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就業理論;就業問題;借鑒
壹.導言
中國經濟多年來壹直高速增長。近年來經濟增長率在10%左右,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之壹。然而,經濟的高增長並沒有帶來高就業。再者,就業形勢與國民經濟的發展速度密切相關。總的來說,壹定的經濟增長帶來的就業增長也是壹定的,但中國經濟增長對就業增長的貢獻並不明顯。
近十年來,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但就業增長相對緩慢。目前,我國存在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大量大學畢業生面臨就業選擇,甚至畢業後失業。可以說,我國就業壓力大,勞動力總量供大於求,本地就業供給不足,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
因此,面對巨大的就業壓力,我們應該拓寬視野,立足國情,充分借鑒西方經濟學中就業理論的研究成果,解決就業問題,這對我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西方就業理論的演變
就業是壹個重大的社會經濟問題,長期以來受到西方經濟學家的關註,從而形成了獨特的就業理論。西方經濟學家對就業問題的長期研究和探索,形成了適應市場經濟需要的多角度、多層次的就業理論。比如古典經濟學派的就業理論,凱恩斯的充分就業理論,新古典綜合學派的就業理論,新凱恩斯主義的工資粘性就業理論。
(壹)古典學派的就業理論
薩伊定律是古典經濟學派就業理論的基石,其基本內涵是供給創造需求。這個學派的代表經濟學家有馬歇爾和庇古,他們從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出發,認為市場上的產品價格和貨幣工資可以根據市場供求自發調節。勞動力供給和勞動力需求的相互作用決定了實際工資和就業水平,供求平衡時的就業量就是充分就業的水平。再者,只要沒有工資剛性,工資率可以自由伸縮,市場機制可以自由發揮調節作用,壹切可以利用的勞動力資源都可以用於生產,勞動力市場總能實現就業平衡。長期持續的非自然失業不可能存在,只有自願失業和短期摩擦失業。
他們認為解決失業問題的辦法是消除貨幣工資的剛性,使貨幣工資能隨市場需求而相應變化。古典學派以自由競爭為前提,主張市場調節和均衡就業,否認失業的普遍性。但是,還是可以從另壹個角度來理解失業的產生。失業問題是不充分競爭的結果。解決失業問題,首先要解決勞動力市場競爭不充分的問題。
(二)凱恩斯的就業理論
凱恩斯的就業理論基於有效需求原理,認為就業的多少取決於有效需求。失業持續的原因是資本主義社會總體上存在“有效需求不足”。即當總供給價格和總需求價格達到均衡時,總需求不足,造成更多的社會失業,即就業不足。凱恩斯主義的促進就業理論實際上是主張降低工資,即在不降低名義工資的情況下降低實際工資。但前提是擴大總需求,因為總需求的擴大必然導致通貨膨脹,勞動者名義工資不變,但實際工資相對減少。為了實現充分就業,凱恩斯認為必須放棄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依靠國家幹預提出需求管理政策,從而促進生產,增加就業。
(三)新古典綜合學派的就業理論
60年代末,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陷入滯脹困境,凱恩斯理論失效。因此,托賓、杜勝北等新古典綜合學派的經濟學家提出了“結構性失業問題”,試圖用市場結構的變化來解釋失業和通貨膨脹的復雜性,認為微觀市場的不完全性和結構性變化造成了滯脹。得出結論:結構性失業是經濟結構變化導致的勞動力供求結構性失衡,結構性失業的存在必然導致失業和職位空缺並存。因為強大的工會力量使得工資易漲不易跌,雖然社會上有失業,但貨幣工資不降,只要有崗位空缺,貨幣工資就會迅速上漲。因此,失業和職位空缺的共存轉化為失業和貨幣工資上漲的共存,然後轉化為失業和通貨膨脹的並發癥。該理論主張從就業內容或就業結構的角度解決結構性失業問題。例如,政府應該引導收入政策,即政府應該采取措施限制工資和物價的上漲以緩解通貨膨脹;註意改善勞動力市場,緩解勞動力市場技術結構變化造成的失業;適當修改和完善失業補貼制度,鼓勵失業人員就業。
(四)新凱恩斯工資粘性就業理論
新凱恩斯主義勞動力市場理論主要包括名義工資粘性和實際工資粘性。名義工資的粘性是由於長期勞動合同的存在和工資的交錯調整造成的,工資通常由工會和企業通過協商簽訂的合同來確定。在合同有效期內,工資不能隨市場供求調整。即使沒有工會和沒有簽訂勞動合同的企業,由於有合同的企業粘性工資的影響,工資也不會輕易變動。隱性契約理論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員工和雇主為了穩定的收入會形成某種非正式的契約,從而使工資具有粘性。隱性契約之所以會導致失業,是因為在信息不對稱的條件下,制造商和工人的有限信息決定了均衡契約的低效和不充分雇傭,所以工人通常會被解雇。效率工資理論表明,雇主會主動向員工支付高額工資,以提高員工的生產積極性,增加跳槽和懶惰的機會成本,吸引有能力的高科技人才。內部人-外部人理論指出,由於勞動力轉換成本的保護,內部人在工資決定中具有重要的議價能力和較強的就業優勢和地位。因此,工資調整主要取決於在職人員而不是失業人員,因此可能會出現非自願失業。因此,要解決失業問題,政府應該幹預工資合同,減少工資粘性,增加工資彈性,使工資得到及時、適度、靈活的調整。
(五)反古典經濟學的就業理論
“反古典”派主張放棄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學習日本的經濟模式和行政主導的市場經濟模式。在就業問題上,強調在保證企業自由就業和求職者自主擇業的前提下,在保持企業活力和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的基礎上,國家對市場活動進行宏觀調控和政策引導。同時,建立就業穩定、勞動力流動順暢、勞動合同和工資差距小的勞動模式。
三。西方就業理論對中國的啟示和借鑒
(壹)古典學派就業理論的啟示和借鑒
首先,要解決勞動力市場分割和就業歧視問題,改善勞動力市場結構,實現勞動力市場的充分競爭。目前,我國勞動力市場的競爭沒有充分表現出來,市場存在嚴重的城鄉和區域分割,就業歧視隨處可見。就業招聘中存在著嚴重的歧視性條款,如戶籍歧視、地域和方言歧視、學歷歧視、性別和年齡歧視甚至身高外貌等身體歧視、婚姻狀況歧視、犯罪經歷歧視、姓氏歧視等等,已經成為我國勞動力招聘中的壹種常態現象。這些現象嚴重阻礙了我國勞動力市場的正常發展,破壞了就業市場的公平競爭環境,導致人力資源的巨大浪費,因此必須加強透明度、公平性、法制化和市場化。
其次,為了規範我國勞動力市場,在運用市場價格機制的同時,嚴格執行勞動合同制度,同時鼓勵企業履行流行的SA8000社會責任認證標準的相關規定,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二)凱恩斯就業理論的啟示和借鑒
凱恩斯的就業理論強調宏觀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政府幹預對外貿易和稅收政策來調節就業,是壹種總量就業理論。它只考察了資本主義社會就業總量和就業水平的變化,而沒有分析就業的結構。因為它只強調增加有效需求來解決失業問題,而忽略了對勞動力供給的管理和改善;只強調投資總量的增加而忽視投資的就業效率和投資結構的優化。因此,中國在通過擴大政府投資規模來解決就業問題的過程中,必須註意提高投資的就業效率,盡可能投資於吸收更多勞動力的行業和領域。此外,政府應註意經濟增長方式的選擇,制定有利於增加就業的經濟增長計劃和產業政策,將技術密集型、資本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增長方式結合起來。因此,應實施就業優先的發展戰略,選擇“以就業為中心”的經濟增長模式,實施以就業為基礎的經濟政策,優化就業結構和產業結構,積極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
(三)新古典綜合學派就業理論的啟示與借鑒
新古典綜合學派認為政府應該主要從勞動力市場和人力政策上解決結構性失業問題。壹是采取全方位的人力資源開發措施,對勞動力進行多層次、多領域、多形式的持續培訓,使勞動者及時掌握新的知識和技能;二是大力發展職業介紹機構,負責信息咨詢、指導服務、職業介紹等方面,使企業和求職者實現信息對稱;第三,減少戶籍制度對勞動力的限制,增加勞動力的區際流動性,幫助解決勞動力和企業的區域遷移。
結合我國現狀,建立和完善就業教育體系,積極開發人力資源,全面提高職業技術教育水平。要普及農村適齡兒童九年義務教育,同時加強對勞動力的職業教育和技術培訓以及在職培訓指導,以利於生產要素的及時有效配置,消除結構性失業。鼓勵和引導勞動力在地區和行業之間流動,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然後,建立健全勞動力市場服務體系,借助網絡信息資源平臺,加強職業指導、職業介紹、職業培訓、特殊群體就業、下崗職工再就業等相關信息的發布,實現信息資源的共享。
(四)新凱恩斯粘性工資理論的啟示和借鑒。
新凱恩斯主義提出的工資粘性,其實是勞動力市場本身運行的必然現象,僅靠勞動力市場的調節是不可能解決的。政府可以定期對全社會工資水平進行全國性調查,以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基本生活水平為基礎,制定基準工資水平,供各地區企業參考,使企業工資在合理範圍內浮動。此外,政府應控制非工資勞動力成本的過快上漲,以增強工資彈性。比如股份制企業的紅利分配,要根據企業的成長階段采取合適的紅利分配政策,企業年底發放給員工的年終獎要在合理的預算之內。因為股息、紅利是企業非工資成本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發放過多,會損害企業的市場競爭力,無論從短期還是長期來看,都不利於企業的長期發展和就業。
(五)反古典經濟學的就業理論的啟示和借鑒。
可以說,反古典經濟學的就業理論對現實更有指導意義。就業保障企業具有靈活的用工機制,加強人力資源部門建設,確保企業能夠第壹時間招到合適的、合格的勞動力,同時求職者能夠自由靈活地選擇適合自己滿意的工作崗位,充分適應市場經濟的競爭。政府應加強對勞動力市場的宏觀調控,制定人口政策,壹方面通過調整教育結構來控制和影響勞動力的供給,另壹方面國家應對市場活動給予宏觀指導,建立穩定的社會保障體系等措施來建立新型的勞動就業服務體系。
四。結論
總之,西方就業理論對我國尋求解決就業矛盾的途徑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同時,根據我國自身的具體情況,我國不僅要依靠市場機制優化資源配置,促進社會經濟總量的增長,擴大勞動力的有效需求,而且要有完善市場調節體系的制度保障。兩方面相輔相成,不可偏廢。
參考資料:
[1]蕭靜。西方失業理論與中國就業問題[J].法制與社會,2006,(11)。
[2]劉健。緩解西部地區城鄉就業矛盾的對策研究[M].重慶: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7。
[3]羅,。西方就業理論演變的分析與借鑒[J].經濟學與經濟管理,2003,(2)。
[4]譚雲金。西方就業理論對中國的借鑒意義[J]。商業時報,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