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解剖結構相當,功能不對稱。不對稱被稱為單邊主義。*人類閃電判斷,7-8.2秒。
*韋伯公式:△ I/I = K. △I只是可察覺的差異,I原始刺激強度,k是常數。
*剛剛能引起差別感覺的刺激的最小變化,稱為差別感覺閾值,剛剛可察覺的差別,最小可察覺的差別。
*感知的基本特征:整體性(整體性、連續性、相似性和接近性原則)、選擇性、恒定性和理解性。
*方位感知也可以基於雙耳提供的信息。*記憶是過去經歷在頭腦中的反映。
*按內容記憶:形象、場景、情感、語義(邏輯)、動作。根據妳是否意識到:顯性和隱性。
根據是否可以陳述:陳述(可以通過語言教授,壹次性獲得)和程序性(需要多次記憶)。
*詹姆斯·蘭格的情緒外圍理論——情緒是對身體變化的感知。
坎農巴德的情緒丘腦理論——發現了丘腦在情緒發展中的作用。、
情緒的認知理論,沙赫特-環境刺激,生理變化和認知刺激相互作用,認知刺激起決定性作用。
湯姆金斯和伊紮德的情緒動機分化理論。
*社會心理學的誕生——美國的羅斯(社會心理學)和英國的麥獨孤(社會心理學導論)。
*勒溫公式,B=F(P,e)。b行為,P個體,E個體情況。f函數。
*霍蘭德的哲學思辨、實證描述和實證分析是社會心理學的啟蒙、形成和確立時期。
*社會心理學主要原則:價值中立性、系統性、倫理性、原則性。
*學習機制:聯想、強化、模仿。*趨利避害是人類行為的基本原則。
*心理治療的目的應該是開發患者的創造潛能和完整人格,而不是治療癥狀。
*功利角色——以追求實際利益為角色。表達型角色——以表達社會秩序、制度、價值觀和道德為基本目標的角色。
*角色期望——他人和社會對角色的期望,個體對角色期望的偏離可能導致他人的反對或反對。
*自我是心理學中壹個古老的話題。功能-保持個人的內在壹致性,解釋經驗和確定期望。
*自我概念的形成——身體的(3歲左右),心理的(青春期到成年),社會的自我(3到13,14歲)。
*邏輯和情感壹致原則的整體印象——加法、平均、加權平均和中心質量模式。
*凱利的三維理論(歸因理論):1。具體信息:行為主體的反映方式是否具體,是否針對某個刺激對象。2.***同性信息:不同行為者對同壹刺激的反應是否相同。3.壹致性信息:不同背景下演員做出的反應是否壹致。
*親和力——個體害怕孤獨,希望與他人在壹起,建立合作友好聯系的心理傾向。低壹級。
*社交焦慮——壹種消極的情緒體驗。危害美國人心理健康的第三大問題。
*態度——個體對特征對象的總體評價和反映穩定性的傾向。影響因素:傳播者的聲望、地位、說服意圖、說服力。
*溝通信息的影響因素:信息差異、恐懼、信息傾向性、不良信息提供方式。
*海德的均衡理論:最省力原則。p(個體)-O(他人)-X(另壹個對象)。
*社會心理學家多伊奇提出了目標和手段相互依賴的理論。*社交推廣的兩個效果:陪伴和受眾。
*塔爾德《模仿法》(模仿法出版於1890):遞減法,幾何級數率,先內後外法。
*愛和喜歡的區別:依戀、利他和親密。愛情有兩種:熱烈的愛情和伴侶的愛情。動機:愛情,繁衍,經濟。夫妻雙方都可以從生理上、心理上、經濟上、社會上進行調整,使婚姻失去平衡。
*文化歷史因素是兒童心理發展的源泉。*維果茨基,1。最近的開發區。2.教學應該領先於發展。3.學習和發展的最佳時期。皮亞傑的“智慧就是適應”。圖式,同化,適應和平衡。兒童心理發展的因素:成熟度、經歷、社會環境、平衡。過程:連續性和階段性的統壹。
*關鍵期(Lorenz)——兒童最有可能在壹定時期內獲得壹定的知識和技能或形成壹定的心理特征。過了這個時期,相關方面的發展就會有障礙,很難彌補。
*敏感期——孩子很容易學習某些知識和行為,心理某些方面發展很快的時期。
*無條件反射:1。具有明顯的生存意義。2.沒有明顯的適應價值。
寶寶:*12個月前,情緒記憶,動作記憶。65438+2月以後,意象記憶和單詞記憶。* 8-11個月解題過程有三個層次:無效嘗試、有效嘗試和不嘗試直接成功。* 1.5-2.5歲是掌握母語基本語法的關鍵期。*典型氣質類型:易養40%,難養10%,發育遲緩15%。
*依戀類型:安全型、回避型、抗拒型。
*遊戲的發展:功能性遊戲(嬰兒期)、象征性遊戲(嬰兒期)、規則性遊戲(兒童期)。
*兒童:*思維發展——形象的具象思維(可塑性和動態性),邏輯思維開始萌芽。*口腔發育的關鍵期。*口語的意義:交流的工具,適應環境的工具,超越特定環境進入新環境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心理發展的助推器。*口語的發展:對話到獨白,場景到連貫。*第壹叛逆期(3-4歲),行為獨立,有自我意誌,反抗父母控制。
*童年:*學習是主導活動。具體操作階段。思維轉折點(9-10歲)。保護大師。欺負行為:身體欺負、直接言語欺負和間接欺負。*交往的意義:需要集體歸屬感,發展社會認知和社會交往能力,發展自我概念,促進良好的人格和社會責任感。*短期遊戲夥伴關系(3-5歲),單向幫助關系(6-9歲),雙向幫助關系(9-12歲)。*父母6歲前控制,* * *隨6-12歲控制,子女12歲後控制。
*青春期:*身體生長、生理機能發育、性發育和成熟的加速期。*矛盾特征:成年感與半成熟的矛盾,斷奶與精神支持的矛盾,鎖定與開放的矛盾,成就感與挫敗感的交替。*思維發展:擺脫具體內容的束縛,承擔演繹推理能力的發展。*意識發展:第二次飛躍。*關註自己的外表和舉止,關註自己的能力和學習成績,關心自己的人格成長,自尊心強。*情緒變化的特點:煩惱多了,孤獨感和抑郁感增加。*自我中心特征:獨特的自我,想象中的觀眾。*第二個反轉期(10-11到15-16歲)。*壹,兩個叛逆期* * *相似點:獨立的自我意識,要求起訴的自主性,成長發展的超前感,壹個有成長感,壹個有成年感。*區別:第壹,要求自主和行動自由;二是要求人格獨立,社會地位平等,精神和行為自主。
*青年:*思維發展的三個階段:二元論、相對論、壹致論。*辯證邏輯思維發展。*確認自我認同是青春期壹項重要的發展任務。
*中年:性格:穩定、成熟(明顯的自省、成熟的防禦和機智),越來越融合的性別角色。
*老年:感官知覺發生顯著變化(視力和聽力下降,味覺、嗅覺和觸覺遲鈍)。記憶:70歲的關鍵期。
*李心田1991正常和異常標準:醫學、統計學、自省經驗和社會適應標準。*焦慮癥狀的三個方面:1。與情況不相稱的痛苦情感體驗。2.精神運動性焦慮。3.植物神經功能障礙伴身體不適。*急性短暫性精神障礙:兩周內急性起病,以精神病性癥狀為主,發病前有相應的心臟病,2-3個月內完全恢復。
*度量——按照壹定的規律,事物是由數字決定的,也就是事物、數字和規律。元素:參考點和單位。*命名量表——測量級別最低的量表形式,用數字來表示事物或對事物進行分類。*比額表的性質:間接、相對和客觀。*心理測試最早出現在心理學文獻——Cattell 1890,文章《心理測試與測量》。*定額:最低30或100,全國2000-3000。*標準範數可以通過線性變換和非線性變換得到。*標準有以下條件:有效性、可靠性、客觀性和簡單性。*測試的目的:顯示和預測。*測試排列:平行直線,混合螺旋。
*輔導員的品格:做壹個尊重和熱愛生命的人,做壹個有益於社會和他人的人。*1986,北京朝陽醫院成立全國首家心理咨詢科。
*弗洛伊德出生於1856年5月6日。認為人的心理活動分為兩個層次:潛意識和意識。
*心理學三論:1。疏忽心理。2.夢想。3.神經病通論。
*自衛機制包括:壓抑、投射、替代、逆轉、合理化、升華、轉移等。咨詢對象:心理健康正常,心理健康正常,心理健康水低,排除特殊對象(臨床治愈或處於潛伏期的精神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