妳缺的是外面別人給妳的愛,和外面給別人的愛無關。
妳所謂的愛的缺失導致愛的能力喪失,其實是因為“愛的缺失”而產生的危機感,害怕妳把愛給了另壹個人之後,對方會置之不理,不會給妳同樣的愛。
所以,問題的根源在於妳內心的恐懼和擔憂。其實妳還有愛壹個人的能力。
妳能做的就是有這樣壹種心態:從小缺少愛,對我來說是不幸的、悲哀的、遺憾的。小時候遇到的缺愛困境,深深折磨和傷害了我,但沒有問題。過去的痛苦沒有打擊到我,只會讓我更加堅強,只會讓我更加深刻的明白“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以及小時候所遭受的悲劇。既然我小時候受過這種苦,既然我現在還在為小時候愛的缺失而煩惱,我必然會以更強烈的熱情和激情去回應現在願意給我愛的人。小時候缺少的愛,應該從今天遇到的人身上得到補償。而我,也會像他(她)給我的那樣,愛他(她),甚至幾倍!
要問池塘裏的水,為什麽這麽清澈?為活水之源而來!愛壹個人,首先要有愛的感覺,知道什麽是愛,才能去愛!
如果妳同意這壹點,那麽愛的感覺的來源是什麽?
第壹,父母給孩子愛,所以孩子有愛的感覺!
第二,孩子感受到的是父母以外的其他人的愛和關懷,所以孩子有愛的感覺!
第二,沒有大人給孩子愛。我猜這就是妳所說的。然後我就有點好奇了。孩子怎麽知道沒人給孩子愛?有對比吧?比如從其他人和其他孩子的互動中,我發現那種感覺是溫暖的,快樂的,幸福的,對嗎?所以,只要我們不抓住父母或者誰該給我的東西不放,沒有給我們這個過去的遺憾,不適,痛苦等。,我們會發現戀愛的感覺也是有的!除非妳“閉上眼睛”什麽都不看,否則是沒有機會得到愛的感覺的!
我想說,壹個什麽都不會的新生嬰兒,沒有大人的照顧,連生存都不可能。這個成年人不是父母,也是別人。每個寶寶都可以因為愛而生存,包括說自己缺愛!
也許我們感受到的愛沒有預期的多?但是誰願意被壹個像我期待的那樣堅持愛的人愛呢?
是的,壹個人如果從小缺乏愛,就會失去愛壹個人的能力。不過可以通過後天的心理輔導來改善。
愛是壹種能力。就像海綿裏的水。海綿要想把水給別人,必須先自己裝滿水。
自己有就很容易送人。
另外,在沒有愛的情況下,感受到別人的愛的概率比較低。
這個道理來自心理學中的心理投射原理。
名詞解釋:投射(projection)壹詞是指個體不自覺地將自己的思想、態度、願望、情緒、性格等人格特征反映在外部事物或他人心理效應上的壹種心理過程,即個人的人格結構影響著對環境的感知、組織和解釋方式。該術語最早由L. K. Frank在1939中明確提出,但在此之前,已經有基於投影技術原理的投影測驗,如1921中的羅夏墨跡測驗。從那以後,它被廣泛應用於心理學。
根據心理投射原理,當心中有愛時,更容易感受到來自他人的愛的行為、言語、表情等。所以,通常妳很容易感受到妳喜歡的人的好感。同樣,妳也很容易感受到妳討厭的人的敵意。
從小缺乏愛,是不是後天就沒有希望了?當然不是。
壹個人對愛的理解主要來源於父母,所以這裏簡單介紹壹下孩子和父母的關系。
其實每個人都是在愛的包圍中成長的,只是孩子自己是否感受到,父母表達愛的方式是否能被孩子接受。
父母的愛有很多種形式,這些愛的形式有很多種表現形式。
就中國的父母而言,可以說中國的父母是最不善於表達愛的。無論是夫妻之間的愛,還是父母子女之間的愛,中國的父母通常都羞於直接表達。
這裏我想強調的是,無論父母吵架、離婚、虐待孩子,父母都是在向孩子示愛。
而父母對愛的表達缺失,讓孩子在得到和感受到父母的愛時有所缺失。久而久之,隨著經驗的疊加和概括,孩子越來越難以獲得愛的感覺,產生了愛的缺失現象。
這種現象可以通過有經驗的心理咨詢師的指導得到有效改善。
我也能以不同的方式理解和信任父母的愛。這樣我也可以把更多的愛留給自己去滿足,去理解,去給別人妳的愛。
如果壹個人從小缺乏愛,多半會發展成兩種人。
壹、以後抗拒任何人的愛,因為我從小就有根深蒂固的觀念,覺得愛情這種奢侈的東西不屬於他(她),所以會本能的拒絕別人的接觸,別人也往往會對他(她)表現出壹點點的關心。
很難有人進入她的內心,也很難有人配得上她的愛。
第二,壹個小時候缺乏愛的人,長大後會非常渴望愛。只要別人對她有壹點點愛,她就會覺得受到很大的鼓舞,會對那個人很上心,但是這樣的人很容易被欺騙。
童年的經歷對壹個孩子來說很重要,是壹個人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
妳問這個問題,說明妳此刻可能遇到了這樣的事情,或者妳的行為,妳自己已經註意到了。但是,從我的專業角度來說,我給妳的答案是不壹定。為什麽說不壹定呢?因為妳用了“失去”這個詞,不是妳沒有愛的能力,而是妳沒有學會如何去愛別人。因為壹個人愛別人的方式,最早是從父母那裏學來的。而我們現在的親密關系,可能就是在重復我們小時候和父母的關系。
接下來我舉親情和愛情的例子,妳可以對比壹下我們可能有的愛情缺失。
妳從小就缺乏愛,渴望被愛,渴望被關心。妳甚至會羨慕其他家庭的父母關心孩子的場景,妳會想:我要是有這樣壹個家庭就好了。同時妳也間接學習了其他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因為妳認為這是對的,這是孩子需要的。然後,妳也會想象將來有了孩子,妳會怎麽對待孩子。那麽將來妳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後,妳會給他們很多的愛。但是當妳愛自己的孩子的時候,其實是對自己的壹種補償,因為有壹個詞叫“內心的孩子”,因為妳的內心的孩子是被傷害的,是不被愛的,所以當妳在現實中愛自己的孩子的時候,妳也是在愛自己的內心的孩子。這也是壹種自愈,慢慢的妳學會了如何去愛別人。
因為從小缺乏愛,所以在愛自己的過程中沒有學習父母的語言行為和教育方法。所以當妳有了自己的孩子,當他放錯地方的時候,妳可能會用壹種和妳父母指責自己非常相似的方式去責備和懲罰孩子。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我們罵孩子的時候,其實是自己內心的壹種投射。我們在重復著那些年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也在向孩子傳達著妳不能犯錯,妳犯錯了就不被愛,妳犯錯了就會受到指責和懲罰。這在心理學上叫做“愛的傳遞”。
同時,如果妳能意識到這壹點,那麽妳的內心就會對父母產生很多不滿和埋怨。這個時候,妳其實應該意識到自己,告別過去,重新學習愛的方式。
在愛情中不斷表現出善良,其實是希望在愛情中找回童年丟失的美好。為了找到這種感覺,我們會很好地或者不斷地展示自己,如果對方給予積極的反饋,我們會覺得很開心。但是如果我們忽視了自己的愛,我們會覺得很失落,很自卑,覺得自己壹文不值,很多時候會否定自己。
其實有這樣的心理感受,是小時候在和父母的關系中培養出來的。比如我們小時候犯了錯,希望媽媽多愛我們,但是媽媽忽視了我們的愛,那麽我們就會有很多不被愛的感覺,覺得自己很壞,不被愛。這是童年的壹種重復。
同時,婚姻中也會出現這種情況,壹方對另壹方太好。其實是愛的缺失的表現,因為要通過不斷的向對方示好來考驗對方是否愛自己。因為從小到大都有太多不被愛的感覺,心裏有很多不安全感,所以要不斷重復滿足內心安全感缺失的誘惑。
這和第三點很像。妳可能小時候受過家暴,或者目睹過家暴,內心有很多不安全感。這壹點在女性身上體現的比較多,可以通過打自己來測試對方是否愛妳。如果對方沒有還手,那麽內心可以證明對方是愛自己的。但是,這種不安全感經常在他心裏產生。他可能會翻看另壹半的手機,經常想這件事。
都說男人找女人找媽媽,女人找男人找爸爸。這樣的壹句話其實反映了壹個人缺乏愛心。主要表現在,在相處過程中,會嫌棄對方做得不夠好的地方,或者希望對方能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做。因為如果對方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他會覺得“立刻滿足”,會很開心。如果不按自己的方式去做,會激起他童年時不被愛的感覺,心裏會很煩躁,會馬上批評對方。
其實對對方要求太高,就是小時候缺少太多的愛,所以希望在婚姻中得到滿足。讓另壹個人成為自己的父親或母親,來治愈和滿足他心中缺失的愛。
1.童年不被愛確實會對壹個人的壹生產生影響。
蕭紅,被稱為民國四大才女之壹,出生在今天哈爾濱的壹個富裕家庭。她9歲喪母,父親改嫁,繼母冷酷無情,父親殘忍專制,以至於壹點小事都能讓她顫抖。
無愛的童年讓她在性格上缺乏安全感。讓她在情感和精神上更加依賴別人。
年輕時的蕭紅性格叛逆,內心向往自由,情感上無法真正獨立。她這輩子和四個男人的感情糾葛,就是為了有個人愛她。
第壹個男人是她的表妹陸振順,為了反抗包辦婚姻,和小紅壹起離家出走,和她婚外同居。後來因為沒有經濟來源,生活陷入困境,信誓旦旦地讓表哥早日回到他家,並斷絕了和小紅的聯系。
第二個男人是王恩佳,是小紅在家裏選的未婚夫。起初蕭紅特別抗拒這種包辦婚姻,但王恩加追到北平,他們在艱難的日子裏互相取暖,走到了壹起。
但是好景不長。最後王恩加因為現實原因拋棄了蕭紅。雖然當時蕭紅已經懷孕,但王恩佳並沒有選擇留下。
第三個人,蕭軍。他們的相遇是蕭紅壹生中最美好的時刻。蕭紅以為自己找到了愛情的歸宿,並投身其中。
更何況她從小就需要蕭軍全心全意的付出來填補內心的膽怯和孤獨。蕭軍的依賴和占有欲越來越深,讓蕭軍無法忍受。為此,吵架成了常態,他們的愛情生活也開始亮起來。兩年後,他們離開了蕭紅,帶著另壹個女人飛了。
最後壹個人是好朋友端木弘亮。也許蕭紅對端木並不是真的有感情,所以在後來的生活中,她無緣無故地討厭端木,但同時又害怕端木會突然嫌棄自己,離開自己。香港淪陷,端木蕻良終於再次離開小紅,獨自逃亡。
作家三毛說過,“心若無所居,則四處漂泊。”
童年的苦難讓小洪泰沒有安全感,太需要關懷。從最開始的魯振順、王恩嘉,到最出彩的蕭軍,再到端木宏亮,她的人生從壹個男人走到了另壹個男人。只要能抓到壹個可以依靠的人,她就會不顧壹切的去得到愛情。但現實是無情的,她壹次次被拋棄。
她才華橫溢。面對自己的命運,她有勇氣去抗爭,卻總是把自己的幸福寄托在別人身上。她的精神無法獨立,靈魂無法自由,自我無法轉化,導致了壹個悲慘的結局。
任何時候,愛情都不應該是情感缺失的唯壹解藥。壹個人首先要學會尊重自己,要有獨立的靈魂。只有這樣,壹個人才能掌控自己的人生,才能智慧地面對命運的任何波折。
2、沒人愛,但要學會愛自己。
前段時間流行“壹切都好”。劇中母親重男輕女,兒子早餐吃雞蛋牛奶,女兒只能吃泡飯。
兒子上學,旅遊,出國,母親賣房贊助,女兒只能做家務,自己掙錢上學。房子賣了,妳得和父母合住壹個房間。
母親的古怪冷漠,父親的懦弱無能,兄妹之間的不公平待遇。所有的經歷都告訴她,沒有人會為她鋪路,她只能去爭取自己想要的。
命運不公,但她沒有選擇放棄,而是更加努力,賺錢上學,養活自己,努力出人頭地。
也正是她的努力和善於抓住生活中的每壹個機會,讓她遇到了生命中的貴人——老孟。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和專家的指導,她成為了壹名企業高管,經濟獨立,不依賴任何人。
有壹次,她和蘇家斷絕關系,彼此遠離。
曾幾何時,她與石東坡感情疏遠;
曾經,她覺得有些傷害是她這輩子都無法克服的;
但最終,歷盡艱辛的蘇明玉,不僅獲得了金錢和地位,更獲得了親情和溫暖,擁有了自己從未想象過的幸福生活。
這壹切都來源於壹個事實,無論她在哪裏,她從不放棄。沒有她家人的愛,我也能愛自己。
3.缺乏戀愛經驗和滋養,不代表缺乏戀愛能力。
我們經常會聽到“因為從小到大沒被人愛過,為什麽要先去愛別人”這樣的言論。
得不到就壹定不給?
我們壹定聽說過很多早年經歷過苦難卻有著大愛的人,比如韓紅。
我們也聽說過,在良好環境下長大的人,是如此的自私和殘忍,比如李天壹;
所以,過去的經歷可以影響人,但不能決定人。
蔡少芬,這位明星,她的出身是不幸的。她小時候父母就離婚了。她和大哥跟著媽媽,從小缺乏父愛。她母親很少照顧弟弟妹妹的起居,她沈迷賭博,欠下巨額賭債。
她15歲被迫賺錢,17歲參加選秀,後來給富商劉鑾雄拍過小三,努力賺錢只是為了償還母親8000多萬的賭債。
然而,盡管生長在這樣壹個無愛的環境中,如今的蔡少芬也是壹個幸福的小女人:無論是在蔡少芬的微博,還是參加綜藝節目,還是在日常生活中,幾乎都在贊美她的丈夫張晉,並被冠以“炫夫狂”的稱號。
同時,蔡少芬和兩個女兒的關系也很好。她經常陪女兒做手工,下班後盡量多陪陪女兒。母女之情溢於言表。
都說婆媳關系是世界上最難的,但是蔡少芬和婆婆相處的很好。婆婆說,在張晉的幾個閨蜜裏,她最喜歡蔡少芬,她有能力,直爽,不擺架子當明星。
所以,缺愛的人也可以去愛別人。簡單地把愛的無力放在別人身上,不僅低估了自己,也看得起別人。
無論我們被這個世界如何對待,我們都有權利選擇發展我們愛的能力。關鍵是要知道自己想要什麽。愛和被愛都需要智慧,既不過分諂媚,也不盲目苛求,就是要有愛的能力。
石蘭說我們不能選擇出身,也不能選擇父母。也許我們無法原諒《緣起緣滅》壹直以來帶給我們的傷害,但是沈浸在過去的恩怨裏改變不了什麽。
因為從小沒有得到愛,所以要多愛自己;
因為我們明白不被愛的痛苦,所以在生活中應該更好的去愛身邊的人。
因為過去無法改變,所以我們更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只有放下,才能擺脫,才有機會擁抱新的生活。
在這種情況下,人的心理變化是很復雜的,這裏我只分享個人觀點。
當壹個人長期缺乏愛的呵護,是否會讓他失去愛壹個人的能力,我更傾向於影響他對愛和被愛的判斷和接受,但他還是有愛壹個人的能力,只是方式不同而已。
長時間沒有愛的成長,會增加壹些逆反、厭倦、憤怒、懷疑、破壞等負面情緒。因為沒有得到愛的對待,所以總覺得自己沒有存在感和價值,但內心渴望被愛的事實是不可否認的,只是被時間壓抑了。換句話說,如果在某個時刻,身邊有壹個人會關心他,尊重他,願意信任他,保護他,那麽他內心隱藏的愛就會倍增。
其實每個人都有愛壹個人的能力,只是受環境的影響,對愛的理解不同,表現的方式也不同,但是在時間和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愛壹個人的勇氣也會發生變化。
如果是女生,比失去愛別人的能力更可怕的是自己不懂的自愛。
她只要遇到壹個對他好壹點的男生,就可能心甘情願的把自己交給他。
因為她從小沒有得到父母的愛和家庭的溫暖,所以長大後,只要覺得別人對她好壹點,她就會自取其辱。
俗話說,窮人養孩子,富人養女兒。仔細想想還是有道理的。如果壹個家庭不重視這個女兒,她長大後也不會重視自己,也不會懂得愛自己。
她越看重女兒,孩子長大後她就越會珍惜自己。
妳好,我是鄭。
從小缺愛不是我們能控制的,因為給妳愛的人是妳的父母,妳的親人,甚至是妳的朋友。他們給不給妳愛,不是我們能控制的。雖然從小到大我們的成長經歷可能坎坷,生活條件可能不太理想,但長大後,我們可以更多的掌控自己。說我們從小缺乏愛,可能更像是壹種先天不足的感覺,但我們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來彌補。如果妳從小就覺得別人給不了妳想要的愛,妳能不能從這壹刻開始把這份愛的權利還給自己?可以善待自己,買自己想要的,追求自己想要的。別人給不給我們愛是我們無法控制的,但是我們可以愛自己。雖然從小可能得不到想要的愛,但是現在長大了,可以愛自己了,愛自己也是愛別人的前提。
更可怕的是,我們把這些失戀的能力都歸結於自己的過去,糾結於過去,拒絕進步的機會。妳不能決定妳的過去,但妳可以從現在開始改變妳的未來。從小缺乏愛,確實會在壹定程度上影響妳愛與被愛的能力,也正因為如此,很多人可能會陷入壹個非常艱難的境地,覺得我沒有能力去愛別人,我自己也不能被別人愛,於是妳就陷入了壹個陷阱,覺得我不能再愛別人了。其實並不是。妳還可以通過給愛人來改善壹些妳之前沒有得到滿足的地方。
盡量不要缺愛!缺愛是心理創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