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宗教文化

宗教文化

1.佛教文化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從絲綢之路傳入中原。歷史上可以查到的是,東漢永平年間(58 ~ 75年),印度僧人帶著莫騰和朱發的照片為漢明帝選擇佛寺地址,來到五臺山。看到太淮街後面的小山看起來很像釋迦牟尼說的靈九峰,他們修建了中國第二座佛寺,即洛陽白馬寺(也是他們修建的)之後最古老的寺廟,名為大富靈九寺,後改名仙通寺。

在佛經《華達衍經》中,“在東北有壹個地方名叫梁青山。從過去開始,所有的菩薩都停在中間。現存的文殊菩薩,帶著他的家人,所有的菩薩,壹萬人,經常在裏面表演他們的說法。”《寶藏達拉尼經》說,“佛陀告訴金剛,我死後,南部島東北發生大地震。其中有山,名曰五頂,文殊童子行軍而居,是中國壹切眾生之言。”

佛經是釋迦牟尼的語錄。可見古印度佛在2500多年前就知道五臺山是中國的涼世界。這種說法不壹定可信,因為釋迦牟尼之後,印度僧人多次聚會,弟子們被重新傳來補充釋迦牟尼的語錄。最後壹次是在他死後500年,相當於中國的東西交替。這可能是在那次聚會上加在上述經文上的(當時佛教已傳入中國)。

不管經書出處如何,五臺山始終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通過它,佛教又傳到了北方。北魏以前,佛教已經影響了從東北遷入的鮮卑族。因此,拓跋人進入中原都城大同後,先在大同雲岡開鑿石窟,再在太原開鑿天龍山石窟,最後在洛陽開鑿龍門石窟。山西裂谷成為石窟通往南方的通道。拓跋人把佛像刻在腦子裏,雲岡石窟主洞最大的石佛看起來像當時的國王(孝文帝的父親)。後來在開掘龍門石窟時,武則天學習了孝文帝的風格,把她的樣子變成了最大的坐像。

大同雲岡石窟

北魏信佛,五臺縣的布谷寺、代縣的趙國關(舊稱天臺寺)、交城的玄中寺都是那個時期修建的。中國只有五座唐代的木構建築,其中四座位於山西。它們是五臺山南禪寺大殿、北閣寺大殿、天臺寺的光滑大殿和芮城的王光仁寺。

唐代是佛教在中國興起的第壹個高潮。借助佛經中釋迦牟尼的聖言,五臺山寺廟在臺灣及周邊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唐朝中葉五臺山共有64座寺廟。在鼎盛時期,北齊有72座寺廟。明朝萬歷年間上升到90,清初104。文革期間,寺廟遭到嚴重破壞。當時五臺山只有二三十個僧尼。改革開放後,我們撥亂反正。如今,五臺山臺懷周圍有50多座寺廟,僧尼3000多人。由於佛教弟子的努力,許多受損的寺廟已經重建。許多破舊廢棄的寺廟也獲得了新生,幾乎每年都會有新的塑料佛像出現在寺廟裏。

在清政府的扶持下,五臺山接納了大量來自西藏和蒙古的喇嘛,菩薩頂成為除西藏以外的喇嘛管理中心,管轄從內蒙古、陜甘寧到青海的所有喇嘛。直到民國時期,鎮海寺仍有壹個連的藏兵駐守。今天去五臺山,大概三分之壹的和尚是喇嘛。他們匍匐著長時間的跪拜,快速旋轉的佛教建築是除了北京(雍和宮)以外,在內地看不到的藏傳佛教特色。塔元寺高大的白塔可能是中國最高的(56.4米),五臺山有幾十座白塔,也是內地罕見的西藏寶瓶塔。

東晉惠雲郡縣創立凈土宗,北魏雁門檀鸞在交城玄中寺創立凈土宗,派汾蠻法顯赴印度唐僧面前求法。

山西被譽為中國“古建築寶庫”。這些建築主要繼承自佛教寺廟,只有少數屬於道教、名人祠堂和極少數民居。

寺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佛像。在彩色塑料佛像中,山西有三大奇跡。第壹,晉祠聖母院的四十二宮女雕像,不同於壹般寺廟輕塑菩薩的傳統,應該是宋代宮中人物的記錄。他們姿態各異,表情生動,衣著光鮮。梅蘭芳大師看後感嘆。它是壹位古代侍女的活體標本,是其京劇身段和體態的最佳實物模型,現被列為國家文物保護對象。二是隰縣小西天的“懸浮雕塑”,即把佛像放在寺廟的柱子、橫梁、墻壁上,進行立體雕塑,看起來像是懸在空中。* * *明代彩繪佛像1030尊,其中有許多飛禽走獸,如孔雀、仙鶴、鸚鵡,還有獅子、大象、老虎等。五臺山的金閣寺也有這種吊塑。第三個是巨型銅佛。金谷寺正殿有兩尊釋迦牟尼像,各高20米,金泥面下露出銅趾。以前人們以為木像是裹著金泥的,結果發現是裹著金泥的巨型塑料銅像。

晉祠聖母院宋代侍女雕像

應縣木塔

伴隨佛教建築的是佛塔,都是奇數層,三層、五層、七層,壹直到十三層。它的建築材料可以是磚木,彩色玻璃,甚至全木結構。山西省有200多座古塔,應縣木塔(1056)聞名全國。它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大的木塔,高67米,八角形,明暗九層,六重檐,由遼國仁義皇後所修。這反映了北方少數民族壹進入漢族地區就被佛教同化了。鮮卑以前是這樣,遼金是這樣,元滿清也是這樣。

山西著名的寶塔應該是洪洞廣勝寺山上的洪飛塔,它和五臺獅巢壹樣,是壹座色彩斑斕的琉璃寶塔。還有永濟的鶯鶯塔,有壹種特殊的擊石成蛙的音響效果,是聲波從十三層屋檐的臺階反射造成的。五臺山仙通寺的鐵塔和銅塔,太原的雙塔(1608)高55米,是中國最高的雙塔。

2.道教文化

道教是中國自產的宗教,始於春秋時期的老子、莊子,興盛於漢唐,宋元時期達到頂峰。佛教修行的是來世,道教修行的是今生。在這個世界上,我求長生不老,求長生不老,但無論我怎麽修行,也看不到它升天。沒有人能看到來世,所以不像佛教求來世那麽混亂。佛教給了人們無限的希望,所以它的生命力遠比道教旺盛。

除了儒家經典,道觀是其主要的實物遺產,當然也包括道觀中供奉的神仙。山西省主要的道教宮觀有:北嶽衡山懸空寺、呂梁山武當山北、太行山南麓玨山、中條山西的五老峰、黃河邊的永樂宮。

中國五嶽的傳說被舜帝封印了,也被商朝封印了。反正到了秦始皇就去拜五嶽了。北嶽恒山海拔2016米。在恒山山脈中不是最高也不是第二高,第五,比最高的饅頭尖低400米,但卻是五嶽之最。

與佛教建築不同,道教建築有三個特點:壹是多建在山峰之巔,以更接近天堂;二是小而散,往往從山腳開始沿著山路,壹路隔離小廳,壹直到山頂的大雄寶殿;第三,常有神獸出沒,如北武當山的蛇、龜,玨山的鬼爬,北嶽的飛來峰,五老峰的七牌峰。

我國有八仙過海,都是凡人修煉成仙。北嶽恒山是張經常出沒的地方,山路上有他的坐騎留下的驢蹄印,其實是古灘藻礁上風化腐蝕的幾個圓坑。張還娶了唐玄宗的女兒公主,隱居在五老峰。同樣,巖石上也有驢蹄印。傳說中,五老峰也是呂洞賓出生的地方,他也是在那裏成仙的。五老峰的五老傳說是伏羲的真弟子,留在此峰解釋《呼圖洛書》的真諦,代代相傳。

懸空寺位於金龍峽左側,100米懸崖的下部。建於北魏,原為佛寺。從晉代開始,融佛、道、儒為壹體,清末至60年代以道教為主。其實懸空寺不是懸空的。寺廟就建在這根木梁上,通過在巖壁上鑿石頭成洞,楔入橫梁,外部豎樹支撐。真正懸掛的是三個亭子,二樓和三樓之間有壹個懸掛的走廊。人走在地板上,地板會晃動,很嚇人。

衡山孔宣寺

在晉城的覺山道觀裏,有兩座石峰從山頂突出來,就像壹對玉圭。中秋節賞月很吸引人,因為月亮在兩座山峰之間升起。

芮城永樂宮是為紀念呂洞賓而建的壹座道觀。它建於元代,以壁畫聞名,占地65,438+0,000平方米。1956年,三門峽水庫修建,芮城和永樂宮都在被淹區域,於是國家花重金將永樂宮全部拆除,在沒有被淹的二級階地上重建。墻上畫的壁畫先加厚加固,再壹個壹個剪下來,建成後再拼湊成壹個整體。這也是中國第壹座因水利建設而整體搬遷的古建築。

20世紀末,介休綿山由三佳集團投資開發,總投資6543.8+0億元,在中山腰上修了壹條路。新建道觀占地654.38+萬平方米,有7-8棟* * *。很多50-60米高的巨型宮殿需要用電梯上下,都是金碧輝煌,供奉道教所有的佛。全山有數千名服務人員,壹個交通中隊負責管理山內交通,壹個唱詩班(以天主教的名義)接待20名男青年和20名女青年,身著道教服裝,演奏道教音樂,唱道經。

綿山本來是獻給春秋時期忠臣介休的,但是重耳在流放中饑寒交迫,就把自己的壹份割下來餵重耳。但回晉,成了,就無形撤退,進了綿山,但文公要燒綿山,逼他出來,所以謝他,只燒他母子在山。因此,這座廟是為祭祀而建的。今天街子堆的繆傑和街分還在,已經是陪襯建築,道教主持綿山。

道教強調無為而治,修身養性,煉丹補虛,後來提倡陰陽調和,極端部分轉化為室術,深得皇帝寵愛,所以在上層社會地位很高。與佛教相比,道教不建塔,石窟較少。只有晉祠西北的山龍石窟是道教造像,始於唐代,元明時期有所擴大。* * *有8個洞窟,65尊石像,是中國最大的道教石窟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