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光燾(1837(丁酉年)—1916),湖南隆回人。晚清政治、軍事、外交的重要歷史人物。與李鴻章、張之洞、劉坤壹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清政府的重臣。
魏光燾早年被調至左部,光緒初年為道士,任按察使、政使。光緒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後,他向北招兵,與湖南巡撫大成壹起幫助遼抵抗日本侵略,在海城等地多次與敵激戰,指揮所牛莊戰役重創日軍。戰後先後任江西公使、陜西巡撫、陜甘總督、雲貴總督、兩江總督。曾任新疆省政治使節、新疆巡撫、雲貴巡撫、陜甘總督,後任兩江總督、南洋大臣、總理府民族事務大臣。他在擔任兩江總督期間,繼劉坤壹、張之洞之後,實施了三江師範學堂的建設,是南京大學在近代新疆開辦博達書院的重要人物。
中文名:魏光濤。
別名:石龍山人,虎山老人
國籍:中國。
出生地:湖南邵陽
出生日期:1837 165438+10月27日。
死亡日期:1916 04 17。
職業:博達學院首任院長、新疆省長等。
主要成就:晚清重臣,近代教育奠基人。
南京大學重要人物開現代博達書院。
代表作:虎山老人自述
角色的生活
清代邵陽縣金壇鄉(今隆回縣)人。字午村。道光十七年(1837)十月生。我從廚房工人做起。鹹豐六年(1856)加入湘軍,從曾國荃進攻吉安,經營舊湘軍大營。後來,他轉到左的軍隊,去陜西和甘肅鎮壓回民起義。光緒最初被任命為平慶景的養護師。在任期間,他模仿左的軍政措施,修路種樹,勸農教桑,頗有成就。光緒七年(1881),升任甘肅按察使。十年冬遷到甘肅和新疆。擅長財務管理,勤政辦事,軍務報銷,綜合驗證。新疆與周邊國家的邊境線很寬,與俄羅斯、英國等國際事務的交涉案例很多。隨著政局的逐漸穩定,官員管理中最困難的就是缺少外籍公務員。清末新疆和西北地區發展緩慢,教育落後,幾乎沒有教育科研項目。1891年,魏光燾創辦新疆博達書院並任首任校長,開創了新疆近代教育的先河,為中國早期學校提供了寶貴經驗。
光緒二十年甲午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後,淮軍屢戰屢敗,朝方提出用湘軍。11月,清廷封湘軍前兩江、南陽總督劉坤壹為欽差大臣,湖南巡撫吳大猷輔佐軍務,監督東征軍務,掌控內外兩軍。魏光燾應該和吳大成壹起去遼東。光緒二十壹年正月中旬,他率武威軍八營(說是六營)二哨出關,抵達田莊臺布防,隨即聯合宋慶、依克唐阿、長順等部對海城發動第四次反攻,未果。二月初四,發動第五次反攻。日軍第五師團從九連城風景名勝區出岫巖北部黃花店,對遼陽進行虛攻,駐守海城的日軍第三師團也向北突圍。清軍誤中其圈套,長順軍棄大路鞍山站,回師救遼陽。日軍乘虛占領鞍山站,派主力騎兵直取牛莊。
二月初七,魏光燾得到消息,要從海城撤軍,返回牛莊。第八天早晨,3000部隊抵抗日軍2萬精銳,展開激戰。他指揮本部誘敵深入,日軍逼近時猛烈還擊,被敵人重創。然而,依靠優勢兵力,日軍攻入城內。湘軍11營被困市區。按屋巷戰,肉搏戰,肉搏戰,兵戎相見,血流成河,余、陳勝友陣亡,傷亡2000人。他來了又去申辦戰爭,但他得到了三個容易的坐騎。直到半夜,我開始從西邊突圍,才避開。牛莊失守後,遼東半島相繼失守。戰鬥結束後,魏光燾被調往江西。造反雲南巡撫,改陜西巡撫。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入侵北京。他領兵勤政,陜甘總督,雲貴總督。29年,他移居兩江。次年,鐵良南下閱兵,非法革職,即調任閩浙總督。31年後,鐵良再次出賽,他迷茫無能,因此擅離職守。在職任用的官員,大多是以鄉友為基礎,寶卿人最多,其次是湖南籍,當時人們對此頗有微詞。
宣彤三年(1911),辛亥革命開始。魏光燾被清政府任命為湖廣總督。沒上班,死在家裏。
就業率
中國是新疆建省後的第壹任部署使節和第二任代行政長官(省長),壹手建立新疆博達書院並任首任校長。後歷任雲貴、陜甘兩省巡撫,後任兩江總督、南陽大臣、宰相。1891在新疆創辦博達書院並擔任首任校長,為新疆早期教育提供了先例。
魏光燾任兩江總督期間,繼劉坤壹、張之洞之後,又實施了三江師範學堂的建設,是南京大學為開近代博達書院的重要人物。曾國藩是湘軍的接班人,是左的重要助手。1905罷官回鄉。民國五年(1965438+2006年4月17)3月15日,死於寶卿東郊虎山別墅。
代表作品
魏光燾是魏源的侄孫,曾出資出版魏源的《海的地圖集》等著作。他本人也有傳世之作,如《圈定新疆》(8卷)、《虎山老人自述》(家刻)。
人物故居
魏光燾故居位於隆回縣司門前鎮石山灣村。在魏源故居北1.5km處。故居西朝東,有含金量高、柔美的金水河,西靠樟樹坳、毛頭寨,北至金壇二十四景之壹的獅子山(山上有清代文昌閣遺存),南接五珠山。
故居為清乾隆年間(年份不詳)木結構建築,懸掛於山頂,屋窗裝飾精美。是壹座較為完整、具有代表性的清代民居建築群。整個庭院四重,左右有亭臺樓閣,飛檐上翹。院前有磚墻,有槽門,院內有40間房屋,面積約4000平方米。主體部分保護得很好。1982被隆回縣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公布為湖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開放三江
魏光燾:三江的組織者和實施者。
光緒二十八年(1902 65438+二月八日)十壹月初九,魏光燾“奉命調兩江”(魏光燾:湖山老人略),但並未立即赴任,張之洞仍代理兩江。直到次年2月(1903年3月),魏光燾才在江寧走馬上任。
2月22日(1903年3月20日),張之洞、魏光燾交出了海關印章和王銘旗。隨後,兩位省長與相關官員合影,包括兩江教務處和三江師範學校的官員。六天後,魏光燾前往峽江考邦參加尊經學堂的篩選考試。但由於魏光燾“需要參觀三江師範學校”,寫完題就被勒令開車回豎井。(光緒二十九年三月十壹日《申報》。)這是魏光燾第壹次來三江。
光緒三十年(1904年9月1)七月二十二日,任命魏光燾為閩浙總督。他擔任兩河總督近壹年半。這是三江建立和開放的關鍵時期。對於三江師範學堂的創辦方略和原則,魏光燾可謂“循規蹈矩”,沒有大的改動。魏光燾積極組織實施三江學校成立和正式招生前的繁雜籌備工作,有條不紊,卓有成效。因此,他也是創辦三江師範學校的重要人物之壹。
(1)續教。三江第壹次招中國,只錄取了20人,未能達到滿額。於是,魏光燾命兩江教務處發布詔書,指示各州各縣再行贊助,並於四月底在江寧集合,“再考壹次,如此方為公平公正。”(光緒二十九年三月二十八日《申報》。)其實6月和9月21日也有壹次招聘,雷恒等50人連續三次考試被錄取。加上張之洞在任期間錄取的20人,共有70名學生。
(2)聘任語文總教師。三江《語文通教》原擬聘通州舉人範肯堂,因範另有工作,故魏光燾聘湖南進士吳儀,由兩江教務處任命。(光緒二十九年,五月二日、六日出版《大公報》。)
(3)改日開學,中日“交流知識”。1903年6月,三江聘請的包括菊池健二郎在內的11日本教師已全部抵達寧。6月19日,三江師範學校總經理楊金貴召開“對外漢語教學工作會議”。除了明確日語教學和日語教學各自承擔課程外,還確定了中日教與學互稱“學弟”。6月25日,三江師範學校開學。由於今年沒有招生,所以所謂的“開學”,也就是“中外教學”,互相輔導,交流知識。即日本老師在中國的指導下學習中國語言、文學和儒家經典;中國老師向日本老師學習日語、理化、圖片等等。其宗旨如張之洞《折創辦三江師範學堂》所言:“壹年後,學堂使中國學習東方語言、東方文字、理化、圖畫等。,而且東方語言教學也可以用中文教學生,這樣提問才安全。”這時如果招收師範生入學,在教學中不壹定訴諸翻譯,可以避免誤解,節省時間。應該說這是壹個很有創意的想法,但是由於語言不通,中日之間為期壹年的“知識交流”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4)教堂建築工程基本完成。三江書院的校址由張之洞在北極閣前選定,建築規劃由湖北師範學院院長胡軍參照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的藍圖決定。自1903,19年6月起,“狗窩建設”壹直由知縣查宗仁監管。(光緒二十九年,《大公報》五月七日,五月十九日。)在魏光燾的催促下,工程進展順利。到了1904,1的月份,“五洋樓”已經建好,局面極為打開。1904中,日本東亞文同學會也報道稱“三江師範學校規劃的540間大教學樓及教職員工住宅已完成壹半,明年2月竣工”。(東亞文化研究所主編:東亞文同協會史,第366頁,轉引自蘇雲峰:三江師範學堂:南京大學的前身,第149頁。)1904年8月期間,魏光濤派員勘察三江教堂樓工程,發現工程監理查宗仁失職,立即采取補救措施。今年9月和10月,全部工程完工。三江的中文和日文教學被移到了妳在北極的新教堂。魏光燾也被調任閩浙總督。因此,三江這個浩大宏大的建築工程,是在魏光燾任內啟動並基本完成的。
(5)撤銷創辦三江師範學校。魏光燾對三江建設的另壹個重要貢獻是有效地保證了建三江的巨額開支。張之洞對經營三江的開支早有打算:購買土地、建堂的經費由江寧藩籌;其常年辦學經費首先由江寧藩司撥付,之後每年會籌集4萬多兩。安徽省和江西省“每人每年資助龍隱100元,外加壹點補助”。同時,江寧袁茵局2008年將有盈余,全部用於學校經費。(張之洞:折三江師範學堂的設立,《張相公全集》,58卷,第15 ~ 16頁。)張之洞的籌款思路和原則,都是靠魏光燾壹條壹條去落實的。此外,建造教堂的費用壹再增加。因此,資金籌措就成了三江創業之初最困難、最關鍵的事情。魏光燾上臺後,首先整頓鹽政,“使年收入增加到二百多萬;厘金、銅錢,又增二三百萬”,巡撫財力擴大後,魏光燾首先“拔款興辦三江師範學堂”,保證了在三江的中日教餉按時發放,建設工程免除了財力限制。魏光燾的《江南三江師範學堂創辦經費折》提出,三江校舍可根據招生分批“加建”和“另建”。“經查證,* * *需曹平銀98500余兩,擬在江寧捐存司庫銀58000余兩,全部撥付,不足,公司另籌”(引) )由此可見魏光燾為三江籌款之不遺余力。晚年,他寫了壹篇《湖山老人略》,自豪地把“拔款創辦三江師範學堂”列為他任兩江之長的頭等大事。
(6)制定三江師範學校章程。光緒三十年3月28日至5月24日(1904 5月13至7月7日),三江師範學堂總經理楊金貴與兩江總督魏光燾五次會面。根據臺灣省學者蘇雲峰的研究,如此頻繁的造訪,應該與三江師範學校章程的制定及相關事務有關。(蘇雲峰:附錄壹:南京大學前身三江師範學校章程,第175 ~ 196頁。章程原件存在於日本,蘇雲峰通過1986從日本東京專門大學商學系教授矢波銀山處獲得復印件。)胡軍負責起草章程。章程為“依小學教師會章程”,共十五章,分別規定了建校的壹般意義、考試規則、學科課程、各成員的職責、有關報告廳、宿舍、操場、禮儀、獎懲、假期和畢業服務的規章制度、學校禁令等。在學校正式招生開始前制定這樣的章程的意義不言而喻。
(7)正式入學。1904年7月,三江師範學校總經理楊金貴通知兩江所轄各州縣,三江師範學校將於15、16年9月舉行入學考試。(光緒三十年六月十六日《大公報》。由於如期前來的考生人數有限,只錄取了120人。另壹次招錄在6月5438+10月,錄取180人,其中300人。學生分為32個三年制本科,187兩年制加速課程,81壹年制加速課程。165438+10月26日(光緒三十年十月二十日),學生正式入學。(光緒三十年十月十九日,十壹月十六日,《大公報》。)
三江師範從1902開始醞釀準備。1903三月開業,開始聘請老師,建設學校;1903 6月19學校,中日“交換知識”授課壹年;到6月1904,11,學校正式招生,兩年多的時間完成了建立。這是當時江蘇的最高學府,“堪比帝國大學”(日本東亞會文同分會報告),“華師範之箭”。
相關新聞
2006年4月5日,清明節,《王巍》主編陪同湖南隆回魏氏宗親會到魏光燾墓前掃墓,發現原本雄偉壯觀的魏光燾墓遭到嚴重破壞。
魏光燾,別名魏武壯,字廣泰,名喚夜湖山老人。湖南省隆回縣司門口鎮金壇。他是晚清政治、軍事、外交的重要歷史人物。他是中國新疆建省後的第壹個部署使節和第二個代理行政長官(省長)。後歷任雲南、貴州、陜西巡撫,後歷任兩江總督、南陽大臣、宰相。他與李鴻章、張之洞、劉坤壹等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清政府的重臣,曾國藩湘軍的接班人,左的重要助手。1905回鄉養老。相傳當時皇帝為了獎勵魏光燾的功績,特許他選擇任何地方養老。皇帝南巡時,發現距離魏光燾家鄉100多公裏的寶慶府(今湖南省新邵縣)農業郊區有壹座蓮花山,就把它送給了魏光燾。魏光燾在此度過晚年,葬於皇帝賜的蓮花山。當時墓地建有大門,華表,專人看守。
2003年,魏光燾墓地被邵陽市政府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題記:魏光燾(1837-1916),不抗俄日名將,湖南邵陽人(今隆回縣司門前鎮金壇人),歷任陜、甘、滇、湖廣、兩江總督。他的墓在198。保護範圍:主墓碑向山體上部延伸50米,左右功德柱和守墓院落向外圍延伸20米。
據了解,魏光燾的後人有500多人,分布在世界各地。其中不乏傑出人士,如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聲學博士、聲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魏榮爵就是其中之壹(魏光濤孫)。本網呼籲魏光燾後人及其魏氏宗親關註魏光燾墓的嚴重破壞,團結起來捐款以引起政府的重視,清理魏光燾墓保護區,恢復原貌。
按常理來說,墳墓上面是不可能埋新墳的,更何況是保護區內的亂葬崗。更何況魏光燾的墓正對著壹個墳(農村有個說法叫壓),這是絕對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