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哈拉蘇斑巖銅礦綜合預測找礦模型

哈拉蘇斑巖銅礦綜合預測找礦模型

哈拉蘇斑巖銅礦前人建立了綜合預測找礦模型(吳等,2008)。通過對成礦條件和典型礦床的研究,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本次研究的認識和成果,對哈拉蘇斑巖銅礦綜合預測找礦模型進行了修正,形成了哈拉蘇斑巖銅礦綜合預測找礦模型作為本次預測的模型。

6.1.1.1地質找礦模型

1)構造位置:哈拉蘇斑巖銅礦位於哈薩克斯坦-準噶爾微板塊北緣薩吾爾-二臺島弧帶。有泥盆紀島弧鈣堿性火山巖、石炭紀陸相酸性火山巖和二疊紀中酸性火山巖-磨拉石建造。海西中期侵入巖主要為島弧花崗巖類。石炭紀末,為張裂環境。在卡拉通克地區,有含銅、鎳的鎂鐵-超鎂鐵雜巖體沿斷裂貫穿。

2)含礦地層:含礦斑巖體侵入中泥盆統北塔山組中下巖性段,主要為中基性和基性火山巖,主要為玄武巖、玄武安山巖和安山巖,主要為鈣堿性火山巖。

3)含礦巖體:含礦斑巖主要為中酸性淺成侵入巖,以花崗閃長斑巖和花崗斑巖為主,含少量應時閃長斑巖。沿斷層分布,斷續延伸約7km。

4)控巖控礦構造:含礦斑巖體的分布受北西向卡拉勝爾斷裂帶控制。晚期礦化受韌性剪切帶控制,變形構造包括褶皺構造、片巖構造/韌性剪切帶、劈理構造、滑動斷層和低角度逆斷層。

5)礦體特征:礦體主要產於斑巖體中,部分產於圍巖中。呈不規則分支狀,沿走向和傾斜方向有膨脹收縮、分支復合和捏縮。

6)礦石類型及礦物組合:礦石為氧化礦和原生礦,以原生礦為主,氧化礦很少。礦石礦物主要為黃銅礦、黃鐵礦和磁鐵礦,少量斑銅礦和輝鉬礦,偶見鈦磁鐵礦和鈉長石;次生氧化礦物主要是孔雀石,其次是藍銅礦、褐鐵礦和黃鉀鐵礬。脈石礦物主要有長石、應時、黑雲母、絹雲母、綠泥石、方解石和綠簾石。礦石中伴生的有益元素是金、銀和鉬。

7)礦石結構:礦石結構主要有異形粒狀結構、充填結構、* *結狀結構和斷裂構造;他形-半自形粒狀結構較少。礦石構造包括斑巖中的浸染狀礦化、斑巖外接觸帶中的矽卡巖礦化、沿片巖帶的礦化和沿斷裂的脈狀礦化。

8)蝕變類型及分帶:圍巖蝕變主要有鉀長石化、矽化、絹雲母化、黑雲母化、綠泥石化、綠簾石化和碳酸鹽化。蝕變在平面上具有明顯的分帶性。從巖體中心向外依次為鉀長石矽化黑雲母帶-矽化絹雲母帶-綠泥石化綠簾石碳酸巖帶。

9)成礦流體:根據流體包裹體的H-O同位素特征,認為成礦流體來自巖漿,表明成礦流體來自巖漿作用晚期分異的流體。從S同位素分析來看,表現出富集輕硫同位素的特征,表明部分礦物來自海相沈積地層。

10)成礦時代:中泥盆世形成浸染狀斑巖礦化,三疊紀構造-熱液疊加形成脈狀富礦。

11)成因類型:中低溫斑巖銅礦-構造疊加改造斑巖銅礦。

6.1.1.2物化探模型

1)區域地球物理:礦床位於吉木乃-二臺巴格重力異常區北緣的寬梯度帶和阿爾泰-二臺巴正磁異常區北部的過渡帶,局部磁異常發育。

2)礦區地球物理異常:礦化體根據礦化程度具有高極化特征(≥5%)。大部分鉆孔巖石和礦石無磁性或弱磁性,部分應時閃長斑巖和蝕變玄武巖具有強磁性,其中前者κ為3883×10-64πSI,Jr為1328×10-3a/m;後者κ為3782×10-64πSI,Jr為341×10-3A/m,說明巖石和礦物的磁性明顯不均勻。因此,激發極化法的高極化和相對高低阻是判斷本區硫化物礦體分布的重要找礦標誌。勘探實踐表明,高極化、低電阻往往與碳質層的分布有關。

在礦區進行了常規激發極化法和雙頻激發極化法,異常反映壹致,有效地反映了含礦地質體的分布。技術條件為1500m AB,40m MN,供電周期8s,延時100ms。該區極化率背景小於2%,以3%為異常下限圈定了4個異常。其中峰值大於8%的異常極化率有3個,對應低電阻率,最小值小於200ω·m,主要反映碳質砂巖的分布。在斑巖銅礦分布區,高極化異常高度為1000m,寬度為100 ~ 200 m,異常向東不閉合。極化比壹般為3% ~ 5%,最高為6.5%。相應地,視電阻率處於高電阻率(1000 ~ 1400ω·m)和相對低電阻率(600ω·m)之間的過渡帶,而東北部的低電阻率(≤200ω·m)和高極化反映了含碳地層的分布。IP測深顯示AB/2在1.5 ~ 40m為低極化(1.5% ~ 2.5%),65m後極化急劇上升。當AB/2達到500m時,極化在5%以上並保持穩定。高極化處於高阻向相對低阻的過渡帶,高極化異常尚未閉合,表明高極化體向下延伸較大。

磁場變化復雜,其中含礦斑巖和礦化體與背景磁場變化相對應,而基性火山巖中的二長花崗巖出現明顯的穩定磁異常。

3)區域地球化學:1 ∶ 20萬化探以Cu、Au為主,伴有Ag、Cd、Mo、Sn、Cr、Ni、Co、MnO等元素,Pb位於異常體的東北部(圖6.1)。異常形態總體呈NW-SE向,總面積96 km2,主要位於卡拉尚格爾斷裂帶上盤。銅、金、銀、鉬、錫分布壹致且大,集中中心明顯。Cr、Ni、Co、MnO以高背景為主,異常分布相對零星。其中Cu異常面積68km2,最高值為348×10-6,平均值為105×10-6;Au異常面積28km2,最高值為54.1×10 -9,平均值為13.2× 10-9。鉬異常主要位於銅異常的中心,含量最高為4×10 -6。

圖6.1哈拉蘇銅礦1 ∶ 20萬分析圖

4)礦區次生暈異常:1 ∶ 5萬水系沈積物測量在礦區圈定出明顯的Cu、Au、Ag、Mo、W、Zn、As、Sb、Sn、Cr、Ni、Co等多元素組合異常,面積10.7km2,其中Cu、Au、Ag、Mo、W相關性好,富集中心明顯,主要成礦元素和伴生元素含量高,位於花崗閃長斑巖中鋅、砷、銻、錫具有高背景或單點高異常,位於花崗閃長斑巖中。鉻、鎳、鈷異常及其高背景位於上述異常西側的中泥盆統北塔山組中基性火山巖中。Pb顯示無明顯異常(圖6.2)。其中Cu異常面積6.8km2,平均值為185×10-6,最高值為3438× 10-6。Au異常面積2.3km2,平均值為35.6×10-9,最大值為170×10-9;鉬異常面積為1km2,最高含量為14.1×10-6。

圖6.2哈拉蘇銅礦1 ∶ 5萬化探剖面圖。

5)礦區原生暈異常:巖石地球化學測量有明顯的銅、鉬、金、銀元素組合異常。其分帶特征為:銅、鉬、金為內帶,銀、銻為中帶,砷、鉍、鉛、鋅、錫、鎢為外帶,具有典型的斑巖銅礦元素組合特征。

Cu、Mo、Au異常主要位於含礦斑巖體上下壁的玄武巖中,三種元素的富集中心壹致,* * *組合明顯,主要分布在斑巖體中。控制異常長1000余米,寬300 ~ 600米,最高含量分別為3326×10-6、12.5×10-6、196×10-9。

Ag、Sb元素主要分布在含礦斑巖巖體的上下壁玄武巖中,富集中心主要在下盤,在巖體中只是壹個高背景。其中,Ag異常呈不規則環狀,有4個集中中心,走向長度與斑巖體基本相似,但均分布於圍巖中,含量最高為1266×10-6;Sb含量低,背景高,最高含量僅為0.36×10-6。

As、Bi、Pb、Zn主要分布在斑巖外接觸帶的高背景和局部異常,在巖體中壹般背景較低。壹般在巖體中的含量為:Pb (8 ~ 10) × 10-6,Zn (40 ~ 80) × 10-6,As (2 ~ 5) × 10-6,Bi2O3 (2 ~ 0。四種元素在接觸帶的集中分布特征也不壹致。

6.1.1.3綜合預測找礦模型

綜合分析上述地質找礦模型和物化探找礦模型,建立了哈拉蘇-卡拉勝格爾斑巖銅礦帶綜合預測找礦模型,見表6.1。

表6.1哈拉蘇斑巖銅礦綜合預測找礦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