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出國工作怎麽樣?
從2006年開始,居住在南華縣山區的1218村民先後去日本、毛裏求斯、阿聯酋、新加坡等國打工。他們為什麽能出國?他們出去後發生了什麽?
前不久,記者到華南采訪調查,記錄下他們留在異國的故事。
掙壹張票,改變妳的想法。
記者采訪了曾在毛裏求斯工作過的羅澤祥。
羅澤香是來自羅屋莊鎮壹個貧困村的彜族女青年。她是第壹批在毛裏求斯工作的有組織的工人之壹。經過兩個多月的學習和培訓,我於2002年6月正式前往毛裏求斯工作,並與壹家服裝廠簽訂了為期三年的雇傭合同。“雖然在國外打工的日子很苦,但我很開心,”羅澤祥說。“在到達毛裏求斯的幾個月內,我給家人寄去了2000美元。像我這樣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女生,在雲南找壹份2000元的工作很不容易,所以和我壹起去的夥伴都很珍惜出國的機會。壹想到給家裏寄錢可以幫父母做很多事情,就精神抖擻。”
轉眼間,3年的聘用合同到期,2005年7月,羅澤祥帶著3年積攢的4萬多元回到了老家。看到父母用她寄回來的錢蓋了六間兩層的大瓦房,客廳裏的電視機和音響,家裏還有壹個食堂,她心裏充滿了甜蜜。如今,羅澤祥在集鎮開了壹家百貨商店,生意興隆。
龍川鎮雲曦社區石家園組的巴依瓊是南華縣的壹名勞工,2003年赴日。巴依瓊說:“在日本,我不僅開闊了眼界,還思考了如何用手頭的錢做更多的事情。”2006年從日本回國後,巴依瓊用積累的65438+萬元作為啟動資金。他和家人商量後,決定在南華縣城郊區承包壹個果園,開辦“304農家樂”。
巴依瓊非常重視農家樂的“洋”經營理念。她說,日本的鄉村餐廳既衛生又實惠,所以“304農家樂”壹直很重視服務質量和環境衛生,開拓了更好的市場。巴依瓊說:“這幾年,304農家樂的生意壹直很好。當時壹天100多人,月營業額4萬左右。年均利潤65438+萬元,年納稅2萬多元。而且還吸納了13農村剩余勞動力到農家樂打工。”
農民工出門“掙了票又變心”。隨著資金和技術的積累,他們回鄉創業,大多成為農村的領頭雁。據該縣相關負責人介紹,像羅澤祥、巴依瓊這樣靠打工致富的年輕人起到了示範作用。截至目前,已有150多人二次創業,有的辦起了農家樂休閑園,有的開起了冷飲店,有的買了車代步,有的開起了飯店,有的開起了衣服幹洗店。南華縣委農辦主任馬明天上午說,南華縣農民工人均年收入3萬多元,生產生活條件大大改善,實現了脫貧致富的目標。有名的貧困戶已經開始通過外出打工來打動鄰居。
壹邊工作壹邊還錢。
南華縣紅土坡鎮村民盧菊瓊夢想著有機會去日本工作。
她說:“我們村離南華縣城100多公裏。平時村民去縣城也不容易。聽說被選上去日本工作,月薪4000多。這消息頓時在全村炸開了鍋。”呂菊瓊是南華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與雲南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公司聯合推出的第三批赴日務工人員之壹。和她壹樣,這次被選派到日本工作的農村青年有20人。然而,在出發去日本之前,壹個新的問題擺在了他們面前,8000多元的出國費用成了20名農村青年的壹道坎。大多數農村家庭很難籌集到8000元以上送孩子出去打工。
據了解,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在了解到大部分年輕農民工在這方面存在困難後,積極幫助他們擔保銀行貸款,采取邊打工邊還款的方式,有效解決了農民工出行費用難的問題。經過三個多月的日語和技能培訓,陸菊瓊成為南華縣第三批赴日務工人員之壹,與日本靜岡縣簽訂了為期三年的用工合同。
在解決了村民進城務工沒有“門檻費”的問題後,該縣分批向日本、毛裏求斯、阿聯酋等地派出農民工。帶動了這個縣的勞務輸出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國內到國外,從體力到技能,經歷了很多磨練和變化。2006年以來,南華縣狠抓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打造華南勞務輸出品牌,* * *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124587人次,* * *輸出境外勞務人員1218人,其中日本266人,毛裏求斯850人,阿聯酋74人,新加坡28人。此舉被省商務廳定為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勞務輸出示範縣和雲南省首個“外派勞務基地縣”。
堅持培訓後再出口。
據省委農業辦介紹,去年,雲南省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專項行動計劃,累計轉移農村勞動力790萬人,農民人均工資性收入達到930元,比2009年增加245元,增長35.8%。在全省勞務輸出工作中,並不具備先天優勢的南華成為“出國打工品牌”,主要得益於該縣服務企業和農民工的切實舉措。
過去,華南很多剩余勞動力秉承“在家萬事好,出門事事憂”、“壹窩金銀不如自家窩草”的觀念,不願意或不敢去外地打工。為此,南華縣把加強宣傳、積極引導觀念轉變作為推進勞務輸出的關鍵環節,開展了壹系列前期培訓,突破傳統思想束縛,慢慢打開了對外輸出勞務的局面。在南華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農業、扶貧、教育等部門相互配合,深入村委會(社區)開展勞動合同法、就業促進法、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安全知識、職業道德等方面的培訓,有效解決了鄉鎮組織者培訓難、培訓後就業率低等問題。
同時,堅持先培訓後輸出,把加強勞動技能培訓、擴大技能輸出作為提高勞動力市場競爭力的途徑,也是南華縣勞務輸出的亮點。針對境外勞務輸出標準高、要求嚴、技術性強的特點,充分依托雲南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公司境外勞務培訓學校,對符合條件的境外勞務人員進行了3個多月的強化技能培訓,並開展專業技能鑒定,實現勞務輸出由初級體力型向技能型、智力型轉變,不斷提高輸出人員的就業競爭力。培訓就業率達到100%,人均月收入達到2500元以上。
據調查,近年來,南華縣實施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專項行動計劃,不僅增加了城鄉勞動者的收入,還掌握了壹定的技能。但也因為大量剩余勞動力外出,給南華縣工農業帶來了季節性的用工荒,導致招工難,在壹定程度上影響了當地的農業生產、農業科技推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進程。其次,外出的剩余勞動力普遍學歷較低,大部分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沒有接受過專門的技能培訓,不適應市場需求,在市場就業過程中缺乏競爭力;此外,農民工就醫是壹個普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