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1,我們第壹次嗅到了“酒駕入刑”的市場機會,到2015左右“開車哥”的巔峰時刻,再到滴滴出行近年來全方位優勢的“降維打擊”。對於失去代駕行業龍頭地位,生存空間不斷被壓縮的e代駕來說,可謂是“時代”的改變
然而,e代駕本身似乎並沒有意識到問題。
近日,e代駕即將迎來八歲生日,但在其參與的各類活動和對外宣傳的話語中,我們幾乎看不到020後出行市場的“新意”,移動互聯網、多元化經營策略、精細化運營。
八年過去了,e代駕深耕的商業模式仍然主要依靠酒駕帶來的市場機會。它依然以線下渠道的布局為行業核心優勢。至於“金牌司機學院”、司機保險、代駕司機關愛保護行動、與酒企跨界合作等。,這些還是傳統司機服務的老延伸。
當代代駕公司未能深入挖掘代駕的“需求”,只能長期依靠“酒後不開車”理念的普及來鞏固線下“酒駕”市場。只能說,e駕是把他們的思維限制在壹個很小的地方。
用低維玩高維是什麽做法?壹旦切入,迅速取代e代駕市場地位的滴滴代駕已經給出了答案。壹方面,滴滴代駕服務推出後,憑借大出行領域的流量和用戶優勢,迅速確立了在代駕行業的規模優勢,證明傳統互聯網代駕服務本身並不存在太多的技術和服務壁壘;另壹方面,基於在出行領域的全方位業務布局,滴滴可以輕松將代駕服務拓展到更廣泛的多元化場景,未來有更大的想象空間。
由此,依托先發優勢的e代駕在代駕領域的競爭壁壘不斷被稀釋:在規模層面,它定位於代駕服務,沒有力量與滴滴抗衡;在精細化層面,其所有的服務、司機管理、代駕服務的場景拓展動作,都離不開滴滴出行固有的業務範圍。與競爭對手相比,很難說e駕在哪個領域有優勢。
從大的維度來說,要想打破e代駕的未來,唯壹的辦法就是在代駕這個垂直領域做出更強的壁壘。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e代駕長期依賴市場層面的“坐地收錢”領域,多年來壹直倡導女性代駕、司機瞌睡代駕、長途交通代駕、旅行代駕等細分行業的市場挖掘,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在運營層面,當滴滴這樣的巨頭已經進入大數據城市交通管理的AI時代,e代駕還僅僅停留在給予司機更多人文關懷,在源頭酒廠提倡喝酒不開車的階段。這怎麽看都有些“不思進取”。
代駕行業的未來如何?安全和價格是第壹階段,第二階段是激活以酒駕、商務、旅遊、陪練、代理等多元化場景為代表的代駕市場需求。對於e代駕來說,過去頻繁的無底洞營銷和用戶投訴,並未能證明其在安全性和價格上能夠為用戶提供滿意的服務。在代駕多元化場景的“下半場”,號稱國內代駕行業頭部平臺的e代駕也未能承擔起行業破局的責任。
回顧e代駕在2015左右的巔峰時期,其在代駕行業的市場份額高達90%。然而,隨著滴滴代代的推出,滴滴在百日內完成了對e代代的超越。現在,滴滴代駕已經以近80%的市場份額成為代駕市場多年的霸主。
這直接導致了在資本市場上人氣的流失。關於e代駕最新壹輪融資和上市的傳聞,都停留在2015年的巔峰。隨後的四年,我們見證了e代駕繼續跌下神壇。
除了在商業模式和行業洞察上遭遇的“降維打擊”,e代駕本身頻繁的負面爭議也可能是其迅速被大量用戶拋棄的重要原因。
有著豐富營銷經驗的e代駕被卷入“無底洞營銷”的爭議,讓其在過去失去了不少人氣。2017年底,央視主持人郎永春涉嫌酒駕,被e代駕正式上線,讓他背負了“喜歡炫耀”的名聲;同期,e代購推出的“e代購喝酒”業務引起了不小的爭議,輿論質疑其“打情色擦邊球”。
如果說品牌營銷的方式只能體現壹個企業的上層意識,那麽頻繁的用戶投訴可能就是對平臺運營技巧的直接挑戰。
在去年的《2018互聯網領域質量安全報告315》中,中消協公布了20種普遍涉嫌過度收集或使用個人信息的app,e代駕位列其中;去年年底,在中消協發布的《100 app個人信息收集及隱私政策測評報告》中,e代駕被評為“壹星”。
除了個人隱私投訴,駕駛過程中的人身和財產損失也成為了e駕投訴的“大戶”。在代駕行業缺乏相關行業標準和規範的情況下,即使e代駕多年來壹直號稱在乘客+司機的安全和服務領域做了大量工作,但相關的投訴、事故和糾紛依然頻發。
“因e代駕司機被判撞車全責,公司拒絕理賠”、“e代駕費用不足500,拿發票要快遞費”、“上門次數還在增加”、“客服態度惡劣”、“e代駕霸王條款不退押金,延誤無處維權”、“e代駕司機多收費”都是用戶在網上常見的投訴。
不可否認,e代駕遇到的運營投訴幾乎是整個代駕行業和出行行業短期內無法完全避免的問題。滴滴出行、滴滴代駕等用戶遇到的投訴量可能更多。但鑒於其在代駕領域的資歷,以及在代駕垂直領域這麽多年的深耕,顯然在平臺運營和用戶服務方面做得並不好。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些客戶端的不認可,也是進壹步縮小e代駕生存空間的根本原因。在外部巨頭分流了大量資源,代駕需求多元化,使得e代駕無法“開源”的情況下,其可以努力的最直接方向就是服務現有用戶,增強用戶粘性。但在這方面,它不僅沒有建立起自己獨特的壁壘,反而不斷受到質疑。
對於代駕這個“年輕”的行業來說,源於酒駕政策和“開車不喝酒,喝酒不開車”的觀念,但行業的未來與“喝酒”無關。
這可能是壹直堅持以“喝酒”相關場景為核心優勢的e代駕與競爭對手的最大區別。相對於滴滴這樣典型的互聯網公司,e代駕有著互聯網平臺的名字,但更像是傳統企業。
雖然酒駕市場創造了目前代駕領域的絕大部分市場份額,並繼續以核心作用推動國內代駕市場的增長,但酒駕業務本身所能提供的想象空間已經到頭了。
滴滴代駕自4年前進入市場,就開始了與e代駕的補貼大戰,並迅速取得優勢。人們開始意識到,從表面上看,代駕行業是在爭奪酒駕市場,但更深層次上,更多的是用戶運營、場景聯動、平臺實力和未來想象。
這也是很早就知道滴滴要做代駕業務,並且“準備燒錢”的e代駕,在入駐僅幾個月後就宣布“放棄”的原因。因為e代駕發現滴滴代駕和e代駕的補貼大戰帶來的不是自身在代駕市場的爆發式增長,而是用戶向競爭對手的轉移。只要e代駕補貼停了,e代駕的訂單就有人接了。滴滴利用反復燒錢補貼市場的經驗以及自身龐大的用戶資源和運營優勢,成功趕超e代駕。
上線20天後,滴滴代宣布已覆蓋全國80個城市,註冊司機超過百萬。但e代駕沈澱用了近5年時間,註冊司機積累到20萬左右。艾瑞咨詢《2015年Q3在線代駕行業季度監測報告》顯示,2015年7月,e代駕仍占據80%的市場份額。然而,到了8月份,滴滴代代進入市場後,滴滴代代的市場份額已經飆升到43.7%,而e代代的市場份額已經下降到49.3%。到6月5438+01,根據CNIT(中國IT研究中心)發布的《2015年6月中國在線代駕市場研究報告》,滴滴代駕進入市場僅三個月,用戶覆蓋率就達到70.4%,自此躍居行業首位。
更“苛刻”的是,在很多業內人士看來,滴滴代駕建立的司機和乘客保障體系,才是其贏得用戶、確立代駕行業領先地位的根本原因。根據相關第三方公司的調查結果,滴滴代駕司機對平臺的滿意度較高。
深耕代駕行業近5年、占據領先地位的e代駕,在滴滴上線近百天內被趕超。無論是滴滴利用壹站式出行平臺的聯動效應快速獲客,還是滴滴依靠燒錢的無畏補貼,e代駕都無可奈何,只能眼睜睜看著滴滴登上寶座。自此,國內駕培市場格局發生逆轉。
當然,從行業趨勢來看,國內代駕行業的市場潛力自然是巨大的。根據信思捷行業研究中心發布的《2018-2023年中國代駕市場調查及行業分析報告》,2016-2018年中國代駕需求快速增長。2016年,全國代駕行業訂單總量超過2.53億,總產值1.54億元;2017年,代駕行業進入持續增長期,代駕人數達到150萬以上。2018期間,代駕行業繼續穩步上升,全國代駕服務使用人次增至2.67億。
對於e代駕來說,曾經可以和滴滴正面交鋒,現在顯然已經被滴滴拉開了壹段距離。未來是否會繼續與滴滴對標?這顯然不是壹個可行的想法,因為滴滴和e代駕的競爭完全是“降維打擊”。那麽e代駕就只能眼睜睜的看著滴滴繼續蠶食自己的市場領地,繼續搶占不斷增長的代駕市場?不完全是。e代駕需要做的是在代駕服務的垂直維度上做出更大的技術和服務壁壘。滴滴贏在“廣而大”,但e代駕仍有機會“深而精”。
至於遊戲能否在“深而精”的維度上破局,就要看e代駕本身是否有破局的動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