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科協論壇現場(鄭漢龍攝)
享受“數字城市”的建設資源依然困難
說起“數字城市”,人們可能並不熟悉。王家耀說,事實上,“數字城市”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城市通信網絡、電子政務及各部門業務應用系統、電子商務、現代物流平臺等,目前已在城市中廣泛應用。
他還指出,“數字城市”的建設是開始,而不是結束。目前,我國“數字城市”建設還存在諸多問題。首先是信息獲取手段自動化程度低,缺乏動態更新。事實上,信息資源的整合是滯後的,很難整合* * *。“‘數字城市’是壹個多學科、多行業、多系統融合的龐大系統工程。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壹個完整的符合要求和標準的系統。”除了標準,技術制約也是資源難以享受的原因。王家耀表示,目前國內空間基準不壹致,數據語義不壹致,多尺度數據不壹致,導致決策者難以決策。比如地震發生時,各部門上報的數據不壹樣,給決策部門帶來很大困難。此外,部門之間由於利益而產生的觀念差異和壁壘也極大地阻礙了信息的享受。
數據很多,但是沒有用或者用得不好,這也是目前“數字城市”建設中的壹個問題。例如,王家耀采用了城市中隨處可見的安全攝像頭。“例如,廣州大約有60萬個攝像頭和識別設備。這些攝像頭不斷獲取數據,數據量非常大,但是沒有很好的處理,所以有數據但是沒有很好的利用。現在網絡帶寬有限,現在我們的查詢手段也比較落後。到目前為止,信息檢索率不到40%,導致很多信息我們找不到。”
王家耀院士作專題報告(鄭漢龍攝)
“智慧城市”將滲透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
為解決“數字城市”的問題,“智慧城市”應運而生。王家耀進壹步解釋說,“智慧城市”就是讓城市變得更智能。通過互聯網,將嵌入城市物體中無處不在的智能傳感器連接起來,形成物聯網,從而實現對實體城市的全面感知,利用雲計算等技術對感知信息進行智能處理和分析,實現網上“數字城市”與物聯網的融合,發布指令對包括政務、民生、環境、公共安全、城市服務、工商活動等各種需求做出智能響應和智能決策支持。
目前國內已經有了壹些初級的“智慧城市”應用案例,也有了壹些技術積累。比如交通管理系統,公共交通系統,都是“智慧城市”的體現。“我們現在有壹些主要的使用案例。比如病人在運送到醫院的過程中可以實時監控,病人可以及時發出信息讓醫生及時處理。”
王家耀進壹步向觀眾描述了“智慧城市”的前景:不僅可以在食物上安裝傳感器來監測食物,還可以在人身上安裝不同的傳感器來監測人們的健康參數,並實時傳輸到相關的醫療保健中心;部署在大街小巷的監控攝像頭,可以實現圖像靈敏度的智能分析,並與110、119、112進行交互,實現探頭之間、探頭與人之間、探頭與報警系統之間的聯動,從而構建和諧安全的城市人居環境。基於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實現各類消費電子產品、通訊產品、信息家電、智能家居等設備,通過不同的互聯方式進行通信和數據交換,實現家庭網絡中各類電子產品之間的“互聯”...王家耀表示,“智慧城市”的應用非常廣泛,包括智能交通、智能建築、數字醫療、公共安全等,涉及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他說:“現在地球上發生的很多事情,我們都無法清楚地了解,比如汶川地震、玉樹地震、甘肅舟曲泥石流等。,所以我們希望讓城市變得更智能,這樣我們就可以預測地球和城市可能會發生什麽,這樣我們就可以及早采取預防措施,把損失降到最低。”
王家耀透露,如今的技術可以讓傳感器變得越來越小,甚至可以進入細胞來監測細胞的狀態。在未來,人們的夢想和思想可以實現物聯網。至於流行的《盜夢空間》中進入夢境獲取信息的情節,他表示,隨著技術的發展,未來可能會實現這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