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實施家庭教育促進兒童社會性發展的具體方法有:壹、教師與家長的相互信任是家庭教育的前提。
新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家庭是幼兒園的重要夥伴。要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積極參與,積極支持和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
幼兒教師是經過學前教育專門學習和培訓的幼兒專業人員。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是掌握學前教育科學理論和方法的專家。幼兒教師的家長應對幼兒教師的專業水平和能力給予充分的認可和信任。幼兒教師要獲得家長的認可和信任,就要放下架子,真誠平等地與家長溝通,設身處地為家長著想,解決家長養育孩子的困難,獲得家長的信任。只有在家長信任幼兒園和老師的前提下,幼兒園才希望家長的配合和合作被家長接受。
第二,老師和家長的及時溝通是家庭教育的基礎。
眾所周知,兒童有其壹般的發展規律和特殊的發展特點,兒童之間的個性發展存在差異。因此,教師在幼兒園開展教育時,不僅需要仔細觀察和了解每個孩子,還需要與家長溝通,及時了解孩子在家的具體情況和表現,以便更有針對性地對孩子進行適當的個性化教育。同時。家長也要及時了解孩子在幼兒園的生活和學習情況,幫助和支持孩子更好地在幼兒園生活、玩耍和學習,促進孩子和諧、健康、全面發展。
隨著社會的發展,幼兒園和家長的溝通方式越來越多,更加方便。在面對面、電話聯系、家長會、家長委員會、家書、家長誌願者等傳統溝通方式的基礎上,我們的老師采用了電子郵件、網站、論壇、QQ、MSN等新手段與家長溝通,將為您帶來便捷和順暢。比如以前老師經常在班級門口的黑板上通知,但是接孩子的家長隨時都在變,所以很多時候不能很好的和老師壹起安排活動
是的,現在班級有了校訊通,只要老師有消息,家長就可以直接和老師互動,避免了家長工作繁忙帶來的不便。
第三,教師和家長對教育理念的理解是關鍵。
教育理念是人們對教育持之以恒的理性認識,是教育者對理想教育和應然教育的自覺表達,包含著人們對美好教育的理解和想象。教育理念是對“教育是什麽”和“教育應該是什麽”的理性認識,是對教育的現實判斷和應然判斷的有機統壹,是對理想教育的理解和追求。基於此,只有老師和家長達成教育理念和知識,才能保證家庭教育的有效性。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的,兒童“只有在這樣的條件下才能實現和諧而全面的發展:兩個教育者——學校和家庭——不僅應該壹致行動,對兒童提出同樣的要求,而且應該有同樣的興趣,持有同樣的信念,總是從同樣的原則出發,在教育的目的,過程或手段上永遠不發生分歧。”幼兒教育不僅需要幼師具備先進正確的教育理念,也需要幼兒家長具備先進正確的育兒理念。因此,教師和家長的教育理念是否壹致,是學前教育成功的有力保障之壹。
為了與家長在教育理念上達成* * *理解,我園註重通過多種方式向家長宣傳學齡前兒童的現代科學教育理念,幫助家長形成正確的教育觀和兒童觀。如聘請學前教育專家來園給家長講課;每學期定期向家長發放學前教育和兒童保健宣傳資料;鼓勵家長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營造民主和諧的家庭氛圍;采用壹些中華民族優秀的育兒方式,促進學齡前兒童的社會性向好的方向發展。
第四,充分利用幼兒園和家長的教育優勢,是家庭教育的資源。幼兒園是專門從事學前兒童教育的專業機構。它根據未來對人才的要求,根據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和特點,進行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因此,幼兒園和幼兒教師是學前教育的主力軍。但是,學前教育不僅是幼兒園的責任,也是家長和社會的責任。幼兒園家長工作的出發點是充分利用家長資源,在家中實現互動合作教育。
幼兒園要認識到,每壹位家長都來自不同的社區(地區),有不同的專業和職業,有不同的社會背景和社會關系,這些都蘊含著極其豐富的教育資源。充分利用這些資源,把它們變成幼兒教育的巨大財富。比如我們請來了巨川酒店的廚師,教廚師們美食模式;請當交警的家長給孩子講交通規則;請成為壹名醫生。
父母幾乎沒有給他們如何保護自己的常識;在壹些大型戶外活動中,家長參與的優勢凸顯。再比如,以前我們組織幼兒的徒步活動、春遊活動,大部分都是由園內各地的幼兒參加,因為沒有家長的參與,這些活動只能完成幼師預設的教育目標和任務。特別是,每個兒童的個人發展的需要和教育不能由幼兒園教師在其活動中完全滿足。現在我們組織的這些活動更多的是在課堂上進行,邀請家長參與。這樣做的好處是:壹方面可以讓家長看到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同齡孩子的差距,另壹方面可以讓家長和家長、家長和老師有更多的交流,促進相互的溝通和理解。
第五,教師和家長參與幼兒發展評估是家庭教育的保障。
新《綱要》明確指出?“管理者、教師、幼兒、家長都是幼兒園教育評價的參與者,評價過程本質上是各方共同參與、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的過程。”因此,我園根據家庭的優勢和特點,邀請家長參與幼兒社會性發展課程的評價,尤其是親子課程的實施,要求家長在家中仔細觀察幼兒的社會性發展和表現,並及時將觀察情況記錄在幼兒園提供的記錄表格中,定期與幼兒所在班級的老師進行交流。同時,孩子所在班級的老師也會給家長提供孩子平時在園發展的觀察記錄,和他們討論孩子進壹步的教育目標、內容和方法。
總之,家庭教育活動提高了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有效性,豐富和增強了兒童的社會認知,激發了兒童的社會情感,培養了兒童良好的社會行為,有效地促進了學前兒童的社會性發展。尤其是家庭合作對孩子的成長發展具有關鍵的核心影響,能夠促進孩子最大限度的發展,充分引導孩子走向個性化、創造性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