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發表署名文章《世博會給中國人民帶來精神財富》。文章說,世博會與世界的進步息息相關,世博會的理念與人類的理性息息相關。對世界潮流和人類未來價值取向的清醒認識,可能是上海世博會給予中國人民,尤其是決定祖國未來的中國青年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文章摘編如下:
世博2010敲開了中國的大門,人們翹首以待,仿佛在期待壹個盛大的節日。這是國家大事,也是世界大事。本屆世博會是迄今為止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壹屆,在促進世界和平與和諧方面有著廣泛的影響和獨特的作用,而且世界正處於擺脫金融危機的關鍵之年,這樣壹次盛會受到關註是理所當然的。
中國舉辦世博會的資格和兩年前成功舉辦奧運會是壹樣的。究其根本原因,歸根結底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國家綜合實力迅速增強的必然結果。特別是面對突如其來的金融海嘯,中國不僅采取了有效措施和相應的財政、金融、貨幣政策,而且保持了自身經濟發展的基本穩定,從而惠及全球。作為壹個負責任的大國,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受到世界矚目,贏得普遍尊重和信任。
掃描壹個“壓縮世界”
對於這樣壹個前所未有的事件,中國公眾在興奮的同時,經常將即將到來的上海世博會與2008年北京奧運會相提並論。也許,正是這種對比,才會讓我們更清楚地看到上海世博會的獨特魅力和意義。
從根本上說,舉辦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是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的必然結果,是提高中國國際地位的重大歷史轉折,是國際社會對中國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友好和充滿興趣的標誌,是世界政治格局和世界經濟格局深刻變化大趨勢的顯著標誌, 以及壹個“讓世界了解中國和中國”的絕佳機會,但兩者還是有區別和側重點的。
壹個因設計參觀世博會的綜合戰略而成名的年輕人,無意中說出了兩者的“區別”。他認為,北京奧運會是讓外國人了解中國,而上海世博會是讓中國人了解世界。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年輕人還引用了壹個具體的數據作為證明。即預計到訪的7000萬遊客(上下10%)中,只有350萬是外國人,其余全部來自中國。
幾千萬中國人在這麽集中的時間段聚集在上海,就是為了看大上海?當然不是,也沒必要。因為中國的上海對中國人來說是永恒的,是壹個只要妳有興趣就可以隨時去的城市。那麽這群人為什麽要千裏迢迢趕來呢?答案其實很簡單明了:他們是想在這有限而寶貴的時空裏,盡可能地掃描壹個“壓縮”的世界!享受世界各國的物質和精神成果,感受人類進入新時代的“世紀之風”!
可以肯定地說,人們首先會感受到的是建築藝術的炫麗多彩之美,想象壹下,當世博會的“面紗”揭開時,會有許多充滿異國風情的場館像精美的藝術品壹樣展現在我們面前:沙特館為我們呈現了壹艘“絲綢之路寶船”,其主體建築像壹艘懸在空中的巨輪——月亮船;巴西館是壹個“綠色的鳥巢”,其熱帶叢林般的綠色妝容設計將人們帶入五彩繽紛的“地球之肺”;俄羅斯館的形狀像壹朵“太陽花”,由十二座塔和壹個懸在空中的立方體組成。新加坡館,形似八音盒,展現城市交響樂主題;像壹座匍匐紫蠶島上的日本館,半圓形穹頂像壹座“太空堡壘”;芬蘭館是壹個不對稱的冰壺,其中會出現傳統的芬蘭桑拿浴。挪威館由15棵巨大的“樹”組成,這些樹全部由木材和竹子制成,展現了“大自然的饋贈”。英國館形似蒲公英,西班牙館形似藤籃,德國館懸浮在空中。另外丹麥的小美人魚,捷克的浮雕,法國的“思想者”...會讓人眼花繚亂,流連忘返。
除了這些直觀美好的印象,世博會還會讓我們從整體上更加清楚世界上那些國際化城市的大致發展趨勢,從而更加自覺地把握生態化、知識化、人本化、國際化、集群化的大都市建設之路。它將使中國人民更清楚地了解現代城市與現代人精神生活的關系。在各國城市化和發展模式的比較交流中,我們會認識到21世紀的城市規劃設計在考慮生產和物質生活的同時,要充分回應人們精神生活的深層需求。
生動活潑的城市形象本身就會對人產生潛移默化的啟蒙作用。它用豐富細膩的美訓練我們的眼睛,培養我們的興趣,塑造我們的情感,增加我們的快感。同樣,作為壹種長期友好的記憶符號,它總是鼓勵人們心平氣和地交談和交流。
這種基於人性化和建築美學的城市設計,會對社會環境產生影響,潛移默化地喚醒居民的和諧欲望、善意和創造沖動。“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本質是用城市之美來增強人類的善良、寬容、互助,提高人們的生活勇氣。
對科技進步的追求是無止境的。
不神秘的話就要明白,世博會最早的起源其實是壹次巨大的世界物質交流聚會。我們在《清明上河圖》中可以看到,它是在某個既定的時間(如節日),來自四面八方的客商和城鄉居民聚集在壹起的聚集區舉行的大集市。正如奧林匹克的原始形式無非是人們在豐收慶典婚宴上盡情歡樂。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文明的進步,特別是在1851年正式舉辦世博會之後,這部“世界大集”越來越集中地反映了人類生產力發展的成果。而這種成就必然承載著人類在不同時代所擁有的某種價值觀,反映了人類在壹個時期的人生目標和對未來的向往和憧憬。沿著這壹認識軌跡,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在世博會150多年的歷史中,國際社會的關註焦點隨著時間的推移壹直在依次變化,我們也會感知到地球人類的生存觀和價值觀的不斷演進和進步。
從1851到1933,雖然沒有明確的世博會主題,但“知識就是力量”和“科技創造無限”的理念幾乎滲透到了中間的每壹屆世博會。無數新奇產品的招搖亮相,反映了人們對科技進步的無盡渴求,以及征服自然的信心和自豪。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世博會的歷史翻開了新的壹頁。1972年,聯合國通過了《人類環境宣言》,呼籲各國政府和人民齊心協力,維護和改善人類環境,造福子孫後代。65438年至0974年,美國斯波坎世博會的主題被明確為“無汙染進步”,象征性地拉開了世博會關註“人與環境保護”的序幕,也標誌著展現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世博會進入第三個發展時期,即從只關註人類福祉轉向探索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以及如何保證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隨後,諾克斯維爾世博會1982,新奧爾良世博會1984,日本築波世博會1985等。,先後觸及能源、水和人居等主題,都與“應對氣候變化”有著直接或間接的聯系。1985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是“青年、人口與環境”,同年築波世博會的主題確定為“居住與環境——人類家居技術”。2000年德國漢諾威世博會不僅將“人類、自然和科技”同時放在了首位,也為“可持續發展”理念在全球的傳播奠定了基礎。毫不誇張地說,在過去的四十年裏,在各國國旗飄揚的世博場館裏,人與自然之間危機的警報從未沈寂過。
認清人類未來的價值取向
即將舉行的中國上海世博會也以“綠色”和“低碳”為目標。壹方面,其組織者和主辦者力求在選址、規劃、設計、建設、運營和後續利用的全過程中,從源頭體現低碳環保意識。另壹方面,圍繞“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賽國家和地區也將爭相在這個各種文明的舞臺上展示自己獨特的環保理念和對新生活的向往。
回顧歷史,我們可以理解,世博會與世界的進步息息相關,世博會的理念與人類的理性如影隨形。應該說,今天的中國人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歡迎世博會,也更樂於舉辦世博會。其中壹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國經過30多年的高速發展,正在努力探索壹條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可持續發展之路。這種新的探索恰好與過去40年歷屆世博會的主題不謀而合,在世界未來的發展趨勢中,這將是非常有價值的。
可以想象,當數以千萬計的中國人民懷著無比喜悅的心情步入上海世博會的大門時,他們壹定會觸摸到人類文明進步的脈搏,也會深切地感受到,我們古老的中華文明在奔騰的世界潮流的節奏中,變得如此年輕!
對世界大勢和人類未來價值取向的清醒認識,可能是上海世博會給予中國人民,尤其是決定祖國未來的中國青年最寶貴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