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漢盆地中強地震和有感地震的空間分布具有壹定的規律性。歷史上,中強地震主要分布在兩個密集帶。
壹條是東北,從常德經安鄉、石首、天門、仙桃到安陸。這個密集區地震的頻率和強度都比較大;另壹個集中震中區為北西向,從公安到宜昌,歷史上有近50次有感地震和1次強震記錄。
目前地震活動特別是強震主要分布在盆地周邊,盆地內只有零星地震,總體平靜。同時,荊州市位於長江中下遊的江漢地震帶,該地震帶的地震活動強度與其他地震帶相比並不高。
從地震學角度看,目前荊州市水文地質處於正常狀態,從全省地震趨勢看,荊州發生破壞性地震的可能性比較小。地震是壹種自然現象。以湖北為例,每年發生100多次小地震,震級為1-3,在地面上幾乎感覺不到。
荊州市位於江漢地震帶,平均每年約有兩三次地震。在屬於地震帶的地方,頻率其實很低。
2.歷史上武漢有從未發生過地震。我省發生過三次6級以上地震。湖北省位於華東和華南兩大斷塊構造單元的交界處。地質構造、斷裂活動和新構造運動復雜,具有發生6級以上地震的地質背景。歷史上有記錄的破壞性地震(4.7級以上)有33次,其中6級以上地震3次。
788年3月,竹山發生6.5級地震。1856年,鹹豐大路壩發生6級以上地震,引發滑坡十余裏,堆積成壩,形成了我國保存最大的地震堰塞湖——小南海。
1932年,麻城黃土崗發生6級地震,造成多人和動物死亡。武漢歷史上有記錄的地震為1.470+0.65438,武昌、漢陽發生5級地震。1605年3、4月間,武昌(江夏)等地發生4、3/4級地震;1605年6月,武昌、漢陽發生5級地震。1897年6月,武昌、漢口發生5級地震。1930年3月,武漢發生4級地震。1932期間,受麻城黃土崗6級地震影響,武漢出現人員受傷、房屋倒塌情況。
解放後,武漢沒有重大破壞性地震的記錄。
3.湖北省黃岡市歷史上有沒有發生過地震?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地震造成83萬人死亡。明朝嘉靖三十四年(1555 65438+10月23日),陜西渭南、山西周浦發生強烈地震,83萬余人遇難。
這次地震是中國歷史上有明確文字記錄的最大壹次地震。阿明作家朱國楨在《建築小品》中寫道:地震發生時,陜西、陜西、河南等地同時發生地震。
渭南、周浦等地震:“(地震)聲如雷,雞犬叫。”受地震影響,黃河、渭水斷流,河水上漲泛濫,華山、鐘南山在“唱歌”。
地震後,渭南城門倒地,化州城墻全部倒塌,潼關、蒲阪城墻全部倒塌。至於民宅、官宅,都是壹片廢墟。
83萬多人在這次地震中死亡,還有無數不知名和未上報的死者。壹般來說,潼關、蒲阪死亡人數約為當地人口的十分之七,通州、化州為十分之六,渭南為十分之五,臨潼為十分之四,陜西省為十分之三。
其他縣由於位置不同,死亡人數也不同。地震時,許多家庭同時遇難。
比如米忠良家85戶居民同時被殺,陳家119戶居民同時被殺。還有很多其他家庭的死亡人數已經達到100人。
死者中有壹些朝廷官員,包括韓、南軍部尚書、馬禮、南光祿卿和向南方敬酒的王維楨,以及其他壹些人,包括醫生薛祖學、何成光、學者王尚禮和帝國顧問楊九澤。地震時,韓掉進了炕竈裏,被燒成了灰燼。
薛祖學在地震時掉進十幾尺深的水洞,淹死了。馬力被深埋在土洞裏。
地震當晚,王偉珍正在母親房間聊天。第二次打鼓時,母親讓王維珍回房休息。
王維珍回到自己的房子,但還沒上床睡覺,地震就發生了。王維珍沖出去叫媽媽,媽媽已經睡著了。
隨後,王維珍被倒塌的墻壓死,雖然王維珍母親的房子也倒塌了,但她活了下來。地震發生後,渭南、通州部分村民趁亂哄搶官倉,均被鎮壓,事件得以平息。
4.湖北發生過破壞性地震嗎?湖北是中強地震區,歷史上共發生過33次破壞性地震。其中6級以上地震3次,分別是788年3月竹山6.5級地震、1856年6月鹹豐6.25級地震和1932年6月麻城6級地震。
根據相關地質資料,團風、麻城、鹹寧、崇陽壹帶還有壹個斷裂帶。這條斷層在過去的500年裏經歷了兩次5級以上的地震,但目前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武漢處於相對穩定的區域,破壞性地震的次數很少。最強地震發生在江夏1470和1605。通常3級以下的微震很少。
5.荊州和武漢有發生5級以上地震的可能性嗎?省地震局表示,武漢非常安全,發生5級以上破壞性地震的可能性非常小,不到萬分之壹。湖北是壹個中強地震區,歷史上發生過33次破壞性地震。其中6級以上地震3次,分別是788年3月竹山6.5級地震、1856年6月鹹豐6.25級地震和1932年6月麻城6級地震。根據我省相關地質資料,團風、麻城、鹹寧、崇陽壹帶還有壹條斷裂帶。這條斷層在過去的500年裏經歷了兩次5級以上的地震,但目前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武漢處於相對穩定的區域,破壞性地震的次數很少。最強地震發生在江夏1470和1605。通常3級以下的微震很少。
記得領養
6.荊州長江大橋的歷史荊州長江大橋建於長江中遊荊江河段,與318國道、宜黃高速、向京高速、京長高速相連,是207國道穿越長江的咽喉工程。大橋由北岸引橋、荊州堤橋、北岸灘橋、北汊通航橋、三巴洲橋、南汊通航橋、南岸灘橋、京南幹線橋、南岸引橋九部分組成,全長4397.6米,橋面寬24.5米,雙向四車道,日通行能力2萬余輛。
荊州長江公路大橋,位於湖北省荊州市,是207國道上壹座橫跨長江的特大橋。橋址處河流寬約3000 m,河中有壹個沙洲,叫三八洲。三八洲將橋址分為兩條支線,北支線寬約700 m,南支線寬約450 m,三八洲長約1100m。橋梁總長為4 177。橋址區地表出露地層為第四系軟堆積砂卵石層,下伏基巖為泥巖、粉砂巖,基巖頂部埋深116 ~ 128 m,設計行車速度:100 km/h,設計荷載:汽2超20,懸掛2120。橋面寬度:行車道凈寬21.5m,橋面總寬度24.5m(斜拉橋部分27.0m),不設非機動車道和人行道。大橋* * *由九部分組成,從北到南:北岸大橋:長926米。
北岸引橋(1) 22 m *20 m預應力混凝土簡支空心板。
(2) 93+ 150+ 93(米)預應力混凝土連續梁跨荊江大堤大橋。
(3)北岸沙灘大橋5 m *30 m預應力混凝土簡支T梁。主橋:長2557米。
(4)北汊通航孔橋200+ 500+ 200(米)預應力混凝土斜拉橋。
(5)三八洲大橋100+6 * 150+100(米)預應力混凝土連續梁。
(6)南岔通航孔大橋160+ 300+ 97(米)預應力混凝土斜拉橋。南安大橋:長270米。
(7)南岸灘大橋8 m *30 m預應力混凝土簡支T梁。
(8) 50+ 80+ 50 (m)預應力混凝土連續梁跨京南主堤橋。
(9)南岸引橋9 m *30 m預應力混凝土簡支T梁。
荊州長江公路大橋地質結構復雜,主跨500 m PC的斜拉橋跨度大,國內第壹,世界第二。南岔姊妹塔PC斜拉橋兩塔高差達35.4 m,這在國內並不多見。三巴洲連續梁橋1100 m,是目前國內最長的連續梁橋。設計和施工的主要技術特征如下:
(1)試樁開始前在28號碼頭進行試樁。樁徑1.5m,深度80m,水平最大荷載120t,垂直最大荷載3400 t,為目前國內最大。通過試樁驗證地質數據的準確性,優化設計。
(2)基礎施工三壩洲斜拉橋主塔和連續梁主墩水下基礎采用鋼管樁支撐平臺和雙壁無底鋼箱的施工方案。鋼套箱內徑33 m,外徑36 m,高35m,壹次澆築封底混凝土4250m。在樁基施工中,采用國產大型鉆機和自制鉆頭,成功解決了深水大直徑鉆孔樁穿越80 m砂卵石層的機械設備和施工工藝。
(3)主梁設計斜拉橋主梁采用預應力混凝土肋板結構,受力明確,結構輕巧,施工方便。
(4)主梁施工主梁采用研制的前支點掛籃施工,節長8m,最重節超過530t。
(5)靜力模型試驗為了檢驗設計計算的正確性,保證斜拉橋的整體強度和穩定性,對北汊主跨500 m PC斜拉橋進行了1∶30鋁合金模型的靜力穩定性試驗,全面掌握主梁在自重作用下索力和內力的分布和變化情況, 汽車荷載和不平衡施工荷載,確定結構在最大懸臂狀態和成橋狀態不穩定時的荷載條件,同時進行結構穩定性試驗。
(6)風洞試驗:對主跨300m和500 m的斜拉橋進行節段模型風洞試驗、抖振響應分析和裸塔氣動彈性模型試驗,對主跨500m的PC斜拉橋進行全橋模型風洞試驗..通過設置合理的臨時墩,解決了最大雙懸臂長度為248.6米的抗風穩定性問題。
(7)仿真分析通過仿真分析,驗證了300m主跨高低塔斜拉橋的結構變形協調性和拉索疲勞性。
(8)施工監控在斜拉橋三壩洲主塔、主梁、連續梁橋施工過程中,制定了嚴格的監控措施,及時掌握和分析主梁線型、鋼筋和混凝土的應力應變、斜拉索的張力變化,確保施工過程的安全。
(9)地震反應分析橋梁的地震反應分析包括結構動力分析和結構地震反應分析,以及對主墩處土層中砂土液化的評價。
(10)爬模施工兩座斜拉橋主塔采用大型整體鋼模板(10m高)爬模施工技術,保證了混凝土的質量和外觀。
7./常德市歷史上最大的地震是哪壹年?常德地震1631?
聽這個聲音
據史料記載,地震造成了嚴重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根據長沙新近發現的古地震遺跡分析,湖南至少發生過兩期7級以上的地震活動。歷史上長沙有三次中強地震記錄。長沙是國務院確定的全國13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城市之壹。
中文名
常德地震
時間
1631年
出生地
常德
重要
6.8級
震中強度
不低於九度
傳播區域
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四省
地震史
聽這個聲音
歷史上,湖南各市州都發生過地震。自公元1500年以來,全省10個城市發生了破壞性地震,占20次以上。其中常德6.8級地震1631,是迄今為止華南內陸有記錄的最大地震之壹。
歷史記錄
聽這個聲音
據史料《史明盧崇鎮長編》記載:“【崇禎四年(十七)七月醜】湖廣常德府子夜地震可聞,西北傳來,聲如驚雷,壹時遮天蔽日。令人震驚的是,井泉(阪本)泛濫,地面裂開,泥漿湧出,黃沙六處,無數傅蓉宮殿、圍墻房屋倒塌,男女六十人喪生。”“同日,桃源、隆陽、沅江、武昌、郴州屬沅陵、沅州,荊州屬協,長沙屬長沙、華杉、湘潭、寧鄉、湘陰、禮泉(陵)、安化,承天屬鐘祥、沔陽、潛江、竟陵等縣。第二天,利州也被震了幾次,內城開裂,圍墻房屋倒塌,死了十多戶居民。王家井噴出黃水,鐵尺堰噴出黑水,彭山崩塌,河道淤塞。荊州府同日亦震,壞城墻十之四,房屋十之三,軍民十余人。”
崇禎長邊的這些記錄,都是從白世林的報告中記錄下來的。據明朝的記載,白世林的封號是巡按。巡撫是明朝的壹種官制,職責是代表皇帝巡視,所到之處幾乎什麽都不管。十三個省,每個省壹個。白是壹個官員,經常訪問湖廣(即湖南和湖北)省。白的報告顯然是根據當時當地官員的報告。根據其他史料,打報紙的時間可能在地震後3個月內。所以《崇禎長編》中的記載,就地震發生的時間、面積、破壞程度而言,基本真實,其信息是最原始、最詳細、最可靠的。
常德地震在壹些地方誌中也有記載。如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編撰的《常德府誌》記載:“崇禎四年,七月十七日韋辛海子之交,府城地震異常,城內房屋倒塌,城墻倒塌,死傷無數,男女老少。土裂遍地,黑泉高二三十尺。每天都會發生三四次地震,轟鳴如雷。人們被嚇壞了。露宿者壹個多月,田裏忽陷,水盡。”(第二卷,第71頁)。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安鄉縣誌》記載:“崇禎三年辛未七月十七日晚有地震(辛未應為崇禎四年,原文有誤),自東北以雷霆之勢,地裂水湧。那裏地面塌陷,紅水漫溢,樹木倒在地上,鳥獸驚慌尖叫,死傷無數,百姓建樓防災。10月15日又有大的動靜,其余的小震都不壹樣。”(第2卷,第24頁)。康熙二十四年(1685)《越州府誌》記載:“崇禎四年,未發生大地震,昌黎十分嚴重。地震發生時,房屋周圍似乎有金色的眼睛在閃爍,人們覺得很尷尬。人們睡在月光下,不敢進屋。位置龜裂,黑沙湧動,氣味逼人,土地枯竭”(卷二,14頁)。此外,湖南33個縣都有地震的歷史記錄。