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四十六年(1707),正月二十二,康熙帝從京城開始第六次南巡。25日在靜海縣楊柳青上船。二月初壹日,康熙皇帝在德州第六村靠泊,就貴州巡撫陳向土司密報的情況頒布了壹道敕令,強調不可惹事。15日,康熙皇帝到達江南太莊。康熙帝登岸迎接老人,詢問農業和生計。20日,康熙皇帝在青口登陸,看到地勢很高,開挖新河工程艱巨。即使挖到了,也無法直達青口,無助於排出高家堰下上漲的水。於是,他否決了阿山等人提出的方案,下令疏浚洪澤湖口方便排水,疏浚蔣家壩和天然壩周圍的舊河道,開通糧船。康熙帝還責怪當初提議滑淮開河毀了百姓的田地和墳墓。21日,它被命令拆除沿途豎立的所有柱子。人民看到了,都熱情地歡呼起來。康熙帝對馬齊等人說:天下之事,速辦;沒用的。千萬不要掉以輕心。就好像妳生病了,只能用誘餌來針灸。沒病的話,有人說割肉可以延年益壽,妳聽不進去。說話也是如此。22日,康熙帝斥責河道總督敖,說他不隨時巡江,只把空話當回事。此後,有關官員被撤職和降職。三月初六,康熙皇帝從揚州抵達江寧府。第八天,他檢閱了駐守江寧的官兵。第九天,他去明太祖陵墓行禮。十壹日,康熙皇帝離開江寧。16日抵達蘇州。十七日,壹封密詔送到工部尚書王,向有關官員詢問有關蘇州婦女出軌的情況。20日,康熙皇帝離開蘇州。從二十三日到松江府。24日在松江檢閱籌標官兵,表彰江蘇按察使張伯興清廉,升任福建巡撫。28日,康熙皇帝離開松江。四月初二到達杭州,第五天檢閱駐軍官兵。十二號離開杭州。15日至21日,康熙皇帝在蘇州。24日抵達揚州。5月2日,他向敖等河道官員通報了河道治理的形勢和策略。22日,康熙皇帝回京。
元吉關心人民的疾苦。
康熙四十六年(1707)十月,大畫家元吉在揚州逝世,享年66歲。元吉,本名朱,是明朝靖江王的後代。他從小擅長書畫。長大後,他繼續學習。他畫出了優秀的山水、人物、花卉,並寫了《畫語錄》壹書總結自己的繪畫經驗。元吉反對泥人畫和固守壹家,主張創作和創造自己的風格。他曾經說過:我就是我,我在那裏。古人的眉毛不能長在我的臉上,古人的心臟不能進入我的腹腔。我自發的感覺到了我的心,揭開了我的眉毛。他反對粗俗和無知。在山水畫創作中,在管理崗位、筆墨運用、畫法等方面有很多經驗。,在描寫山川、樹木、海浪、四季的變化等不同對象時,也掌握了許多技巧。石濤非常關心人民的疾苦。康熙四十四年六月,淮安、揚州兩縣發生水災,雨後激流下千裏,許多地方成了澤國。為此,他寫了壹首《雨歌草》,其中說:四月五日,天就黑了,風老師和雨老師都黑了。雨中濕漉漉的道路和深水無法通行,農民們不想犁市場和交易。民怕雨怕天,只怪時不我待。三十六州淮南,千裏洪波傾水竇。壹路上我向希臘解釋,州岸城崩潰。人世間很難慷慨。如果幹坤不得眼疼,人民怎麽去肉身?昨夜夢見入江湖,手恨水。今日從池中望汪洋,飛鳥在雲端。災難吉祥已經忘記了野夫的心,而雨水並沒有傷害野夫。充分體現了元極和地方受害者的心理。
茶聖去世了
茶聖(1650-1707)來自浙江海寧。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進士,官職較少。書法,細小字,得董其昌之神,入知南之學,屢受聖父褒揚。五十八歲時去世。壹次遙遠的聚會。
高建去世了
高建(1634-1707),江蘇蘇州人。能寫詩,工山水,摹仿法人,善畫梅花,善畫宅圖。
清政府取締了天主教。
康熙四十六年(1707),清政府明確實行禁教政策。最初,利瑪竇來中國傳播天主教。因為利瑪竇的規定,天主教與中國的傳統文化和習俗並不沖突,所以康熙皇帝承認傳教士信仰宗教自由,甚至在他們外出巡邏時,還會到教堂進行參觀獎勵。康熙四十四年(1705),教皇xi派遣使節多羅來華,幹涉天主教中國人尊孔祭祖,視中國習俗為異端,幹涉中國內政。天主教傳教士就這樣與中國的傳統文化和習俗發生了沖突,幹擾了清政府的正常統治秩序。對此,康熙皇帝是不能允許的。他告訴多羅:最近西方來的人很雜,先說清楚,讓後人遵守法度,不可違背。將來從西方來的,不準在大陸生活,直到他們回來;如果妳今年來,明年走,這樣的人是不允許生活的。這種人就像站在大門前,說人家家裏的事,既多事又沒有說服力。在受到康熙皇帝的斥責和限制後,多羅於康熙四十五年離開了北京。此後,康熙皇帝頒布法令,所有在華傳教士必須取得執照,明示在華永久居留,方可居留;不遵守利瑪竇規則的人被驅逐出境;那些被許可在中國長期居住的人作為中國人受到保護。康熙四十五年十二月,清政府頒發執照。康熙四十七年,清政府對發放的證照進行核查,沒有拿到證照的傳教士全部送往澳門,驅逐出境。清政府實行禁教政策,有效地壓制了西方早期殖民者,保證了清朝封建國家的政治獨立,不受幹涉。同時也沒有影響對西方先進科學文化的吸收。
聖父長子、皇帝長子的第四子姚宏,生於康熙四十六年正月初二,生於印石,母親的繼妻張嘉,是連長尚的女兒;康熙四十九年,庚寅四月十日卒,年四歲。
聖父的長子,皇帝的長子,是王的第五位女公主,生於康熙四十六年丁亥七月十壹日末。她母親是方福金、舒淑玨、羅明德的女兒,和三女壹樣。雍正五年九月,迎娶額魯特多洛郡王色布騰·王步;沈冰死於甘龍郡四十壹年八月二十二日,享年七十歲。
康熙四十六年,濟南大旱,濟南巡撫幫助宋軍成熙(廣業)在臨縣賑濟饑民,令各市君子立佃書,以其名取米。每個人都有書,而我沒有書,也沒有飯吃。宋朝立旨勸勉,曰:“朝廷之恩,不可虛也。”余答道:“我不敏感。我以前是部長。四十三年,東饑,我奉令。官員們分別撫養佃戶。今雖居外地,敢忘初衷。”說了壹遍又壹遍,壹句也沒得。宋貴和於中丞都認為他們是大臣,稱他們為正直的人。但是,我得分清義利。其實瓶子裏沒有小米,村裏人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