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星(1924 . 8 . 24—2018 . 4 . 7),江西東鄉人,切削加工與刀具材料專家、教育家,我國切削加工研究領域的開拓者之壹,中國工程院院士,山東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1948從廈門大學畢業後,艾星留校任教,先後在廈門大學機械工程系擔任助教、講師。65438-0953加入山東工學院,歷任副教授、教授。1999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01被聘為江蘇大學兼職教授;2018於4月7日在濟南逝世,享年95歲。
艾星壹直致力於切削、刀具及刀具材料、超硬材料加工等領域的理論和技術研究。
中文名:艾星
Mbth:新蓋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江西東鄉縣。
出生日期:1924年8月24日。
死亡日期:2065 438+2008年4月7日
職業:教學科研工作者
畢業學校:廈門大學
主要成果:1999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代表作品:《高速切削技術》和《切削參數手冊》。
政治觀點:黨員,中國的生產者黨。
角色的生活
1942 65438+2月,艾星被廈門大學機械工程系錄取。
1947 65438+2月,艾星畢業於廈門大學,獲工學學士學位,後留校任教。曾任助教(1947 65438+2月至1948 7月)和講師(1948 7月至660)
從1953到10,艾星進入山東理工學院(1983更名為山東理工大學,2000年聯合創辦山東大學),先後任副教授、教授。
1999,艾星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隸屬於機械與交通工程系(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
2018年4月7日7時45分,艾星在濟南逝世,享年95歲。
主要成就
科研成果
艾興開創了陶瓷刀具研究與設計的新理論體系,將切削與陶瓷融為壹體。截止到2014和12年底,艾星已經成功開發了6種陶瓷工具,其中3種為世界首創。建立了超聲波和間歇磨削-間隙脈沖放電復合加工的理論和技術,研制了專用DC電源和砂輪,開發了專用數控機床。提出了復雜曲面分解與重構理論,並開發了相應的軟件系統。
1966年,艾星主編了中國第壹本切削參數手冊,分別在1985和1994再版。截至2018年4月,艾星藝* * *已出版教材書籍9部,發表論文360余篇。
出書
期刊論文
鄧建新的艾星。SiC晶須對Al2O3/TiB2/SiCw陶瓷刀具材料高溫斷裂韌性的影響。矽酸鹽學報,1996(1):85-89。
艾星。大力開發和應用現代陶瓷刀具,提高切削效率。現代制造技術與裝備,1998(1):36-39。
星加,君茲,川鎮,等。先進陶瓷刀具材料的發展——功能梯度切削陶瓷。材料科學與工程。工程a,1998,248(1 _ 2):125-131。
把陶瓷刀具的研究推向國際先進行列。中國機械工程,1999,10(9):1033-1038。
艾星,陳元春,李九力,等。陶瓷粉末塗層硬質合金刀具的切削性能。工具技術,1999,33(8):3-4。
艾星。高效加工技術及其應用研究。中國工程科學,2000,2 (11): 40-51。
艾星,鄧建新,趙軍,等。陶瓷刀具的發展與應用。機械工人。冷加工,2000(9)。
艾星,劉占強,趙軍,等。高速切削刀具材料的進展和未來。制造技術與機床,2001(8):21-25。
艾星。高速切削技術和刀具材料的現狀與展望。世界制造技術與設備市場,2001(3):32-36。
艾星,劉占強。高速切削集成技術。航空制造技術,2002(3):20-23。
艾星。用先進的工具開發高速切削。技工:冷加工,2003(9):1-1。
艾星。堅持自主創新,加快發展,應用先進加工技術,提高加工制造水平。世界制造技術與設備市場,2006(1):36-40。
AiX,ZhaoJ,LiuZQ等。高速切削摩擦學的研究與發展.關鍵工程材料,2006,315-316:5 .
艾星,劉占強。海峽兩岸機電新技術與產學合作交流。國際學術動態,2007(1):51-51。
截至2018年9月,艾星已獲得10項國家發明獎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國家優秀教學成果獎1,國家和部級優秀教材獎1,專利7項。
人員培訓
艾星認為:做壹個誠實的人,做壹個誠實的學者,追求真理,造福人民,為國家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他堅信科學容不得半點馬虎,教育學生努力學習,刻苦鉆研,精益求精;他主張靜下心來學習,而不是把急功近利、浮躁之風帶到學術領域。
在學術研究上,艾星帶學生做實驗,親自核對每壹個實驗數據。盡量給學生提供學習和提高的機會。和青年教師、研究生合作寫論文、寫書的時候,往往會把自己的名字放在後面。他自己的研究項目支持他的學生申請。截至2018年9月,愛星已培養碩士研究生100余人,博士研究生、博士後60余人,並於2002年、2004年被評為全國優秀博士論文導師。
截至2018年9月,愛星先後獲得1項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1項國家和部級優秀教材獎。
榮譽表彰
社會公益服務
艾星曾任中國高校切削與先進制造技術研究會名譽理事長,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理事、特邀理事,山東省機械工程學會副理事長,香港城市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安交通大學、江蘇大學兼職教授。
個人生活
無論是艾星的個人弟子,還是在艾星影響下成長起來的專家學者,還是艾星的家人,都對艾星教授勤奮的治學態度印象深刻。艾老師幾十年來壹直工作在教學科研壹線,壹生踐行著“貢獻就是幸福,時間就是生命”的人生信條。山東大學教授、艾星弟子劉占強回憶說,艾先生的記憶力非同壹般。他能清楚地記得辦公室和家裏放了那麽多文件和書。當他需要那個資料的時候,他開口說在那個書櫃裏,哪個書架;聽他上課的時候,有人讓他打斷他或者接電話。他回來壹定會繼續剛才打斷的下壹句話,不重復,不遺漏。他的專業英語水平很高。雖然他的日語和俄語發音不準確,但他的閱讀和翻譯非常專業。超人的記憶力來自於他的勤奮。艾先生寫了很多讀書筆記。他對制造業學科、GDP等國家經濟形勢了如指掌,從來不用查資料。艾星的毅力也很有人情味,堅持爬山遊泳30年,從未間斷;牙疼就咬棉簽,堅持科研;尤其是在生命的最後幾年,他的腰椎和頸椎都怕著涼。四五月份,他穿著厚厚的棉褲,忍受著濟南的高溫。普通人很難天天去辦公室,如果不是他天天親眼所見,那是不可想象的。艾星先生的女兒艾亮說,他感覺父親壹直沒有下班,沒有周末,壹直在家學習,直到90多歲;為了練習外語,他五十多歲背了整本俄語詞典,七八十歲還堅持看英語頻道。我壹直堅持手抄報,家裏的手抄報都堆得整整齊齊。
艾星常說“教學不嚴,老師懶”。“在學術上,他是嚴謹的,數據的來源和公式的推導絕對準確。”艾星院士的秘書劉繼剛說,艾星先生至死都堅持親自批改研究生論文,大到行間的標點符號,小到論文結構。艾老師反復推敲,和學生討論,有的論文修改了五六遍。至於論文中的公式,是艾星老師親自計算的。有同學曾向艾老師解釋說,這些公式都是引用別人的論文。於是乎,艾星先生說,任何公式,不管是哪裏來的,都要反復計算,反復推敲。這樣才能保證博士論文的嚴謹性,這才是做研究的態度。工科生容不得半點馬虎,任何壹個失誤都可能造成無法挽回的影響。艾星院士的學生、山東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對艾星先生晚年修改學生論文的做法印象尤為深刻。艾先生用放大鏡,然後用手指指著文字壹行壹行地讀,用紅鉛筆在旁邊做了很多記號。同學們都說60篇論文是別人傳的,75篇論文是艾老師傳的。其他課程都能拿到90多分的高分,艾先生的也許85分就很不錯了。雖然艾先生對他的學生非常嚴格,但學生們都說艾先生是壹位“慈愛的父親”。山東大學教授鄧建新表示,艾先生對學生要求嚴格,但他非常關心和體貼他們的生活。他親自帶學生做實驗,親自核對每壹個實驗數據,盡可能給學生提供學習和提高的機會。在與青年教師、研究生合作寫論文、寫書時,艾星常常把自己的名字放在後面。而他自己的研究項目,卻支持自己的研究生申報,把榮譽讓給別人,自己默默奉獻。生活中,學生生病,他動員大家聯系醫生,60多歲冒著高溫到病房看望學生。雖然物質不富裕,但是學生家裏生病了,就把自己單位送的大白菜大蔥送到學生家裏。
艾星老師壹直是個低調的人,壹直把自己當成壹個普通的老師。他經常在國內和國外的高校、科研院所、企業講學,不遺余力地播撒科學和知識的種子。無論是面對同齡人的建議,還是企業界的咨詢,他都有求必應,不遺余力地提供幫助;他始終關心學院的改革發展,關心學院壹批中青年教師的成長。他願意為學院的發展而努力,願意彎腰為這些學術接班人做鋪路石和人生導師。劉繼剛回憶起第壹次見到艾星先生的情景。為了緩解他內心的緊張,艾先生對他說:“做我的秘書並不難。不要緊張。對於每個人來說,每個職業都只是社會中人的壹個標誌。想做事,首先要學會做人。做壹個正直的人,才能做事認真光明正大。”山東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教授趙軍說,艾先生的壹生是對“先做人,後做人”的最好詮釋。他在科研工作中壹直謙虛謹慎,待人真誠,從不以權威或專家自居。每當有學者來我們學校訪問,或者有企業專家稱他為艾院士,他總是笑著說:“我只是壹個普通的教授。不要叫我院士。我還有很多要向妳學習的地方。”艾先生的高尚品德壹直受到學院同事的推崇,所以在評選先進的事情上,艾先生總是第壹個當選,但艾先生總是說自己有足夠的榮譽,應該把所有的機會都給年輕人,為他們鋪路。山東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教授說,自從我見到艾老師,我總覺得這位老師與眾不同。多年後總結為學者的專註和老師的堅持。是艾先生辛勤耕耘,治學嚴謹,教書育人,回報年輕壹代的品格,培養了壹大批優秀人才和壹支優秀的教研創新團隊,為我國切削和先進制造學科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所有參加座談會的老師都對艾星先生的勤儉節約印象深刻。艾星先生的女兒艾亮說,節儉已經融入了父親的血液。艾先生手裏有很多科研經費,但在使用的過程中,他是“精打細算”的。因為他有壹個最根本的原則:“國家和人民給妳的錢,是用於科學研究的,是用於經濟發展的。我們壹定要對得起國家和人民對妳們的信任,壹定要用好國家的每壹分錢。”在學生趙軍眼裏,艾先生的生活極其簡單。他穿了幾十年大家都很熟悉的外套,他辦公室的幾個木櫃也用了幾十年。他常說櫃子只是用來存放文件的,不是用來展示的。既然還能用,為什麽還要改?他在日常工作和學習中親自影響著身邊的每壹位工作人員和學生。長期以來,使用印刷紙起草或非正式文件是壹個不成文的規定。他經常在參加各種會議時向學生分發塑料文件袋和筆記本,用自己的行為為學生樹立了節約國家每壹項資源的榜樣。就是這樣的人,舍不得多花壹分錢。2008年汶川地震期間,他主動向黨組織繳納了5000元的特殊黨費;家裏幾乎沒有不到40歲的物品,就連他穿的襯衫都打了很重的補丁,但汶川地震時他毫不猶豫地捐出了自己唯壹的壹件軍大衣。“我是黨員”“我是黨員”“黨員要帶頭”,這是艾先生在日常工作中常說的話。艾老師這樣說,更是這樣。直到近90歲,無論是學習政治,還是組織生活,艾先生總是準時來到會議室。山東大學教授、機械研究所黨支部書記張金生拿著厚厚的壹疊學習筆記說。艾先生始終以壹名普通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具有高度的理論認識水平、高度的政治覺悟和政治立場,始終在思想上行動上與黨中央保持高度壹致。他能以身作則,帶頭參加學院開展的每壹次主題教育活動,始終關心國家的發展,始終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從事科研、教育和教學工作。
性格評估
艾星的壹生,他學而不厭,教而不厭,思而不厭,支持後輩。他的逝世是山東大學的巨大損失,也是中國科學界和教育界的巨大損失。(山東大學評論)
艾星院士長期致力於機械加工領域理論和技術的研究與應用,在國內外機械工程教育界和學術界享有很高的聲譽。(大眾日報評論)
艾先生的學識和人格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楷模。以艾先生為代表的老壹輩知識分子的成就和貢獻,是學院的寶貴財富,是所有山大機器人都應該倍加珍惜的。今後,學院將開展壹系列緬懷艾星院士、凝聚艾星精神的活動。(山東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黨委書記邱道斌說)
正是王先生在挫折面前從不低頭的剛毅性格,使他在沒有經費、沒有政策支持的困難情況下,堅持在切削加工領域的研究,才有了國內最大的切削加工隊伍,山東大學有了“切削加工聖地”的美譽。(山東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院長黃發祥說)
專註教學科研70年,先進制造之花永遠綻放。陶瓷工具樹旗,高速切領時代。分解重構巧妙,復合處理出新的色彩。弟子遍遊天下三千回,山高水長。(山東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張建華教授在艾星院士遺體告別儀式上)
後人的紀念
2018年9月9日,山東大學終身教授艾星院士追悼會暨師德師風建設座談會在千佛山校區創新樓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