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漢末農民軍的活動範圍為什麽離不開清、徐、冀、燕四國?

漢末農民軍的活動範圍為什麽離不開清、徐、冀、燕四國?

《舊唐書》“余畫九州,周分六服,取長補短,止於七千方,國稅置之,備於王焦,此謂華夏。”據《尚書》?《龔宇》記載中國四大九州是冀州、兗州、青州和徐州。

但在漢朝時期,這裏壹直是農民起義軍的出發地。比如西漢末年的赤眉軍起義,東漢末年的黃巾軍。以此為基礎,他們逐漸發展壯大,然後逐漸向西擴張,直至到達都城。

山東莒縣爆發赤眉軍起義。他們在青州和徐州來回打擊政府,然後擴大勢力。從赤眉軍到黃巾軍,漢朝的清、徐、冀、燕國為什麽那麽動蕩?

(壹),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

幾乎每個朝代的末期,都會爆發農民起義。非人不忠,而妳默默無聞。古代中央集權的君主政體是朝代更叠的主要原因。當王朝發展到壹定時期,各種問題就會出現,積重難返。

同時,隨著山河越來越穩固,壹般到了中後期,那些皇帝就不再熱衷於下大力氣治理國家,而是躺在祖先的功勞簿上,在愚昧中吃老本。所以每個朝代的末期都會出現內憂外患。

1.?王莽改制,民怨沸騰。

“周公畏八卦天,王莽卑才篡之”。西漢的外戚王莽強迫皇帝為自己打坐,然後開始了壹系列的改革。

他改革貨幣制度,然後廢除奴隸制,實行土地國有制,以遏制土地兼並。胡適先生稱他為古代第壹社會主義者,後人也因他的種種作為而稱他為“穿越者”。

但是,王莽雖然初心是好的,卻做了壞事。自己能力有限,不斷在國外用兵。再加上天災不斷,新朝拿不出合理的賑災計劃,瑯琊人樊沖在莒縣發動起義。他們主要活動在魯南、魯中,即青州、兗州、徐州壹帶。

早期的赤眉軍,軍紀嚴明,在華北非常有名。他們借此機會開始西進,進入長安。從此軍紀缺失,得不到民眾支持。飛機之子劉秀起兵攻打赤眉軍相對薄弱的冀州、兗州,最後壹路西進將其消滅。

2.天道已死,黃天應立。

張角早年以治病救人為生,常年生活在冀魯豫。他利用這個機會宣傳他的想法。在那片土地上努力了幾十年,終於壹次凝聚了十幾萬人。東漢末年,桓兩朝皇帝胡作非為,宦官當道,生靈塗炭。

被封為天工將軍的張角從冀州起兵,很快就擴散到青州、徐州、兗州,然後擴散到整個北方地區。“弟子數十萬,連接郡國,清、徐、幽、冀、荊、陽、燕、豫八州之人,必有所應。”

後人普遍認為黃巾軍起義是三國的開始。雖然叛亂很快被平息,但仍有反響。同時,像孫堅、曹操、袁紹這樣的兄弟,大多是在黃巾軍的圍剿中崛起的。

四州中,冀州位於河北,黃巾軍起兵之地。他們又南下,不遺余力地打青州。“人皆拜玄”是指黃巾軍遇到鄭玄後,沒有對他動武,而是畢恭畢敬,並且因為他沒有攻打北海郡。

取了青州之後,南下兗州,也就是以濟寧為主的魯南地區。從那裏,他們再次攻擊徐州。總之,黃巾軍在起義初期就是在這四個州“逃罪”的。

漢末的兩次起義有壹個共同點,就是農民軍的活動範圍離不開清、徐、冀、燕四國。那麽原因是什麽呢?

(2)、區位優勢,有反叛的溫床。

這四個州,在和平時期盜賊此起彼伏,但在王朝末年的亂世,起義首先在這裏爆發。黃巾軍起義後,壹批英雄並肩崛起,他們的主要活動也在這四州。

冀州,是袁紹的根據地,青州也曾在他的統治之下;兗州是曹操的地盤,是他政權的主要城市;徐州劉備得到過兩次,但是因為其他原因又歸還給了呂布和曹操,最後又歸還給了曹操。曹操最終統壹了整個北方地區,四州都屬於曹魏。

1.?離開羅昌,統治者就鞭長莫及。

西漢的都城在長安,東漢的都城在洛陽。壹個位於關中,易守難攻,壹個位於中原腹地。雖然四通八達,但也意味著是四戰之地。古代沒有現在這麽發達的交通工具,所以統治者不容易關註到華北的事件。

如果在中原或者關中,可能還沒開戰就全軍覆沒了。雖然王朝末年統治弱小,但是如果以舉國之力對抗沒有經過正規訓練的農民軍,還是有壹定勝算的。如果在南方,離中原太遠,不容易以毀滅性的力量消滅王朝。

華北之地離王朝中心很遠,不遠也不近。王朝對地方的教育遠沒有首都附近嚴厲。而且,在古代,消息是很慢的。很有可能這裏的人都到濟南了,皇上剛剛得到消息。當時報道了黃巾軍的張角起義,過了很久皇帝才得到消息。

而張角就是利用這種信息不對稱來快速啟動壹個事件。如果是在關中或者河南,早就在起義前消滅在萌芽狀態了。

2.?民風彪悍,好招。

“最普通的郡名,軍司令,賊寇遍地,攻搶地方,殺長吏。郡縣收回,到了就解散,去復。這壹點在青、徐、尤、紀身上尤為明顯。這四個州從西漢開始就沒有間斷過。本地人什麽都敢做,離首都很遠。即使法院追查,也很難。

因此,樊沖和張角選擇了這四個地方作為活動範圍,這非常方便他們吸引隊伍。當然,如果民風彪悍的話,西北就更差了,但是在古代,那裏很難養這麽多人。

冀州、青州、兗州、徐州,這四個城市從北到南連成壹線,在這個州征兵後去其他州也很方便。

同時,由於遠離政治中心,漢朝對當地的影響力相對較弱。更何況春秋戰國時期,這四個國家都是自成壹體的國家,而且漢初還有郡國並行的制度,也有地方諸侯王統治壹方。因此,他們對中央法院沒有很大的認同感。

③、自然災害,容易造成到處流民。

在古代,謀反殺官是大罪。如果人民生存不困難,誰會跟著別人去冒險?平日裏,這些地方土匪強盜很多,只是因為朝廷對其控制不力,沒有特別重視。災年,吃不上飯的人多了。既然他們遲早會死,不如試試,不做餓鬼。

1.?自然災害得不到及時救助。

現在人們稱黃河為母親河,但古代黃河中下遊的人民都稱之為“害河”。因為它很任性,想改就改,想斷就斷。結果,農民壹無所獲,房屋被毀。它的分流必然會影響到華北人民。

“武帝後第三年春,河水漫過平原,百姓饑腸轆轆,自相殘殺。”我們沒有吃的,但是為了活下去,我們不得不互相殘殺。當時武帝在位,百姓不能造反。

除了洪水,還有蝗蟲、幹旱和冰雹。華北是平原,民以食為天,根本不具備應對災害的能力。

“靈帝廣和六年冬,嚴寒,北海、東萊、浪斜井冰厚逾尺。”下壹場大雪可能會造成大饑荒。當人民真的吃不上飯,國家又拿不出政策來應對的時候,造反是自然的。無論是赤眉軍還是黃巾軍,都是在王朝危難、災難發生的時候起義的。

當人們對王朝失去信心,不知道下壹頓飯在哪裏的時候,為什麽不碰碰運氣呢?

2.?沒有重視,經濟就不會發展。

無論是西漢還是東漢,他們的重心都在首都圈。我完全沒有想到什麽協調發展。所以,在自然災害面前,這四個州的人民只有餓死。

發生大規模饑荒的時候,王莽只會虛情假意地求神,而東漢的宦官根本不讀書,不知道治國之策是什麽。

所以這四個州的經濟壹直不景氣,再加上自然災害頻發,導致這裏出現了起義行情。真正把人逼到無路可走的,不是這四個州引發的起義,而是淩駕於他們之上的皇權,只能選擇這條路。無論是趙巖還是齊魯,人們都感覺被邊緣化了。

齊國和大地不再有肩並肩、揮汗如雨的輝煌,也沒有人關心趙巖的生死。樊沖和張角,他們不是天生的反賊,而是看到國家腐朽,沒有必要去救。而且身邊的人都不富裕,所以會冒著被判死刑的風險去嘗試。

結論:

冀州、青州、兗州、徐州之所以動亂,是因為此地不是漢朝的中心,朝廷不管,放任自流。同時小農經濟,靠天吃飯,而且這些地方自然災害頻繁,統治者不能及時應對,所以出現了很多破產。他們壹無所有,自然什麽都不在乎。吃不上飯就搶政府。人多就敢直接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