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怎麽才能長壽?
對養魚戶來說,水有四種:壹是淡水,也就是剛晾過的自來水或新鉆過的井水。這種水雖然很幹凈,但是和魚類在自然界生活的環境有很大的不同。由於水中沒有硝化菌群落,魚的排泄物和散落的食物殘渣腐敗後分解成氨,魚容易中毒。二是老水,淺綠色或琥珀色,富含腐殖質和有益微生物、藻類,建立了良好的生態循環系統。經過氮循環,分解成對魚類無害的硝酸鹽。這種水對魚的生長極為有利。第三是綠水。水中有機物太多,藍藻、綠藻、褐藻大量繁殖,細菌和微生物含量急劇增加。水是濃濃的綠色,有時還散發著臭味,很容易導致整缸魚死亡。四是回歸清水,也叫咬清水。就是因為綠水中藻類和微生物太多,消耗了水族箱中的氧氣,造成藻類和好氧菌的死亡,把水變成了沒有氧氣和大量厭氧有害菌的死水。由此可知,並不是所有的水都適合金魚的生活,最適合金魚生長的水是老水。所謂水培,就是把新水變成舊水的過程。目前我們養魚用的水大多是自來水,所以養水的第壹步就是去除自來水中的有毒物質——氯。除氯的方法相對簡單。水灌滿後靜置2-3天,或晾幹1天(如急用,每100公斤水加0.5%)。小蘇打63克,即硫代硫酸鈉,可立即使用)。淡水曬幹後要放入缸中過濾,讓水泵把靜止的水變成流動的水,再把魚放入缸中。“破缸”就是把幾條便宜、健壯、好養的魚放進壹個新缸裏。幾天後,魚的排泄物會在水中分解成氨,這和自來水加氨是壹樣的。氨太多會害死魚,所以養水最重要的是去除水中的氨。通常我們用硝化細菌去除水中的氨。硝化細菌可以加入到水中,但它們需要附著物才能在水中生存。如果沒有合適的附著體,再多添加硝化細菌也不行。它們會死在水中,硝化細菌通常會附著在過濾棉或底沙上。其實流水過幾天自然會產生硝化細菌,這也是培養硝化細菌最常用的方法。硝化細菌的培養是水培的第二步。下面簡單介紹壹下氮循環的細微化學變化,以及硝化細菌的工作原理。魚入缸後會將氨等廢物排入水中,水中氨濃度升高,生活水中的硝化細菌可以分解氨(註:硝化細菌形成需要壹周或更長時間,所以在這段時間內,魚會受到嚴重傷害)。當硝化細菌群落形成時,氨濃度會降低直至為零。然而事情並沒有這麽簡單,因為硝化細菌只能把氨轉化成亞硝酸鹽,但對魚也是有毒的!所以我們要明白,亞硝酸鹽的濃度在增加,而氨的濃度在減少。所以不要以為生態建立之後就可以高枕無憂了。要想降低亞硝酸鹽,就要定期定量換水,降低其濃度,以維持相對穩定的生態,使水保持老水狀態。還要告訴妳,老水是我們追求的,綠水對金魚也有很多好處。比如綠水可以讓金魚顏色變深,但是這種水藻類太多,看不到魚,不適合觀賞。而且藻類過多時,魚會缺氧,用綠水養金魚要註意控制水中的藻類含量。第壹,勤觀察,早治療,壹般魚被病原體感染或攻擊後,有壹個過程,有壹些征兆。比如病魚行動緩慢,經常在水面上慢慢遊,沒有聚集。如果受到擾動,稍微下沈後就會浮出水面。還有壹些魚,剛得病的時候會狂遊,或者全身灰白色,鱗片脫落。再比如,白鯽出血後,早期魚塘的野生小雜魚死亡。魚塘中發現魚病癥狀時,應及時采取措施進行治療,以免病情擴大。二、正確診斷,對癥下藥首先,根據氣候特點、水源、魚源、混養比例和密度投餵管理、歷年魚病流行規律、魚的食欲、運動、體色等情況,進行實地調查分析。然後,通過肉眼或顯微鏡檢查垂死病魚或死魚屍體的體表、鰓絲、肌肉、內臟和其它部分。看其體表是否有中華鯡魚、錨頭鯡魚等大型寄生蟲,或出血點、鱗片脫落、爛鰭、肛門腫脹等。鰓和鰓蓋充血腐蝕,鰓絲顏色和粘液內容物寄生,鰓絲腐爛渾濁。魚肚剖開後是否有腹水、腸道炎癥、充血、肝脾等臟器充血?剝魚皮,肌肉是否出血等。根據檢查的具體癥狀,先診斷寄生蟲、細菌和病毒疾病或並發癥,再根據病魚的表現進行綜合分析,做出正確的診斷,對癥下藥。三、計量準確,計量準確配劑量準確,劑量準確是治療魚病的另壹個關鍵。外用時,應準確計算全池濺水時池水的體積,並考慮當時水質特性和水溫的影響。比如有機物多,水質肥,水溫低的時候,用量要多。水池水量的計算應以實際水面和平均水深為基礎。平均水深的計算基於池塘中幾個不同深度的平均值。口服藥物的劑量用每公斤魚攝入多少藥物來表示。通常有兩種計算方法:按體重和按攝食率,應靈活使用。池塘裏的魚大多吃得很重的時候,按照池塘裏魚的總重量來計算比較準確;當池塘中的魚患重病或氣候惡劣,導致食欲不振時,應根據估計的攝食率,在餌料中高比例摻入藥物,以保證仍能進食的病魚能吃到足夠的藥物。配制藥物餌料時,還應考慮藥物在水中的損失。註意對池塘魚總重量的估算,要考慮各階段的生長和增重比例,不能以投放魚種來計算藥物餌料投餵量。四、掌握藥物的特性,科學使用魚病常用藥物有其自身的理化特性,儲存和使用時應合理化,避免因儲存和使用不當導致藥物失效。比如哪些藥物只能外用,哪些藥物內服有效,哪些藥物不能合用。哪些藥物聯合使用會更有效,哪些藥物會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餌料要考慮到魚類的生活習性,制作浮、沈、顆粒等不同的餌料。壹般青魚、鯽魚如果生病,要餵重餌;在草草魚上餵浮餌或混藥比較好。鰱魚的病要用微粒餌料餵養,生產時要摻入壹定量的粘合劑,防止藥物在水中流失。藥物要在藥物充分溶解後,在全池內均勻潑灑,下午潑灑時間更好,因為下午水溫高,藥效高。灑藥時,由上風向下風向逐漸灑出,灑出後留下的未溶解的藥物不能倒入池中。否則,魚如果吞食會引起中毒和死亡。5.根據病情,全程治療是治愈魚病的根本保證。如果沒有足夠的療程,病原體就不能被完全清除,也就不能達到藥物治療的效果。因此,充分治療是徹底消除病原體、鞏固治療效果的重要環節。在實踐中,療程應根據魚所患疾病的具體類型而定。例如,侵襲性疾病是由寄生蟲引起的。壹般以1 ~ 2天為壹個療程,可以達到治療的目的。如細菌性和病毒性疾病,壹般3 ~ 5天為壹個療程。至於療程的多少,要看病情的嚴重程度和病程的緊迫程度。病情重、持續時間長的疾病要用兩三個療程,否則療效不徹底,有感染復發的可能。六、幾點註意事項1。在用藥餌投餵前,要停食1天,使魚饑餓,用藥餌投餵後,可以快速進食。2.在治療期間和剛治愈後,不宜大量換水換魚,以免刺激魚,引起應激反應,加重病情或引起復發。3.魚病的治療應采用內服與外消相結合的方法,單靠內服藥物不能起到內外夾攻的作用。4.治療魚病時,不能多次單獨使用同壹種藥物,以免病原體對藥物產生耐藥性,要交替用藥。5.壹旦發病,無論治療效果好壞,損失都無法避免。因此,平時要堅持“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的預防方針。玻璃罐應放在通風、向陽、靠近窗戶的地方。要註意放養密度,根據集裝箱的大小合理安排。少養不如多養。因為室內空氣流通不好,養多了水容易渾濁,容易導致金魚缺氧而死。如果有打氣筒,可以多養壹些。如果發現金魚有浮頭,就需要打開氣泵充氧,尤其是晚上。活魚蟲是養魚最理想的餌料,水質不易變質。也可以使用幹魚蟲和合成顆粒飼料。現在市面上有活魚活蟲,但是每天買也很麻煩。對於市面上賣的魚幹蟲,要選擇新鮮松散的顆粒來餵魚,不要買陳舊發黴的魚幹蟲來餵。人工顆粒飼料最好用營養成分齊全的全價飼料,市面上有賣。為了保持水質純凈,投餵量要嚴格定時定量。平時每天餵1到2次為宜,每次餵量要在半小時內吃完。不要餵太多的誘餌。餵多了有兩個壞處:壹是魚吃飽了,代謝水平提高,耗氧量增加,容易造成金魚缺氧窒息死亡;二是餌料留下,容易腐爛發酵,使水質變差,造成缺氧。其實金魚是比較餓的,壹兩周不餵也不會有問題。養金魚保持水質純凈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定期用乳膠管吸掉積渣,將玻璃缸底部的糞便、殘餌連同渾濁的水壹起清理幹凈,再慢慢補充已經放置壹天的淡水。作業過程中如發現水草漂浮或假山被撞倒,應及時恢復原狀。養魚時間越長,沈澱越多。雖然每天都在除,但是不能徹底除。如果沈澱物增多,影響玻璃缸的清澈度,就要徹底換水來清洗玻璃缸,這樣可以保持水質純凈,便於觀賞,也可以維持金魚良好的生存環境。壹般用長方形的玻璃櫃,因為體積小,所以不宜多留,宜少不宜多。比如在壹個長40厘米、寬25厘米、高30厘米的容器裏,可以養6到8條長5厘米到7厘米的金魚。體長超過8厘米的成魚不宜養在小玻璃缸中,而應養在豪華的大玻璃缸或陶瓷缸中,並配有小型氧合器備用,以防缺氧。以上放養密度僅供參考,還要看水溫,魚的大小,水質。這不能機械地完成。壹般來說,魚大,要少養;冬天可以多養,夏天可以少養;水溫低的時候可以多養,水溫高的時候少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