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育兒”給年輕媽媽的工作生活帶來便利。同時,很多簡單的家庭問題,因為爺爺奶奶和爸爸的育兒觀念沖突,生活習慣不適應,性格不同,變得越來越復雜。據調查,現在的家庭有壹半的孩子是祖輩帶大的,三分之二的孩子在育兒觀念和方法上存在差異。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長不可或缺的教育元素。隔代教育的利弊是什麽?如何在快樂和沖突中尋求平衡?
如何實現代際育兒的雙贏?
正文:趙瑩瑩,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兒童發展與家庭教育研究所課程部研究員。
隨著家庭結構的變化,家庭關系也發生了變化,祖輩以家庭倫理賦予的最高“權威”成為了核心小家庭的“附屬”。新變中的三代人如何相處,建立新的家庭秩序?
家庭結構多樣化的“方方面面”
鏡頭1:
父母的歇斯底裏:
科學育兒聽我的,站在老經驗壹邊。
如果妳問年輕的父母,當老人照顧他們的孩子時,是什麽讓妳發瘋?十有八九會回答老人太寵孩子,過度保護,嘮叨。他們不僅沒有育兒的科學知識,還固執地拒絕溝通。無論是文化知識水平,還是育兒觀念,80後、90後的爸爸媽媽和60後、70後的爺爺奶奶都有很大的不同。年輕的媽媽爸爸相信“科學”,爺爺奶奶相信“經驗”。在瑣碎的育兒日常生活中,認識不壹致必然會導致沖突的積累和升級。
壹位母親在育兒困惑中這樣描述自己和婆婆的關系:
“在我們家,每天有100個對話——‘媽媽,寶寶該養成吃飯的習慣了。不要餵他,讓他自己吃!”‘媽媽,寶寶現在超重了,不要給他吃巧克力!’媽媽,寶寶該培養專註力了。不要逗他,讓他自己玩。我對婆婆幫忙帶孩子既感激又氣憤——她根本不懂科學育兒,也不懂應該引導孩子的認知、運動、心理發展。不是每次說都聽,聽了也不改。我真的很擔心我的孩子會被她這麽傻!"
如果婆媳之間因為關系不熟,生活中矛盾突出,和自己的親生父母相處能避免矛盾嗎?另壹位母親這樣描述爺爺和他的寶寶的日常生活:
“我要瘋了!我爸居然讓孩子看了兩個小時的電視。我昨天明確說了他們只能看1小時!這幾天還聽到父親對孩子念叨:‘妳爸媽花了那麽多錢給妳買學區房,妳不聽話怎麽對得起他們!’孩子們不聽話的時候,我爸居然罵他們‘自私貪婪’。我的天啊!這麽嚴重怎麽能用在4歲小孩身上!對孩子的教育壹定要建立在鼓勵的基礎上,不能那麽泄氣。和他交流的時候他還在生氣。這幾天明顯感覺兒子蔫了,心在滴血。"
鏡頭2:
老人傷心的眼淚:到處都是造人、造物、造錢的討厭。
把孩子圍在膝蓋上“享受”的爺爺奶奶幸福嗎?答案似乎很模糊。壹首曾經風靡朋友圈的打油詩,道出了老人心中的委屈——
“把孩子養大結婚,有娃娃看太陽。早上五點起床,洗手洗臉。煮著煮著蒸著雞蛋羹,孩子還在睡覺。看看時間再打電話,太早了,不能錯過。孩子慢慢起床,壹邊玩手機壹邊蹲著。洗完妝,十幾分鐘就可以吃飯了。我壹丟筷子,就轉身說我趕著去上班。我送孩子去洗碗,等孫孫自然醒來。孫子在床上醒來,手在跳舞,腳在蹬。兩個四手老人著急。”
在隔代養育中,爺爺奶奶(大多是奶奶)來到孩子的小家後,24小時承擔著保姆的角色:壹日三餐,洗碗,壹直打掃和采購廚房。不僅如此,老人們還把濃濃的愛放在孩子的角落裏——毛絨玩具藏灰塵,有角的積木怕敲,地板太硬會掉,吃的不好...老人們希望毫無保留地把所有的愛都給自己的子子孫孫,但有時這種近乎窒息的愛也讓父母和孩子敬而遠之——他們只想被服侍,不想被控制。
鏡頭3:
孩子不知所措:媽媽和奶奶經常吵架,爸爸沈默不語。
“享受”雙重照顧的孩子內心是什麽感受?答案不能壹概而論。壹個壹年級的小學生曾經在日記裏發出過這樣壹系列的問題:
“老師教我們要孝順父母,可是奶奶不是爸爸的媽媽嗎?為什麽媽媽可以吼奶奶?為什麽爸爸不在乎媽媽?是因為他們是成年人嗎?那我長大了也能這樣嗎?”
家庭和睦幸福永遠是孩子快樂成長的基石。心理學研究表明,如果家庭經常因為瑣事關系緊張或沈默,孩子內心的迷失感會非常強烈。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穩定有序的家庭秩序是內心安全感的重要來源,也是孩子模仿和學會遵守規則,獲得內心秩序感的第壹步。
家庭結構多元化是無奈之舉
爺爺奶奶帶著孩子加入的小家庭,似乎是三代同堂的困境。但從現實需求來看,雖然帶著孩子幫助老人有很多矛盾,但確實是現實中的最佳選項。
老人帶娃,實惠又放心。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中國女性平均生育年齡為29.13歲。30歲左右的年輕夫婦處於起步階段,普遍面臨買房或還房貸的壓力(2019中國生育報告顯示房貸占家庭收入的44%)。對於起步階段的小家庭來說,積蓄比較薄。如果父母中有壹方(通常是母親)因為新生兒的到來而辭職照顧寶寶,先不說女性幾年後重返職場的困難,單看父親賺錢養家的經濟壓力,就足以讓準備全職照顧寶寶的媽媽們望而卻步。
對於大多數普通雙職工家庭來說,父母任何壹方都面臨著既不能離開職場,又不能無人照看的困境。另外,育兒大嫂/全職保姆不僅貴而且質量參差不齊。“保姆紮孩子”、“育兒姐姐給孩子吃安眠藥”等新聞在各種媒體上屢見不鮮,讓愛孩子的家長們臉色蒼白,羞於請陌生人照顧孩子。
面對諸多現實困難,老人加入小家庭照顧孩子,確實是最“實惠、放心”的解決方案。
育兒現狀供需矛盾突出。2016年,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對北京、上海、廣州等10個城市的保育教育現狀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我國保育教育供需矛盾突出。在接受采訪的1000多名3歲以下嬰兒的母親中,35.8%的人表示需要托兒,但實際進入托兒機構的只有4.1%。供需矛盾之所以如此嚴峻,除了家長普遍認為2歲以下嬰幼兒不放心進幼兒園外,還有托育機構供給不足,尤其是家長信任的公立托育機構數量嚴重不足。
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依靠老人來照顧嬰兒,是社會嬰幼兒護理服務缺失下的無奈之舉。
被幾代人撫養長大,
在矛盾和快樂中尋求平衡
孩子是未來,國家和社會需要為家庭養育嬰兒提供必要的物質和服務保障。黨的十九大報告將“幼兒教育”列為“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內容。李克強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突出民生導向,發展養老和兒童保健服務。”近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於促進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發展的指導意見》,可見國家對當前嬰幼兒照護服務的高度重視,我們熱切期待照護服務日益完善的未來。
完善社會化托幼服務任重道遠。在不斷完善托育服務的過程中,社會也要承擔相應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讓教育者先接受教育”,引導年輕父母和老人壹起學習。科學的育兒理念和方法需要全方位的到達孩子最重要的照顧者,從而解決目前最突出的育兒理念沖突導致的家庭矛盾,進而為孩子營造壹個和諧的家庭成長環境。
互動是家風,管好家庭比教孩子重要,做不必要的事必然弄巧成拙。著名作家詹姆斯·鮑德溫曾說過:“孩子雖然不聽父母的話,但卻非常善於模仿父母的行為。“在家庭中,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方式就像自然之風。雖然看不見,但是真的摸得著。我們家庭的每壹個成員,尤其是成年人,都是家風的創造者和塑造者,孩子是折射家風的壹面鏡子。管理家庭不僅僅是教子,它遠比管理家庭重要。
害怕孩子“不夠聰明成不了才”的父母,當他們對“科學育兒”的過度信仰滲透到孩子的生活中時,焦慮就成了他們控制壹切尤其是他人的巨大動力。學會看清和控制自己的育兒焦慮,才是緩解“處處看老人帶孩子不順眼”的核心要義。
生活就是教育,凝聚了愛和責任,從家務做起。生活中有多少父母,壹邊擔心孩子被慣成“四肢不勤,五谷不登”的小皇帝,壹邊心安理得地接受老人對自己飲食生活的全方位服務?有多少家長抱怨孩子只和爺爺奶奶親近,吃完飯只想躺著玩手機?
老人做所有的家務,讓孩子完全脫離了家務。眾所周知,家務的價值遠遠不止保持衛生。更重要的是,家務可以凝聚家庭成員在家中的參與感和責任感,也是培養孩子自尊、自信和自我效能感的最簡單方式。孩子的自尊和自信來自於在現實生活中真正體會到做壹件事的樂趣,而不是來自於父母“妳很棒”的口頭禪鼓勵。教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務,是為他們在現實世界中積累成就感。
分擔家務是對老人最真實的孝順。不僅僅是孩子,每個家庭成員都需要體驗壹種成就感、奉獻感和參與家務的感覺。
讓老人以積極的心態參與孩子的成長。
這是家族遺傳,很有教養。
由老老少少組成的家庭是最自然的環境,最合理的單位,最完整的結構。和睦相處在家庭中運行,其實是壹個互相教育,互相受益的機會。
這是家族遺傳,三方受益。
增強祖先的生命意義感。對於老年人來說,與兒孫同住會帶來更多的幸福感、安全感和自我價值感,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會產生積極的影響。據國家衛健委統計,截至2019年底,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2.54億人,空巢老人65438+2億人,獨居老人3000萬人,其中不乏因獨居導致的意外死亡、抑郁甚至自殺。老年人的世界,不僅僅是因為身體機能的退化而無奈,更是智能時代背後的孤獨。它在家庭中的運行,不僅增加了老年人接觸新事物、更新觀念的機會,而且強化了他們的積極情緒,豐富了他們的精神生活。而且他們的飲食起居健康都可以得到照顧和改善,提高生活水平。
豐富子子孫孫的情感認知。對於孩子來說,多口之家的生活比三口之家有更多的體驗、刺激、交流和互動。父母孝敬祖先、關愛兒孫的優良家風,是對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是可以代代相傳的品德。在教育孩子尊重、關愛、陪伴老人的過程中,也是培養孩子的感恩和規則意識。這種多重角色和身份有利於壹個人未來的社會發展,可以有效避免心理缺失、情感沙漠等不健康身心問題的出現。
這是家族遺傳,三方努力的結果。
要想讓“它在家庭中運行”的協同效應最大化,需要三代人的相互配合和理解,需要個人、家庭和社會的支持和努力。
個人認為應該各司其職,互相尊重。作為爺爺奶奶,我們應該有意識地更新我們的教育觀念和生活習慣,了解新壹代做出決定的原因和想法,並以開放的心理態度尊重年輕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的意見。作為年輕的父母,要學會珍惜家裏的“老寶貝”,對老人的舊觀念、舊做法要心存感激和寬容,要盡力為老人規劃生活空間,協調生活習慣。在教育問題上,及時解釋和溝通,為孩子建立健康的家庭關系。作為子女,他們充當爺爺奶奶和父母的潤滑劑,傳承孝道和優良家風,在it在家庭中的運行中為家庭註入活力。
從家庭來說,註意角色和合理分工。家庭是壹個完整的系統。只有明確個人的“權、責、利”,建立良好的角色秩序,導師制才能高效運行。關於孩子的教育主導權,父母永遠是第壹責任人,要盡量避免與孩子長期分離,以免影響正常依戀關系的建立。爺爺奶奶要起到輔助照顧的作用,適度照顧孫子孫女,杜絕溺愛和過度體貼的“直升機式”育兒模式。年輕父母在遇到教育理念的分歧時,要虛心與老人溝通家庭教育的原則,統壹教育標準,避免孩子投機心理和家庭矛盾的出現。
三代人有機會壹起旅行壹輩子,是壹種很美好的體驗。處理好家庭中的“上下關系”,存異不同於隔膜,關愛不同於幹涉,讓三代人在親密關系中相互理解,從身體到情感上相互關心,無差異地達到彼此和諧。在社會上形成健康積極的三代教育氛圍,真正發揮多元家庭的多元效應。
隨著時代的發展,每個時代的母親都會用不同的方式表達對孩子的愛...在社會多元的氛圍下,回過頭來看,60後、70後、80後對母親的愛有什麽差距?
60後媽媽關鍵詞:傳統艱苦奮鬥嚴格溫飽
這壹代是傳統壹代,人的思想和行為是統壹的,所以在育兒的過程中,大部分人也受到這種傳統思想的影響。
聽了媽媽對往事的講述。
那時候家裏孩子多,所以東西也多。公公婆婆幫了這壹家卻幫不了那壹家。
那時候家裏窮,應該說整個社會都不富裕,個人營養跟不上。滿月後,孩子們立即去工作。養孩子又要上班,再加上營養不良,讓自己成了黃臉婆。家裏經濟條件並不富裕,根本請不起保姆。他們必須自己做所有的工作。白天要上班,所有家務基本都是晚上或者休息日做,真正休息的時間很少。
孩子小的時候,只要吃飽穿暖就好。對孩子教育的意識也很薄弱。壹方面是我們自己見識不多,另壹方面可能是當時大環境造成的。
那時候大家都在搶著吃飽穿暖,沒有錢也沒有時間去想怎麽養孩子。而且當時沒有培訓班等教學場所,家教也不普及。所以,即使我們想養孩子,也沒有這樣的環境。
那時候在父母眼裏,長輩永遠是長輩,孩子永遠是孩子。有些事情孩子根本不懂,沒必要告訴他!那時候,我們壹直都有壹個家長的尊嚴。孩子有點害怕跟我們說什麽,心裏也不想跟我們說什麽,我們也不會主動跟他交流。所以現在孩子的性格有點內向。
那時候,母親們很傳統,對孩子很嚴格。比如有好吃的,就先給老人吃;客人回家吃飯,孩子不能上桌;出門進門壹定要問候父母等。這些習慣其實對他們現在的工作、學習、生活都有好處。畢竟這個社會無論怎麽發展,都需要壹些規章制度,傳統美德不能也不可能被屏蔽!
70後媽媽關鍵詞:溝通自由快樂尊重
這壹代人接受了許多新思想。作為母親,她們會通過自己的生活經歷,通過比較,給孩子的教育方式註入更多新的東西。
聽了70後媽媽的育兒新理念。
我女兒有絕對的自由。我讓她選擇自己喜歡做的事,讓她玩得開心。每個人都想快樂。我自己不能很好的體驗,但是我會努力讓我的孩子每天都開心。
我其實想的很簡單,我會成為孩子的朋友,我想成為壹個非常溫柔善解人意的媽媽,能給孩子壹個非常輕松快樂的成長空間。我和他應該是平等的,他可以和我討論任何問題。
我媽媽是壹個很善良很單純的人,但是她不理解我。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喜歡唱歌。每次上完音樂課回家,我都興奮地唱歌給媽媽聽,但她們總是開玩笑說我唱歌跑調了。那時候他們不會意識到小孩子的自尊心其實是很強的,所以我就不唱了。我不會這樣對我兒子。就算他真的沒有做好,我也會鼓勵他繼續努力。
我爸媽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不喜歡我總是用咨詢的口吻跟孩子說話。我的觀點是,打罵孩子是父母無能的表現。我兒子從小就不怕挨打。如果他做錯了,我們會舉辦壹個小型的研討會,讓他說出自己的想法,直到他能辯出誰對誰錯。這個時候他基本會口服。
相比上壹代,70後的媽媽們因為自身的生活經歷,更懂得尊重孩子,給孩子更廣闊更自由的空間。他們把自己當成孩子的玩伴,成為他訴說心事的有益朋友;他們重視孩子各種能力的培養,不給孩子太大的壓力,讓孩子根據自己的興趣做出選擇。
80後媽媽關鍵詞:獨生子女時尚高學歷不明。
作為中國實行獨生子女政策的第壹代人,他們是被養尊處優、嬌生慣養的壹代。作為年輕媽媽的她們,可能還停留在小時候別人的眼裏,可能對育兒有更時尚的看法。
看看80後媽媽的時尚育兒。
科學勝過經驗。陳太太去年參加保姆培訓時剛結婚,正準備生孩子。她和老公都是獨生子女,兩個人都不擅長家務,更別說帶孩子這麽復雜的工作了。於是她抽空報了這個培訓班。不像其他同學打算以後成為專業的育嬰師,她只是想學習做壹個合格的媽媽。
點評:華東師範大學合格父母培訓班90%以上的學員都是獨生子女。兒童心理咨詢與潛能開發證書班也有很多媽媽。相對於父母代代相傳的育兒經驗,80後可能掌握了很多科學的育兒知識。網絡、專業雜誌、家長培訓班、月嫂都是他們豐富而科學的育兒知識來源。只是80後理論上能達到壹定水平,但在他們父母眼裏,更多的只是眼高手低。
投資情商勝過投資智商。孩子才壹歲半的時候,陸先生就給孩子報了輔導班。這個班不是學鋼琴或者圍棋,而是讓孩子玩遊戲。實行全英文外教,兩三個孩子壹起,壹節40分鐘課的價格大概是150元,而且上課的孩子也不少。按魯老師的說法,這叫情商投資。他小時候父母自然註重學習成績,卻不太在意個人性格發展和社交能力。在他看來,壹個人的溝通能力和情商遠比考試成績和智商重要,要讓孩子從小學會與人相處,善於融入群體,社交能力也要從小培養。
點評:情商,對於魯老師的父母來說,這個詞似乎有點陌生。那時候,讓孩子吃好,學好,是他們的心願。但是,現在對孩子的各種培訓增多了。情商、潛能和思維訓練...可謂五花八門。據上海某早教中心人士介紹,除了收入不錯的中產階級和部分外地人,很多都是年輕人,他們更願意為孩子投資情商。
壹個人開心不如和別人壹起開心。西西五個月大的時候,西西的媽媽開始在育兒博客上連載《西西的精彩人生》。西西媽媽覺得,對自己來說,育兒博客的寫作過程也是年輕父母的成長過程。在網上,提出的問題,總會有其他熱心的家長來回答。孩子生病了,孩子需要買新衣服,上幼兒園...總會有人壹直在那裏指點迷津,網絡很容易拉近距離。對於西西瑪這樣的全職媽媽來說,育兒在線交流是讓她與社會保持聯系的重要方式。
點評:網絡改變生活,網絡自然改變人們的育兒觀念。相對於通過書信、電話或面對面交流育兒經驗的壹代父母,“80後”現在有了更便利的條件。如果他們沒有太多經驗也沒關系,可以虛心求教。這也是育兒博客和育兒網站數量激增的原因。
這壹代的獨生子女媽媽大多對孩子父母的角色轉變缺乏心理準備,表現在生活中就是還沒有照顧好孩子。另壹方面,與60後、70後出生的媽媽相比,她們更多的受過高等教育,通過各種媒體受到更多新思想的沖擊,育兒觀念更加時尚。新媒體、專業書籍、長輩傳授的經驗成為單親媽媽養育孩子的三大法寶。
我覺得說三年有代溝是很靠譜的。如果妳比自己大三歲以上,妳會覺得很難溝通。
更何況是二十多年甚至三十年。
我出生於1989年。我來對比壹下我和父母的成長環境。
我父母都是60年代初出生的,家裏不止壹個孩子。當時正值三年自然災害剛過,物資短缺。他們上學的時候,正好趕上文革。幸好是尾巴。我媽考上了中專。畢業後,她被分配了壹份好工作,生活壹片光明。父親復員當兵,和母親壹起在企業工作。結果大家都下了工,做點小生意,勉強供我大學畢業。
我,獨生子女,小學,初中,高中,同學基本都是獨生子女。我出生於20世紀80年代末,成長在改革開放的時代。小時候沒有電腦網絡什麽的。畢業後工作兩年,有筆記本電腦智能手機IPAD什麽都有。網絡信息每天大量湧入。
人畢竟是群居動物,整體社會環境對妳的影響最終造就了妳。
父母生長在壹個物質匱乏的時代,家裏孩子很多。他們看著我們得到了他們那些年夢寐以求的東西,自然覺得我們是幸福的壹代,孩子也有孩子的煩惱,讓他們都被所有父母寵壞,限制。父母覺得我們為妳付出了那麽多,妳那麽幸福,為什麽不聽,而孩子覺得妳太能限制我了。
這個系統對父母來說很重要。下崗的會和還在體制內的同齡人比較。強烈的反差讓他們堅信妳壹定要上大學,壹定要進體制。孩子對這個社會的看法來自改革開放以後。重商主義對他們的影響比體制大得多。體制內有優勢,體制外有廣闊的天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父母的信息來源非常狹窄。當他們年輕的時候,他們只能聽收音機。那時候是紅日最熱的時候。後來有了電視,他們依靠電視從外界獲取大部分信息。孩子10歲以上才學會上網。起初,他們可能只是玩遊戲。後來,他們發現網上有很多信息是電視上得不到的。青春期的叛逆,渴望別人對自己的肯定,長期高高在上的成年人竟然如此無知,思想上的影響再次體現出來。
父母認為自己有多年的社會經驗和生活閱歷,不聽老人的話會吃虧。孩子覺得妳們都是老古董,過時的東西。老人的閱歷和力量,孩子的年少和叛逆,荷爾蒙的作用,生活的壓力,繁重的學業,同樣壓抑的心情,讓他們拒絕交流,即使想交流,也以吵架收場,加深了本已很深的代溝。
直到孩子開始成家立業,體會到為人父母的感受,他們在那個年代確實有很多幼稚的地方。他們父母這麽多年的鹽和鹽不是免費的。父母也看到了這個世界的巨變,他們也跟著改變了很多,孩子的很多觀點是對的;然而,代溝是無法彌合的。每年可能只有春節能在壹起。父母還是喜歡看春節晚會,孩子可能會拿著各種電子設備刷微博或者玩遊戲。
人畢竟是群居動物。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小時候被狼養大的人,最後變成了狼孩,活得像狼壹樣。不管妳多大,長大後接觸到的壹切都會影響妳。
我常常想,我已經到了父母的年紀了。如果我有孩子,會是什麽樣子?小時候真的很尷尬。哈哈
看到“奶奶28萬退休金被18歲的孫女拿走,15萬給了男朋友,對方說:情侶正常花錢”和“網上朋友初次約會2萬多火鍋女:他占了我便宜,逃單了”,兩個不相幹的事件,鋪張浪費的主角都是90後00後,難免百感交集。
為了討好相戀三個月的男朋友,她偷了奶奶壹輩子的積蓄。兩個人壹頓大餐吃了兩萬多。這種花別人錢不痛苦。雖然只是極端個案,但隱藏的新壹代消費主義已經觸動了社會的敏感神經。難怪新聞後面都是差評!
事件中,人們看到的是揮霍無度的青春,即超出自己的經濟能力提前消費和透支消費,失去了幾千年來節儉的傳統。
他們的生活習慣和消費觀念與從短缺經濟時代走過來的父輩、祖輩完全不同,甚至完全相反。
60後、70後創造的壹代人富裕節儉,90後、00後創造的新壹代人花錢大手大腳,但正是這兩代人生活在同壹個屋檐下,財富的代際傳承演繹出許多驚心動魄的代際沖突。
很多家長發現掙錢的速度跟不上孩子花錢的欲望,限制孩子消費額度的代價可能就是壹張難以償還的高利貸賬單。
由於歷史的巧合,出生於六七十年代的中國迎來了改革開放的黃金機遇,獲得了更多的社會財富。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成了時代的幸運兒。
比他們更幸福的是,他們的後代,帶著自己那壹代人深深的烙印,成長在社會財富爆炸的階段,享受著兩三代人的生活積累,從小不知道饑餓的滋味。有些人甚至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他們並沒有親身感受到貧窮,但他們不理解創造財富的艱辛,卻渴望升級換代的消費浪潮。
60後70後養了90後00後,當孩子長大後,很多人可能會發現孩子並不是自己所期望的樣子,甚至會生出養了壹只白眼狼的感覺。
我接觸過壹些擔心孩子的同齡人。當孩子們成年後,他們無法安心工作。有的遊手好閑,沈迷網絡。和父母的溝通大多只是要錢,太擔心父母嘮叨。甚至他們拿到了錢,還會黑父母。
和企業主交流,感覺目前新生代很難管理。年輕人稍微不開心就辭職。過了試用期,就是老員工了。企業壹年到頭都在招人。他們面對的是苦不堪言的90後、00後,他們只是壹個人能養活五六個人的老黃牛。
這種90後00後不喜歡工作,更喜歡站在父母的肩膀上創業,就像著名首富的兒子,創業失敗後多次被限制消費,給新生代的創業熱情潑了壹盆冷水。
有多少被孩子透支的中年父母,就有多少奢侈的孩子。很多滄桑都比買房掏空六個錢包強。
當60後、70後用期待的眼光看著90後、00後的時候,很多人最終可能會發現,壹代人偷了另壹代人的生活果實,鄙視了那壹代人的老套刻薄,而那個從希望到失望的人,就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