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是創造力?眾說紛紜,有的強調主觀創造性,有的強調創作目的,有的強調創作結果,有的強調創作動機和個性。我們認為,創造力是利用現有知識處理所有新信息並產生新穎、獨特的具有社會和個人價值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設計、新意圖、新方法和新產品的能力。國內外心理學家做的許多研究表明,智力是創造力的必要條件。創造力高的人智力不會太低,會阻礙創造力的發展。但是,智商高的人不壹定有創造力。美籍華人心理學家劉曾指出:“並不是所有智力高的人都有創造性,許多智力中等的人也能做出創造性的貢獻。智力和個人創造力之間沒有絕對的關聯。”可見,創造力不是單壹的能力,而是由多種能力構成的綜合能力。所以,壹般智力的發展不等於創造力的發展,智力的培養當然不能代替創造力的培養。
科學史上有壹些現象:科學巨人愛因斯坦在孫山第壹次考不上大學;伽羅瓦,17歲創立“群論”的傑出數學家,兩次考不上大學;愛迪生只讀了三個月就輟學回家了。人們認為他永遠不會成功。有許多偉大的科學家,如瓦特、富蘭克林、斯蒂芬斯、道爾頓、法拉第等。,他們小時候都不是什麽高材生,有的甚至沒讀過多少書,但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有著驚人的創作天賦。原因是什麽?美國心理學家特爾曼對800名男性進行了長達30年的跟蹤研究。說明成績最大的20%和成績最小的20%最明顯的區別不是智力水平,而是是否具備自信、進取、堅韌等良好的心理素質。相應地,科學史上的這些現象也就不難理解了。
雖然培養創造力並不容易,但通過教育手段培養創造力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這種觀點有助於壹些老師和家長糾正對孩子的看法。不要因為孩子小的時候成績差,表現壹般,就放棄培養和教育。雖然他們的智商是不可改變的,但如果我們改進教育手段和方法,在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和創造力,培養他們思維的靈活性和獨立性的基礎上,培養他們良好的情感和意誌品質,也能使他們變得偉大。
2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與這個問題相關的因素很多,家庭教育、學校教育、校外教育等,都值得加強和改進。就學校教育而言,除了系統地傳授知識和技能,有意識地培養能力和智力。我們認為還應註意以下幾點:
2.1愛創意生
壹般來說,老師都不希望自己的學生成為發明家和創造者,但也不是所有的老師都喜歡有創造力的學生。德國心理學家戈特弗裏德·海納特(Gottfried Heinert)指出:“有創造力的學生通常在課堂上不太受歡迎。他們的行為不合群,不友好,對群體活動興趣不大。”創造力高的學生大多具有以下特點:①頑皮、淘氣、荒誕、放蕩不羈;(2)在做超過常規的事情時;(3)做事不固執幽默,但難免俏皮。高創造力學生的這些特征。我們很多老師都不願意包容他們,但是由於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老師喜歡乖巧聽話的學生。然而,求知欲是智慧的搖籃,學生的主動性應該得到滿足。應該鼓勵學生的積極性,保護學生的好奇心。調皮,貪玩,貪玩的心態,只要不違反學校制度和社會行為規範,不妨礙健康,就不要過分。在那些調皮的行為中,我們應該看到創造力的萌芽。英國的皮亞丹博物館有兩幅畫——壹幅是人類骨骼的照片。壹張是人類血液循環圖,這是壹個名叫麥克勞德的學生的作品。這個孩子有強烈的好奇心,總是想著侃侃狗的內臟。有壹天,他終於殺了壹只狗,那是他們校長的寵物。校長知道了這件事,決定處罰他:罰他畫兩幅畫,是博物館收藏的兩幅畫。後來,麥克勞德成為著名的解剖學家,得益於校長對他童年好奇心的保護和引導。因此,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應該從傳統的教育觀念中解放出來,尊重熱愛創造精神的學生,並善於引導他們,揚長避短,這樣才有利於創造力的發展和培養。
2.2激發學生的創造興趣
興趣是人對知識和活動需要的情感表達,是主動探索事物的認知傾向。這種心理傾向使人優先考慮某件事或某項活動,產生向往的情緒。當學生對某樣東西感興趣時,他們可以主動地、主動地、自然地學習它。終於取得了壹些成果。創造興趣是創造的最高階段。隨著興趣的深入,創造力是在積極研究某個事物的過程中孕育出來的。可見,興趣是創造力發展的重要條件。所以要圍繞培養學生的創造興趣來組織壹些活動,這些活動壹定要讓學生感興趣。比如學校開設各種類型的專題課,學生自願報名參加講座和各種信息(包括圖片和資料)的專欄,利用教室的陽臺種植植物,讓學生自己種植壹些植物,親自管理。在班裏成立“課外閱讀小組”和“科技生產興趣小組”。要不斷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耐心認真地回答孩子提出的每壹個問題。還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和知識特點,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和校外活動,培養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通過這些活動的參與,學生可以豐富知識,開闊視野,激發創作興趣,培養能力,體驗成功的樂趣。
2.3培養學生求異思維
心理學研究結果表明,求異思維突破習慣性思維模式,沿著不同的思維方向進行思考,探索新的視角、途徑、假設,尋求多樣化的答案,另辟蹊徑,獨立解決問題。
求異思維的主要特征和功能是創新。它是創造性思維形成的關鍵和核心。在教育過程中註重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是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學生創造力的突破口。求異思維往往被世人誤解為“走進死胡同”和“異想天開”。因此,教師要重視學生求異思維的積極性,引導學生求異思維,同時把握學生思維的方向,少走彎路。
如何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突破群體思維模式,排除從眾心理,是求異思維的前提:因勢利導,巧妙提問,是求異思維的石頭。例如,壹位老師要求學生在八分鐘內列出紅磚所有可能的用途。壹個學生回答:蓋房子、谷倉、教室、柵欄、煙囪、人行道、火爐等。不難看出,所有這些用途都僅限於“建築材料”的正常使用,沒有壹個方面的靈活性。另壹個同學的回答是做臺階、壓紙、墊床、打狗、打釘子等等。這些反映大多是紅磚的“超常”使用,突破了正常使用的範圍,無疑是求異思維的具體體現。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還要安排壹個能激發學生求異思維的環境,逐步培養學生多方面、多角度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比如有的老師在課堂上進行“腦筋急轉彎”。這種集體討論不同於壹般的集體討論。它不著眼於單壹的“正確答案”,而是鼓勵學生尋找盡可能多的答案和答案,對培養學生求異思維更有效。
2.4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
創造力高的人,最後不壹定都成為創造者。真正的創造力必然伴隨著許多良好的人格心理品質,這些品質是創造力的驅動力。只有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創造力才能得到全面而深刻的發展。這裏所說的良好的人格心理素質主要是指情感、意誌和性格。
情感是行為的動力。為了發展學生的創造力,我們必須使他們擁有豐富的情感和有意識地克服消極情緒和控制不良情緒的能力,使他們對創造充滿熱情,穩定而持久。為此,應從培養學生的道德感入手,道德感是依據社會道德規範評價他人言行而產生的情感,它反映了主體的道德需要。其核心是對祖國、對人民、對集體、對社會的責任感。有了這種情感,社會需求就會轉化為個人需求,引導創作者孜孜不倦地投身於創作活動。
創造力強的人壹般都具有自覺、堅韌、果斷、自控等良好的意誌品質。因此,應該給學生壹些高難度的活動和任務,目標明確,要求嚴格,積極引導。讓學生的意誌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得到磨練,以達到目標,完成任務。
人格是具有核心意義的人格心理特征。積極的人格特征,如勤奮、勇敢、自信、謙虛、細致、進取等,能促進創造力的發展;消極的人格特征,如怯懦、自卑、驕傲、粗心、自滿、冷酷等,能抑制創造力的發展。要發展學生的創造力,我們必須培養他們積極的個性。
無論是情感、意誌還是性格,其良好品質的形成和發展,其不良品質的預防和消除,最終取決於理想信念和世界觀的性質。因此,培養良好的人格和心理素質,除了壹些具體的內容和方法外,關鍵在於培養學生科學的世界觀,使他們樹立“實現四化、振興中華”的崇高理想和堅強信念,這既是正確政治方向的保證,也是艱苦創造的精神支柱。
2.5鼓勵學生創造發明
成功的創作有兩個不可或缺的條件:壹是創作態度;二是創造技能。兩者的形成和發展都離不開創造性活動,創造性活動是形成和發展創造性態度和技能、實現創造性思想的必要手段。因此,要組織和精心安排學生的創作活動,並把創作活動的安排列入學校的議事日程。比如,學校可以每年舉辦小發明、小制作比賽,組織學生參觀祖國建設新成就,建立青少年發明俱樂部,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科技活動,鼓勵學生參加國家級、省級、市級的小發明、小制作比賽,對學生的創造成果給予精神和物質獎勵。這樣,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就可以像傳授知識、培養技能壹樣有意識、有計劃,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創造力不是少數天才的私有財產。美國心理學家吉爾福德說:迄今為止,最重要的認識之壹是,創造力不再局限於少數天才,它有可能分布在全體人口中。每個人都有創造力,都在尋找表達和發展創造力的機會。教育者要為學生創造力的發展創造條件,在學生已有的生理智力基礎上完善其人格因素,使其順利走上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