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紅色和綠色生活
A =白家綺
美世咨詢公司全球合夥人凱特·迪倫
問: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進步,很多金融從業者也在擔心自己的職業。在妳看來,5-10年,金融圈有哪些工作會徹底失業或被迫轉型?
答:根據我們的研究,中國只有20%的管理層認為他們的公司能夠成功地重新培訓壹名需要轉型的員工。但有了“機器人顧問”,並不意味著人類就要失業了。
事實是,有些職業確實會消亡,比如記賬、數據處理功能在不久的將來會被人工智能取代。以及那些需要處理上下文信息的任務,比如做出判斷、與客戶溝通等。,還是需要我們人類來做。
科技的發展將促進零售和貿易行業的繁榮,這也將催生更多的金融服務需求,但對個性化也有更高的要求。個性化可能是讓公司在市場上脫穎而出的關鍵,而這是任何人都不必做的事情。
問:根據今年早些時候的壹份調查報告,在工作6-10年且未通過MBA的華爾街人士中,多達30%的人承認他們將在短期內尋求跳槽或轉行。妳認為金融行業也會面臨“人才危機”嗎?
答:科技的作用是破壞固有的基礎,推動各行業的變革,所以妳說的現象在很多行業都出現了。但無論妳來自什麽行業,職場人都可以通過進壹步的學習和培訓來提升自己,以適應壹個新的時代。只有抱著不斷吸收新事物的心態,而不是壹味回避行業的變化,這樣的人才才能生存。
我們通過調查發現,大多數人喜歡在壹個不斷尋求創新的公司工作。這說明,人在職場上只要能符合自己的天性,就會更有動力在壹個崗位上待久壹點,反之亦然。
問:我上面提到的同壹項調查還提到,華爾街的金融從業者看重壹份工作是否“靈活”。碰巧的是,“零工經濟”近年來在西方國家變得流行起來。妳覺得它在金融行業有前途嗎?
答:我們的研究還指出,很多人追求的“彈性”其實是對工作和生活平衡的渴望。如果傳統的工作模式不能滿足他們,很多人就會轉向“零工經濟”,這種現象在中國也正在興起。但金融行業傳統上以工作穩定、經濟保障著稱,所以我並不看好該行業零工經濟的發展前景。
調查反饋的情況是,只有三分之二的金融從業者表示自己是外包合同工,而醫藥行業和高科技行業的數字分別為90%和81%。這也證明了我的觀點,“零工經濟”與這個行業的核心價值觀格格不入。
問:IT和金融無疑是目前中國最熱門、最賺錢的行業。而金融公司對編程技術、數據處理、算法分析方面的人才需求也與日俱增,與IT行業存在人才爭奪。從人力資源專家的角度,妳認為金融行業在這場競爭中有哪些優勢和劣勢?
答:我們預測中國將出現IT人才短缺,這非常符合妳提到的情況。在計算機技術非常普及的今天,在未來,大數據、算法和人工智能將在商業活動中得到普及。金融服務業也加大了這方面的投入,為這些人才制定了職業發展框架,提供了重要崗位。與此同時,金融行業正在通過Fintech尋求轉型,這壹新興前沿行業也給予了IT人才更多高質量的職業發展選擇。
問:我們註意到,許多世界級的金融服務公司,如高盛,已經開始利用社交媒體發布招聘信息。同時,報道還提到,高盛推出了在線評估系統,尋找具有特定技能的人才。那麽妳認為有壹天,金融公司會普遍通過應聘者在社交媒體上的表現來評估他嗎?
答:其實很多公司在招聘測評的時候已經在看應聘者的社交媒體行為了,我們也認為這將成為背景審查的標準之壹。更先進的評價系統也開始通過挖掘社交媒體信息來“描述”壹個對象。也許這種“被動輸入”的印象最終會取代傳統的背景評估工具。
但由於現在並不是每個人都在社交媒體上留下了痕跡,而這又需要強有力的第三方介入和監督,所以這種評價方式短期內似乎無法完全取代現有的方法。
問:俗話說,經驗決定壹切。我覺得科技的發展也離不開人類經驗的幫助。報告中有壹個想法,讓我覺得很有意思:未來可以把人類員工作為導師來培養AI員工。妳能詳細說明壹下嗎?
答:為了提高機器學習算法和人工智能的復雜性,需要提供大量具有上下文信息的數據,這就需要有經驗的人類員工不斷“訓練”甚至“塑造”新壹代人工智能。
同時,人工智能經常會“計算”出壹些意想不到的、有偏差的結果。我們也需要有經驗的人類來看清這個錯誤的科學原理,找出“治療”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