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次查詢:0519-8175312/8175313。
常州到句容7:00-16:40每小時壹班(常州到茅山途中可下車,往西約60公裏)。好像沒有直飛的。詳情請問別人。
茅山門票:15元
服務電話:0511-7828238
坐公交車到常州花園站。
終點站到達時間、出發時間、座位型號、票價和途中運行時間
茅山茅山10:20中等高中29 25約1小時。
茅山茅山16:00中等高中29 25約1小時。
2009年3月1日,常州至茅山客運班車在該站新開。發車時間為每周六日7: 30(花園站7: 50),車型為大四。票價70元(含門票),兒童票40元(含門票)。
在茅山可以吃農家飯。茅山附近店鋪比較多,要慎重選擇,註意幹凈衛生。
妳可以住在這個地方;妳應該提前打電話詢問價格;
金壇茅山度假村
地址: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市薛埠茂東水庫旁
電話:0519-82661055
傳珍:0519-82663058
我給妳介紹壹下茅山的基本情況:
茅山自1986被江蘇省人民政府批準為省級壹級風景名勝區。經過多年的建設和發展,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2001,茅山風景區被國家旅遊局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區,新四軍紀念館被中宣部指定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2003年,茅山風景區被江蘇省人民政府、省文明委、省建設廳、省旅遊局聯合授予省級文明旅遊區示範點稱號。目前,茅山景區已形成以九九萬福宮、傅園萬寧宮、老子雕像、西客泉、華陽洞、仙人洞、德冠遺址、新四軍紀念館、蘇南抗戰勝利紀念碑為主體的旅遊集群,每年接待香客和遊客654.38+0萬余人次。茅山以其獨特的形態享譽海內外:蘇南抗戰勝利紀念碑“碑前放鞭炮,空中吹響號角”的奇特現象,被稱為“世界級奇觀”,已被列為江蘇省頂級景區之壹;高99英尺、重106噸、由226塊青銅板焊接而成的老子露天雕像,已入選吉尼斯世界紀錄。更神奇的是,老子雕像手上的天然蜂巢直徑可達3尺多,就像老子戴的戒指,更像老子給世界灑下仙丹;好客的西客泉,獨特的三偏心,讓人流連忘返;正在開發中的華陽洞壹定會向人們展示更多的神奇...
仙洞
又名澎湖洞,位於華陽洞以北84米處,洞內分上、中、下三層,有五個廳堂,俗稱“四室壹廳遊仙”。相傳神仙曾在此下棋。洞內鐘乳石、石筍形態各異,栩栩如生,還有飛瀑、展翅等20多個景點。遊完泳,不禁感慨“生在仙洞,無限風光在洞”。……
隧道深度151.43m,隧道直徑0.55 ~ 2.2m,高度1.15 ~ 10.10m,面積156m。41米和72米處,流水因落差而汩汩作響,稱之為大壩。129米,坡高6.54米,有天然石橋壹座,長1.88米,寬0.64米,厚8米。妳可以從這裏進入中間的洞。中洞長57.15m,寬0.6 ~ 1.8m,高1.7 ~ 6.0m,面積65m。洞內有五廳,稱為“四室壹廳神仙”。洞頂鐘乳石眾多,其中下垂的鐘乳石與向上的石筍相對,相距僅0.45米。中洞有兩個54米的石筍,壹個躺著,壹個站著形成壹個狹窄的洞徑,從這裏可以進入上洞。上部隧道長28.2米,高1.95~4.70米,占地面積26平方米。洞穴飛行的頭部被坍塌的大石頭堵住,距離地表約3米。仙人洞實際發育208米,其中下洞129米,中洞54米,上洞25米。有青牛潑水、九曲銀河、屋頂掛蓮、影壁遺跡、飛瀑、吼虎、金鼠窺經、仙羽紗、鷹展翅等20多個景點,以靈、秀、仙著稱。清代詩人孫星衍在詩中盛贊仙洞:“食之甘,觸之滑,疑之仙境,闊之見平地”。
喜客圈
與茅山同齡的西科泉,位於大茅峰西北麓,盤山公路曲曲橋右側。自古以來就是旅遊勝地,位列茅山十九泉之首。2003年初正式對外開放。泉的四周用石頭砌成,直徑2~3米。遊客走到泉邊,鼓掌幾下。忽然,他們看到泉中的水滴上湧,宛若碧嶺中的玉,又似客賞春色。宋代尤懋詩“幽泉送客喜”,元代吳權傑詩:“萬千珠寒,山青天明如池”,明代陳奕詩詩:“池上壹拍,池下泉四崩。噪音沸騰,像珠子壹樣散開。為了問什麽是自然,人們在這裏雲肺。消息與人溝通,氣動跟隨。我渴了,所以我要聊天。”90年代初,電視劇《中國之春》中的迎春指的就是這個春天。
西客泉的三怪是“客人來泉邊冒險的怪,水往高處流的怪,泉面沾滿油汙的怪”。
茅山新四軍紀念館
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是學校、機關、企事業單位必備的。
新四軍紀念館位於茅山鎮,建築獨特。1985年建成,1988年重修,占地約16000平方米。館內展出3000多種實物和圖片,運用聲、光、電等高科技手段,生動展示了新四軍抗戰的英雄場景。
1938年夏,陳毅、粟裕等同誌領導的新四軍東進抗日,創建了以茅山為中心的蘇南抗日根據地。是中國* * *生產黨在華東敵後建立的最早的根據地之壹。它長期站在敵人的心臟地帶,充分發揮了尖刀、基地和樞紐的作用,為中國革命作出了重要貢獻。
為銘記老壹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豐功偉績,教育後人,經省委批準,1985年9月,茅山新四軍紀念館建成,1998年在原址基礎上重建。新館占地16000多平方米,展廳建築面積3700多平方米。基本陳列是新四軍蘇南抗日戰爭歷史陳列。展覽分為“蘇南人民奮起反抗日本侵略者”、“新四軍開辟茅山抗日根據地”、“新四軍東進北進”、“蘇南抗日根據地的艱苦堅持”、“蘇南人民取得抗日鬥爭的最後勝利”五個部分。展出了3000多件珍貴文物和史料。
新館造型獨特,氣勢磅礴,既展現了茅山三峰的雄姿,又展現了革命前輩建功立業的氣勢。自1985開業以來,年參觀人數從最初的65438+萬人逐漸增加到30多萬人。博物館還接待了來自中央、省市和軍隊的高級領導幹部、新四軍老幹部和老戰士萬人。根據有關部門的安排,新四軍前領導人吳、、段煥晶、的骨灰安葬在紀念館。近年來,被省市有關部門列為“校外德育基地”、“青年革命傳統德育基地”、“中小學生德育基地”。
茅山新四軍紀念館於1998在原址基礎上重建。經過壹年半的緊張設計、施工和布置,整個項目於6月1999正式對外開放。
蘇南抗日戰爭勝利紀念碑
蘇南抗戰勝利紀念碑由原國防部長張愛萍題寫。為了紀念蘇南抗戰勝利50周年,這座紀念碑於9月1995日落成,總高31.3m,也就是說它是由鎮江313000 * *黨員捐款建成的。“紀念碑前放鞭炮,空中鳴軍號”被譽為“天下壹絕”。許多建築師和聲學專家經過多次研究也沒有對這壹奇怪現象達成新的認識。相信妳來了會有新的感悟。
蘇南茅山抗日根據地是當年全國受旱最嚴重、最持久的抗日根據地之壹。在日偽政府的長期打擊下,蘇南軍民的抗日表現出罕見的艱難和復雜。蘇南中央組織和新四軍始終高舉抗日民族統壹戰線的旗幟,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反掃蕩、清村、清剿鬥爭。蘇南抗日根據地先後抗擊和牽制了日偽部隊65438+萬余人,在5000余次戰鬥中擊斃、擊傷、俘虜日偽部隊4萬余人。5萬名蘇南人民優秀兒女參加新四軍,7000多人為國捐軀,其中縣處級以上幹部100多人。蘇南抗日戰爭的歷史雄辯地證明,中國生產黨及其抗日軍民是全民族的中流砥柱。蘇南人民的抗戰成就,從根本上打破了日本法西斯把蘇南淪陷區變成以華制華、以戰養戰的基地的計劃,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
為紀念抗戰期間犧牲的烈士,在黨支部和國家的支持下,茅山“蘇南抗戰勝利紀念碑”於1995年9月1日正式建成。碑寬6米,高36米,高3.13米,意味著鎮江有313萬人。紀念碑高28米,意味著新四軍第壹、二支隊來自南方八省。紀念碑前有317級臺階,寬16米,每組50級臺階,寓意抗占勝利50周年;六組是六月的意思,17最後壹級是17,也就是說六月17是新四軍在衛崗首戰勝利的日子。空心碑體用鋼筋混凝土澆築,碑上鐫刻著“1938年5月,在中共中央的命令下,新四軍東移至蘇南敵後,建立了以茅山為中心的蘇南抗日根據地。在陳毅、張鼎丞、譚震林、粟裕等領導下,5萬兄弟積極參軍,浴血奮戰5000余次,死傷俘敵4萬余人,7000名戰士壯烈犧牲,戰功彪炳史冊。在抗戰勝利五十周年之際,我永遠不會忘記這座紀念碑。”鎮江市委簽字,鎮江市人民政府尊重。
1995年9月,紀念碑兩側建起了壹座六角亭,碑後還立了另壹份榮譽榜,上面記載著捐款單位和95位抗日老同誌的名字。
1997大年三十,壹位住在茅山腳下的居民意外發現,每當鞭炮爆炸,紀念碑上就會響起清晰的號角聲。他站在山上,看著33米高的蘇南抗戰勝利紀念碑。紀念碑上毫無疑問,下面也沒有人影。更奇怪的是那個村民。為了壹探究竟,他鼓足勇氣帶著家人來到山坡上。仔細檢查後,並無異物,於是立即向有關部門報告。從此,紀念碑下燃放鞭炮,紀念碑上方軍號聲的奇觀不脛而走。經過有關部門專家的多次研究和調查,這個奇怪的現象無法得到正確的解釋。因此,這座紀念碑從那時起就與茅山的神秘聯系在壹起。
甘源觀
金壇甘源寺,曾經是新四軍軍部所在地,也是歷史悠久的古代道教訓練場所,如今正煥發出新的光彩。
甘源寺,位於江蘇茅山東麓金壇市玉龍山玉崗峰,群山環抱,翠竹掩映,是茅山道教聖地“三宮五景”之壹。始於秦始皇時代(公元前221,前206年),李明在此煉丹,原名煉丹院。10月修復開放1993 165438+是江蘇省唯壹的昆道道觀。
南朝梁十四年(公元515年),陶弘景建“玉崗宣州齋室”煉丹藥。陶弘景(公元456-536年),著名的道教思想家和醫生,隱居在華陽。梁武帝多次發函,聘他出山,輔佐國事,都被婉言謝絕。知道了他的意願,梁武帝派王子到茅山,拜他為師。每逢重大事件,都請教陶,被稱為"山中宰相"。初唐時期,茅山道士王(公元528-635年)深受皇室的尊敬。至此,後人盛贊茅山為“秦漢神仙府,梁唐宰相”。唐朝天寶年間(公元742-756年),李在此居住,建有真言室、候仙室、道德室、迎慈室、拜表室五個亭。宋天聖三年(公元1025),賜名“許繼寺”,後更名為“甘源寺”。元朝時,有800多間房子。主要建築有宰相殿、宋風閣、太元殿、玉皇殿、鬥姆樓、靈官殿、東殿和西殿。明代有個全真道士叫顏曉峰,人稱道士。因其蓬頭垢面,被稱為“嚴蓬頭”,繼承了全真龍門派。他主張修養應以精為本,以性為先。意為“幹元”,意為“近體,遠物”,教人“惟精絕,容其秉真”,重開龍門復合詞分叉派。自燕祖以來,龍門分支的燕祖宗代代相傳,至今已有24代。清朝鹹豐年間毀於戰亂,同治年間重建。清末至民國五年(公元1916),康有為隱居於此。1938年夏,陳毅奉命東進抗日,在幹源關宋風館設指揮部,在丞相堂設政治處。可惜在抗日戰爭中,這座名剎被戰火徹底摧毀,惠新柏方丈等12名僧人被侵華日軍殺害。只有茅山道士朱壹靜活了下來,留下了李明真正的煉丹井,古碑,古樹。解放後,11房屋建成,交由茅山林場保管。1993年4月,林場遷出,再次被道士使用。
今天,甘源的理念仍然繼承了全真派的優良傳統。在女道士尹心慧的帶領下,每天堅持做早晚課,念經打坐,彈琴集氣,修煉真性。
甘源道長尹新輝是金壇人。在杭州抱樸子道院學了8年法律,琴棋書畫,騰躍蹦蹦都能學。甘源的概念是開放的,她被請出山來重組甘源的概念。她認為,好的道觀不僅能靠歷史名氣吸引人,還要有好的道教風格。百年大計,人才第壹。為此,甘源的觀念壹恢復,她就善於訓練從前年輕的昆道,用自己的全部身心和技能教導他們。每天清晨五點,青衣道士起床,在寺內外做操、打坐、誦經等功課。壹年多來,小道士們的技藝日臻完善,每個人都掌握了壹到兩種樂器,包括:秦越、琵琶、古箏、二胡、三弦、笛子、簫、銼刀、橡皮擦、鐘鼓,很多還會演奏三四種樂器。
在甘源寺外的山溝斜坡上,有美麗高大的竹筍。每年春天,厚厚的黑竹筍從地下鉆出來,但甘源寺從不挖壹個。甘元觀的行動贏得了附近人們的尊敬。他們在觀外種的菜從來不缺吃的。去年當地大旱,水庫見底,莊稼枯死,幹源關的菜地依然郁郁蔥蔥,似乎天空也受到了眷顧。
幹院關的年輕道姑們,迅速建成了380多平方米的三清殿,近200米的圍墻,9米寬,1.3米長,1.93級臺階,3裏長,1.2米寬的幹院關公路,雕刻了鍍金的三清像,安裝了程控電話,成就了這座古老的道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