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有壹座唐代的古廟。平日遊客不多,但壹到秋風起、草木滿黃石時,古寺裏就擠滿了人,遠道而來的遊客只為壹睹這兩棵古銀杏樹的魅力。這是壽縣的報恩寺。
古寺建於唐朝貞觀年間,據說是奉唐玄奘之命而建。在唐玄奘西行求法之前,他已經走遍了全國。那時候,他還年輕。西征歸來,四十三歲,壽縣離長安很遠。唐玄奘親自監督修建的可能性不大,但派弟子修建是有可能的。
這座寺廟最初叫托曾吉,建成後名聲大噪。北宋時,有九座塔存放遺物。蘇軾遊古寺時寫道:“壽州已見白石塔,矮塔未轉黃茅崗。”
1862年佛塔被毀,只剩下三層。1977被徹底拆除,現在只剩下佛塔遺址,壹片荒涼。令人驚訝的是,在拆除佛塔時,在佛塔下意外發現了地宮。地下宮殿裏有華麗的壁畫,還有壹個裝有銀棺材、金梳子和壹些遺物的石盒子。
這些舍利子是哪個和尚的?誰做了這麽漂亮的金棺材?這些問題都沒有答案,卻增添了報恩寺的神秘色彩,告訴世人古寺的輝煌。
我有幸看到了保存在壽縣博物館的金棺材和遺物。有幾十件遺物,像大大小小不同顏色的玻璃球,有小的金花瓶,做工精致。它們全身彩繪,精雕細刻,想必價格不菲。這兩件文物也成了壽縣博物館的寶貝,每天吸引著眾多遊客。
報恩寺改名為明朝。據說寺廟裏的住持曾經救過壹條大蛇。後來方丈生病了,大蛇來舔方丈的身體消除疾病,因此得名報恩寺。傳說畢竟是傳說,沒有人會希望大蛇救命,但名字的來源壹定和報恩有關。
在安徽壽縣,大家都知道報恩寺的名字,在民間享有很高的聲譽。到了壽縣後,我的第壹個景點就去了這裏。這座古廟坐落在壹條小巷裏。我去的時候正在修路,周圍都是鐵門。我轉身離開,沒有找到入口。
回去後我想,這麽有名的寺廟,應該留個活路。果然,第二次沖向它的時候發現了壹個缺口,可以彎腰穿過去。有香的人走過,只因為我第壹次太不小心,多走了壹趟。
古寺很祥和,黃墻綠琉璃瓦,蒼松古樹,看起來像是壹座千年古寺。寺廟不收門票,隨意進出。門口連個和尚都見不到。正是:“深巷古寺,千年無聲。”
山門上有壹副對聯:雖天宇闊潤,無無根之草,佛門皆窮難人。我很喜歡這幅對聯。常說佛教能穿越人。其實妳能穿越的終究是自己,去體驗,去感受,去修補,去慈悲,去穿越自己就是解脫。
我直接去了大雄寶殿,這是寺廟裏最宏偉的建築。寺廟前種著兩棵古銀杏樹。
兩棵銀杏樹均為雄樹,種植於公元635年,與古寺同齡,進壹步驗證了報恩寺的年代。65,438+0,000多年來,古樹和古寺並肩而立,歷經風雨。春去秋來,寒去夏來,繁華盡,已遠離紅塵。它見證了壹代又壹代的變遷,早已成為壽縣人心中的神樹。
從我國佛教的角度來看,銀杏本身就是壹種聖樹,銀杏是我國僅存的珍稀樹種之壹,被譽為“活化石”。
它的金葉可以生長千年,枝繁葉茂。銀杏是聖果,被稱為“中國的菩提樹”。留在金秋時節,猶如閃亮的金甲,璀璨奪目,勾勒出壹幅絢爛美麗的秋日美景圖。
壽縣古城內有11千年銀杏樹,被稱為壽縣國寶銀杏樹,最密的兩棵在報恩寺。兩樹高20余米,單樹為林,遮天蔽日,蔚為壯觀。只是我去的時候時間還早,葉子還沒有全黃,黃的是綠的,處於過渡階段。
據說11在10月中旬全部變黃。那時候整棵樹就像壹個金色的童話,秋天的時候很驚艷。很多遊客都會來這裏壹片壹片的撿樹葉,因為銀杏樹在寺內生活了1300多年,樹葉沾染了靈氣,所以會有很多人來撿樹葉留作紀念。
大雄寶殿有十八羅漢泥塑,是不可多得的珍品。是清代雕塑家楊惠芝的作品,現僅存十五尊。在中國所有的寺廟中,楊惠芝的十八羅漢只有三套,另外兩套分別位於杭州和拉薩。克壽縣只是壹個小縣城,可見報恩寺的地位。
然後是“毗盧佛殿”,供奉的是毗盧真納佛,是釋迦牟尼的達摩佛。有三種佛體,即:毗盧禪那佛、盧佛和釋迦牟尼佛。魯是向身體報告的佛,釋迦牟尼佛是回應身體的佛,也就是活在現實生活中的佛。
青苔階日不掃,秋風中銀杏葉落。如今深秋已至,報恩寺的銀杏即將驚艷。如果妳想欣賞燦爛的秋色,就來這座千年古寺吧。
地址:安徽省淮南市壽縣老城區。不接受門票。
交通:老城區公交車少,建議打車或者騎自行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