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彩色電影136分鐘
法國蘭斯電影制片廠出品
導演:克洛德·貝裏(根據左拉的同名小說改編)攝影:帕特裏克·鮑德裏亞主要演員:苗苗(飾演馬希爾的妻子)·讓·雷諾(飾演蘭迪耶)·讓·卡爾邁(飾演蘇瓦林)·於·迪特·亨利(飾演卡特琳娜)·讓-洛裏·米羅(飾演馬希爾的父親)·傑拉德·德·帕迪厄(飾演馬希爾)。
摘要
1863年,因為思想激進,朗迪耶被裏爾鐵路公司辭退,去加萊省的礦區找工作。
他第壹次遇到壹個不停咳嗽的老人。這位在煤礦工作了40年的礦工被戲稱為“不死人”,因為他活了三次。他的肺滿是灰塵,痰是黑色的。他是馬希爾的父親。經過他的指引,郎迪耶來到了坑邊。纜車不斷通過籠子把成千上萬的礦工送到井底。
天亮前,馬希爾的女兒卡特琳娜叫醒家人去上班。馬希爾的妻子生了7個孩子,她抱怨家裏沒錢買面包。
黑礦工在工作面用鎬挖煤,然後雙手把煤裝上礦車,煤由人或馬拉出斜井。工程師發現巷道支護不安全,並以罰款威脅Maher。馬希爾氣得說不出話來。
下班後,馬希爾壹家爭先恐後地在裝滿熱水的大桶裏輪流洗澡。洗完澡,大兒子急忙出去和女礦燈約會。Maher剛從浴缸裏出來就準備和他的妻子親熱。
蘭迪耶接替了壹個死去的女工,在壹家小店安頓下來。他坐在壹個露天咖啡館裏,看著卡特琳娜被壹個男人拉到樹林裏,心裏很不痛快。市場非常活躍。馬希爾在觀看鬥雞。他邀請朗迪耶吃了當地的烤香腸,還加入了廣場上的舞蹈。
朗迪耶在壹家小店裏遇到了非馬克思主義者蘇瓦林。朗捷認為,要改善工人的生活條件,必須團結起來,成立互助協會,與資方據理力爭。蘇瓦林認為,只有用暴力打破世界,才有出路。這兩個人在辯論中面紅耳赤。盡管他們有不同的觀點,但他們畢竟是同路人。
聚集在廣場上的工人們因管理層削減工資而感到憤慨。在朗迪耶的鼓動下,工人們開始罷工。在壹頓豐盛的午餐後,煤礦總經理格雷科特·瓦(Grecourt Wa)站在他豪華住宅裏劈啪作響的壁爐旁,自豪地會見了罷工工人的代表。雙方的談判毫無結果。工人們去河邊釣魚,但只有幾個人還在上班,包括卡特琳娜和她的丈夫。罷工者稱他們為叛徒,並阻止他們在坑口戰鬥。女人去面包店搶吃的,把店給毀了。面包店老板因為經常勾搭女人被沖上樓頂,慌亂中墜樓身亡。
罷工持續了壹個多月,管理層從比利時召回了工人。罷工者試圖阻止破壞罷工的外國人,但軍隊和警察緊隨其後。馬希爾帶領工人與軍警對峙。當工人開始投擲石塊時,憲兵開槍了。馬希爾和幾十名工人當場死亡。馬希爾的妻子抱著屍體痛哭。
罷工失敗了,工人們不得不去工作。郎迪耶也氣得下了井。蘇瓦林在半夜破壞了排水設備,地下水湧入井裏。井下工人發現湧水,迅速逃向罐籠,但電梯只救出了部分工人,罐籠的電纜也斷了。井下工人不得不沖到緊急出口,但安全巷道坍塌,許多工人被困井下。蘭迪耶幫助卡特琳娜尋找出路,卻處處碰壁,不得不躺在無水的地方等待救援。卡特琳娜的丈夫因為愛妻子而對蘭迪爾懷恨在心,他也被困在井底。當他看到蘭迪和妻子躺在壹起時,他很嫉妒。他想讓* * *筋疲力盡的卡特琳娜被蘭迪耶用石頭砸死。卡特琳娜幸福地倒在蘭迪的懷裏。
救援者終於聽到了朗迪耶敲棚柱的聲音,但當他被救出時,美麗的卡特琳娜已經停止了呼吸。
礦井被淹後,又發生了瓦斯爆炸。馬希爾的兩個兒子都死了,馬希爾的妻子非常痛苦。出於同情,礦長的妻子帶著女兒去拜訪了馬赫爾壹家。馬希爾的父親因為災難“不能死”,神經幾乎不正常。他用雙手掐死了總經理的女兒塞西爾。
罷工讓每個家庭都深受其害,所以人們對罷工的組織者朗迪耶恨之入骨。有人朝他臉上吐口水,有人抓住他的衣領打他。他知道,開導工人,非壹日之功。他決定先發動其他地方的群眾。
臨行前,他來到坑口向工人們告別。馬希爾的妻子不得不自己下去工作,因為家裏不再有男性勞動力。破壞礦井後,蘇瓦林逃離了礦井,馬希爾的父親因為精神失常沒有被判刑,壹直住在家裏。
踏上新征程的郎迪耶知道,雖然打擊暫時失敗,但復仇的種子已經種下。在浸透了工人鮮血的土地上,很快就會有新的鬥爭,它壹旦破土而出,就會有無限的生機。
辨別和欣賞
愛彌爾·左拉是19世紀下半葉法國最重要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之壹,也是法國自然主義文學的主要倡導者。他的意大利父親在七歲時去世,留下孤兒寡婦生活貧困,這對左拉後來描寫社會底層的生活有很大影響。出版於1885的《萌芽》是左拉現實主義的代表作。它在法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第壹次成功塑造了工業無產者的形象。它不僅描述了礦工的貧窮和痛苦,而且指出這種非人的生活條件是資本主義制度的罪惡結果。《萌芽》是工人運動的陰郁史詩,也是熱情贊歌。
為紀念《萌芽》出版壹百周年,法國著名導演克洛德·貝裏再次將它搬上銀幕。早在1913年,法國導演阿貝爾·卡佩拉尼就把《萌芽》拍成了140分鐘的黑白默片。這部電影雖然和話劇壹樣,只有八個場景,但是它的社會影響還是很大的。需要指出的是,本片以勞資握手收場,不僅背叛了原著精神,也降低了其社會意義。1962年,法國導演伊夫·雷格爾再次制作了壹部110分鐘的黑白電影,敘事清晰,畫面優雅,但缺乏社會沖擊力。雖然小說中的主要章節都被忠實地再現了,但左拉生動描述的資本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即雇主與雇員之間的妳死我活的鬥爭,在影片中仍然不突出。作者刻意描述的“工資雇傭勞動的興起”和“資本與勞動的鬥爭”未能成為影片的主線。
克洛德·貝裏的新電影《萌芽》與之前的兩部同名電影有很大不同。呈現給觀眾的是壹部工人階級的悲壯史詩,我們聽到了工人階級要求正義的聲音。我們見過被殘酷剝削了100多年的礦工,從祖輩到父輩,都在喊著要面包。憤怒像火山壹樣爆發,摧毀壹切,席卷壹切。瘋狂的力量越來越大,滾滾向前。在與武警搏鬥的場景中,我們看到上千名礦工向前沖,前面的人倒下,後面的人沖上去。壹代代積累的憤怒和仇恨在最初被喚醒的工人中爆發。像海浪壹樣,他們席卷而來,鎖住了所有的地雷。面對軍警的刺刀,罷工者無所畏懼。罷工後經濟來源被切斷,朗捷倡導的互助會發揮了作用。產業工人的組織性和堅定性在這部電影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作為壹個整體,無產階級站在了歷史的前臺,這壹主題最早出現在文學作品中。貝瑞的電影清楚地強調了原作的社會意義。
這部電影在結構上非常接近原著。就像壹部壯麗的交響樂,可以分為七個部分。前四個部分是引言、開篇、發展和深化。上下文清楚地講述了礦工反抗的產生、擴大和高漲。簡介是充滿革命思想的郎迪耶只身來到礦區,以他的宣傳鼓動工作為主線貫穿全片。導演通過對比揭示了勞資雙方的對立:工人沒有面包吃,資產階級卻吃著山珍海味,經理的女兒塞西爾大半夜還疲憊不堪,卡特琳娜半夜起床還要上班。隱藏的深刻矛盾和危機遲早會爆發。第五部分是電影的* * *-罷工,後兩部分描述了罷工的失敗和結局。影片以主角朗迪耶在黎明前的黑暗中從田間小道走向礦區開始,以他希望離開礦區結束。黎明前,他踏上新的征程,全片前後呼應。
象征著希望和未來的“萌芽”在影片中時隱時現,貫穿始終。朗迪耶在礦工中宣揚革命鬥爭的真理。在這片肥沃的黑土地上播下種子後,隨著春天的到來,這個符號出現了。主人公望著生機勃勃的麥浪,畫外音說:“當人們在為地下的苦難和苦難而哀嘆時,壹股生機正在地面上萌芽和行進。”半夜聊天的時候,隨著郎迪耶深邃的眼神望著窗外繁星點點的夜空,觀眾又聽到了他的心聲:“現在礦工們徹底清醒了,他們就像壹顆埋在地下的優良種子,開始發芽了。”罷工開始後,纜車停止了滾動,人們默默地在河邊釣魚,但觀眾在沈默中感受到的講述甚至比在聲音中感受到的更多,甚至連馬希爾意識不太清醒的父親也意識到,“在礦井的深處,壹支軍隊正在成長,這壹代新人就像發芽的種子,很快就會破土而出,在溫暖的陽光下茁壯成長”。影片結尾,隨著主角輕快的腳步走向遠方,畫外音說:“隊伍壹天天壯大,黑復仇軍在田野裏慢慢壯大。他們想讓未來的幾年豐收。這支隊伍的萌芽即將沖破地球,活躍在世界上。”左拉的作品幾乎都以悲劇收場,情緒相當低落。導演貝瑞操刀的電影《萌芽》雖然也以悲劇收場,但心情卻是樂觀而輕快的。這種預言式的樂觀賦予了罷工高昂的戰鬥氣氛,使影片具有史詩般的悲壯氣勢,畫面大膽,充滿了浪漫的抒情性。可以看出,本片導演深刻理解左拉對社會前景充滿信心的心態,體現出原著對社會現實進行了深刻的分析,對平凡的日常生活進行了概括和提煉,抓住了事物的本質。因此,可以說影片擺脫了左拉在現實上爬行的自然主義描寫方法,使作品回歸了批判現實主義的原則。
然而,為了忠實於原作,克洛德·貝裏在描寫馬希爾和他妻子的私生活時,在描寫卡特琳娜和她的情人幽會時,在揭露面包店老板利用婦女的貧困時,仍然遵循了原作的自然主義筆法。這種對現實生活的描寫往往不能反映人物的思想特點,也沒有表現出太多的社會內容。其實在壹定程度上反映了左拉對描寫對象的錯誤看法。左拉認為,礦工的無知、粗魯、不文明,使他們不可避免地放縱自己,喜歡做猥褻的動作。左拉的這種觀點使他作品中的工人形象更接近現實,但實際上卻失去了許多色彩。此外,左拉對布爾喬亞還抱有幻想,這壹點在影片中也有所體現。他認為老板們追求利潤,但並不缺乏人性,甚至還有善良的情懷,於是他以責備的態度描述了罷工中到處砸店、破壞的混亂行動:經理善良的女兒塞西爾被不明真相的馬赫父親勒死就是壹例。影片在很多地方透露出左拉的改良主義思想。
這部電影雖然是彩色的,但光線和色調幾乎是黑色的。煤礦區的特點是壹片黑色。礦區外部是黑煤和煤灰,礦井內部是黑暗的。礦工全身都是黑色的“煤點”,他們吐出的痰和遇難時流出來的血都是黑色的。只有下雪的時候,村子才會變白,但卻“像被裹在裹屍布裏”。如果說白色是沈默和虛無的象征,那麽黑色則是憂郁、恐懼和壓迫的象征。這個黑暗的世界,才是礦工生活的真實世界。這種象征性的風景刻畫,如同版畫壹樣陰森淒涼,賦予了影片很多悲劇色彩。電影的亮點往往集中在苗苗的妻子瑪赫身上。她曾經是壹名煤礦工人。為了維持壹個10的家庭,她在家沒日沒夜的工作。生了七個孩子後,她已經對* * * *失去了興趣。老公洗澡後想找樂子,她就喊女兒的名字,怕再次懷孕。罷工前,她帶著孩子去經理家乞討。罷工開始後,家裏什麽都沒有了。她仍然鼓勵礦工們堅持下去。丈夫去世後,她不得不代替丈夫下到礦井做10小時的苦工,掙30蘇來養家糊口。她所經歷的壹切讓她漸漸明白,復仇的那壹天終將到來,這個善良的女人終於在生活的壓力下爆發出憤怒的哭喊。當蘭迪爾即將踏上新的征程,來到礦上與她告別時,她對他說:“我們已經餓了兩個月,賣掉了所有的家當,孩子們也生病了。難道只是白吃?”妳還想讓我們過那種不講道理的生活嗎?“苗苗成功地塑造了這個平凡而偉大的勞動婦女形象。
國際影星傑拉德·德·帕迪厄(Gerard de Padieu)在這部電影中塑造了壹個可敬正直的礦工形象。受郎迪耶啟發,參加工人互助會,在罷工期間帶領工人請願,面對軍警無所畏懼,最後開槍自盡。影片壹開始,在演職員表印出來之前,他就鄭重聲明:“鑒於法國日益嚴重的失業問題,我主張成立壹個‘萌芽聯合會’來解決演藝圈人士的生活困難,熱烈歡迎各界人士參與。這個組織將在1995開始活動。我呼籲全國各地建立這樣的聯合會。因為這不是慈善機構,而是壹個團結互助的組織。”這部誕生於壹個多世紀前的偉大文學作品,難道沒有產生深遠的歷史影響,顯示出不朽的生命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