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競爭優勢理論概述
邁克爾·波特認為,壹個國家不可能讓所有的企業和產業都具有國際競爭優勢,國家競爭優勢的比較應該從產業(行業)的角度進行考察才有意義。他把決定壹個國家競爭優勢的因素歸結為生產要素、需求要素、相關配套產業、企業戰略、結構與競爭、政府作用、機遇等。在此基礎上,他構建了壹個國家競爭優勢的“鉆石模型”。波特在《國家競爭優勢》壹書中,不僅論述了這壹理論對制造業的適用性,還論述了其對服務業的適用性。在這種情況下,筆者認為這壹理論同樣可以用於作為服務業重要分支的咨詢業,尤其是生產要素、相關配套產業、政府作用和機遇這四個要素對提高咨詢業的競爭優勢尤為重要:
(1)壹個國家要想獲得競爭優勢,高級因素遠比初級因素重要。咨詢人才作為高級要素,是咨詢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美國擁有強大的國際會計行業和管理咨詢行業,主要依靠相當數量的MBA畢業生,因此大規模的研究生校級業務培訓在其他國家並不多見。
(2)壹個國家的產業要想獲得持久的競爭優勢,就必須在國內獲得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相關產業的支持。正是由於信息技術和高科技產業的快速發展,美國的咨詢業在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中期發展迅速,年增長率約為33%。
(3)政府可以通過政策調控創造競爭優勢。美國政府把咨詢程序作為決策過程的法定程序,要求重大決策和大型項目必須咨詢論證;英國以各種方式幫助咨詢公司發展海外業務。得益於政策的支持,英美兩國都有自己明顯的競爭優勢。
(4)抓住機遇發展壹個國家的咨詢業非常重要。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抓住了二戰後重建的機遇,促進了咨詢業的快速發展。
二、中國咨詢業的競爭優勢分析
1,從行業競爭指數分析
貿易競爭指數是指壹國某產品的進出口貿易差額占該產品進出口貿易總額的比例,即貿易競爭指數=(出口-進口)/(出口-進口)。根據中國歷年統計年鑒,從1997到2001中國咨詢服務出口、咨詢服務進口、貿易競爭指數見表1。可以看出,近年來我國咨詢業競爭指數為負值,說明我國咨詢業競爭力不強,咨詢業整體水平亟待提高。
2.從咨詢業占GDP的比重分析
以咨詢業比較發達的上海為例,根據2000年和2001年上海統計年鑒的相關數據可以看出,咨詢業占GDP的百分比從1990大幅上升到20天,但總體來說百分比值並不大,最近兩年壹直保持在1.15%。
從全國情況來看,形勢更加嚴峻。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00年我國GDP為89403.6億元,但咨詢業營業額只有近1000億元,咨詢業占GDP的比重僅為0.11%。這說明中國的咨詢行業是年輕的。
3.從產業集中度分析
1999年,在中國工商登記註冊的咨詢公司有13萬家,但真正從事咨詢業務並在中國有壹定實力和知名度的企業不到100家。由此可見,我國咨詢公司雖多,但並不代表產業規模,咨詢行業處於“小、散、弱”的狀態。從1995到1996的全球前40家咨詢機構年咨詢總收入為273億美元,約占全球咨詢總收入的37%,每家咨詢機構平均年營業收入為7.2億美元。
三、對中國咨詢業發展的啟示
1,提高咨詢師的素質
人才是咨詢業發展的關鍵,但我國咨詢師的素質參差不齊,專業人才少,復合型人才匱乏,尤其是真正有咨詢經驗的人才。為了盡快提高咨詢人員的素質,我們應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嚴格的資質制度,設立專門的咨詢人員資質考試機構、監督機構和評估機構,持證上崗,區分資質等級和資質範圍,最終實現我國咨詢人員的專業化和規範化。
(2)提高咨詢師的社會地位和聲譽,增加從業人員的收入,從各方面提高咨詢業的魅力,吸引優秀人才從事專業咨詢工作。
(3)加強咨詢師的培訓和後續人才的培養。咨詢行業要求從業人員不僅要有較高的專業水準,還要熟悉相關的法律、心理、社會及相關科學知識,具有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敏捷的思維能力,此外還要承擔法律和社會責任。這就需要有完善的培訓機制,幫助咨詢師不斷提高能力和素質,更好地服務社會。此外,還必須重視咨詢人才的後續培養,建議在高校開設咨詢專業,既能減緩目前咨詢專業人才的短缺,又能滿足未來對咨詢專業人才的需求。
2.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咨詢業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支持。我國政府出臺了壹系列相關政策來促進咨詢業的健康快速發展。比如1992,國務院頒布《關於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的決定》,明確提出加快發展會計、法律、科技咨詢等咨詢服務業;1999在《關於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新技術,實現產業化的決定》中,黨中央、國務院進壹步強調要大力發展中介服務機構,積極發展信息咨詢服務,為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提供經營管理、市場營銷、信息、金融、財務和法律服務,這標誌著中國咨詢業進入了壹個新時代。盡管如此,中國咨詢業在國際市場上仍處於弱勢地位,需要進壹步加大支持力度:
(1)加快咨詢業立法工作,將咨詢程序作為決策過程中的法定程序。
(2)建立統壹有效的行業協會,完善其監督和服務功能。
(3)采取壹系列鼓勵政策,在信貸和財稅方面給予優惠,並在適當時候設立咨詢基金,為咨詢業的發展提供資金支持。
3.加強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與咨詢行業密切相關的行業主要是信息行業。在信息技術和高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如何及時準確地獲取、處理和利用信息,已經成為咨詢業決策中面臨的最重要的問題之壹。然而,我國有限的信息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大部分信息資源被政府機構所控制,影響了信息產品的質量。為此,今後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1)建立健全信息發布、收集、整理篩選、分類管理的制度和規定,加強信息的數據庫管理,實現信息資源的共享和提高利用效率,建立信息流通渠道,為協商暢通提供有力基礎。
(2)咨詢公司應完善內部管理信息系統,建立咨詢案例數據庫,加強與專業市場調研公司的合作,獲取第壹手市場信息,為自己的解決方案提供有力支持。
4.抓住機遇,迎接挑戰。
本文以上海為例,考察了過去壹年中國咨詢業的變化。據上海咨詢協會統計,2002年,上海本土專業咨詢機構數量減少到1.500家,減少了7%。但咨詢總收入將超過75億,同比增長8.6%。據市外資委統計,在他去世前的20年間,上海* * *批準了900多家外資咨詢機構,而在他去世後的短短3個月內,新批外資咨詢機構超過1000家,超過了前20年的總和。兩組數據的“壹增壹減”,客觀反映了壹年來上海咨詢市場的發展變化。“增加”反映了上海咨詢市場前所未有的競爭。國外咨詢機構看好中國咨詢市場的巨大潛力,迅速占領市場。“減少”反映了上海本土咨詢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特別是在外資咨詢機構的擠壓下,通過自我調整,正在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從這個角度來說,死後,中國咨詢業的機遇和挑戰都將存在。盡管咨詢市場競爭激烈,外資咨詢機構優勢明顯,但中國咨詢機構仍有發展的機會和空間。我們要從實際出發,努力采取積極可行的措施,抓住本土咨詢業發展的有利時機,盡快提高我國咨詢機構的整體水平,努力不斷增強我國咨詢業的競爭優勢。
(本信息來源於互聯網,信息內容不代表本站觀點。請聯系作者及其單位補充出處;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投稿及聯系郵箱:webmaster@51repor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