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是以什麽命名的?安慶府?用什麽?徽州府?第壹個詞。本文特為大家搜集整理安徽民俗和資料。歡迎閱讀!
壹,安徽民俗文化歷史悠久
安徽的名稱始於清初,以安慶和徽州的首字母命名。康熙六年(1667),江南省正式撤銷,分為安徽省和江蘇省。安徽省雖然建省較晚,但開發很早,歷史悠久。早在2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安徽人的遠祖就曾在這裏繁衍生息。賀縣猿人頭骨的發掘得到了證明。
古代安徽淮北、淮南、江南都經歷過氏族社會階段。據史料記載?夏本紀記載,帝宇?封臯陶後,他被派往英國和六個國家。?英語,在金寨縣南部;六、六安縣現地名。說明早在公元前21世紀,中原的嚴姓家族已經到達淮河流域,夏族南下,導致中原文化大量湧入。總的來說,淮北是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的繁盛之地,是江淮和青蓮崗文化之間的地區。
原始社會末期,安徽的兩淮地區是和南方部落建立的方國的領地,中西部是蜀人,東北是徐人。江南壹帶是百越部落的地盤。
懷夷是東夷的壹個部落,彜族起源於東北,是壹個以鳥為圖騰的民族。據史料記載,商武邑時期(約公元前11世紀),彜族人沿海南下,最早到達山東戴維。西周幾經打擊,南移至淮河流域,主要分布在皖北、皖東、蘇北。安徽的徐、舒分屬同壹宗族的不同支系。在建立的方國中,實力最強、疆域最廣、文化最高的是徐人建立的徐國。最初到達這裏的人和夏人從事農耕、漁獵,在兩淮種植小麥,在兩淮種植水稻和湯魚,並有築壩的傳統。當然,它們只是村裏的小規模水利工程。西周曾多次出兵攻打懷壹。後來吳楚兩國強大起來,在淮河流域打了很長時間的仗。徐和蜀人在的影響下搖擺不定,最後被楚國吞並。
在古代,皖南地區,尤其是山區,人煙稀少,幾乎荒蕪,是百越人居住的地方。夏商時期,甘人南遷至長江中下遊,部分甘人進入皖南,與當地土著越人融合,建立了壹些新的甘、越部落群。根據何光嶽的《百越源流史》,咦?這是壹把木柄斧頭。越人以霰砍樹燒香為生。直到秦漢統壹中國,大部分幹越人並入漢族,壹部分進入皖南山區,成為山越人。
1949以來,安徽文物考古新發現層出不窮,不僅搶救保護了數萬件珍貴文物,豐富了館藏,還揭示了壹系列古代民間文化遺存。20世紀50年代在亳縣釣魚臺古遺址發現炭化小麥,80年代在含山縣大城墩發現米粒結塊,說明當時皖北、皖中氏族部落的生產水平和耕作方式。特別是1979年至1982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潛山縣薛家崗文化遺址進行了五次發掘,共出土文物2000余件,分為石器、玉器、陶器三大類。石器包括刀、斧、鋤、鑿、鏝、鏟、石球、磨刀石、網墜、紡車等。大多磨得很細,刀刃鋒利。有些石刀、石鏟的孔外繪有紅色蓮花狀圖案,結構嚴謹,線條優美。其中九孔、十壹孔、十三孔大型石刀為國內首次發現。日用陶器有鼎、壺、盆、碗杯、甑、罐狀器皿,大多造型獨特,表現出鮮明的地方特色。制陶的方法是從手工到輪制。陶器有兩種,泥陶和混沙陶。外觀多為素光,胎薄而勻,形圓,說明當時安徽人的制陶技術達到了壹定的水平。出土玉器有環、花、管、鏟、閥等,雕刻精美,花紋對稱,工藝高超。此外,還出土了60多件有花紋和孔洞的陶球,腹中有丸,響亮清脆悅耳,精致巧妙。這些文物科學確定是公元前3700年?三千年。1987年間,江淮之間含山縣淩家灘墓出土陶器、石器、玉器、瑪瑙、水晶等隨葬品700余件。特別有意義的是,八卦圖原玉與玉龜同墓,說明安徽人早在氏族社會就形成了河圖、洛書、八卦圖的觀念,說明安徽史前文化已經發展到相當程度。
上述原始社會和夏商周時期遺存的考古發現,在安徽可以說只是個開始,以後還會有更多的發現,讓我們壹窺安徽更為豐富的懷壹、越人、土著安徽人的民俗文化遺存。
第二,楚文化對安徽民俗的影響。
西周時期,崛起於江漢平原的楚國東進。公元前538年,打敗皖北和皖東的懷壹,逐漸吞並了淮河流域以勝姓和燕姓為主的部落和小國,占領了安徽的淮地區。當時江南是吳國的地盤。滅吳後,吳成為疆域之外的地方,但很短暫,很快安徽就成了楚地。楚文化的東傳與楚人的東進是同步的。隨著楚人的東進,楚文化從漢水傳到淮水,從長江中遊傳到長江下遊。在時尚的潮流中,這股新風逐漸傳遍江淮大地,如沐清風。楚人在東方取得了成功,但在西方卻被強秦逼得壹敗塗地。公元前261年,楚威因秦逼迫遷都,即從湖北江陵遷至安徽阜陽,後又在恐懼中遷至壽春(今安徽壽縣),壽春稱應(都)。楚國統治安徽三百多年,後期楚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東移,安徽成為楚人最後的歸宿。因此,安徽民俗文化在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深深打上了楚文化的烙印。
最初安徽淮南、江南壹帶盛行土墩墓,葬俗與吳越人相同。壹般不挖墳坑,把地面封成土堆。墓底用石灰、燒過的土或草木灰覆蓋,沒有發現埋葬工具。但在楚俗的影響下,到了戰國時期,安徽的平葬習俗基本消失。由土墩墓改為坑墓,無疑是葬俗的壹大變化。從六安、舒城墓葬的發掘來看,戰國早期墓葬的青銅禮器屬於楚制,器內裝青膏泥,也是楚俗,被濃厚的楚風所取代。在戰國晚期的墓葬中,從文化面貌上很難與楚墓區分開來。
楚人迷信鬼神,巫術盛行。王逸在屈原的《九歌》中說。人們相信女巫和鬼魂,妓女也很多。?《荊楚隋史集》載:?俗話說的12月8日?蠟鼓春草?,村民們便打起腰鼓,戴上胡工頭和金來驅趕疫情。?歷史上的皖南,巫術觀念也很強,而在民間遊戲迎神的活動中,老鄉相對比率如何?直到解放前夕?跳五艙?、?跳鬼?、?跳?還是比較普遍的,各種膚色的人都戴著神的面具,載歌載舞,驅邪。如今,皖南池州保存著壹種古老而罕見的戲曲——儺戲。表演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儺儀和儺舞。正戲?儺舞和吉祥話,演員戴面具,具有濃厚的巫術色彩,表演僅限於祭祀活動。這樣才能看出楚文化對安徽民俗文化的深遠影響。
在楚人的習俗中,有太陽崇拜、火崇拜和鳳凰崇拜。楚人在6月6日慶祝太陽的生日,安徽民俗至今還保留著太陽會和關於太陽的禁忌,比如男人不準在太陽下撒尿,女人不準帶月經到太陽下。楚人有拜火習俗,安徽民俗卻保留至今?三十火,十五燈?;在皖西潛山地區,婚禮當天,新婚夫婦要沿途索要火種。崇拜太陽和火必然是紅色的。安徽民間用了幾千年。紅色?這是喜慶的顏色。楚人崇拜鳳凰,在日本和中國都視其為火鳥。安徽人保存了很多關於鳳凰的傳說,很多地名也被冠上了?鳳凰?字,如鳳臺、鳳陽。而安徽民間對鳳凰和尊龍的崇拜,反映出安徽民俗既受到楚風的影響,也受到嶽、周人的影響。安徽的很多民俗都和荊楚風俗類似,甚至村名都受楚人念念不忘故都的觀念影響。楚被秦滅後,楚人散居流亡全國各地,其村落也叫?哎?所以安徽壽春附近的村子還在喊?荀子?比如王大鷹、張筱膺、李佳穎等等,所以有人稱之為安徽民俗文化?董楚?民俗文化。總之,安徽民間文化早期深受楚文化的影響,特別是楚文化中的進取精神、開放精神和創造意識被安徽人民所吸收,創造了輝煌的淮北文化、皖江文化和新安文化。從某種意義上說,安徽民俗文化是淮河流域的淮夷文化、江南的山越文化、中原的楚文化和華夏文化融合的產物。
三、秦漢至明清時期安徽民俗文化的變異
秦滅楚後,楚文化在安徽的影響依舊。在楚文化領域,道教是楚論的主流,此時淮河流域的道教仍處於受尊崇的地位。秦亡漢盛,漢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是,淮南王劉安和他的客人創造了壹部經典來宣揚道家學說?《淮南子》推崇老莊,鄙視儒家,抵制獨尊儒術。結果劉安和他的客人都以叛國罪被殺,涉案人數上萬。此後,儒家文化從北到南逐漸占領安徽,形成了儒道並存的格局。處於主流文化中的儒家思想逐漸滲透到安徽民間文化中,促使了安徽民間文化的變化和發展。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由於各種政治集團的戰爭,三國鼎立。曹操占領皖北,孫吳占領長江兩岸和皖南山區。隨著漢人的南遷和江南的開發,居住在皖南山區的山越人與漢人的矛盾加劇。當時皖南山區的居民是怎樣的?那只鳥的聲音是什麽?山地越南人。山越人的原始文化是單壹的山越文化。山越文化有什麽特點?禮儀小知識?、?強硬又尚武?。三國時期,皖南被劃入吳國版圖後,山越人?按山保,不交王租?,?用物質力量保護和保衛農村?反對孫吳政權。為此孫武與山越打了很多仗。直到建安十三年(2008年),孫權部將何啟平定山越,山越人正式成為吳的編修,從而開始了漢文化與山越文化的融合。
西晉末年,中原發生了什麽?永嘉之亂?,造成人口向南方遷移的高潮。皖南,尤其是徽州,成了北方豪族的避難所?桃花源?更多中原人遷居皖南,使皖南真正進入大規模墾荒開發時期。北方人向南方的遷移,不僅為南方的經濟文化發展註入了強大的活力,也直接影響著社會風俗習慣。土著山越人和中原士紳的原始武士精神?保護國家?結合,形成的概念?武俠之風?。《風俗倫理考》說:?武風盛行於梁、陳、隋時期,如程中莊、王越國等,皆守寨。?山越人也在與外來移民的融合中逐漸改變生活習慣,山越文化逐漸融入中國文化體系,使得皖南?大眾興趣轉向高雅?。
南朝時期,佛教信仰在中國南方迅速傳播,上至帝王貴族,下至普通文人雅士,無不被這種蘊含著深刻奇妙理論的外來信仰所傾倒和陶醉,沈迷其中。影響長江各地,鑄佛像風氣盛行。金鎮北將軍的兒子劉,還是個孩子。他在蕪湖看到人家倒佛像,就把頭上的金鏡摘下來,給他媽倒。說明劉宋時期的佛教思想得到了普遍的深化。到了齊梁,更是雪上加霜。拜佛在當時成為壹種習俗,不僅僅是?吸引壹股清流?然後呢。炫俗?。因此,皖江地區的民間信仰和習俗仍然保留著濃厚的佛教氣息。
南宋以後,對安徽民間文化發展有深遠影響的人,都應該力推朱理學。從南宋到元明清,安徽民間雖然有各種信仰,但都被打壓。只有理學處於獨占地位,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在安徽,尤其是皖江、徽州壹帶,形成了?獨尊儒術?社會景觀,不僅造就了中國文壇數百年的影響力?桐城派文學?而壹大批在中國家喻戶曉的文人墨客,更是使社會風氣大變,使腐朽的民風更有生命力,道光《休寧縣誌》記載:從景逸的田野到深山幽谷,都有人們居住的地方,包括學習、教師和書籍、歷史。他的學習是以朱為縣的第壹任老師。所有的六經百家書註都不是朱編的,所以父兄不思教,子弟不思學。?由於狂熱地鼓吹朱成的理學,到?讀朱的書,學朱的教,領會朱的禮?(明州吳家典)以此為榮,使徽州民風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比如徽商以理學的義利觀為教條,那麽?嘉爾豪儒?,到?仁、禮、智、信?為生意爭論。朱成的理學講究忠君孝,男尊女卑,喪服,修宗廟,建碑,因而大量?處女女?、?孝子孝孫?為傳統倫理犧牲自己。清代文學家趙濟世在《寄園》中指出:?新安最猛,壹城半他省。?總之,理學的傳播對皖南民間文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壹方面起到了教化風俗的作用,另壹方面也強化了民間文化的封建保守狀態。
第四,安徽民俗文化的劃分及特點
安徽省地跨長江、淮河、新安江,其中長江、淮河橫貫全境,自然地貌南北差異較大。淮河以北,平原遼闊,縱橫交錯;長江和淮河之間,西部是山脈,東部是丘陵;長江兩岸,河湖交錯,水鄉沃土;皖南山區,群峰雄偉。省內各類地貌分布,宜農宜林,物產豐富。由於安徽地處中緯度地帶,天氣情況多變,地形多樣。冷暖氣團活動頻繁,降水年際變化大,旱、澇、風、雹、凍等災害頻繁。特別是黃河奪淮,造成淮北地區水系混亂,各種災害連年不斷。舊時代的人?背著花鼓走來走去?;有的以玩皮影戲、耍猴、賣藝為生;有的幫派扭曲,移民養出村外流吃。1949之後,我們奮力治水,制服水旱災害。然而,災難仍然無規律地襲來,威脅著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由於自然環境的差異,不同地區的城鄉人民的生產、生活、語言都有不同程度的差異,對當地的民俗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淮河流域毗鄰中原。歷史上戰亂災害頻繁,民風普遍倔強尚武,如《壽州誌》所記載。民風淳樸?學習簡單消極,性強勢是禁忌,是自殺。?在這種文化氛圍下,孕育了壹大批睿智、足智多謀、胸懷大誌的傑出人物和慷慨悲歌,壹次次驚天動地的事件,讓世界各國刮目相看。長江兩岸,魚米之鄉,男耕女織,人們勤於崇尚文學。據《安慶府誌》說,在沿江丘陵山區。男耕女織,簡單無文。黃頭發的老人,壹些不了解城市的人。搬遷,不擅商賈,鮮厚,富少。?《河州誌》在描述長江邊的圩田時說:?女工還是比較強勢的,壹旦走了壹個緯,難怪文章交錯。男人和女人還在開拓,他們為心愛的人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沒有山鹽的逃避,沒有城市的譏誚,沒有雕刻,沒有遊客的外物來動他們的野心。?200多年了?桐城派?也出生在這裏,享受嗎?天下之章,在桐城嗎?名聲。徽州地狹人稠,重賈而擅儒。?以商戶為壹級業務?。民謠:?我出生在惠州,十三四歲,在國外丟的。。王銘師真說:?會徽習俗太多,人十三在市,十七在天下?。徽商以理學為教條,故稱?嘉爾豪儒?。正是因為淮河、長江、新安江孕育了各自的地域文化,即淮河文化、皖江文化、新安江文化,構成了安徽燦爛的歷史畫卷。
民俗文化是壹個國家或地區歷史地位的證明。安徽民俗文化歷史悠久,豐富多彩。為了創造新的社會主義文明,我們應該對其進行科學的發掘和整理,有效地弘揚優秀的民俗文化,創造新的民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