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益普及的陪護咨詢服務離專業化還有多遠?
陪看病,排隊掛號,交錢買藥...從去年開始,陪診的服務越來越普及,嚴君如的同事也越來越多。資料顯示,各大電商平臺上提供咨詢服務的店鋪超過500家,分布在京、杭、Xi安等醫療資源豐富的城市。過去壹年,有2.6萬人在淘寶上搜索“咨詢”。
需求上升的背後,是哪些群體花錢買服務?做陪護治療師需要哪些技能?這個新興行業離專業發展還有多遠?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幾位從業者。
就醫的痛點催生了陪診的需求
在他看來,陪護醫生要做的就是幫助“剛需人群”提高就醫效率。“交費、做檢查、接報告都是分樓層的。很多患者身體不方便或者不熟悉流程,幾個小時就輸了。壹個大叔曾經等了壹天沒看病,因為他不知道要先分診。有顧客跟我感嘆,醫院像迷宮,妳像導遊。”
作為“杏仁護衛隊”的創始人,李建新的入行決定源於幾個“孤獨的時刻”。壹次急性十二指腸潰瘍發作,身邊沒有家人,他忍著疼痛在醫院來回穿梭,“那壹瞬間被孤獨擊中。”後來他老婆懷孕了,他挺著大肚子去產檢。他忙於工作,沒有感到虛弱。
在互聯網行業深耕多年,李建新敏銳地意識到,有同樣煩惱的人不在少數。去年年初,陪讀咨詢行業開始被媒體關註,“杏仁幫”就是在這種趨勢下誕生的。目前公司擁有100多名隨行醫生,服務範圍已覆蓋杭州、南京、合肥等六個城市。
和李建新壹樣,沈陽人劉珊珊也在日常需求中找到了機會。剛決定創業的時候,她很看好老齡產業,但壹直沒有找到切入點。壹次,家住撫順的月經來沈陽看病,上海的表姐向劉珊珊求助。“折騰了十幾天,表姐覺得不好意思,送了我壹份禮物。”
這次經歷讓她直面了老年人就醫的痛點,也看到了背後廣闊的市場。不久後,劉珊珊創辦了“安安陪護診所”,這也是東北第壹支陪護診所團隊。截至目前,公司每月接單約500單,收費標準為半天198元,全天298元。
劉珊珊發現,對於這個價格,兩代人的接受程度是不同的。“壹般都是年輕人給父母下單,老年人舍不得花錢,但是對於孩子來說,請假的成本其實更高。很多顧客會提前打招呼,讓陪同的醫生自稱是他的朋友。”劉珊珊笑著說,雖然經常擔心露餡,但也有實實在在的滿足感。“壹個客戶曾經反饋說她媽媽會問‘那個朋友還能陪我嗎?’" "。
服務內容不僅僅是跑腿。
比起陪護醫生,劉珊珊更願意把自己的工作定義為“訪視策劃”。“比如很多考試都需要預約。有些異地患者過來做檢查,當天做不了。食宿費用很高。我們會幫他提前計劃,代他開考。病人來了就直接做,醫生當天就能看結果。”
“陪醫生不只是跑腿。服務從收到訂單的那壹刻開始。”劉偉說,她會提前和患者溝通,了解病情和醫療訴求,也會讓異地的患者準備好單據、核酸證明和之前的檢查報告。“既要辦好醫院,熟悉內部結構,又要了解醫生的專業知識,以防客戶咨詢。”
就診前壹天,如果病人可能需要驗血,她會建議對方空腹,記得帶礦泉水和面包。出診當天,她的職責是幫助患者與醫生溝通,然後將醫生的建議反饋給家屬。“很多人壹緊張就分不清病情或者忘記問題。”剩下的時間,劉珊珊會安排最有效率的檢查順序,然後把患者放在休息區,拿著壹疊單子在周圍排隊...
“幫助患者提升就醫體驗,為醫院減輕導醫負擔,才是陪醫的價值所在。”李建新告訴記者,“杏仁幫”的陪護醫生大多有相關經驗,要麽是兼職醫生或護士,要麽是熟悉醫院的醫療從業人員。但在他看來,這個行業具有壹定的公益屬性,技能門檻並不高。最重要的是要有愛,有責任心,有同理心。
去年,壹位來自安徽的單親媽媽帶著她的孩子到浙江省兒童保健醫院就醫,李建新接收了他們。“到了醫院,發現當地醫生介紹的專家都掛不上號,患者母親急得大哭。巧的是,隊伍裏有省中醫院的醫生。經過協調,他給孩子加了壹個號,他媽媽壹直說謝謝。”李建新說,雖然掛號不是平臺的事,但“有能力就幫忙”應該是陪護醫生的態度。
必要時,隨行醫師還充當患者周圍的“錨針”。嚴君如曾陪伴壹位60歲的惡性腫瘤患者。另壹個人被檢查結果嚇到了,坐在走廊裏哭。“我壹直陪著她,安慰她,講壹些預後好的病例,阿姨的情緒也慢慢緩解了。走的時候對我說:‘我的孩子,多虧有妳在身邊。’"
規範發展是必由之路。
“陪護咨詢服務作為壹種低頻需求,已經進入大眾視野,但觸達還不夠。”李建新認為,該行業仍處於相當早期的階段。“我們發現很多患者有需求,但對這個行業並不了解。反過來,我們可以提供服務,但是找不到客戶。”嚴君如覺得消費者的習慣沒有得到有效的培養。“很多客戶會持懷疑態度,會反復確認‘妳不是騙子吧?’" "
劉珊珊發現,醫院和醫生對陪診服務的評價呈現兩極分化。“有些醫生把我們當成幫手,認為陪診服務可以緩解醫患矛盾,而有些醫院態度謹慎,覺得我們是從錯誤的道路上走過來的。”
難以建立信任的背後是市場本身的魚龍混雜。劉珊珊說,隨行咨詢服務的收費標準與各地收入水平掛鉤,半日價格從150元到400元不等。然而,壹些商家惡意壓價競爭,擾亂市場,壹些黃牛打著陪診的旗號,承諾幫患者搶專家號,走綠色通道,堵塞手術。
“有的人賺的是陪診醫生的錢,不是用戶的錢。”李建新說,在短視頻平臺上,有人打廣告招聘陪護醫生,以介紹工作為誘餌付費培訓,但以目前的行業體量,根本無法兌現。
記者發現,更讓從業者為難的是,陪護醫生作為壹個新興行業,在準入門檻、服務流程、糾紛解決等方面還沒有形成統壹的標準,壹切都要靠自己摸索。
李建新同意團隊的意見,醫療服務涉及個人隱私,患者患病的照片和錄音必須及時銷毀;為避免糾紛,服務殘疾或半殘疾患者時要求有家屬陪同。劉山做了“風險告知”,明確了雙方的權利義務,還為每位患者購買了意外險。
在老齡化問題凸顯的當下,隨行輔導員有望成為化解“看病難”的重要力量。"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研究員潘鶴林指出,相關部門應推動建立規章制度,設定合理的準入門檻,盡快明確服務和收費標準,對機構進行審批或備案;未來還應協助成立行業協會,促進服務水平的提升,引領行業走上規範化發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