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適度舒適,溫和緩慢,即保持身體放松自然,不偏不倚,行雲流水,溫柔均勻;
(3)動作呈弧形、圓形,即動作要呈弧形螺旋,圓形活動的轉化不是停滯的。同時以腰部為軸心,全身形成壹個整體;
(4)連貫協調,虛實分明,即動作要連續,銜接流暢,虛實處處分明,重心保持穩定;
⑤要輕而從容,剛柔相濟,即每壹個動作都要輕而從容,不浮不僵,外柔內剛,力度要完整有彈性,不能用笨拙的力。
太極拳對人體各部位的姿勢要求如下:頭部——保持“虛領推勁”,有懸空的想法,不要晃歪,眼睛自然直視,嘴巴輕閉,舌頭抵住上顎;脖子——自然垂直,轉動靈活,不緊張;肩膀——平坦而松弛,不駝背、不彎曲或向後伸展;肘部——自然彎曲下沈,防止僵硬或上升;沈腕“平腕”,力度十足,不軟;胸部——略松,不能突出也不能故意往裏縮;背伸拉,叫“拉背”,不能弓駝;腰部——向下寬松,轉動靈活,不向前弓或向後;脊——挺拔直立,保持身材筆直自然;臀——略向內,不向外,稱為“滑臀”和“斂臀”;臀——松馳充滿收縮,下肢難以穿透。不允許扭著往前站;腿-穩定而堅實,彎曲合適,輕微旋轉,運動平穩,膝蓋放松,能區分真假腳掌。打太極拳需要放松和自然,使大腦皮層的壹部分進入保護性抑制和休息狀態。同時,拳擊可以活躍情緒,調節大腦,而且越熟練越應該“先放思想,後放身體”,集中精力指導動作。這種長期堅持,會恢復和改善大腦功能,消除神經系統紊亂引起的各種慢性疾病。太極拳呼籲“沈丹天”,故意使用腹式呼吸,以增加呼吸的深度,這有利於改善呼吸功能和血液循環。通過輕松溫和的鍛煉,年老體弱的人可以擁有舒適的經絡,旺盛的新陳代謝,增強體質和機能。太極拳因具有防病治病的功能,對神經衰弱、心臟病、高血壓、肺結核、氣管炎、潰瘍等慢性疾病有壹定的防治作用,近百年來逐漸在國內外推廣。病情嚴重的患者應在醫護人員的指導下進行鍛煉。
五派太極拳創始人吳玉祥《論太極拳》的前三句話是:“動之時,應全身輕,尤透之。”這就充分說明了太極拳輕身法的意義。
曾經當過老師的郝少如,在教學中特別註重身體姿態的要求。他指出:“學習太極拳必須處處按照太極拳的原則完整而豐富,教學和訓練都必須註重身體姿勢,這是練好太極拳的關鍵,必須嚴格要求。”健身可以大致分為兩個階段。第壹階段是練姿,即學習拳架講究姿勢,以尾巴中心為基準(前、後、左、右移動時必須保持軀幹中心),強調步法上嚴格區分虛實,以中心為前提,變化時完全用內功,而不是靠身體的前傾後仰、左右偏擺,或者身體的起伏來借力;上下肢壹定要和姿勢協調好,如果協調不好,會直接影響姿勢。新手很難支撐身體的穩定,也很難分辨真假。但是要練八個動作,全身的肌肉骨骼才能得到刷新。
和睦相處,行動壹致,隨心所欲。只有全身輕靈,才能進壹步掌握氣機的能力。第二階段是練內形,也叫內勁。第壹,在意識的指引下,練習心、氣、拳的合壹,從外表到內在的形。身體姿勢是組織內部形態和內在力量的關鍵環節。所以平日裏,壹舉壹動都要由內而外,做到內外合壹。這就是“萬物不動,萬物不靜,萬物不靜”的道理。身、手、步法必須相互協調,才能達到由內形支配形的目的。
(1)太極傳,武學(豪式),以“起、承、開、關”四要貫穿始終。所以,連續性的現象不可能是實踐中的啟動、承載、開啟、關閉的關系造成的。要爭取尾巴的中心,逐步掌握抱胸、回拉、裹襠、護臀、提頂、吊襠、松肩、沈肘的規律和虛實的區分。然後要求腰部聚氣,讓氣註入腰部。脊椎的氣可以註入腰部,全身就會被支配。壹個身體是可以支配的,身、手、步法是可以融合的。只有把它們結合起來,全身的肌肉和骨骼才能達到靈活協調,才能進壹步掌握行氣的功夫。如果妳能做好這些要領,妳就能用心呼吸到腹部,如果不方便漂浮,妳就能沈入腹部。
(2)練太極拳,壹定要清楚呼吸自然,千萬不能憋氣。從壹開始就要集中思想,全神貫註打拳,全身放空,這樣力量才能顯得積極。千萬不要用呼吸系統的運動來支配太極拳的開合動作。手法要渾厚,有前運之勢,無馬虎之意;神聚在他的眼裏,我想去哪裏,眼睛直射,全身直射,然後壹眨眼全身就轉了。見靜止不動,見靜止不動。總是要從神來聚,手法才能達到氣勢,才能通過手指呼吸。
(3)平時要沈著穩重,輕靈敏捷。每壹個拳勢都要分為“起、承、開、收”四個字,但四個字不能完全間歇,必須連貫自由,不能死板,要在開中融合,在收中融合。學會走路時認識朋友的技巧。搬家的時候,首先要問自己哪裏不夠,或者自己的要求是什麽。只有不斷改正,才能不斷進步。走路的速度要慢,但要防止遲鈍,所謂姿勢輕盈靈動,壹定要落實在走路上。走架的目的是為了用。平日走架的時候,應該算是和別人打了架,打架的時候應該算是走架。如果兩者相輔相成,拳法才能不斷提高。當行走架成熟時,整個身體看起來像壹個氣球,身體似乎是懸浮著的。雙手可以自由伸縮,雙腿可以前後移動,左右旋轉,虛實變換。太極是全身,全身是太極。隨著時間的推移,太極拳精湛的藝術贏得了勝利。
多年來常見的是,純功德不能化,雙病不能除,動機不能如射箭,甚至還有人拳腳走樣。這壹切都是因為十三勢末缺少了壹位睿智的老師的指導,學者分不清。吳玉祥《論太極傳》全文如下:“動則周身輕,尤透之。氣要充,神要克制,要有缺陷,有凹凸,有間斷。其根在足,毛在腿,主在腰,形在指。從腳到腿腰,始終要完整,進壹步退壹步才能獲得先機。機會不好,身體就散了,病就被腰腿追捧。上下,前後,左右。這壹切都是意義,不是外在的而是內在的。有頂有底,有前有後,有左有右。如果妳希望向上,妳意味著暗示什麽,如果妳舉起什麽,妳會感到沮喪。毫無疑問,斯琪的根斷了。最好能分清真假。壹個地方有它自己的現實,而這個現實又總是無處不在,貫穿全身,沒有任何間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