禪堂、客房、山門外,還有宋代詩人石題寫的“釋迦牟尼中的佛”石刻和“會佛塔”,即遷墓。
恒山摔碗峰下的福巖寺,距離鏡桌約0.5公裏。據《南嶽》記載,該寺始建於南朝陳光達元年(567)。原名般若寺,北宋太平興國年間改名福延寺。現寺重建於清同治九年(1870),依山勢而建,磚木結構,有僧室、藏經閣、大雄寶殿、嶽廟、山門、過廳等。山門橫幅石刻:“天下朝廷”兩側石刻:“六朝古寺,七祖道場”。寺後,拜臺巖石上刻有“極亮”二字,為唐李璧傳世。四友有壹棵古銀杏樹,腰圍5米多,已經1400多年了。寺前有壹座“三聖塔”,是慧思大師的墓。
佛經館,原名小般若禪林。在赤帝山腳下。相傳為南朝陳光達二年(568年)僧人慧思所建。陳後主曾來此避亂,拜惠斯為師。明太祖·朱元送來了壹大卷藏文經文,因此它成了壹座著名的寺廟。藏經早就分開了。經過改造,現在的大殿是1931年重建的。藏經殿附近,林木幽深,古木參天,環境優美,有“藏經殿之秀”的美譽,是南嶽“四大奇觀”之壹。
朱升寺位於南嶽鎮東大街,距南嶽寺半裏地。它是南嶽較大的寺廟之壹。相傳建於唐代,今寺重建於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主要建築有關帝廟、大佛殿、藥師殿、法堂、文房室、關庵殿、羅漢殿、山門等。在羅漢堂裏,有500尊羅漢用青石雕刻嵌在左右墻壁上,具有壹定的藝術價值。
鄴後書院,位於恒山尹霞峰。紀念唐代的李泌。李米(722-789)是壹個長期的來源。京兆人。他曾在南嶽建室,隱居讀書,在德宗為宰相,封國主。李碧有很多藏書。在於的詩中,“葉侯家藏書甚多,造斧三萬。”前書院是福嚴寺“極亮”石刻下的壹個著名房間,也被稱為明道山房。繼李碧子之後,李書院位於南嶽廟左側,定名為南嶽書院。宋代移至集賢峰下,改名為鄴後書院。元明兩朝均有重修,現存建築為1922重修,石墻磚瓦,只有壹間明室,兩間明室。門前石柱上刻著:“三萬卷軸已不剩,我進房緬懷名相;九千尺雲山不改,倚欄識古嵐。”最早進入南嶽的道教傳人張道陵從天目山遊覽南嶽,參觀玉壇和光明殿,參拜祝融殿。其次是皮淵和王谷神。、陳《總勝集》載:皮淵與王姑神同居,南嶽赴訪真觀,胎兒歸元,數年後出家為道。晉武帝司馬燕封王谷神為太尉,辟元為太素。最早進入南嶽的道教傳人張道陵從天目山遊覽南嶽,參觀玉壇和光明殿,參拜祝融殿。其次是皮淵和王谷神。、陳《總勝集》載:皮淵與王姑神同居,南嶽赴訪真觀,胎兒歸元,數年後出家為道。晉武帝司馬燕封王谷神為太尉,辟元為太素。
從漢代到魏晉時期,道教熱衷於煉丹內功,也就是現在所說的氣功。燒丹煉汞是外丹,也就是藥,是古代化學。今天南嶽子怪峰下彌陀寺廢棄遺址右側的巨石上刻有《還丹賦》,對煉丹之道做了很多解釋,即魏晉時道教所寫。道教傳入南方,煉丹技術及其藥學影響深遠,但道教思想文化對人的影響更深。道士余丕、王等所謂“九仙”來到南嶽,即在這裏註釋了《道德經》,傳播了《內府經》、《太上寶》、《吳越真象》,使道教玄學、神仙深入人心。然而,福祿對占蔔和禁忌的研究與楚原壹些巫術技術的結合從未停止過,廟會和神競賽之風今天仍然存在。至於神社寺廟的興盛,也是從這裏開始的。他們感動皇帝,彼此坦誠相待,更何況信眾和百姓。
唐初,因司馬之言,在五嶽各建鎮君廟,南越神封為泗王,並派官員朝拜。這就是道教的神奇力量。據李《南嶽錄》記載,南嶽道觀自晉初就有,後世不斷興建,至唐代達到高峰,多達28座。紅墻青瓦,綠樹成蔭,名山小樓,風景絕佳。道觀多,道士多。南越歷史上最著名的道士有南北朝時期的徐靈甫、鄧和張。在唐代,道士司馬振和他的弟子薛季昌、王先覺以及後來的鄧子揚被稱為石天。司馬成鎮被封為白雲先生。後來張太虛道人被賜元和先生稱號。劉道士,被封為廣成先生、陰博士陸,是南嶽第壹位真正授予三品官銜的道士。優秀的詔令頻繁頒布,官員紛紛效仿,道教的影響在政府的支持下日益興盛,到了唐代達到頂峰。而道教文化也相應地滲透到了各個領域。
此時文人與道教的互動也是南越道教文化的壹大特色。在舊誌中,唐代有許多詩人和名人與道教有交往。如唐德宰相李米早年隱居南嶽時,曾教過道士張太虛;唐敬宗吏部侍郎趙書為劉撰寫《廣成先生傳》;福祿王子為廣成先生題寫了碑文。韓愈為南嶽道士軒轅迷明為丁士的聯詩作序。唐代詩人,如褚光熙、崔途、張橋、包融、李群玉、王元等。,都是送詩給南嶽的道士或道觀。很多文化教育高、玄學修養深的道士也著書立說,比如南北朝劉宋時期徐靈甫寫的《衡山的故事》,這是第壹部關於南嶽的專著。後來,唐朝末年,道士李沖寫了著名的《南嶽錄》,宋天福寫了《南嶽大勝集》,李明長庚寫了《瑣細錄》。他們的著述對南越歷史文化的考證有重要作用(見本方誌“宗教篇、道教篇”)。
從漢代到魏晉時期,道教熱衷於煉丹內功,也就是現在所說的氣功。燒丹煉汞是外丹,也就是藥,是古代化學。今天南嶽子怪峰下彌陀寺廢棄遺址右側的巨石上刻有《還丹賦》,對煉丹之道做了很多解釋,即魏晉時道教所寫。道教傳入南方,煉丹技術及其藥學影響深遠,但道教思想文化對人的影響更深。道士余丕、王等所謂“九仙”來到南嶽,即在這裏註釋了《道德經》,傳播了《內府經》、《太上寶》、《吳越真象》,使道教玄學、神仙深入人心。然而,福祿對占蔔和禁忌的研究與楚原壹些巫術技術的結合從未停止過,廟會和神競賽之風今天仍然存在。至於神社寺廟的興盛,也是從這裏開始的。他們感動皇帝,彼此坦誠相待,更何況信眾和百姓。
唐初,因司馬之言,在五嶽各建鎮君廟,南越神封為泗王,並派官員朝拜。這就是道教的神奇力量。據李《南嶽錄》記載,南嶽道觀自晉初就有,後世不斷興建,至唐代達到高峰,多達28座。紅墻青瓦,綠樹成蔭,名山小樓,風景絕佳。道觀多,道士多。南越歷史上最著名的道士有南北朝時期的徐靈甫、鄧和張。在唐代,道士司馬振和他的弟子薛季昌、王先覺以及後來的鄧子揚被稱為石天。司馬成鎮被封為白雲先生。後來張太虛道人被賜元和先生稱號。劉道士,被封為廣成先生、陰博士陸,是南嶽第壹位真正授予三品官銜的道士。優秀的詔令頻繁頒布,官員紛紛效仿,道教的影響在政府的支持下日益興盛,到了唐代達到頂峰。而道教文化也相應地滲透到了各個領域。
此時文人與道教的互動也是南越道教文化的壹大特色。在舊誌中,唐代有許多詩人和名人與道教有交往。如唐德宰相李米早年隱居南嶽時,曾教過道士張太虛;唐敬宗吏部侍郎趙書為劉撰寫《廣成先生傳》;福祿王子為廣成先生題寫了碑文。韓愈為南嶽道士軒轅迷明為丁士的聯詩作序。唐代詩人,如褚光熙、崔途、張橋、包融、李群玉、王元等。,都是送詩給南嶽的道士或道觀。很多文化教育高、玄學修養深的道士也著書立說,比如南北朝劉宋時期徐靈甫寫的《衡山的故事》,這是第壹部關於南嶽的專著。後來,唐朝末年,道士李沖寫了著名的《南嶽錄》,宋天福寫了《南嶽大勝集》,李明長庚寫了《瑣細錄》。他們的著述對南越歷史文化的考證有重要作用(見本方誌“宗教篇、道教篇”)。
道教文化歷史悠久。《道德經》出現在春秋時期。到了漢末,石天以德為名,以黃老為宗,開宗,齋戒1800多年。南嶽恒山自古以來就是道教的天堂。史書記載:先秦老先生兩次下衡山,黃帝三次遊南嶽,東漢張道陵梨竹榮寺;西晉魏創立了清學派;南朝徐靈甫寫《衡山記》;唐初司馬成鎮修五嶽廟;宋代陳天福編纂的《全勝集》;明代張三豐武當宮;清代李的《雜記》:民國李元鎮興紅島小學;劉光努力挽救這場災難。可以說,名字真的很高貴,很有才華;“九真”、“四不足”永垂史冊。《南越記》詳細記載了高島109人,有23人被皇帝加封。
根植於中國、傳播於各地的道教文化,是中華文化的壹朵奇葩,是人類共有的思想財富。它不僅受到歷代帝王將相的尊崇,也是古今普通百姓的精神寄托。不僅有漢族信仰,還有22個少數民族信仰。不僅僅是中國傳播,從古到今傳播到了朝鮮、日本、越南、新西蘭,最近又傳播到了歐美國家。自清朝乾隆年間《老子》法文版出版以來,各種外國道教書籍層出不窮。僅《道德經》的英譯本就有100多種,美國學者評價其為“中國翻譯給外國的最偉大的書”。
道教經典浩如煙海,道教文化推動萬物。它對中國的哲學、文學、藝術、音樂、醫學、天文、冶金、化學、園林、建築、環境等諸多方面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也對社會政治、經濟、軍事等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並日益啟迪著現代管理學、倫理學、心理學、生態學、養生學等諸多學科。
南嶽也是著名的佛教聖地。山周圍數百裏,有200多座廟、廟、廟、廟。南嶽廟,位於南嶽古鎮,是中國南方最大的古建築群,五嶽之首。被譽為“江南第壹寺”、“江南紫禁城”。始建於唐代,歷經唐、宋、元、明、清六次大火,十六次改擴建。光緒八年(1882),現規模9.85萬平方米,九進依次。大廟坐北朝南,四周是紅墻和高聳的角樓。林澗山泉,繞墻流淌。寺內東側有八座道觀,西側有八座佛寺,以示南嶽佛道平等共存。南越寺規模宏大,建築精美,結構完整,布局縝密,是壹座具有歷史意義和藝術價值的瑰寶。在南嶽古鎮,還有壹座古老的佛教寺廟——朱升寺。它位於鎮東大街,與恒山山外的南臺寺、福巖寺、上峰寺、梁青寺並稱南嶽六大佛教叢林。相傳大禹治水時曾來過這裏,並在此建立了寒宮供奉舜帝。清康熙年間,對其進行了大規模的重建,並改名為朱升寺。現在寺廟四周都是青翠的古樹,香煙繚繞,木魚和鐘聲不絕於耳,還有很多佛教人物和雕像。有興趣的也可以進去和法師聊聊,嘗嘗南嶽有名的素餐。其他如劉廣寺、湘南寺、丹霞寺、鐵佛寺、方廣寺、川源寺、皇庭觀等都是明代以前的古寺。雖然規模不同,但也有各自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