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理是指在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群體的關系時,應當遵循的原則和規範。它是壹個道德概念,屬於人文範疇。現代企業管理強調以人為本,倫理因素在企業管理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具有科學管理意識的企業管理者往往以倫理道德中的某些規範和標準為基礎,從中進行制度管理和文化建設,建立以壹定倫理道德為核心的要求和評價體系,營造以人文精神為基礎的管理倫理環境。在學術界,管理倫理的研究在過去的二三十年裏發展迅速。中國學者認為,“管理”和“倫理”之所以可以通,是因為管理本身具有倫理性,它們的內在相通性在於人文精神。[5]事實上,人文精神的建設必將帶來壹定的企業管理倫理環境的形成和發展,這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人格自主貢獻人本管理。
人具有物質和文化需求的雙重性,為了順應人的個體自主性,企業必然會實施以人為本
這就是管理系統。首先,企業創造可持續的管理模式,激發人的創新潛能,以人為支點構建人文氛圍和平等的人際關系,消除等級觀念,企業制度體現對員工的終極關懷。其次,企業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實施競爭與合作戰略,以優勢互補和聯盟合作取代與對手的直接競爭。此外,他們還以消費者需求為中心組織生產經營,滿足消費者個性化、多樣化的需求。
2.人格修養促進德治企業。
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在《管理實踐》壹書中指出[6]在高度競爭的經濟中,
在部門中,壹個企業能否成功,完全取決於管理者的素質和表現。從人文修養的角度看,作為企業管理者的企業家如果缺乏壹定的人格素質,就不可能依靠強大的經濟或技術因素使企業管理最終服務於人類追求的崇高目標,從而也就不可能創造出可持續的企業發展優勢。因此,尋求“以德治企”的指導思想與科學管理的有效結合,無疑是最佳的企業管理模式。中國古代思想家孔子主張以仁治天下。他的思想可供現代企業家借鑒:企業家要有自我主體性,培養推己及人的道德修養,然後在此基礎上落實管理企業的權利和責任。也就是說,以“仁”管理企業的前提是企業家自身的人格修養,首先是其人格的塑造,然後是以德樹立威信,以德管理企業。在這個過程中,企業家壹方面推動和激勵員工進行自我道德約束,另壹方面推動企業制度規範建設,使員工的權利和價值得到充分尊重和關懷。
3.* * *享受價值,貢獻社會。
人文精神不僅反映了人與人的關系,也反映了人與社會群體、人與自然的關系。
普遍接觸。企業作為社會整體的壹員,在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同時,必須兼顧社會整體和人類的長遠利益。企業與社會的價值共享意識壹旦形成,必然導致對社會責任的積極承擔,並且隨著社會意識的不斷增強,企業責任的廣度和深度將不斷擴大。企業對社會責任的承諾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壹是最大程度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提供最好的產品和服務;二是充分考慮企業行為對社會乃至自然環境的影響,實施生產經營綠色管理。
(二)企業文化中體現的人文精神
企業文化的概念始於20世紀80年代,由美國學者泰倫斯·迪爾和麥肯錫公司的咨詢師艾倫·肯尼迪在他們的著作《企業文化——企業生存的習俗和禮儀》中提出。在隨後的幾十年裏,企業文化建設日益成為現代企業管理的工具之壹,並在實踐中不斷豐富著自身的內涵。壹般來說,企業文化是指在企業經營實踐中逐漸形成的具有企業特色的宗旨、精神、價值觀和經營理念。它是壹種基於公司規章制度和物質現象的經濟文化,通常被稱為壹種自然的協議,而不是壹種書面的行為準則和風格。任何企業都有體現自身特色的企業文化。良好的企業文化包含健康和諧的人文精神,能夠促進企業的發展。具體來說:
1.合理的企業價值觀是人文精神的體現。
價值觀是企業文化的核心,是企業成員對是非、好壞、善惡的評價和價值的衡量。合理的企業價值觀是這種多元化的個體判斷意識合理統壹而形成的群體價值觀,能夠融入企業戰略,成為企業文化的靈魂,構成企業中每個人都認可的核心意識形態。合理價值觀的形成體現了企業中人際和諧、士氣高昂、團隊意識良好、職業態度端正的精神,體現在企業制度、員工權益保障、組織架構設置、良好模式等有形的物質現象中,是人文精神的綜合體現。
2.良好的企業形象是人文精神的體現。
企業形象是對企業價值觀的宣傳和強化,通過對外特征和經營實力的展示表現出來,是公眾認可的總體印象。因為這種整體印象是經營理念、價值觀、企業倫理、企業精神、團隊意識等壹系列企業文化內涵的外在體現,是人文精神的外在展示。例如,[7]星巴克在經營其全球咖啡連鎖集團的過程中,始終堅持六項原則:提供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工作環境,提供多元化的產品和服務,嚴格管理全過程質量,改善服務,積極回饋社會,提高利潤。這六大經營原則的壹貫執行和成功的連鎖復制,使其良好的企業形象深入人心,體現了星巴克精益求精的“咖啡精神”,從而獲得了消費者的認可。賈斯珀·昆德在《企業精神》壹書中用“咖啡宗教”壹詞描述了星巴克與其消費群體之間的忠誠關系,可見這是人文精神的力量所帶來的品牌戰略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